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榮森
摘要:在新中考的背景下,初中英語寫作教學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诖吮尘埃疚囊浴靶轮锌急尘跋鲁踔杏⒄Z寫作整合教學模式研究”為題,思考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實現寫作整合教學,提升初中英語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中考背景 初中英語 寫作整合教學? 策略研究
引言:
隨著新中考政策的實施,英語寫作作為中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模式亟需創新和改進。以往的英語寫作教學往往側重于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新中考背景下,英語寫作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要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的發展。整合教學模式強調跨學科的知識融合,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英語寫作技能?;诖吮尘?,本文主要從引導學生將英語寫作與其他學科內容進行整合、靈活運用作文素材,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注重學生寫作基礎詞匯的積累,引導學生從閱讀中感受寫作的魅力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引導學生將英語寫作與其他學科內容進行整合,靈活運用作文素材
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積累寫作素材是學生需要掌握的一項基本寫作技能。只有學生有了充足的寫作素材,才能更加靈活地展開寫作。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的習作素材都是比較單一的,導致學生寫出來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因此,在新中考的背景下,教師要有意識地優化寫作素材積累,將英語寫作與學生感興趣的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如歷史、地理、科學等,以提高寫作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將自己在其他學科中學到的、可以使用的寫作素材運用于中考英語寫作中,使自己的文章充滿新意。
二、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初中英語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式,學習小組的形式不同于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和在小組中與同學們之間的互動又不一樣,在小組中更容易讓學生感覺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中心。教師需要根據“同組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積累經驗、學習知識。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可以被積極的情感所帶動,這有助于學生們積極投入課堂討論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行寫作教學,學生們在小組內進行閱讀和討論,鼓勵學生相互評價,通過同伴之間的交流和討論,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自我反思能力。在小組內對不完善的地方進行討論和指正,以此來確保學生的學習和思考主動性被最大程度地調動。[1]
三、注重學生寫作基礎詞匯的積累
在初中英語寫作中,詞匯是學生進行寫作的基礎和基本單位。一個個單詞組成句子,句子又組成文章,因此,沒有大量的基礎詞匯做積累,學生的英語寫作質量自然也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重視詞匯的重要性,在不斷積累寫作所需要的詞匯的基礎上來提升寫作的質量。教師可以將??嫉脑~匯和高頻詞匯以有趣的形式教授給學生,經常讓學生復習;引導學生通過背誦經典的句子來鞏固詞匯,以此來為寫作積累足夠的素材。[2]
四、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寫作的魅力
在初中英語的教學中,寫作和閱讀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學生的寫作質量一定程度上受學生的閱讀量的影響。但是在實際的初中英語教學中,有些教師并沒有很好地將閱讀和寫作進行結合,寫作教學和閱讀教學是分開進行的,這導致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輸入和寫作教學中的輸出是不對等的。引導學生從閱讀中感受寫作的魅力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教師要挑選符合學生年齡和興趣的閱讀材料,并在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所讀文本的結構,指出文本中的詞匯選擇、句式結構、修辭手法等,讓學生認識到好的寫作不僅需要清晰的表達,還需要有吸引人的語言風格?;陂喿x內容,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寫作練習,如寫一篇讀后感、續寫故事、改寫結局或創作相似主題的文章。對學生的寫作成果給予積極的評價和建設性的反饋,可以增強他們的寫作信心。
總結:綜上所述,本文主要論述了在新中考背景下初中英語寫作整合教學的有效措施,如引導學生將英語寫作與其他學科內容進行整合、靈活運用作文素材,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注重學生寫作基礎詞匯的積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寫作的魅力等等。通過跨學科整合、主題式教學、過程寫作教學、信息技術融合、同伴評價與反饋以及教師角色的轉變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這種整合教學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技能,還促進了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為了適應新中考的要求,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全面、多元、開放的英語學習環境。通過持續的教學實踐和反思,不斷完善整合教學模式,使之更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陶宇.閱讀積累在初中英語書面表達教學中的時效性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2]郝立輝.淺談提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時效性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