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摘 要: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為了達到培養高中生生物核心素養的教育目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以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為首要任務,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互動中,而后從概念入手滲透生命觀念,利用合作探究、實驗教學、實踐活動等渠道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文章簡要論述了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內涵,以興趣為導向針對具體的教學策略進行探析,希望能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興趣導向;高中生物;核心素養
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行使高中生物教師意識到傳統授課手段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應積極優化教學模式,為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創造有利條件。基于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興趣為導向,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基本學情結合起來,制定多元化、趣味性的課堂活動,使他們充分體會到該門課程的樂趣,科學探究生物知識的深層次內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生命觀念,在興趣驅動下實現生物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內涵
(一)生命觀念
生命觀念是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從細胞學的角度分析,生命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便是細胞,使生命學科變得更加完善[1]。要想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教師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引導學生觀察和感悟生命的律動,真切體會生命之美;第二,加強概念教學,使他們掌握不同生命的基本結構,對該理念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第三,培養學生對生命的敬畏之心,使其意識到生命的珍貴,進而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二)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是指高中生對生命現象及規律形成獨特的個人見解,經過批判性思考對所學內容形成全新認識,利用演繹推理、歸納建模等思維進行發散,切實提高生物學習的有效性。另外,科學思維不僅適用于高中生物學科,還可以用于其他科目的研究以及生活中的多個方面,是每一名高中生都應具備的基本技能。由此可見,科學思維指的是學生擺脫傳統思維的限制,經過縝密思考將之前所學內容遷移到全新情境下,在新舊知識的整合中建立全新的學習體系,彰顯科學思維對發展生物核心素養的重要影響。
(三)科學探究
前文提到的科學思維是精神層面的,而科學探究則強調了實踐的必要性,意味著學生在生物課堂上遇到問題時,要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自主探究,認真觀察具體的生物學現象,以實驗的方式驗證自己的猜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自主設計實驗方案,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方案的可行性以及有待改進的地方,逐漸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所以說,科學探究是指學生以實驗的方式深化知識理解,重視實驗中的每一個環節,在組內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強化科學精神和探究意識。
(四)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是指學生在生物課堂中獲得的知識與技能不僅能應用在考試中,還可以用于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他們意識到該門課程與生活實際的關聯性,最大程度上發揮出生物學科的育人價值。具體來說,社會責任素養指的是學生主動參與到社會事件的討論中,利用所學內容做出理性判斷與解釋,以此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尤其對于高中生而言,正處在培養“三觀”的關鍵時期,社會主張的滲透使其思想意識發生變化,主動加入到真正的實踐活動中,助力于生物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二、以興趣為導向培養高中生生物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細化目標內容,指向核心素養
教學目標是高中生物課堂中不可忽視的關鍵環節,不僅能為教師提供清晰的教學思路,還可以讓學生明確本課重難點所在,以此提高生物學習的針對性。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依據課程標準確定本課主要內容,圍繞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四個方向制訂詳細的教學計劃,保證課堂活動的有序開展。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細化目標內容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他們的真實學情為中心進行設計,保證目標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此外,在課程目標的指引下,教師也能設計出更加有趣、多元的教學活動,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對生物學科充滿研究興趣,能夠自主探究新課知識,為核心素養的培養打下堅實基礎[2]。
以人教版必修二第4章第1節《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為例,本節主干知識是遺傳信息的轉錄過程,也是第4章《基因的表達》的學習基礎。教師在備課時便要詳細劃分教學目標,為學生指明學習的具體方向,具體內容如下:
1.生命觀念:運用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念,分析轉錄過程,對概念內容形成全面了解;
2.科學思維:運用生物學規律和原理,以文字、圖形、模型等方式闡述基因指導蛋白質中轉錄的概念和過程,并嘗試總結轉錄過程中與基因復制過程的異同;
3.科學探究:學生能夠利用恰當的方案與組內成員共同探究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過程的奧秘,并能用口頭描述或書面表達等形式展開交流;
4.社會責任:關注并參與社會上熱門的生物學議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發揮出生物教學的最大價值。
通過細化目標的方式使學生知道本節課的努力方向,認真配合教師布置的各項任務,為后續內容的深入研究做好準備。
(二)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生物是高考中的主要科目之一,部分學生受應試教育影響嚴重,為了取得理想成績,將全部精力用于理論知識的研究,久而久之喪失了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在高考的重壓之下逐漸產生一定的厭學情緒,何談生物核心素養的培養。對于這一情況,教師要意識到問題所在,采用創設情境的方式豐富教學活動,根據本課重難點知識提出不同類型的思考問題,以此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探尋解決方案的過程中,他們不再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知識點,而是以理解為主探尋課程內容的深層次內涵,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構建問題情境的方式使學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課堂上,全身心投入交流與討論中,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斷努力,起到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作用。
以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一《神經沖動的產生和傳導》為例,本課重難點在于闡述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產生和傳導機制,說明突觸傳遞的過程及特點,知道濫用興奮劑的危害,自覺拒絕不良習慣并向他人宣傳具體危害。為了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利用問題“(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和結構基礎是什么?(2)反射弧由哪幾部分構成?(3)興奮在反射弧中的傳導方向?(4)一個完整的反射活動僅靠一個神經元就能完成嗎?”導入新課,使他們對本課內容產生一定的好奇心,主動閱讀教材內容。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靜息時靜息電位、興奮時動作電位、興奮傳導這三種狀態下對應的圖片,讓學生以直觀的方式探究新知,在師生互動中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切實保障高中生物教學的實效性。
(三)通過概念教學,滲透生命觀念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行,高中生物學課程的教材內容、授課方法、教學要求等方面產生較大變化[3]。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教師要革新自身的教育觀念,以生物概念為切入點,帶領學生從結構、穩態、平衡等方面了解大自然中生物的獨特性,利用科學的觀點探究生命真諦,助力于生命觀念的培養。但概念教學并不意味著學生要對本課所學內容進行機械記憶,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將新舊知識結合起來,依靠自身的認知特點和思維品質實現抽象概括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事實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利用校園內現有的素材或是網絡中的圖片、視頻資源進行介紹,促使他們深化概念理解,搭建系統性的知識框架,以此順利完成生命觀念的滲透。
以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細胞的衰老和死亡》為例,本課涉及的概念有細胞衰老的特征和原因,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的區別,探討細胞衰老和滅亡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在分析細胞衰老的特征時,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提供的信息,嘗試從分子和細胞水平找出與相應衰老外貌特征的原因,如皮膚干燥、發皺的原因是細胞水分減少,體積減小;頭發變白是細胞內的酶活性降低;出現老人斑的原因是細胞內色素的累積;出現無力癥狀的原因是細胞內呼吸速度減慢;吸收能力下降的原因是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教師在介紹概念的同時滲透了生命觀念,使學生對細胞衰老的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可以詳細歸納為“一大一小一多兩低”,切實保證生物知識的吸收效果,認同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形成關愛老人的意識和習慣。
(四)利用合作探究,培養科學思維
生物史實是指科學家們在探究生命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智慧與方法,凸顯出生物學科的人文性。高中生科學思維的培養主要體現于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因為高中階段的學生受主觀認識和客觀因素的交替影響,且生物基礎比較薄弱,僅憑一個人的努力很難透徹理解知識內涵。對于生物教師而言,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自身承擔著一定的引導作用,考慮到他們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布置合作探究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個人見解,組內其他成員負責點評,在質疑與改進中順利總結出最終答案,增強生物知識運用能力的同時促進科學思維的形成[4]。
以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二《群落的主要類型》為例,教師帶領學生共同閱讀教材內容,提出貫穿整節課的兩個思考問題:(1)三江源地區森林、草原及其退化形成的荒漠在群落外貌和群落結構上有什么不同?(2)為什么不在退化形成的荒漠上植樹造林呢?為了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教師在大屏幕上展示荒漠圖片,講述荒漠生物群落的分布、外貌和物種組成,當他們有了一定知識基礎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尋問題的正確答案。每一名成員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他人提出贊同或反對的意見,若是反對需要提出個性化見解,經過不斷的交流與溝通使各小組順利完成探究任務,與此同時,學生也學會了從不同維度分析問題,達到鍛煉科學思維的目的。
(五)開展實驗教學,鍛煉探究能力
教材是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參考依據,也是學生展開深度學習的重要載體。為了調動他們對生物學科的探究熱情,教師可以根據本課重點知識設計相應的實驗環節,讓學生結合現有的知識儲備合作設計實驗流程,激發參與興趣之余充分鍛煉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要想發揮出實驗教學的最大價值,教師要合理劃分學習小組,組內成員自行推選一名組長,由他負責劃分具體任務,要求每個人都要參與到實驗中,如策劃員、觀察員、記錄員、匯報員等,大家分工不同,但實驗目標一致,為了提高學習效果而不斷努力。在此背景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激發,深刻體會到實驗的樂趣,更加認真地對待后續生物活動,為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提供助力。
以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三《傳統發酵技術的應用》為例,為了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要讓他們自主研究泡菜、果酒和果醋制作過程中發酵條件的控制。首先,教師將班級同學劃分為4人一組,讓他們自行分配實驗任務,通過討論確定制作泡菜的最終方案。其次,策劃員負責厘清實驗流程,觀察員則要提醒大家幾個注意事項,如泡菜壇只能裝到八分滿,因為泡菜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如果裝得太滿,發酵液可能會溢到壇外,也可能會出現鹽水無法全完淹沒菜料的情況,導致蔬菜變質腐爛。最后,記錄員負責記下這些注意事項,組內成員共同總結實驗原理,不僅提高了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還在無形中起到鍛煉自主探究能力的作用。
(六)組織實踐活動,提高社會責任
在傳統的高中生物課堂中,部分教師采用“灌輸式”教學介紹理論知識,要求學生在課后完成背誦并準確運用于習題中,幫助他們取得理想成績。這樣的方式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但忽略了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利于發展其生物核心素養。對此,教師要及時調整授課手段,講解理論知識之余組織相應的實踐活動,如宣講會、課外勞動等,讓學生將課堂上收獲的內容用于解決社會問題,使其意識到生物學科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轉變他們的學習態度,積極配合各項實踐活動的落實,引導學生利用生物知識分析社會熱點話題,鍛煉知識運用能力的同時有效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促進生物素養的全面發展。
以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二《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為例,本課主要介紹了人口增長對環境造成的壓力,強調學生要關注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環境污染等全球性環境問題。為了增強學習效果,教師可以組織一次課外實踐活動,去到學校周邊的社會,給廣大居民科普環保相關內容,并身體力行地為改善環境作出貢獻,如清除單元門上的小廣告、自覺撿起公園內的垃圾等,在同學們的努力下為居民朋友提供干凈的生活環境。與此同時,學生也要在活動之前自行準備演講稿,運用所學生物知識詳細介紹當前我國環境問題的嚴峻性,號召大家自覺保護環境,從身邊小事做起,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通過組織組織實踐活動的方式使學生完成了知識的外化,豐富學習體驗感的同時實現社會責任感的提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重點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對我國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對此,在興趣導向下,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學科的樂趣,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使他們的學習態度發生轉變,踴躍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不僅能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有利于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素養的共同提升,推動生物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孟玉珍.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核心素養的落實路徑[J].試題與研究,2022(32):16-18.
[2]孔慶亮.有效提升高中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探究[J].高考,2022(12):54-56.
[3]彭中進.高中生物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與評價探究[J].考試周刊,2021(5):115-116.
[4]高愛娟.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教學實踐研究[J].智力,2021(14):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