李海燕 史德幸
摘 要:教育部將課程思政的概念設計作為國家層面的安排部署,體育理論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要注重思想政治素養的培養。從微觀視角對“體育教材教法”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指標選取,闡述“體育教材教法”課程思政元素的實施路徑,并提供體現思政元素的案例進行分析。
關鍵詞:體育理論課;思政元素;實踐探索
2016年和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兩次發表重要講話,分別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應重點挖掘其他課程、教學方式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2]。這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課程思政也由此逐漸被高校所重視,并引起廣泛關注。體育理論課程作為教育的課程體系之一,擁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育人的首要目標,因此體育理論課程所秉持的教育任務和目標能夠契合教育的價值訴求,更要注重思想政治素養的培養,堅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能力傳授之中”[3]。本文從微觀視角,以行動研究法對思政元素融入高校體育理論課堂教學進行實踐研究,堅持立德樹人、實現“三全育人”,深入挖掘“體育教材教法”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和深層次的“育人”價值,自覺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在每一節理論課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形成體育理論課程特有的思政教學設計理論和體系,更好地實現體育理論課程的育人功能。
“體育教材教法”課程思政元素的指標選取
“體育教材教法”課程根據學校培養目標要求,從學生發展需要和未來就業需求出發,通過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體育教材內容的學習和分析,使學生了解體育與健康知識和基本運動技能、田徑、體操等體育專業教材和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體育教師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認識和理解,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和專業素養。在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礎上,本課程通過對基本運動技能、田徑、體操等課程教材的學習、資料搜集、討論、模擬與展示,提高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高素質體育專業人才。本課程通過以下流程在體育理論課程中滲透思政元素:在教學設計中,將思政元素與知識點相融合;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案例,提升教學效果;通過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融化思政元素,鞏固教學實效。
本研究通過查閱體育思政元素、體育專業理論課思政元素指標等相關文獻,并結合該論文中思政元素確定的理論依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體育教材教法》教材等,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規定的體育專業課程的培養目標及專業定位選取維度,進行整理歸納,整合出思政元素指標。采用德爾菲法,對指標進行兩輪調查,擬定“體育教材教法”課程思政指標體系,最終調整后共有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15個,分別為:一是愛國主義教育,包括國家自豪、歷史尊重、文化自信;二是人文素養,包括創新精神、法治思維、體育精神;三是專業素養,包括身心健康、體育認知、體育專業知識、教育知識與技能、國際視野;四是教育情懷,包括師德規范、育人情懷、終身學習、社會責任。
“體育教材教法”課程思政元素的實施路徑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課堂是主渠道,要求每所高校、每門課程、每位教師都應擔負起課程思政建設的重任。因此,要堅定以課堂教學開展為主線,讓課堂教學過程高效充分。通過課前設計“融合”、課中落實“融入”和課后實踐“融化”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實施路徑,取得理想效果。
1.課前設計“融合”:銜接教學目標,引領教學內容
課程思政元素的進一步落實要體現在各章節的教學目標中,以課程目標引領教學目標。課程安排依據首都體育學院(以下簡稱學校)“體育教材教法”教學大綱進行。課程目標是教育所要達到的一種內隱的行為目標,而教學目標則是具體的外顯行為目標,即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以第一單元“體育教材教法基礎理論”為例,闡述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內容的對應。課程思政元素的進一步落實要體現在各章節的教學目標中,以教學目標引領思政教學內容。
2.課中落實“融入”:創新教學方法,融合課程思政
第一,啟發式教學。在第四單元“田徑教材教法”的田徑短跑項目教法中融入“蘇炳添百米破十的關鍵——起跑技術創新”,在傳授體育專業知識的同時,用學生們熟悉的人物和體育技術環節,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啟發學生專業素養提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在第一單元“體育教材教法基礎理論”中融入“人教版教科書插圖事件”,引發學生思考,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使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觀、涵養學生家國情懷。
第二,案例教學法。在第一單元“體育教材教法基礎理論”的三級課程管理體系中融入清華附中的例子,清華附中前校長王殿軍說:“90%的人都把對孩子的體育教育想膚淺了”;曾培養出東京奧運會首金獲得者(射擊運動員楊倩)的以體教融合模式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清華附中馬約翰體育特長班,培養學生的體育認知以及人人體育的育人情懷。在第四單元“田徑教材教法”的中長跑教法介紹中融入中國香港殘奧運動員蘇樺偉接力跑勵志故事,給學生以心靈觸動,在培養學生體育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
第三,視頻賞析法。在第一單元“體育教材教法基礎理論”中融入2021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浙江省臺州市玉環市坎門海都小學體育教師葉海輝的事跡,在提升學生教育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啟發學生思考和交流互動,提升育人情懷和創新精神;在第四單元“田徑教材教法”的 “跑”類基本運動技能各水平教學方法中融入“體育教師網紅跑操口號”的視頻賞析,增加師生互動,在提高學生體育專業知識的同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及教師群體的社會責任和育人情懷。
3.課后實踐“融化”:貫穿教學全過程,感悟思政知識
通過布置課堂作業、課后作業、學生討論、小組展示、教案撰寫、試講評析等課后任務和形式,讓學生在不斷參與和主動學習中掌握知識并提高思政素養。例如:課堂作業環節,查閱關于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歷史資料;查閱中華武術的數百個拳種流派等。課后作業環節,設計一個18課時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完成一個健康教育教案;完成一個專項運動技能的微格教學視頻等。小組展示環節,分項目、分組別進行PPT制作、講解和示范教學等。另外,在課上向學生推薦參觀位于教學樓大廳的首都體育學院關于“以體育人”的成果展等。
“體育教材教法”課程體現思政元素的案例分析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開展應著重于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從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素養、專業素養等學科和課程本身出發,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講好中國故事,立足于中國實踐,培育出更有社會責任與擔當的新時代體育人才。
1.國家自豪
國家自豪是指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興衰存亡相聯系,樹立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增強對中華民族強烈的自豪感、歸屬感和忠誠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二級指標。2021年9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批準了將女排精神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4]。在“體育教材教法”課程教學中通過介紹中國女排的成長之路,解讀中國女排精神體現國家自豪,是團隊協作精神、愛國精神,是生命不止、戰斗不息的精神,是絕不拋棄、絕不放棄的精神。女排精神,已經成為了中國體育的一面旗幟。在每個人心中,女排精神都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能夠激勵學生迎接人生的挑戰,勇往直前、不斷拼搏。
2.育人情懷
教育情懷是指愿意從教,正確理解體育教育工作的意義,熱愛教育事業;會育人,能夠運用多種育人途徑和手段;尊重并關愛學生,為人師表。著名教育家張伯岑說過:“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教會學生鍛煉身體,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成千上萬的體育教育工作者,扎根于基礎教育這片熱土,為我國的基礎體育教育事業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激情和汗水。正是這個時代的發展,賦予了這群操場上躍動的身影“手持彩練當空舞蹈”的機遇和舞臺,幫助他們筑夢彩虹跑道,帶動更多鮮活的生命熱愛體育、熱愛生活。
3.體育精神
體育精神包含吃苦耐勞、勇于進取、追求卓越、遵守規則、友好團結、相互尊重、團隊合作、誠信盡責。在冰上項目教材教法教學時,向學生介紹北京大學冰球隊“青春無客場,敢為天下先”的感人故事。這支冰球隊是由一群零基礎的大學生組成的,成立后3個月便參加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體育學院四所高校組織的冰球聯賽,常規訓練、陸地練習、戰術學習,下訓后熬夜與通宵是學生們的常態,睡眠不足又忍著酸痛趕早上八點晨課更是學生們的堅持。但正是這樣的體育精神,支撐著北大冰球隊隊員一路走來,最終斬獲佳績。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具有運動背景的人更容易在社會上獲得成功”為題,向學生講述體育精神的重要性。一方面,具有運動背景的人是懂得如何去競爭的一群人。體育運動天生就帶有競爭性,運動員身處其中,天生要善于競爭、喜歡競爭。另一方面,具有運動背景的人懂得團隊合作。因為一個團隊里有教練、營養師、陪練等,只有每個環節都做到優異,才能達到高水平的競技狀態。只要人類社會存在,競爭和合作就是永恒的主題,這就是體育精神。人與人之間有競爭與合作,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存在競爭與合作,單靠一項是無法取勝的。
課程思政是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融為一體的教學理念,突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體育教材教法”的課程思政元素包括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素養、專業素養、教育情懷等諸多方面,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前設計、課中落實、課后實踐等課內外一體化教學實施路徑,以多種案例形式積極達成課程思政融入的效果。
本文系2023年首都體育學院本科教學改革創新項目“課程思政在高校專業理論課‘體育教材教法中的教學實證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6-12-09(1).
[2]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J].黨建,2019(4):4-5.
[3]李在軍,劉美,趙野田.課程育人:高校體育類專業課程思政特征、難點及應對策略[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1,40(3):18-24,32.
[4]董翠香,樊三明,高艷麗.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確立的理論依據與結構體系建構[J].體育學刊,2021,28(1):7-13.
(作者單位:首都體育學院)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