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艷云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課程資源,亟須深入挖掘與持續開發,以全面提升語文課程的文化內涵,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活力與生機。古詩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結與載體,在古詩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以詩解詩”,加深對古詩的理解,而且能夠豐富課堂的文化內涵。教師應立足教材選編,挖掘文化意蘊;結合古詩內容,融入風俗民情;圍繞古詩主題,開展主題活動;拓展古詩閱讀,促進文化理解。
關鍵詞:語文教學;古詩教學;中華傳統文化;滲透途徑;人文素養;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3-0065-0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核心素養內涵”的“文化自信”部分明確要求“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并要求學生通過語文學習,“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統編版語文教材的古詩篇目增多,要從根本上實現古詩教學的減負增效,就要摒棄“灌輸式”教學[2],在古詩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師應賦予古詩教學新的活力,讓學生在自主與建構中“動”起來,并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內涵,讓傳統文化在繼承與創新中“活”起來。
古詩教學中,教師應立足教材的古詩篇目,適當橫向聯系與縱向拓展,以深入挖掘傳統文化意蘊,進而實現古詩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
1.圖說古詩,感知傳統文化之“美”
統編版語文教材的插圖精美,具有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是對學生進行古詩教學的良好素材,也是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資源。相比于抽象的文字,插圖更直觀形象,更生動具體,更有趣傳神,也更容易定格在學生的記憶深處。例如,看到“鋤禾”的插圖,學生能體會到勞動的價值,直觀感受“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義,更為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看到“魚戲蓮葉”的插圖,學生能想到江南采蓮的勞動情景,在茂盛而秀挺的荷葉間,嬌俏柔美的江南女子正在采蓮,既有江南水鄉之美景,又有采蓮之情趣;《夜宿山寺》《村居》《詠柳》《望洞庭》等古詩的插圖以傳統水墨繪畫,突出水墨寫意之真趣,體現“氣韻生動”之感,富含傳統文化元素;《登鸛雀樓》的插圖是“鸛雀樓前黃河流水”,圖片設色簡明,視野開闊浩大,學生由插圖解讀古詩,能感受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開闊胸襟與抱負,體悟盛唐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色彩搭配之美,動靜結合之美,視聽融合之美,遠近層次之美,便是絕妙的寫意畫。
2.妙解古詩,探究傳統文化之“趣”
古詩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漢字構成、詞語使用、詩歌形象等角度解讀古詩,能夠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使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之趣味與魅力。例如,胡令能《小兒垂釣》中的“稚子垂釣”即趣事,稚子形象惟妙惟肖,其動作與情態生動傳神,又蘊含童真童趣。教師可以從象形字“子”入手,出示“子”的甲骨文字形,像是小兒在襁褓之中,有頭、身子、臂膀,兩足并起來的樣子,讓學生根據字形構造來了解漢字“子”的意思,對漢字文化產生探究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蓬頭”“側坐”“遙招手”“怕”等詞語,深入品味古詩語言特點,結合詩句展開想象,體會童年的純真與快樂,與古詩意境產生共鳴。
3.聯讀古詩,體悟傳統文化之“意”
古詩的意象相連,情感相通。教師應在其中滲透傳統文化,聯讀古詩,使學生體悟傳統文化之“意”。例如,同樣是寫“月”,李白《靜夜思》以“明月”寫思情,借明月寫思鄉之情,而張繼《楓橋夜泊》則以“月落”寫愁緒,襯托落第的失意惆悵,劉禹錫《望洞庭》中的“湖光”“秋月”相互映襯,月光和水色彼此交融,實則是詩人內心沉靜的寫照。又如,陸游《示兒》中的“但悲不見九州同”與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萬馬齊喑究可哀”,為中原失地未能收復而“悲”,為晚清時局之頹敗而“哀”,一“悲”一“哀”對象雖不同,但內心深處的愛國之情卻是相通的。因此,教師不妨讓學生結合詩人的生平經歷,聯讀對比《示兒》與《己亥雜詩》,使學生體悟古人蘊含在詩歌深處的家國情懷。
傳統民俗風情,是古人生活的“文化痕跡”[3],而詩歌則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古詩教學引入富有生活氣息的民俗故事或民俗活動,能夠促進學生解讀古詩內容,感知古人情感世界,體悟古人精神追求。
1.創設情境,再現民俗活動
要真正在古詩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需要教師結合古詩內容創設情境,抓住詩中代表傳統節日或習俗的事物特點,以形象化的情境來呈現民俗活動。這樣,以情境激“活”古詩教學,既能激發學生的古詩學習興趣,又能促進學生對民俗文化的傳承。例如,有些民俗活動學生較為陌生,需要借助情境來形象感知。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重陽節習俗知多少”的小視頻,讓學生了解“登高”“插茱萸”“賞菊”的重陽節習俗,加深學生對詩人在異鄉的重陽節思親之情的體悟。
2.聯系背景,感知民俗故事
讓學生了解詩歌創作背景,熟知古詩背后的民俗故事或神話傳說,對于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情感,豐富詩歌內涵,具有重要意義。真實的創作背景,豐富有趣的民俗故事,有利于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其對語文課程的理解更為深刻。例如,在教學《乞巧》時,教師可讓學生聯系民間七夕乞巧的民俗活動,探究“七夕”節的來歷,了解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農歷七月初七夜晚,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乞巧,即是民間女子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暗含了祈求心靈手巧的愿望。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教師可以拓展杜牧的《秋夕》,根據“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補充“秋扇之捐”的典故,讓學生了解“秋扇”在古文化中的“捐棄、拋棄”之意。
1.唱誦活動,感受古詩聲律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探究古詩聲律之美,即是學習與傳承傳統文化[4]。學生通過朗讀能感知古詩音韻節奏,體悟古詩思想情感,通過背誦能增加古詩積累,培養語感。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教師可以在古詩教學中開展唱誦活動,讓學生融詩情入聲腔、以聲律傳詩情,體悟詩人濃濃情思,感知詩人內心情志。教師還可以根據詩歌主題的需要,創設音樂情境,讓學生配樂誦讀。例如,在李白的《望天門山》與劉禹錫的《望洞庭》的教學中,教師可將音調清麗的古箏曲作為背景音樂,讓學生“唱誦聯讀”以感悟所“望”之景,感悟詩歌情感,并結合“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以及“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的節奏劃分,明確七言詩“二二三”的節奏特點。在聯讀唱誦《望天門山》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青色的天門山、碧綠的楚江水、白色的孤帆、紅色的落日,共同組成一幅美麗而流動的山水圖,詩人的昂揚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在唱誦《望洞庭》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聯想秋天的朗朗清月灑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鏡,靜謐的月色,靜美的湖面,兩相輝映,構成了一片沉靜、和諧、秀美的景色。這樣,學生在配樂唱誦,感受古詩聲律之美的同時,也仿佛看到了寧靜優美的洞庭月夜圖,感受到了波瀾壯闊的洞庭湖氣勢。
2.詩詞大會,激勵古詩積累
在古詩教學中根據古詩主題組織詩詞大會,能有效活躍課堂氛圍,教師可鼓勵學生走進古詩天地,背誦古詩以豐富積累,解讀古詩以培養語感。在詩詞大會活動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古詩創編舞蹈、戲劇、故事等,小組合作以“創意表演古詩”,或通過“詩詞闖關”“有獎競答”等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古詩積累的重要性,加深學生對詩人及作品的理解。例如,在《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以“送別詩”為主題的詩詞大會,讓學生調動古詩儲備,回顧《送孟浩然之廣陵》《芙蓉樓送辛漸》《贈汪倫》《賦得古原草送別》《別董大》《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古詩篇目,了解古人送別的緣由及常見儀式。古人為了外出求學或外任做官,也有要到邊關建功立業,或遭遇降職貶謫,不得不辭別親朋并離開家鄉。他們或寫詩相贈,或折柳送別,或杯酒餞別,或明月寄相思,或潭水蘊別情,來表達對離人的深深情意。在送別詩中,有細細叮嚀,有依依不舍,有殷切勸慰,也有深深祝福。這樣,學生通過詩詞大會,就會在原有古詩積累的基礎上,對古詩情感或意象有更深刻的理解。
3.主題交流,感受審美情趣
古詩中蘊含著古人獨特的審美追求及情感寄托,教師可利用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結合統編版小學教材的“學習園地”板塊,開展主題文化活動,構建“古詩中的雪”“圖畫古詩”“古詩詞中的傳統節日”等主題文化活動。例如,在《雪梅》的教學中,教師可創設情境,讓學生放飛想象,補全對話:白雪皚皚的原野上,一支梅花凌寒獨放,她看著身邊厚厚的白雪說:“。”一陣寒冷的風吹來,雪花在梅花枝頭飛舞,它對梅花說:“。”學生通過角色轉換感受當時的情景,在“梅”“雪”對話的基礎上,加深對詩歌主題與內容的理解,強化對“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一詩句內涵的理解。在教學《雪梅》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聯系王冕《墨梅》、王安石《梅花》等古詩,開展“群讀古詩,共賞梅花”的主題文化活動,以“聲情并茂誦梅詩”“別出心裁品梅詩”“情景交融畫梅詩”“分門別類輯梅詩”四個板塊開展詩歌欣賞活動。在“情景交融畫梅詩”板塊中,學生將盧鉞《雪梅》、王冕《墨梅》與王安石《梅花》以繪畫的形式來呈現,從景物選取、意境營造、情感表達的角度來理解詩歌,感受詩畫交融的特點。
學生閱讀古詩意象群,能感知古詩文化內涵,體會詩人在家國危難之際的慷慨悲歌,感悟詩人在人生失意時的不遇之嘆,理解詩人在異國他鄉時的游子之思。
1.理解古典意象
詩歌多用意象,即寄托了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通過多重意象營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使詩歌含蓄蘊藉。意象能對傳統文化的象征意義產生重要影響,而詩歌意象群的壯大也不斷豐富傳統文化的構成。例如,“柳”與“留”諧音,古人折柳送別,因此含有“柳”的詩句多與離別有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恰與“送”相關。王之渙《涼州詞》(其一)中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楊柳”代指哀怨的《楊柳曲》,引發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
2.體會文化意味
古人素來含蓄委婉,反映在古詩創作之中便是不直抒胸臆,而是多借景抒懷或托物言志,于名勝古跡之中寄幽情,于山川草木之中抒己懷,于蟲魚鳥獸之中訴心聲[5]。例如,在《飲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西湖”為主題,讓學生搜集相關的詩文,在加強詩詞積累的同時,使學生理解西湖在歷史上的獨特文化意味。又如,在《竹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補充關于“竹”的資料:竹,易生長,分布廣,與古人的飲食起居密切相關。人們在肯定其實用價值的同時,根據竹子的生長環境、外形特點等,賦予竹子獨特的審美價值與文化內涵。竹群居而不倚寓獨立剛直之意,竹虛中而多節寓謙虛深沉之意,竹可折而不可曲寓堅韌頑強之意,竹凌寒暑而不淘其色寓正直不屈。這樣,能加深學生對“竹”文化內涵的理解,使學生體會到“竹”的美。再如,在《芙蓉樓送辛漸》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所蘊含的情感,教師可以講解“玉壺”典故:南朝宋鮑照在《代白頭吟》中用“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表達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品格。在此基礎上,引入“玉文化”,讓學生了解古人賦予玉的美好內涵,豐富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6]。
3.挖掘歷史意蘊
在古詩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充分挖掘歷史意蘊,能讓學生思考詩歌情感表達背后的歷史因素,探究詩歌內涵所體現的時代特征[7]。語文教材中的古詩篇目常以唐宋詩歌為主,盛唐之氣象、兩宋之生活在詩篇中均有體現。歸納來看,愛國主義是主旋律,卻在情感意蘊上有所區別。唐詩中的愛國之情,是昂揚向上,是積極樂觀,是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宋詩中的愛國之情,是低沉,是幽嘆,是對家國命運的擔憂。例如,王昌齡《出塞》不直寫邊塞戰爭,而是以對歷史名將“龍城飛將”的追懷,表達對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之情;王之渙《涼州詞》(其一)“羌笛何須怨楊柳”將戍邊將士的慷慨寫得淋漓盡致,將士們為了保家衛國,為了戍守邊關,只有欲歸不歸,將鄉愁寄于《楊柳曲》之中;王翰《涼州詞》不言“戰死邊關”而寫“醉臥沙場”,是詩人面對戰事無常,流露出對生死的淡然以及慷慨戍邊的豪邁之情。唐代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軍事實力較強。生長在這樣的積極進取而富有活力的時代,詩人的情感也是積極向上的。而到了宋代,國家積貧積弱,危機四伏,反映在詩句中,便是深沉低婉的哀嘆,是詩人的滿腔悲情,是對時局的憤懣之語。例如,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詩人罷官回歸山陰故里,卻遙望故土尚未收復,山河淪陷激發起詩人的滿腔悲憤之情;李清照《夏日絕句》緣何要“至今思項羽”,只因對茍且偷安的南宋統治者的無比憤懣,對失去家園的無限悲痛,對國家前途與命運的深沉擔憂;林升《題臨安邸》對茍且偷生、只知享樂、不圖收復失地的達官貴人的辛辣諷刺之意,對南宋朝廷文恬武嬉、縱情聲色、不顧國計民生的丑態的無情批判,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及當局難以阻擋金兵南下的激憤之情。
古詩充盈著詩人的豐沛情感,沉淀著豐厚的文化底蘊,蘊藏著濃郁的審美情趣,彰顯著獨特的文化魅力。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需要立足古詩文體特點,從根本上創新課堂教與學,根植文化教古詩以使課堂更具“活力”,聯系背景教古詩以使課堂更有“趣味”,貫通課堂內外教古詩以使課堂更加“真實”,在活、趣、真的古詩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不斷拓寬傳統文化視野,觸摸傳統文化之根,走進傳統文化之魂,領略傳統文化之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梁生軍.小學古詩教學中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J].甘肅教育, 2017(14):91.
[3]趙金丹.小學古詩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吉林教育,2017(10):143.
[4]南君,張得琛.小學古詩誦讀教學問題及對策———以固原市原州區X小學為例[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20,41(11):92-97.
[5]王磊.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路徑[J].天津教育,2023(25):156-158.
[6]付敏.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探索古詩教學新模式[J].成都教育學報, 2004(02):69-70.
[7]陳志軍.加強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J].吉林教育,2015(08):80.
Exploring the Ways of Infilt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Qi Yanyun
(Dingxian Primary School, Taiping Town, Zhenyuan County, Qingyang City, Gansu Province, Qingyang 744505, China)
Abstrac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rich curriculum resources, which urgently need to be deeply explored and continuously developed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and endow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new vitality and vitality. Ancient poetry is the condensation and carrier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filt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can not only enhance students humanistic literacy, enable them to "interpret poetry with poetry",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poetry, but also enrich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lassroom.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textbook selection and explore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mbining the content of ancient poetry with customs and customs; Carry out themed activities around the theme of ancient poetry; Expand read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promot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eaching ancient poetr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smotic pathways; humanistic literacy; culturalconno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