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莎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以及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情境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獲得愈發廣泛的應用,成為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及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聚焦新課標,觀照核心素養,并立足教材內容,積極推動嵌套情境、交互情境、生活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角色情境的創設與應用,以凸顯語文科目的人文性、生活性特點,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為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提供相應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境教學;嵌套情境;交互情境;生活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角色情境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4-0117-04
在基于新課改的新時期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受到廣泛關注,其可以情促知,幫助學生透徹、扎實地掌握語文知識并提升語文學習效果。但在當前的教學中,部分教師創設的情境類型相對單一,且采取講授的方式開展情境教學,導致情境教學的價值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如何做好相應教學設計,使情境教學模式發揮應有的價值成為目前語文教師重點研究的課題。
情境教學模式指的是有意識地引入具備一定感情色彩的事物,并以此創設生動形象、具體可感的場景,以引發學生的情緒波動與情感共鳴,使學生深層次理解教學內容,并實現思維水平、情感價值充分發展的一種先進教學模式。情境教學模式的關鍵在于引發學生在情感層面的共鳴,使其在情感因素的作用下進入主動學習狀態,充分凸顯自身的學習主體性[1]。結合教學實踐來看,情境包括生活情境、實物演示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圖畫或視頻再現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等。隨著各階段、各學科課程改革的推進,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價值逐漸凸顯,且受到越來越多重視,加之語文學科與積極情感培養具有較為密切的聯系,這也使情境教學模式成為幫助教師引發學生情感共鳴、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并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
1.語文課堂應用情境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一方面,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持。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動下,教師可借助信息化教學設備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事物,如音樂、圖片、視頻等,并創設教學情境,以幫助學生進入理想學習狀態。另一方面,一線語文教師與教育領域的學者對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積極開展研究,并提出可行性觀點。例如,呂瑞(2023)強調,要創設充滿人文性的教學情境,以突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并保證其與新課標要求相符合,助力學生實現人文素養的發展[2]。這一觀點不僅為情境教學模式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提供了相應指導,還為本研究提供了幫助。
2.語文課堂應用情境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1)促進學生的思維認知與情感發展。傳統的語文教學將重點放在促進學生知識水平提升層面,而情境教學模式注重促進學生語文知識、思維認知和情感的協同發展。具體來看,在情境的幫助下,學生能深層次理解語文知識及其背后的含義,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構建更為牢固、更為系統的知識體系。與此同時,合適的情境能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并在思考過程中實現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情境還能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在情感作用下把握文章、詩詞背后的主旨內涵和精神價值取向,從而實現情感世界與精神境界的同步發展。
(2)構建高效語文課堂。在語文課堂上,部分教師以講授、灌輸的方式為主,導致學生長期處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學習狀態,并以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知識。這不僅會消耗學生大量精力,還存在效率低下、容易遺忘等情況。情境教學則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可有效避免知識遺忘等情況發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另外,教師還可利用情境事物或相關話題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內心想法,并據此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幫助學生排除學習障礙,構建高效語文課堂[3]。
(3)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與教師的職業發展。語文課文的主旨內涵和精神價值能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但傳統的教學活動并未充分發揮出語文的德育功能。情境教學可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語文教學中,有助于學生更自然、更深入地接受課文內容的熏陶與感染,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對教師來說,情境教學模式是全新的挑戰,也是職業發展的新機遇。這就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和較高的教學設計與組織能力,準確把握情境教學模式的概念和內涵,明確不同類型的情境創設方法,了解不同類型情境的作用和功能,并在準確分析教材的基礎上確保教學內容與情境類型相匹配。
1.創設嵌套情境,做到以情促知
結合教學實踐來看,語文教材編排方式有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主線。其中,語文要素主要指教材內的字詞詩句、文章段落和修辭手法等知識。在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習慣性地采用講授、灌輸等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處于淺層,學習興趣不濃,學習效率低下。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創設嵌套情境,以人文主題為統領,將語文要素嵌入其中,以此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并使其在興趣的驅動下傾注情感,調動情緒,實現對語文知識的深度理解,即達到以情促知的效果。
例如,部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人文主題與革命精神、愛國主義相關,語文要素則分為兩部分,一是了解文章如何以點面結合的方式描寫場面,二是嘗試運用點面結合的手法記錄一次活動。為此,教師可將語文要素嵌入人文主題之中,使學生在革命精神、愛國主義等人文主題的引領下深層次地學習、思考,進而扎實地掌握知識。再如,在《七律·長征》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借助信息化教學設備展示長征路線,初步創設與長征相關的教學情境,而后依次指出詩中涉及的長征地點并標注,播放與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相關的畫面或影視片段,引導學生在上述事物的幫助下用文字描述場面,并力求凸顯戰斗場面的激烈與悲壯,使其感受到戰斗中傳遞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完成上述教學活動后,教師可由情境切入詩句,引導學生分析詩句內容,如“五嶺逶迤騰細浪”中的“逶迤、騰、細浪”等字詞,或“烏蒙磅礴走泥丸”中的“磅礴、走、泥丸”等字詞。在對詩句的分析中,有的學生指出,雖然五嶺、烏蒙山等地點險象叢生,但紅軍戰士不怕困難、英勇向前,并樂觀地將五嶺中的洶涌河水比作細浪,將磅礴的烏蒙山比作泥丸。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學生可借助情境事物分析語文要素,思考作者如何通過點面結合的手法描寫紅軍行軍、戰斗場面,并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到作者傳遞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梢?,將語文要素嵌入人文主題中創設嵌套情境,不僅可讓學生受到長征精神的熏陶和感染,還能使其進行深度思考探究,從而更精確地把握這首詩的語言特點、雄壯氣勢,感受其中包含的長征精神,實現情感價值和精神世界的豐盈,真正達到以情促知的目標[4]。
2.創設交互情境,增進課堂互動交流
情境教學模式應用的目的是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課堂學習和交流互動。在教學實踐中,部分語文教師雖然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但仍在情境中選擇講授方式實施教學,這就導致情境教學與傳統的講授教學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其應用流于形式。鑒于此,教師要主動創設交互情境,在情境中呈現交互話題,引導學生就話題與同伴交流討論,使其實現思維認知、情感價值的同步豐富。
例如,在教學《寒號鳥》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再現課文故事的方式創設情境,帶領學生梳理整個故事內容,而后提出互動話題,如“寒號鳥和喜鵲都要面對寒冬,但兩者的最終結局卻截然不同。從兩者最后的處境來看,課文主要傳遞了哪些道理”。這樣,在故事情境的幫助下,學生可回顧課文內容,分析喜鵲、寒號鳥的做法及彼此間的對話,而后進行交流分享。有的學生指出,寒號鳥得過且過、懶惰且不思進取,最終被凍死,喜鵲則提前做好準備,搭巢筑窩,最終度過寒冬。有的學生補充指出,喜鵲給寒號鳥提出很多有用建議,但寒號鳥不聽,最終被凍死。這就啟示人們既要積極給別人提供建議和幫助,又要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如此才能順利度過人生中的“寒冬”。有的學生指出,寒號鳥在挨凍之后沒有及時筑窩,而是選擇得過且過,最終在大雪紛飛的夜晚被凍死,這啟示人們要迷途知返,不能在錯誤的道路上一錯再錯。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創設交互情境,讓學生結合情境從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喜鵲、寒號鳥的行為并總結做人處事的道理,這不僅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可使其在情境的幫助下進入主動學習狀態。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學生的自律性較差,其在交流過程中可能出現擾亂課堂秩序的行為,為此教師要做好課堂管理,確保情境教學順利進行[5]。
3.創設生活情境,突出語文學科的生活化特點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突出生活化特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語文學科的生活性,并自發地建立語文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谶@一要求,教師可創設生活情境,引入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在充實課堂內容的同時,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激發出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6]。
例如,《慈母情深》運用大量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手法,突出母親的辛勞和慈愛。但這篇課文描述的年代背景距今較為久遠,很多學生因不了解小加工廠的工作環境而難以理解文中母親的辛勞,更無法體驗作者為什么會有“鼻子一酸”的感覺。對此,教師可在網上搜集小型加工廠的生產場景并播放,讓學生了解小加工廠的工作環境,并與課文內容呼應,從而真正理解母親的辛勞。在上述教學中,教師播放小加工廠視頻,之后讓學生通過語言進行描述,可實現生活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的結合,有助于學生通過接觸生活、體驗生活而對文中的母子情深形成更深刻感悟,并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
再如,在《北京的春節》中,作者通過文字描述了北京地區的春節習俗。在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全國各地各族人民歡度春節的視頻,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而后讓學生在情境中回憶自己的春節活動安排,并口頭描述本地的春節習俗,且將有趣的故事融入其中。這樣的情境創設方式可在充實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體現語文學科的生活化特點,并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參與感、豐富學生的體驗感。
4.借助音樂渲染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表達
在創設教學情境過程中,教師要做到教學活動聚焦新課標、觀照核心素養。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教師可通過音樂渲染的方式創設情境,觀照這一素養,使學生在情境中對某一事物進行描述和表達,以此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古詩詞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對學生而言具有一定學習難度,故而教師可將古詩詞教學與音樂渲染情境結合起來,讓學生自主剖析詩句中的字詞知識,而后用現代漢語描述詩詞內容,從而更好地感受詩詞作者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情感。例如,在教學《暮江吟》《雪梅》和《題西林壁》三首詩時,教師可結合詩詞描寫的具體內容創設對應情境,以強化學生的理解。在講解《暮江吟》時,教師可帶領學生朗誦詩詞,幫助學生初步了解詩詞內容,排除朗誦障礙,而后播放與詩詞相關的音樂作品,如琴、箏等傳統樂器彈奏的作品,讓學生在音樂中自主朗誦。這樣,在音樂和詩詞的雙重作用下,日落月升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而學生也能感受到詩人白居易對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在上述教學活動結束以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用現代漢語重新描述詩詞內容,力求突出詩詞描述的情感,這一做法可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表達,實現語言建構、語言運用的充分結合,達到情境教學觀照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7]。在講解《雪梅》一詩時,教師可以視頻展示雪中傲梅,讓學生更直接地觀察梅花的特點,感悟詩人筆下的梅花性情,并播放與梅花相關的音樂作品,如《梅花三弄》《梅花香》等,以增進學生的理解,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進一步理解“雪卻輸梅一段香”中“香”的含義。在講解《題西林壁》時,教師可選擇含有古簫、鳥鳴的音樂作品,創設身在廬山之中的教學情境,在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同時,加深學生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句的理解。在理解詩詞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讓學生用現代漢語對詩詞進行復述,力求突出詩詞的主旨內涵和作者情感,如通過隨機抽選的方式讓一名學生起立復述,該生復述完成以后,再讓其他學生補充,從而使復述內容更為完整、更為生動。需要注意的是,當學生在復述中出現明顯錯誤時,教師要及時糾正,避免這些錯誤對其他學生產生誤導,同時由錯誤內容切入,進一步講解相關知識,使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更為高效,更能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8]。
5.結合角色創設情境,增進學生理解和交互
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內容是以角色對話的方式呈現的。對此,教師可結合課文內的角色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代入課文角色,在耐心揣摩的基礎上扮演角色進行交流互動。這既能增進學生對角色形象的理解,還能增進課堂交互,使語文課堂的氛圍更為活潑、熱烈。
例如,在《少年閏土》這篇課文中,魯迅先生描述了一個活潑機靈、見多識廣的閏土形象,但對學生而言,僅憑文字并不能很好掌握閏土的形象特點。為此,教師可創設角色表演情境,安排短劇表演活動,選擇兩個學生分別扮演魯迅與閏土,且要突出魯迅、閏土的形象特點。從文章內容來看,少年魯迅的特點是富有童趣,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對閏土的到來充滿期盼,少年閏土的特點則是“見人很怕羞”,見多識廣,活潑機靈,足智多謀。學生要細心揣摩兩個角色的特點,并通過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和語氣語調等要素加以呈現。在短劇表演結束后,教師可讓學生分析魯迅先生在課文中表達的情感,而后以同桌、前后桌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9]。在交流中,有的學生指出,魯迅先生主要表達了對少年閏土的稱贊以及對少年時期的懷念。另有學生指出,魯迅先生表達了對外部世界的向往,如少年魯迅對捕鳥、刺猹、撿貝殼等事物一無所知,通過閏土的描述才有所了解,而課文倒數第二段的“??!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就突出表達了少年魯迅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向往。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學生在扮演少年魯迅、少年閏土時,要在揣摩兩人心理、形象特點的基礎上呈現對話內容,從而對課文內容形成更深層理解??梢姡巧硌萸榫秤兄谕怀鰧W生的主體性,使其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并在交流互動中將個體觀點凝結為集體智慧,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語文學習效率。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應用情境教學模式是可行的,且對于促進學生綜合發展、構建高效語文課堂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積極意義,為此,教師要準確把握情境教學模式的概念和內涵,明確情境創設的具體路徑,主動創設嵌套情境,做到以情促知,結合課文內容創設交互情境,加強課堂的互動交流,同時以創設生活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和角色表演情境的方式,突出語文學科的生活性,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切實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陳其明.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J].甘肅教育,2023(21):98-101.
[2]呂瑞.情境教學:讓“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深度融合[J].語文教學通訊,2023(10):49-51.
[3]彭敏,梁小倩.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課程情境教學探析[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3,39(08):58-66.
[4]劉靜,董成華.淺談情境教學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構建[J].中國教師,2023(09):109-111.
[5]郭琴.情境教學法在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探討[J].華夏教師,2022(36):61-63.
[6]張玉梅.小學語文情境教學與想象融合的有效策略———以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古詩三首》為例[J].教師,2022(25):39-41.
[7]韓宏亮.巧設生動情境構建有效課堂———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策略研究[J].文科愛好者,2022(04):200-202.
[8]許綿綿.融合古詩情境培養詩詞素養———小學語文古詩詞情境教學初探[J].試題與研究,2022(22):160-162.
[9]趙淑琴.基于統編教材的小學語文情境教學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2021(11):65-66.
Discuss on the Strategy of Apply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Mode in Chinese Classroom
Lin Sha
(Fujian Longyan Nancheng Primary School, Longyan 364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situational teaching has been increasingly widely applied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becoming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pay attention to core competencies,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cre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sted situations, interactive situations, life situations, music rendering situations, and role situations based on textbook content,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humanistic and life oriente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s, construct efficient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s, and provide corresponding assistance for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situational teaching; nested context; interactive context; life context; music renderingcontext;roleco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