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細蓮
摘要:高校思政隊伍是開展思政教育的主體,重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價值引導,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一環,能夠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可持續發展。本文重點研究了高校思政隊伍建設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分析了高校思政隊伍在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優化對策,以期能夠壯大高校思政隊伍的力量,更好地發揮高校思政隊伍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思政隊伍;思政教育;人才培養;相關對策
引言
在如今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斷深化的社會背景下,社會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多元,大學生由于社會經驗不足、獵奇心強,其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很容易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如果不加以約束和管理就會對大學生成長和發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思政教育作為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同時,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和價值觀念,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綜合素養,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可以從思政隊伍建設入手,注重優秀思政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并結合院校情況創新思政人才培訓方式,完善思政人才培訓機制,壯大思政隊伍的力量,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思政教學服務。
一、高校思政隊伍建設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一)提高思政教育質量
高校思政隊伍建設有效增強了教師的綜合素養和教學能力,教師可以利用思政知識和理念對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豐富了教學內容,創新了教學方式,有效提高了思政教學課堂的吸引力,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優秀的思政教師除了會進行知識教學,還會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價值觀念、個人發展目標等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從潛在意識上認識到知識和技能學習的重要意義,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效激發了思政課堂的活力,從而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
(二)增強學生綜合素養
高校思政教育的重點就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念,使學生能夠明辨是非,正確地看待社會的發展變化,以及國家在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深刻地理解和認同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讓學生將個人成長和發展融入到社會建設的大背景之中,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高校思政隊伍建設,壯大了思政教師的隊伍,提高了思政教師的質量,優質的思政教師不僅能夠給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在校園環境中為學生營造出思政學習的氛圍,還能夠在思想和價值上給學生提供有益的指導,并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鍛煉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使學生獲得了全面的成長和發展。
(三)優化人才培養體系
在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社會背景下,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高校傳統的人才培養體系也隨之出現了各種問題,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高校思政隊伍建設立足于當今社會的社會背景,能夠幫助高校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優化高校課程設置,使高校重新制定人才培養政策,優化人才培養體系,為學生營造出有利于傳播主流價值觀念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建立科學、正向、積極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而且隨著高校思政隊伍建設的深入[1],高校會更加明確時代發展和人才培養之間的聯系,從而增加實用性的教學課程,注重思政教育,使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向更科學、規范的方向發展。
二、高校思政隊伍建設在人才培養中的困境
(一)思政隊伍建設目標不清晰
從目前高校思政隊伍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存在著建設目標不清晰的問題,沒有明確的目標,就難以形成建設合力,使得在建設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建設方向跑偏的情況,會出現嚴重的問題,從而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政隊伍建設質量。而且由于建設目標不清晰,導致難以衡量和評估建設成果,更無法建立反饋機制,使得高校思政隊伍建設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思政隊伍建設力度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對思政課程和思政教師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思政課程被弱化甚至被邊緣化,在思政隊伍建設上,存在著建設力度不足的情況。比如[2],高校不愿意花費大量的人才、資金等用于思政隊伍建設,導致思政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并沒有得到有效提高,難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學服務,導致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不足,學生難以應對多變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競爭,最終造成了嚴重的人才資源浪費現象。而且思政隊伍建設力度不足還會造成人才流失的情況,思政教師會因為薪資待遇不高、晉升空間有限、發展平臺不足等情況而選擇離開高校,會使得高校思政隊伍結構出現問題,嚴重制約了思政隊伍的綜合實力。
(三)優秀師資力量不足
思政教育的本質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價值、道德、行為等方面的引導,使學生能夠吸收和理解知識,并進一步將理論知識外化為行動,因此,思政教育的難度較大,教育成效不是很明顯,對教師的理論基礎、專業能力、個人行為、綜合素養等要求很高。但是從目前高校思政教師的實際情況來看,優質的師資力量不足,對于專業性和難度較大的課程,由于缺乏優質的思政教師,高校會采用大班授課的方式,經常是不同系別的學生共同上課,導致思政教師無法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進行思政教學,導致人才培養缺乏針對性。正是因為優秀師資力量不足,高校也無法開設更豐富和更深入的思政類課程,導致學生在接受基礎思政教育之后,難以進行深入思政理念學習,導致學生對思政理念了解不透徹,影響了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四)思政隊伍建設缺乏整體規劃
高校在思政隊伍建設過程中缺乏整體性的規劃,沒有完善隊伍結構,使得思政隊伍中會出現年齡結構不合理、專業背景不合適、職稱不相配等情況,不僅使得高校思政隊伍的建設隊伍有限、發展活力不足,也影響了高校思政隊伍的可持續發展。由于缺乏整體規劃,高校沒有制定思政隊伍培訓體系、完善激勵機制,無法調動思政教師的培訓積極性,更加難以對相關資源和人員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使得思政隊伍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升。由于高校并沒有建立完善的思政隊伍配置體系,導致培訓內容、培訓方式、考核方式等缺乏有效性,根本無法滿足思政教師實際的學習和發展需求,會導致思政教師工作熱情不足,從而降低了高校整體的思政教學水平。
三、高校思政隊伍建設的具體策略
(一)結合社會發展情況,明確思政隊伍建設目標
隨著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高校思政教育隨之面臨著諸多的挑戰,為了能夠提高思政隊伍建設的效果,使人才培養能夠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高校必須要緊跟社會發展情況,確立思政隊伍建設目標,構建一支綜合能力強、政治素養高的思政隊伍。首先,高校要制定思政教師標準,明確規定思政教師的具體要求,讓思政教師能夠有參考目標,從而不斷地進行自我規劃和自我約束。其次,高校要通過教學研討、公開授課等方式,考察教師實際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了解本校思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對教師進行針對性地指導,鼓勵教師進行自我提升,強化思政教師的教學能力。然后,高校要引進智能教學系統、線上教學平臺等先進的教學技術,讓教師能夠了解和掌握新技術,提高教師現代化教學水平。此外,高校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通過教學表彰、優秀教師評比等活動,在校園內樹立師德師風標桿,提升思政教師的道德素養。最后,高校要時刻關注教師本身的職業發展需求,為思政教師提供豐富的培訓資源和科研機會,聘請專業人員對教師進行職業規劃和發展指導,并為教師提供多元的發展機會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促進思政教師的可持續發展,為人才培養提供有力的教師資源保障。比如,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社會知名度整合各類思政教學資源,以思政教學為抓手,為教師創建獨立的教學科研機構,為思政教師提供優質的學習平臺[3]。
(二)從制度層面入手,加大思政隊伍建設力度
很多高校其實并沒有意識到思政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認為思政隊伍建設和傳統的人才招聘、教師培訓等工作相似,并沒有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對思政隊伍建設進行整體性規劃,仍是采用傳統的方式,通過加大人才招聘力度、增加思政教師工資補貼等方式推進思政隊伍建設,沒有綜合高校各部門的力量,構建出建設合力,導致會出現不同部門各自為政的情況,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政隊伍建設質量。因此,高校要從制度層面出發,加大思政隊伍建設力度。首先,高校要提升自身的領導能力,強化自身管理能力和決策水平,確保能夠根據思政隊伍的建設情況做出科學的戰略決策。其次,高校要優化領導班子,明確管理責任,避免出現思政隊伍責權不明、管理混亂等情況,從而提高決策力度和執行力度。同時,針對高校管理部門信息交流不暢、合作意愿不高的情況,高校還需要建立合作機制與溝通平臺,加強思政教師之間的信息交流,推動思政教師進行有效的合作,并通過小組合作、一對一幫扶等方式,增強思政教師的團隊協作意識,強化高校思政隊伍的凝聚力。此外,對于高校思政隊伍年齡結構、職稱結構等不合理的現象,高校可以通過優化人才招聘策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等方式,建立更加靈活的人員調整機制,激發思政教師的創造力,從而合理配置思政教師資源,優化思政隊伍的年齡和職稱結構。
(三)引進優質思政人才,建設高素質思政隊伍
高校應該結合自身實際,采取更強有力的措施,制定科學的人才招聘計劃和思政人才引進制度,為高校思政隊伍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和制度支持。比如,高校可以通過校園招聘、社會招聘、獵頭公司等方式拓寬思政人才引進渠道,選拔出專業素養強、政治覺悟高、教學經驗豐富的思政人才,促進本校思政隊伍建設。而且高校還可以與其他院校進行合作,制定思政人才共享機制,合作院校可以共同進行思政隊伍建設,學生可以到其他院校進行思政學習,實現了資源共享,促進的人才交流,壯大了高校思政人才隊伍。同時,由于專職思政教師社會經驗不足、創新能力有限,很多專職思政教師還是依賴傳統的教學方式,導致思政教學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高校還可以招聘社會經驗豐富、綜合能力強、道德素養高的兼職教師,彌補專職思政教師隊伍的不足,激發高校思政隊伍活力。比如,由于兼職教師具有一定的社會經驗,能夠將思政知識與社會實際的發展情況相聯系,創新了思政理念認知視角,能夠開拓專職教師的認知角度,使專職教師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理論知識。而且兼職教師還有豐富的工作經驗,能夠與專職教師分享行業的發展情況和工作內容,使專職教師能夠深入了解職場環境和行業動態,使專職教師能夠與時俱進,重新進行教學安排,制定更符合行業需求和學生個人發展的教學內容,有效提高了思政教學的針對性。
(四)優化高校內部環境,促進思政教師自主發展
教師是高校重要的人才資源之一,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養直接影響到高校人才培育的質量,因此,高校要注重教師培訓,根據本院校教師的實際情況,針對思政教師的薄弱之處進行針對性的教師培訓,從而提高思政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而且高校要根據教師實際情況,不斷地創新教師培訓方式,通過在職培訓、對外學習、學術交流等方式,滿足思政教師職業發展的需求。高校還需要為思政教師營造出良好的工作環境,為教師提供優質的科研設備和教學資源,使思政教師能夠順利地開展教學和教研活動。同時,高校要通過激勵機制,激發教師自我學習、自主發展的動力,釋放教師的工作熱情,使教師能夠克服自身存在的教學問題、發展矛盾、教研問題等,從而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和優化,實現自身成長與進步。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公平、合理、具有競爭性和發展性的薪酬體系,根據教師的教學能力、實際水平等確定教師的薪酬水平,隨著教師能力的變化,薪酬水平會進行相應的調整,確保教師薪酬與教師能力相匹配。另一方面,高校要制定科學的晉升機制,明確晉升標準和過程,給思政教師提供完善的發展空間,激發思政教師的發展動力。其次,高校要構建科學的評估機制,明確評估標準、優化評估過程,要使評估標準合理、評估過程公開透明,才能夠確保評估標準的正確性,使評估標準能夠真實地反映思政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高校思政隊伍建設的實際情況,而且高校要根據考核結果制定獎懲制度,確保獎懲制度能夠落實到位,從而激發思政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此外,高校要根據評估結果和考核情況,對高校思政隊伍的建設機制進行調整和完善,這樣才能夠實現高校思政隊伍建設的健康發展。
結語
總體而言,高校要轉變建設思路和發展方向,先結合社會背景確立思政隊伍建設的目標,明確建設方向,然后根據本院校的實際情況,整合社會資源,制定建設計劃,加大建設力度,從而構建協同育人的教學機制,在全校范圍內形成良好的思政隊伍建設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和教師的思想價值和行為意識。同時,高校要加大優秀人才引進力度和教師培訓力度,制定完善的培訓機制、激勵方式和考核體系,鼓勵教師進行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激發思政隊伍的活力,從而實現高校思政隊伍的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吳薇.對信息時代如何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新機制的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22(11):210-212.
[2]高飛,李友仕.新時代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9(04):104-107.
[3]張雷聲.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論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8(10):60-67.
(作者單位:南昌理工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