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鳳馨
摘 要 合理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可以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和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基于此,從信息技術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應用的意義入手,簡要分析中職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存在的不足,并針對性提出創設語文情境、引入微課視頻、挖掘教材文化、開展語文學習實踐等策略,為中職語文教學提供了經驗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信息技術? 中職語文? 教學實效? 高效課堂? 信息化
當前階段,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乃至思維方式,語文教學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也面臨著來自信息技術與時代變遷的沖擊與挑戰。面對海量的、碎片化的網絡信息資源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顯得捉襟見肘,如何推進信息技術與中職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構建適應信息社會需求的語文教學模式,是中職語文教師需要深入思考和實踐探索的課題。
一、中職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意義
首先,信息技術為中職語文教學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課堂形式。傳統語文教學空間和形式較為單一,多采用教師講授加學生練習的方式,而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展示手段,借助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可以使枯燥的語文知識更加生動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語文教學“走出教室,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其次,信息技術可以拓寬語文教學的內容和渠道。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課件、微課視頻等形式的信息技術呈現教學內容,學生可以通過在線學習平臺學習更加豐富的知識,根據自己的興趣主動學習語文知識。此外,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提供了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教師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先觀看教學視頻進行預習,然后在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識;也可以采用游戲化的教學策略,把語文知識融入游戲互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為構建中職語文高效課堂提供了助力。
二、 中職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存在的不足
1.信息技術應用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現象
當前,部分語文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時存在盲目性,只是簡單地把教學內容制作成PPT課件,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觀看,信息技術成了毫無生氣的展示工具。這種應用方式割裂了技術與教學的內在聯系,沒能發揮出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學生面對枯燥乏味的課件,也很難主動投入學習獲得知識。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更多停留在“形而上”的層面,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實效,教師有必要深入剖析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契合點,避免技術應用的表面化、形式化。
2.信息技術應用缺乏全面性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主要應用于知識講解,教師通過PPT、視頻等形式展示語文知識點,而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實踐性教學活動相結合的嘗試較少。在開展寫作、演講、辯論等實踐活動時,信息技術可以提供虛擬場景、在線互動平臺等支持,如建立在線寫作、閱讀、交流平臺,設置虛擬演講場景,進行演講互評,組織網絡辯論賽等。借助信息技術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能夠有效拓展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但目前應用的整體性不足。
3.教師對信息技術依賴程度過高
一些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過度依賴信息技術,忽視了語文學習的交際性質。學生長時間盯著電子屏幕也容易產生視覺疲勞,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教師要控制好信息技術的應用程度,在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輔助作用的同時,保證面對面溝通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既不因循傳統教學的老路,也不一味盲從于新技術,而是把信息技術作為有力的輔助手段,服務于語文教學的內在需求。
三、 巧用信息技術提高中職語文教學實效
1.借助信息技術創設語文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是當前語文教學的重要趨勢,是立體化的教學范式。其核心在于通過還原文本的歷史文化語境,使學生置身其中,對文本進行理解和解讀。信息技術能夠助力于營造沉浸式的學習環境,一是利用圖像資源重構歷史場景,二是利用音頻資源營造氛圍,三是利用視頻資源呈現生動情節。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搜集、調取相關資源,通過多模態的呈現手段,在課堂上模擬文本中的歷史文化情境,將學生“帶入”具體語境,在近似的氛圍中探究文本的深層次內涵。這種基于情境體驗的理解,要優于抽象知識的灌輸,也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搜集整理清華園荷塘的相關圖片,展示夏日荷塘的景色,可以配上蟬鳴、風聲等自然音效,營造荷塘夜晚的氛圍;也可以播放相關視頻,展現荷葉荷花隨波蕩漾、月光耀水的景象。在此情境中,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文本中作者所描繪的意境,更好地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絕妙手法,領會作者寂寞苦悶、彷徨無路、超然世外的心境。
2.引入微課視頻開展預習復習
微課視頻是一種時長在10分鐘左右的短小視頻,通常是對教學中的一個知識點或學習環節進行講解,內容集中,生動形象,運用微課視頻可以有效拓展教與學的空間。在預習環節,教師可以從網絡公開課中精選相關微課視頻,讓學生在課前先學習,提高對新知的接受效果;在復習環節,教師可以把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點提取編輯成微課視頻,發布到網絡平臺上,供學生復習,以達到鞏固強化的目的。這兩種應用場景都可以發揮微課視頻“短小精悍”的優勢,實現對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微課視頻不僅豐富了語文學習的資源,也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和碎片化學習的新途徑。
以戴望舒的《雨巷》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前、教學后環節有計劃地運用微課視頻拓展授課的時間和空間。在預習環節,教師可以精選與戴望舒生平、《雨巷》賞析等內容相關的微課視頻,提前發布到網絡學習平臺上,要求學生在課前觀看學習,了解作者創作背景和作品主旨,奠定課堂教學的基礎。在復習環節,教師可以將課堂上講授文本的過程整合提煉成10分鐘左右的《雨巷》賞析微課視頻,發布到網絡學習平臺上,方便學生課后復習、鞏固。在課文的教學前、教學后環節引入針對性強的微課視頻,既拓展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也方便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實現了以微課視頻深入挖掘課程資源、優化傳統語文教學流程的教學目的,實現了構建高效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目標。
3.利用信息技術深入挖掘文化
語文學習涉及豐富的歷史文化因子,從考據典籍到將文學與文化結合起來研究,都需要依托大量圖文數據分析,這恰恰是信息技術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文獻數字化和數據挖掘功能可協助教師實現深度文化挖掘。語文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數字圖書館、古籍數據庫等查詢檢索工具,對文本、作家進行全面的文獻梳理和考證,發掘文學作品與歷史文化之間的聯系,理清文本中所引用的典故與史實。也可以利用大數據挖掘功能,從海量非結構化數據中分析檢索與語文學習內容對應的文化關鍵詞、話題、事件等,從宏觀層面構建起語文學習的文化語境,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利用信息技術的數字化功能與智能分析功能,有助于教師實現對語文學習文化內核的重新認識,開發豐富的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以《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為例。課文內容是《紅樓夢》中的重要情節,是全書序幕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描寫了林黛玉進賈府的過程,以及她與賈府眾多人物的首次會面。這一情節在全書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不僅是對賈府復雜結構的一種展示,也是對主要人物性格特征的一次描繪。首先,教師可以借助網絡數字圖書館、古籍數據庫等查詢檢索工具,全面梳理和考證有關《林黛玉進賈府》的文獻資料,包括歷史背景、家族關系等信息。如課文中描寫賈府“上面五間大正房,兩邊廂房鹿頂耳房鉆山,四通八達,軒昂壯麗”,體現出賈府的富麗堂皇和顯赫地位。其次,可以從人物的語言節奏、情景語境選詞、文化語境用語等方面深入分析課文。《紅樓夢》中的人物語言極富藝術性,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如林黛玉性格復雜且內在豐富,是作者著力塑造的一種具有深刻時代與人生概括意義的悲劇人物形象。通過上述的分析與挖掘,教師可以深入地理解《林黛玉進賈府》的文化內涵,將其分享給學生,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還可以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4.搭建網絡平臺開展語文學習實踐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是豐富語文課程內容、提高語文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引入到語文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搜集相關資料和信息,為實踐活動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知識運用能力,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學生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能力,為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提供助力。
以《荷花淀》教學為例。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是了解故事的情節,分析故事中隱藏的主要矛盾,這直接指向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在教學此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課本劇改編、表演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學習,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在互聯網中搜集相關資料,并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對課文進行課本劇改編。學生在小組內自選角色并排練,最終在班級進行表演。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學生改編課本劇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和學生保持高效溝通和交流,為學生的創編活動提供思路和靈感,也可以為學生搜集、整理網絡上和《荷花淀》相關的影視劇資料,幫助學生定位課本劇創編的切入點。在課本劇表演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配樂、轉場輔助。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實現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教學目標。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為中職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動,賦予了中職語文教學更多可能性。在推進語文教學信息化過程中,教師既要清醒認識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防止走向技術依賴的歧路;也要深入思考知識傳授的本質,不因循傳統教學的慣性。教師要在教學理念、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不斷嘗試,積極探索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優化教學,建構符合信息社會需求的語文教學新模式。同時,教師還要關注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思維、價值判斷等的培養,使學生在信息浪潮中拓展視野而不失真知灼見。
[作者通聯:泰安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