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小燕
【摘要】小學數學教師根據“雙減”政策要求調整和優化課程教學,開展靈活多樣的授課活動,既可以改變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印象,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數學理論和概念,更加快速地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進而提高其數學綜合能力.為了使“雙減”教學發揮出應有作用,文章從教學優化視角出發,闡述了教師通過創建微課導學、動畫教學、游戲互動、生活探知、分層認知等活動,提升數學教學質量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優化策略
引 言
“雙減”政策旨在通過取消義務教育階段的課外輔導課程,壓縮各學科作業的任務數量等方式,減輕學生課程學習的壓力,同時,滿足其成長與發展的實際需求,提高學校各學科的教育服務水平,提升課程的最終教育質量.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轉變以往的“唯成績論”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題海戰術式教育方法,從當前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合理調整和優化授課內容、授課形式.另外,教師需要利用趣味性教學活動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夠從以往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知識,進而提高他們的數學認知效率,降低他們的課程學習壓力.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教學原則
(一)以生為本的原則
“雙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科教學達到“減負提質”的效果.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數學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需要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要充分考慮到當前學生的實際數學學習能力,以及他們真實的數學知識求知需求.教師所設計的授課活動,其難易程度應當符合班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既能有效減輕學生自主探知和知識理解的壓力,又能借助探知活動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和能力提升,進而有效提高其數學學習的質量.
(二)循序漸進的原則
數學教師圍繞“雙減”政策開展課程教學時,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根據實際學情,利用授課活動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認知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讓學生逐步掌握單元重難點知識,還要對其進行多維思維啟發和多種能力培養,要遵循各階段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地培養他們的關聯思維、邏輯思維、遷移思維等,提高其自主探知、合作學習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提升他們在各階段的數學認知效果.
(三)靈活有趣的原則
數學教師為了減輕學生課程學習的負擔,需要遵循靈活有趣的原則,創建豐富多樣的趣味化授課活動,如動態情境探知、趣味游戲探知、生活體驗認知等,以此來改變學生對數學課程的看法,使其在各種活動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有效消除他們的抵觸情緒,減輕其知識理解與認知的壓力.
二、小學數學基于“雙減”優化課程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巧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根據“雙減”政策要求,數學教師需要利用各種手段增強教學的趣味性,開展動態導學探知、趣味動畫探知等授課活動,以此來改變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刻板印象,使其產生濃厚的自主探知興趣,進而有效提高他們的課堂認知效率.
1.創建微課導學,激發學習興趣
課程導學環節發揮著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善其課程認知效果的重要作用.對此,數學教師為了提高導學環節的教學質量,可以巧妙運用微課教學視頻,利用直觀的動態畫面快速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引發他們對視頻內容的好奇心,使其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究視頻中的數學知識,從而對單元知識點有初步的了解.同時,教師可以借助微課激發學生深入研究數學知識的興趣,進而為他們積極參與深度探知活動打下良好基礎.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認識圖形(一)”課程為例.在課堂導學環節,教師可以利用直觀生動的微課視頻創建導學自主探知活動,利用生動的畫面激發學生探索圖形知識的興趣,從而提升其導學學習的效率.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與單元知識相關的微課視頻,讓學生在視頻中初步了解基本的圖形知識.例如,在視頻中,學生能夠看到各種美麗的事物,如古風門窗、羅馬柱建筑、彩色皮球、卡通鉛筆盒、趣味魔方等.針對上述畫面,教師可以提出深度觀察問題,如:細致觀察視頻畫面,說出各種事物中包含了哪些立體圖形.對此,學生能夠找到門窗上的長方體、魔方上的正方體、羅馬柱上的圓柱體、皮球球體等.然后,教師讓學生繼續觀看導學微課,引導他們找尋畫面中不同立體圖形的特點,激發其探尋立體圖形特點的興趣.比如,長方體鉛筆盒一共有六個面,相對的兩個面的形狀和大小都是一樣的;羅馬柱這一圓柱體上下粗細是一樣的,側面呈圓弧狀;魔方中的正方體也有六個面,每個面的大小完全相同,給人一種方方正正的感覺.學生通過描述視頻中的立體圖形的特點,能夠對單元基礎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并產生強烈的深入研究的欲望.而后,教師可以對導學視頻進行教學延伸,使課堂進入正式教學環節.數學教師利用微課視頻進行導學教學,能夠借助生動的畫面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有效引導使其產生較強的知識探索的愿望,從而有效提升導學探知的效率.
2.開展動畫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對直觀的、具象的畫面或場景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創建動畫視頻教學活動,利用有趣的動態畫面調動學生主動認知的積極性,使其能夠自覺運用具象思維分析相關知識.另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動畫視頻降低復雜知識的認知難度,從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質量.
以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有余數的除法”課程為例.對于小學初級階段的學生來說,算術知識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特別是稍微復雜的退位減法、進位加法、有余數除法等知識.對此,教師為了降低此單元有余數除法計算方法和計算規律的認知難度,可以利用動畫視頻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觀看有趣的算式運算動畫視頻,了解除數、商、余數之間的關系,知道有余數除法的運算步驟和運算邏輯,進而提升其除法運算的能力.例如,教師先根據單元知識點制作趣味動畫視頻.比如:把14朵鮮花以同等的數量分別插入3個花瓶中,最后留出2朵剩余的鮮花;把19個小皮球以相同的數量分別放入3個盒子中,最后剩余1個小皮球.教師讓學生在觀看動畫視頻的過程中思考有余數除法的運算邏輯,梳理算式中各元素之間的關系,總結其中的運算要點,如“有余數除法的商不能再被除數所除,剩余的數則為余數”.之后,教師結合單元知識提出思考問題,如把22條小魚以每缸四條的分配方式進行分裝,讓學生根據在動畫視頻中推理出的運算邏輯,計算22條小魚分裝一共需要幾個魚缸以及會剩余幾條小魚,以此來鞏固他們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數學教師創建動畫探知活動,既可以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又能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提高學生自主認知的質量.
(二)構建多元情境,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師為了讓數學課程變得更加生動、更加靈活,可以利用各種資源構建多元化探知情境,同時創建各種形式的知識探究活動,如游戲互動探知、生活情境探知等.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加自由、更加廣闊的數學探知空間,提高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有效啟發學生的多維思維,提升其數學認知的能力,進而更好地改善其課程學習效果.
1.設計游戲互動學習情境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使其產生強烈的自主探知興趣,可以創建小組合作游戲比拼活動.在此項活動中,教師需要先把班級學生按照同組異質原則分成多個合作認知小組,讓各組內部成員之間能夠實現有效的相互輔助、相互促進,并且每組之間的綜合學習水平相近,以此來增強組間比拼的公平性.然后,教師需要圍繞單元教學內容提出合作探知問題,鼓勵各小組以協同互助的方式探索相關數學知識,解答數學問題.之后,教師再根據各組的問題解答情況和任務完成時間評選出最佳學習小組.
以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課程為例.教師為了讓學生快速認識平行四邊形,知道此圖形的特征,使其建立正確的空間觀念,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圖形制作比拼活動.首先,教師把學生分成多個比拼小組,每組的學習水平相近.然后,教師向各組提供紙盒、剪刀、膠布、量尺等實操工具,讓各小組以協同互助的方式,制作由不同圖形拼接而成的平行四邊形.比如,有的小組裁剪了兩個相同的等腰三角形,拼接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有的小組裁剪了一個長方形和兩個直角三角形,將其組合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還有的小組制作了兩個相同的梯形,通過翻轉其中一個梯形的方式拼接成了平行四邊形.與此同時,各組需要在所拼圖形上總結平行四邊形的特點.之后,教師需要對各組的合作成果與合作探知過程進行客觀評分,最后評選出最佳學習小組.教師構建互動游戲情境,能夠增強學生合作探知的積極性,提升其互助學習的能力和效果.
2.設計現實生活探知情境
數學教師若想增強學生課程學習的體驗感,可以利用真實事物構建生活化探知情境,引導學生找尋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讓他們在實物操作或實景體驗過程中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從而提升其生活化認知的效果.
以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千克和克”課程為例.此單元要求學生了解“千克”和“克”兩個質量單位,建立“1千克=1000克”的概念,能夠用質量單位正確描述物體的質量.針對上述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利用現實物體創建生活情境探知活動.首先,教師提供黃豆、雞蛋、蘋果、柚子、一袋鹽、一袋洗衣粉、半袋大米等常見的生活事物,讓班級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對上述事物進行實際測量,指導他們用正確的質量單位進行描述,使其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然后,教師讓學生對比上述事物的輕重,將其轉化為同一個質量單位,并按照從輕到重的順序進行排列,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單位換算能力.之后,教師再拿出其他物品,如粉筆盒、水杯、計算器、書包等,讓學生以1克的兩粒黃豆和1千克的柚子為基礎,對比上述事物的輕重,估測它們的質量.教師開展生活情境學習活動,既可以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知識的意識,又能提高他們的生活化學習的質量.
(三)開展分層教學,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
在“雙減”背景下,數學教師為了減輕學生課程學習的壓力,可以創建分層認知、分層練習授課活動,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參與符合其最近發展區的學習活動,使其通過完成相應任務,提高個人綜合學習能力,改善數學學習的質量.
分層教學是降低學生學習壓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數學教師需要根據班級學生的不同思維能力、理解能力、運算能力等,對其進行合理分層,然后依據不同層級學生的不同最近發展區水平布置相應的探知任務.這樣既可以降低基礎層級學科知識的理解難度,提高此層級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又能滿足班級學優生拓展性探知的需求,從而提升班級整體的學習質量.另外,在知識鞏固過程中,教師還需要給不同層級學生設計難度不同、數量不同的復習任務,使其通過完成相應任務,提升個人綜合學習水平,提高學科綜合素養.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整數四則混合運算”課程為例.此單元要求學生掌握三步計算四則混合運算算式的步驟和方法,知道有小括號、無小括號、有中括號、無中括號四則混合算式的運算規律,提高數學運算能力.在分層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先分清單元各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對班級學生進行合理分層,然后給每層布置難度不同的學習任務.例如,針對基礎層級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探索沒有中括號、沒有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規律,找尋簡單加、減、乘、除混合算式的運算順序.比如,先算乘除,后算加減,沒有乘除便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運算.針對較高層級學生,教師可以布置有中括號和小括號的四則混合算式探知任務,讓他們總結只有小括號或只有中括號的算式運算規律,以及既有中括號又有小括號的算式運算規律.比如,有中括號和小括號的四則混合算式,先計算小括號里的算式,再計算中括號里的算式,最后計算括號外的算式,此過程依舊要注意先算乘除,后算加減.然后,兩個層級的學生可以派一兩名代表分享各自的探知成果,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講述四則混合算式的運算規律與步驟,從而使班級所有學生都能明白此單元的重難點知識.
在分層鞏固活動中,教師需要對基礎層級和較高層級學生布置不同難度和不同數量的知識復習任務.比如,基礎層級學生需要運用單元知識點,計算三四道含有括號和不含括號的四則混合算式,寫出運算過程;較高層級學生需要根據文字提示信息列出四則混合算式,并寫出算式計算過程,得出最終結果.教師開展分層教學與復習活動,既可以減輕學困生課程學習的壓力,又能提高班級整體的探知效率,從而使課程教學真正起到“減負提質”的作用.
結 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為了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減輕學生課程認知的壓力,提高他們課堂學習的質量,需要創建多種生動的、靈活的、有趣的教學活動,借助趣味元素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提升其主動探知的積極性,讓他們在高效完成各種學習任務的同時,扎實掌握學科知識與技能,提高其課程認知的效率與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翊錦.“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探索[J].讀寫算,2022(36):1-3.
[2]俞飛.“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如何提質增效[J].小學生(下旬刊),2022(12):40-42.
[3]王紅英.“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與研究[J].新課程,2022(43):9-11.
[4]李澤霖.“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問題與對策[J].小學生(上旬刊),2022(12):28-30.
[5]朱亞麗.“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J].學園,2022,15(34):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