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瑋宜


摘要:基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的“設計依據”,教師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中可采用項目式教學。通過給學生構設不同的學習支架,使學生在學習支架的引領下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從而實現豐富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檢,提高閱讀與表達交流水平,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關鍵詞:項目式教學;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根據語文學科的屬性與要求,結合新的教育理論與理念,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教學中,教師可以探討構建項目式學習支架,更好地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用性,切實提高交流任務群項目式教學的實效性,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一、精研教材,結合學情,搭建情境型學習支架
大家都知道,教材是依據與重心,是教學的內容;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從數量上是多個個體的集合,從個體上也體現出個體的差異性,所以教學前要對教材與學生做全面的了解。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關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共有3個單元,本次選取必修下冊第三單元作為精研、探究對象。本單元主要學習知識性讀物的閱讀方法,發展科學思維,培養科學精神。學習知識性讀物,不僅要了解其內容,還要學以致用,實現“如清晰地說明事理”。
經過高一上半學年的學習,學生對于“學習任務群”這一概念并不陌生,而且從教學調查中了解到,學生對于項目式教學引領下的語文學習探究活動也比較感興趣。
在必修下冊第三單元,學生將通過閱讀知識性讀物了解科學探索的動機、過程與方法,在獲得科學認識的同時,體會人文之美與理性思考的價值,激發科學探索意識、創造激情和理性精神,自覺傳承科學文化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于這一教學目標,筆者根據生情、結合校情,搭建情境型學習支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情境創設如下:
為在全國掀起宣傳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中國科協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動。從2005年起,為便于廣大群眾、學生更好地參與活動,全國科普日活動改為每年9月第三個公休日。
我校是廣東省科學教育特色學校、中國少年科學院科普基地,學校每年舉辦的科學文化節已成為市內層次高、規模大、影響廣的青少年品牌活動之一。傳播科學成果與知識,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我校師生的使命。2023年全國科普日將至,本學期將開展“科學源于生活,科普引領進步”校園科學文化節籌備系列活動。
真實情境“從所思所想出發,以能思能想啟迪,向應思應想前進”。精研教材,結合實情,搭建情境型學習支架,有利于學生激發科學探索意識、創造激情和理性精神,也有利于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二、細選整合,有效設項,構建多元化學習支架
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以學習任務群為線索統籌安排課文,若沿用以單篇課文為主的傳統閱讀教學方法,在有限時間內教師難以駕馭多篇文本,且不利于教學重點的選擇。[1]基于學習任務群是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教師通過搭建策略型支架、資源型支架、交流型支架,助力學生深入開展“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活動,實現高效、高質量的任務群教學。
(一)構建策略型支架,掌握閱讀方法
學習支架除了展示真實情境,還承擔激發學生興趣的功能。策略型支架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出發,采用學生感興趣的媒介輔助,更好地實現“在社會情境中的學生探究性學習活動”。
第一階段活動采用策略型支架是基于對新課標和教材單元任務的解讀。新課標關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教學提示中指出,“合理安排閱讀、調查、討論、寫作、口語交際等活動”[2]。同時,必修下冊第四單元“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單元任務提出要了解不同媒介的特點,學習綜合運用多種媒介獲取信息、表達交流。綜上,筆者以掌握知識性讀物的閱讀方法為核心目標,設計項目活動,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綜合運用多種媒介完成學習任務。
項目引領,分組活動,巧用媒介,交流分享:
任務一:網絡宣傳,推文預熱。本任務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所選的科普論文,撰寫摘要,擬定關鍵詞。其次進行小組交流、討論,厘清行文思路及語言特點,最后根據討論成果編輯公眾號推文。而在課堂展示環節,則要求在3分鐘以內以配圖、樂進行講解。
任務二:名家介紹,視頻激趣。本任務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所選的科普文章,利用圖表梳理文章中所展示的科學發展過程,整理從中體現的科學精神。最后需將上述素材編寫成視頻制作腳本以便制作微視頻。課堂展示環節利用3分鐘進行思路闡述,1分鐘展示所制作的微視頻。
任務三:科普演講,傳播能量。本任務是現場5分鐘演講,演講話題是通過小組廣泛搜集后討論確定,展示前期的準備包括撰寫演講稿和制作演講配套幻燈片。
第一階段的項目任務設計采用學生接觸多、興趣高、使用頻率高的媒介,故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展現了濃烈的自主探究熱情,在交流分享環節給予了精彩的分享,最終實現學生短時高效地掌握實用類文本的閱讀方法。
(二)構建資源型支架,拓展閱讀眼界
項目式教學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在項目的收集信息過程中,強調學生是主動的信息建構者,可以綜合頭腦中已經有的知識經驗去整理、解釋信息。[3]
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三單元選擇“知識性讀物”,這類文本聚焦于介紹性較強的科普文章和比較淺顯的學術論文。選文難度有淺有深,內容兼綜古今、中外、文理。針對較寬廣的學習場域、較復雜的文本間性,師生共同搭建資源型學習支架。在資源型支架的輔助下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選文,能更深入地體會人文之美與理性思考的價值。
要實現知識與實踐有效鏈接,需先掌握基本理論知識,才能開展項目探究。教師以助讀卡片的形式搭建資源型支架,為學生提供必備的理論知識。助讀卡片的內容包括知識性讀物(如論文)的基本格式要求、論文《用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分析寶黛釵三者關系》[4]等。學生閱讀、拓展助讀卡片,得以更好地獨立解讀知識性讀物。所以助讀卡片也包括由學生基于教材、學術論著、網絡資源閱讀、整理填寫的“媒介特點”。
助讀卡片:媒介特點
【公眾號】
對象特點:無較長閱讀時間、較多使用互聯網。
語言特點:1.語言生動形象,個性鮮明;
2.語言對話性強;3.用語靈活,緊跟潮流,多網絡用語。
傳播特點:1.時效性強;2.范圍內傳播速度快范圍廣;3.信息個人化、碎片化,良莠不齊。
宣傳效果:優——時效性強;傳播速度極快;宣傳的趣味性高,易吸引讀者。劣——深度與真實性不及傳統媒體;不良信息不易監管。
【短視頻】
對象特點:受眾面廣,對文化水平要求低。
語言特點:1.屬于口語化表達;2.用語靈活,緊跟潮流,多網絡用語;3.語言對話性強;4.語言生動形象,個性鮮明;5.情感表露明顯。
傳播特點:1.信息形式多元化;2.視聽結合兼容性強;3.兼具多種媒介功能;4.信息個人化、碎片化,良莠不齊。
宣傳效果:優——呈現方式直觀,更易于理解;增強了信息的趣味性。劣——深度與真實性不及傳統媒體;不良信息不易監管。
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需要搭建資源型支架,學生通過搜索相應的資源,包括圖片、視頻、動畫、公眾號等。在項目式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參與,重視交流分享。
(三)構建交流型支架,提升思維素養
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指出,在教學中運用“看和聽”“說”“說和做”這三個教學方式,有助于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5]因此,項目式教學中要善于結合“學習金字塔理論”,構建交流型支架,引導學生完成“看、聽、說、做”的任務,提升語文素養。因此筆者搭建交流型支架,設計交流討論記錄表(表1)。學生以學習小組的方式開展主題研討、交流與記錄。在交流型支架的推動下,學生細讀文本,分享個人研讀見解,聆聽小組成員的不同意見,討論不同領域學者的創新意識、探究精神和科學態度,這一過程中,激發了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和熱情,自覺傳承科學文化活動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通過課堂上分組研討交流,學生不僅了解了科學探究的歷程、不同領域的研究成果,還了解“發現”與“創造”背后的思維方式,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當學生討論交流時,教師應積極、主動參與其中,通過多種提問和引導方式幫助學生發現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提供解決問題的方向、方法,以促進學生順利推進項目。
三、多維觀察,多元評價,設計評價型教學支架
評價要從多維度展開,評價方式要多樣化,評價眼光要融合當下和未來。
結合不同任務的特性及前期過程的觀察,筆者設定最后階段所用的評價維度(表2),用于小組展示交流環節的學生互評。
除了互評,學生還應重視總結自評。因此,總結反思表設計內容包括閱讀知識性讀物的方法、闡釋說明、邏輯推理的方法、科學文化活動傳承的中華傳統文化、科學文化活動傳承的科學精神以及個人評價。這是基于新課標的指引——評價不僅要關注結果,也要著眼過程。根據不同階段的評價,可以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還可以優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過程,為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6]通過回顧項目情境、研讀批注、討論記錄表、評價量表,學生填寫總結反思表,對活動全過程個人表現進行評價、總結。
四、總結與思考
通過課例實踐研究,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教學活動中創設情境型支架、策略型支架、資源型支架、交流型支架和評價型支架,從傳統的學科性學習到綜合性學習,從知識性的閱讀寫作到有情境的表達交流,不僅改善了學生學習的質量,還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必修下冊第三單元相適合的情境不一定適用于其他“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故情境型支架搭建的標準仍需進一步探討。其次,評價型支架的量表、評測、評價術語,還可以進一步斟酌完善,更加切合學生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目標。最后,因材施教在這一項目式教學中應如何開展?不同生源、不同能力,同一任務的針對性或有效性也不盡相同,也需進一步探究。
注釋:
[1][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修訂本[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0,44-45.
[2]唐潔.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高中語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21(06):1.
[3]張瑞曉.項目式學習:緣起簡史、發展模式及應用價值[J].基礎教育論壇(下旬刊),2020(08):4-6.
[4]孟然然.用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分析寶黛釵三者關系[J].中國校外教育,2011(07):341.
[5]臧青.運用學習金字塔理論 改進高中數學教學[J].數學教學,2011(0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