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書
摘要:現在各種媒體傳播的信息量非常大,人們能獲取更多的知識和信息。積極的信息內容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們積極向上、敢于擔當、愛國愛家的好品格。所以我們的歷史教學中對于思想品德的培養就顯得特別重要。而歷史是重大史實的講述、歷史人物的敘述,“讀史使人明智”說明歷史對人們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正確的史觀? 家鄉人物的歷史? 活化歷史? 實地走訪? 教學創新
一、新時代歷史教育的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歷史教育,固本培元、凝心鑄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動思想教育取得顯著成效。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加強學生品德教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二、歷史事件是宏大敘事,但是有著發展的必然規律
比如中國古代史的夏商周時期,是中國的奴隸社會時期,我們要讓學生掌握夏商周朝代更替的具體史實,但是要讓學生理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從而理解歷史發展有它的客觀性,社會是不斷進步發展的。再比如學習中國近代史,腐朽落后的清王朝盡管也有洋務運動,國力發展,出現所謂的“同光中興”,也有“預備立憲”和廢除科舉的政治改革,但是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是必然的,辛亥革命爆發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這是歷史發展的客觀性。
又如:歷史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說服力是用史實力證,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腐朽沒落的清王朝統治,但是辛亥革命沒有使中國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南京國民政府也沒有使中國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經過艱苦卓越的革命,迎來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所以歷史可以有力地證明是歷史、是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也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實現人民當家做主。這些歷史史實的學習,必然就得出歷史的發展是有客觀規律的,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讓中國人民獲得真正的獨立和解放,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的選擇,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三、歷史教學要結合家鄉的歷史人物實例,使歷史知識活化
在學習改革開放的歷史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請教家里或村里的老人,說一說改革開放四十五年來家鄉發展的歷程和家鄉的發展變化,讓學生以采訪筆記的方式寫出老人口中家鄉四十五年來改革開放的變化,分衣食住行四個方面進行敘述。以前是吃不飽,穿不暖,住草屋,走泥路,現在是吃得健康;穿得有個性,住樓房,村村通水泥路,幾乎家家有轎車。這樣的發展使人民由衷地感謝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我還帶學生參觀了我們的峨橋“江南第一茶市”博物館。給學生講述我們峨橋的歷史,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峨橋茶葉市場的發展,獲得了“買全國茶,賣全國茶”美譽,正是有了改革開放政策,才讓我們峨橋附近的農民有從事茶葉貿易的機會,并且發展為“江南第一茶市”。這樣用過實地走訪學習歷史的方法既有趣又讓學生記憶深刻,而且特別有真實感,得到的感受和教育也最深刻。所以說歷史就是真實發生的事實,老師教學生的時候要盡量活化歷史,不能空穴來風,更不能戲說。
四、活學活用,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解放戰爭的渡江戰役的內容時,因為我們這里是渡江第一船,所以我帶學生去了渡江第一船紀念館,讓學生觀察渡船(小木船)的樣式、渡江的地理環境,身臨其境。還有逸聞趣事,渡江英雄毛和貴、細妹的故事,更讓學生體會到人民解放軍的英勇頑強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所以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通過實地體驗歷史遺跡,親耳聆聽歷史故事,一下子拉近了歷史和學生生活的距離,活化了歷史。歷史不是加工的故事,而是當時發生的真實事件,這樣讓學生得到了更深刻的記憶和愛國主義教育。
總之,歷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要以優秀的歷史人物為榜樣,積極向上,努力做好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要從歷史事件中看到歷史發展的趨勢,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