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的主體間性,具有基于實踐的平等、底層、寬廣的“他性”立場和交往本質,將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為實現這種融入,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融入邏輯進行分析論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主導力、激發大學生內生力、凝聚聯動主體協同力三個維度的融入路徑。
關鍵詞:主體間性;高校思政教育;融入邏輯;融入路徑
隨著《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頒布實施,從學校到社會逐步形成了重視“大思政課”建設的聯動局面。在高校開展思政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主體間性理論因具有顯著提升教育成效的特殊價值而引起關注。
主體間性即交互主體性,是主體間的交互關系,關注的是作為社會主體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近年,學界對主體間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實踐價值已進行了較多研究,形成了“主體間性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內涵之一,既具有感性基礎上的實踐性、現實性,又具有基于實踐的平等、底層、寬廣的‘他性立場”“對構建平衡良性的新型師生關系和分層多樣的思政教育教學話語范式具有重要作用”等結論。這些研究成果,為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啟發和實踐借鑒,但就融入邏輯而言,仍需進一步梳理和論證,并在此基礎上持續探索融入路徑。
一、主體間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論邏輯
分析主體間性融入思政教育的理論邏輯,主要看主體間性和思政教育在“是什么”和“為什么”的本源性問題上是否共融共通。
(一)“是什么”的問題:哲學溯源相同
具有交往本質的主體間性是馬克思基于“社會關系的總和”的人的本質論,對交往行為的哲學詮釋;思政教育是引導學生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思想、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實現個體價值的教育。從本質的角度看,二者的哲學根源同為馬克思主義。這種共融共通的哲學溯源,使主體間性與思政教育在“是什么”的問題上具備了本源共同性,證明了主體間性融入思政教育存在著堅實的哲學基礎。
(二)“為什么”的問題:本質力量共通
馬克思指出,“人作為對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個受動性的存在物;因為它感到自己是受動的,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馬克思在此揭明:第一,人的“受動性”是其本質力量;第二,對象性活動是人與人關系最根本的基礎,也是主體間性的存在論基礎,主體間性本質上就是“由人的現實的對象性活動引起的主體與主體的交往關系”。因此,主體間性本質力量與受教育者個體源發性共通。相應地,高校思政教育也是依據馬克思實踐論,基于個體的“受動性”而對其的發展注入深厚力量,助推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最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活動。由此可知,主體間性和高校思政教育之間存在著同為受教育者個體“受動性”的本質力量,從本質上為“為什么”的問題提供了邏輯支撐。
二、主體間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邏輯
分析主體間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邏輯,主要看主體間性與高校思政教育在育人目標和方法論上是否邏輯契合。
(一)育人目標上:主體間性助力高校思政教育解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
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學說,全面發展是“個人的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外在客觀性上,全面發展體現為社會對培養對象個體的社會需求具有外在客觀性。主體間性理論正是基于人的社會屬性的本質,其應用實踐的目的也是適應社會對個體的需要。因此,從社會屬性維度看,主體間性助推了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內在規定性上,主體性的發展和個性的發揮是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而主體性通過主體間性得以建構,個性的發揮更離不開主體間性。因此,從自然屬性維度看,主體間性同樣助推了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在“培養什么人”的問題上,主體間性內外同時發力,助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的達成。
(二)方法論方面:主體間性助力高校思政教育解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主體間性平等、尊重、交互、共在等理論,為“三全育人”和協同育人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創新性的方式方法。主體間性主張的主體之間共存共在、彼此關聯、相互融通的觀點,可以促進思政課課程體系融合,克服思政課在功能發揮上存在的割裂性,促進“三全育人”;主體間性的平等交互與類存在的立場,對教育教學形態重塑和育人過程協同具有指導意義。因此,主體間性能夠為思政教育“怎樣培養人”提供動態且系統的方法論支持。
三、主體間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選擇
從對融入邏輯的分析可以看出,主體間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集多方力量于一體的協同教育,其融入路徑的建構應從高校教師、大學生和其他聯動主體等維度展開。
(一)強化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主導力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高校思政課教師在主體間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通過強化理論自覺與實踐自覺,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思政教育教學中的主導力,是主體間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關鍵路徑。
1.提升學理性,助推高校思政課教師理論自信與理論自覺的形成
理論,可以使教育教學實踐更好地擺脫囿于經驗的狹隘和盲目,使教師擁有看待思政課教學實踐的新視野,從而借助理論的指導與引領獲得深厚的專業性,促進思政課教學成效的提升。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通過進修、教研、參加繼續教育等形式,持續進行理論學習和提升,對融入主體間性的思政課教學進行全面深入的理論研究,并在思政課教學思維和認知上取得突破。同時,相關主管部門和高校要組織資深專家,加強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理論培訓和指導,使其具備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和廣博的知識儲備,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將主體間性教育理論靈活運用于教學實踐,對現實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并進一步形成理論自覺,樹立理論自信。
2.注重創新,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師實踐自信和實踐自覺的形成
融入了主體間性的高校思政教育,必定會關注和尊重高校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實踐性知識。對教師而言,只有獲得了對自我實踐和實踐性知識的確認,才會有意愿和信心直面教育工作中紛繁復雜的問題和現象,才能讓價值實現和認識形成成為可能。要形成關注和尊重教師的實踐活動和實踐性知識的教育環境,從教育主管部門到高校,從教科研主管部門到教科研單位,從各高校馬院、教研室到高校思政課教師個人,都應共同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具體而言,外在要制定相應制度,以實現對思政課教師的激勵和肯定;內在要打破僵化保守的定式和慣性,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融入主體間性的教育教學創新實踐探索,使教師在內驅力激活過程中實現實踐自覺,獲得實踐自信。
(二)培植認知自覺和實踐自覺,激發大學生內生力
大學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體,直接反映高校思政教育成效,而內生力是他們成長成才的根本動力。因此,通過認知自覺和實踐自覺的培植,激發大學生的內生力,是主體間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
1.從品德養成入手,促進大學生認知自覺的形成
品德養成是大學生價值實現的必要前提和保證,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著力點之一,理當成為主體間性融入思政教育的切入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應從知情意行四要素著手,助力大學生形成認知自覺。第一,認知方面,通過啟發式教學、頭腦風暴和案例分析等教學實踐,訓練學生判斷學習價值、明確學習需求、自我反思調整等能力,最終養成多維視角、多元統一、動態把握的思政學習思維。第二,情感方面,通過代入式體驗、情景再現和同理心養成訓練等教學實踐,使學生對思政課產生細膩的情感支撐、強烈的情感共鳴,獲得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的滿足。第三,意志方面,通過引導式自主活動,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邏輯分析,自覺形成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自覺依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向。第四,行為方面,通過將思政與專業相融合的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自覺學思踐悟,使持續性影響與持續性行為之間實現良性互動。
2.內容與共生結合,助推大學生實踐自覺的形成
內生力的源頭活水是生命與實踐,形成實踐自覺是激發大學生內生力的重要路徑。第一,通過高校思政教育價值提升、重心下移、過程開放、動力內化等系列機制的運行,啟發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深度認識、思考、認同,從而使其形成發展自覺。第二,邏輯化、符號化、活化高校思政課的內容體系,使其內在的生命性充分呈現,并與廣泛的社會現實和其他學科以及學生生活之間產生開放式聯系、通達性聯動,引領學生自覺地透視歷史、把握現實、探索未來。第三,師生共同進行主體間性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理論探討,共同參與繼承和發揚紅色精神等思政教育實踐,形成共生體驗與經驗,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雙向轉化、互相滲透。
(三)增進行動共識和系統關聯,凝聚聯動主體協同力
隨著“三全育人”、課程思政等系列舉措的不斷推進,主體間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已成為全要素協同聯動的系統工程。因此,通過協同育人共識達成和協同育人能力提升,凝聚聯動主體的協同力,是主體間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然選擇。
1.培植系統性自覺,促進聯動主體形成共識
第一,各級各類學校、機關團體、群團組織、實踐實習基地、校企合作平臺等相關主體,要把思想統一到“大思政課”建設上,通過培訓學習、交流研討等不同形式,對“大思政課”建設的目的、內容、意義和重要性以及主體間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相關理論與要求等系列問題,深入開展學習研究,形成廣泛且統一的認識自覺。第二,各相關主體要通過公共精神的培植,強化主體間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意識,形成同向同行的責任自覺。第三,各相關主體要在形成認識自覺的前提下,進一步增強責任自覺,形成理性與感性相結合、微觀與宏觀相統一的系統性常態化機制自覺。相關協同聯動主體的系統自覺形成后,會自行產生無窮的內部動能,共同推進主體間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實現“大思政課”內生性高質量建設。
2.優化關聯性,助推聯動主體凝聚合力
要想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就要將主體間性融入思政教育系列活動,從學校、機關、團體等一般性場域向文旅、網絡等具體領域和行業推進;把有關思政教育的記憶、理解、運用等低階認知活動向分析、評價、創造等高階認知活動推動。比如,把政產教研學聯結起來,對區域紅色旅游資源、自然旅游資源、傳統文化資源和當地生產生活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助推鄉村振興,實現文化價值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師資、場地、設施、環境、技術等方面優化完善學校小課堂,從制度、人員、運行、保障等方面建立健全社會大課堂,搭建大小課堂暢通聯動的渠道網,使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協同聯動,形成合力;要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實現紅色資源的數智化、網絡化,打造線上紅色資源平臺和紅色資源數字化、信息化、交互化平臺,形成專業性數據庫,搭建資源平臺與思政教育之間暢通聯動大平臺;要建設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校內形成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紅色文化研究專家、黨政干部、輔導員等有機組合的專兼職師資隊伍,校外形成老紅軍、老干部、行業先進工作者和勞模、紅色文化研究學者等有機組合的專兼職師資隊伍,校內外專家持續深入交流互動,共同助推“大師資”建設。
聯動主體在主體間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方面的協同力的整體提升,適應了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客觀需要,有助于充分發揮社會各方的協同聯動作用,使學校和社會相融共生,使主體間性融入思政教育和學生的生活、學習、職業生涯發展,有力推動各方同構主體間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態。
綜上所述,本文在完成了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融入邏輯論證基礎上,從教師主導力提升、學生內生力激發、聯動主體協同力凝聚三個維度,對主體間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路徑進行了探索性建構,以助力高校思政教育質效提升。
參考文獻:
[1]秦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哲學考問:存在、邏輯與革新[J].理論月刊,2020(6).
[2]馮建軍.他者性教育:超越教育的同一性[J].教育研究,2021(9).
[3]張立杰.比較與整合:中國當代“主體間性”道德教育理論的建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楊宏偉,蒲文娟.《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思想蘊涵及其當代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22(1).
[6]安世遨.人物主體間性:主體間性理論的突破及其教育意蘊[J].現代教育管理,2023(3).
[7]葉瀾.“新基礎教育”內生力的深度解讀[J].人民教育,2016(Z1).
責編:文 墨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重點課題“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的主體間性研究”(編號:2023JKZD35)
作者簡介:婁曉敏(1971— ),女,鄭州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