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單篇閱讀;跨學科學習;語文要素;大概念;教學設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指出:“本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lián)結課堂內(nèi)外、學校內(nèi)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保?]教學實踐中,如何有效實施語文學科的“跨學科學習”任務群,亟待借助具體的案例研發(fā)進行探索。本文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設計為例,探索單篇閱讀教學中的跨學科學習設計要領。
一、聚焦語文要素,凸顯語文學科特色
依據(jù)上述課標要求,語文學科的“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是以“聯(lián)結課堂內(nèi)外、學校內(nèi)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為路徑,通過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語文學習活動,讓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后落腳在“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語文學科的跨學科學習具有鮮明的語文學科指向,并非簡單的多學科大拼盤,因此需要著重考察支持跨學科學習的語文要素。
本課例選擇“托物言志”這一語文要素為跨學科學習支點。托物言志是《紫藤蘿瀑布》的重要藝術手法,也是初中散文教學的重要知識和核心概念,以“托物言志”為跨學科學習支點,能夠確??鐚W科學習任務的語文學科屬性,契合“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課標導向。
二、提煉大概念,為跨學科學習提供支撐
托物言志歷來都是《紫藤蘿瀑布》教學的重難點,將其作為單篇文本《紫藤蘿瀑布》教學的主要目標或教學重點都沒有問題,但是直接用它作為跨學科學習任務的支撐并不合適。因為跨學科學習需要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想使托物言志能支持、整合、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就要把它從單一的知識點轉(zhuǎn)化為更具統(tǒng)攝力和遷移力的“大概念”[2],這樣才能為跨學科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撐。本課例將大概念設為“外物與人的感受體驗和諧一致”。它不僅適用于《紫藤蘿瀑布》的教學,也適用于更多植物類別的托物言志篇目,甚至可以拓展到其他類別事物的托物言志現(xiàn)象中,所以能為《紫藤蘿瀑布》實施跨學科學習提供可能空間。
這里需要強調(diào)的是,托物言志之所以可以上升為大概念,不是隨意為之的,而是經(jīng)過一番考察和論證的,其論證的過程和重要思維框架結合了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知識結構圖和美國學者蘭寧的過程結構圖[3]。圖1是本課例提煉大概念的推導過程。這個推導過程能夠確保在《紫藤蘿瀑布》學習過程中,大概念是基于必備的事實性知識和學習過程而獲得的,而且大概念具有必要的基本概念,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力。
三、圍繞大概念,設計跨學科學習目標
有了大概念,《紫藤蘿瀑布》的教學便突破傳統(tǒng)的單篇閱讀教學藩籬,走向“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形態(tài)。本課例圍繞大概念“外物與人的感受體驗和諧一致”,凸顯了大概念在遷移運用層面的優(yōu)勢,從認知維度、遷移運用維度、價值觀維度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維度】
(1)賞析描寫紫藤蘿的語句,把握“紫藤蘿瀑布”的形神特征。
(2)了解植物的學科知識,以及特定植物與特定情感的聯(lián)結。
(3)反復誦讀,聯(lián)系背景,體會宗璞的情感變化歷程。
(4)學習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感悟紫藤蘿與宗璞之間的聯(lián)系和共鳴。
【遷移運用維度】
(1)能理解其他散文中外物與人的感受體驗和諧一致。
(2)能正確地將自己的情感體驗借助合適的外物表達出來。
【價值觀維度】
提高審美能力,培養(yǎng)對自然的獨特審美和見解。
從如上閱讀教學目標的定位可以看出,認知維度的第(2)條、遷移運用維度、價值觀維度,都體現(xiàn)了跨學科視域。
四、設置本質(zhì)問題,開發(fā)表現(xiàn)性學習任務及評價標準
首先,大概念在備課設計中是以高度抽象、凝練的表達呈現(xiàn)的,但在面對學生進行教學實施時,更多地要展示大概念“指向生活世界”的魅力。一般建議充分利用大概念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運用情形,設計指向大概念的本質(zhì)問題來激發(fā)學生走向?qū)W習。
本課例中,設計的本質(zhì)問題為:“怎樣才能把自己的情感體驗正確地借助外物表達出來?”這一問題使大概念“外物與人的感受體驗和諧一致”以生活化的樣態(tài)走向?qū)W生,同時這一問題也指出了大概念的現(xiàn)實生活價值,讓抽象的概念變成具體有用的方法、手段。
其次,大概念的本質(zhì)是指向生活世界、可遷移運用,因此基于大概念的學習任務就區(qū)別于知識理解、記憶類的學習活動,往往為包含并運用特定知識、技能解決真實問題的表現(xiàn)性學習任務。
本課例中,基于本質(zhì)問題設計的表現(xiàn)性學習任務為: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一位學生在閱讀這句詩的時候詢問老師“凌云木”是指哪種植物,但其實“凌云木”并不特指某一植物,而是指代有才華、有能力、有凌云之志的人。那么,特定的植物會指代哪些特定的人呢?為了解決這些疑問,對“物”與“志”有更清晰的認識,我們一起來嘗試編寫一本解釋“物”和“志”的《萬物與其志·植物板塊》,為每種植物寫出簡短的“提示語”和詳細的“花語”,來揭示“物”和“志”的對應關系。具體包括“識物”“辨物”“融物”三個階段。
該表現(xiàn)性任務為了促進學生真正理解“物”與“志”之間的聯(lián)結、轉(zhuǎn)化過程,明白人的情感體驗如何正確地借助外物表達,設計了編寫解釋“物”和“志”的《萬物與其志·植物板塊》這一任務。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學生要深入研究植物的客觀特性,辨析客觀特性與主觀之志的關聯(lián),并最終選擇恰當?shù)恼Z言形式傳遞這種關聯(lián)。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充分運用了跨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僅深化了對托物言志這一語文學科知識的理解,還從更廣泛的植物類別中體會“外物與人的感受體驗和諧一致”這一大概念。
最后,大概念教學所重視的遷移與運用能力,需要通過表現(xiàn)性任務來考查,所以表現(xiàn)性學習任務同時也是表現(xiàn)性評價任務。本課例在開發(fā)表現(xiàn)性學習任務的同時,也開發(fā)了評分量表(見表1),很好地實現(xiàn)了“教—學—評”一體化。
五、分解系列子學習任務,設計教學過程
基于大概念的跨學科學習,需要按照任務完成的邏輯將其分解成系列的子學習任務,不同的子學習任務需要不同的學習材料、學習資源與學習活動,共同組成跨學科學習的教學過程。
本課例的子任務分解和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學習任務一】“識物”
學習材料和資源: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哭小弟》,《花與萬物同:24 科植物圖文志》以及相關植物學科知識。
學習活動一:遇見自然,和花相遇。
遇見自然,首先要尋覓自然中吸引自己的美好景物,然后認識這些景物。認識自然中各種美麗的花,不僅需要我們仔細觀察,看到它美麗的外形,還需要我們真正了解花的屬性、特征、分布、功用、繁衍與進化等方面。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講述自己在生活中和大自然相處的故事,分享自己最喜歡的花類;接著根據(jù)教師提供的植物學科知識以及《花與萬物同:24科植物圖文志》去認識自然中自己喜歡的花的基本屬性、種類。
學習活動二:出發(fā),在自然中遇見自己。
跟隨宗璞的腳步,在自然中“停下腳步—佇立凝望—加快腳步”,學習了解宗璞如何觀察記錄自己所喜愛的紫藤蘿的特點,挖掘所喜之花更多的特質(zh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喜之花。
學習活動三:遇見自然,為花賦語。
通過文中“紫藤蘿瀑布”三次不同的流動,分析宗璞情感的變化,體會“物我一致的治愈情懷”,從而感悟紫藤蘿的特點體現(xiàn)出什么樣的獨特品質(zhì),進一步總結出宗璞為紫藤蘿所賦之語“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學習任務二】“辨物”——為植物寫提示語。
學習材料和資源: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以及《花與萬物同:24科植物圖文志》。
學習活動:仿照《花與萬物同:24 科植物圖文志》,嘗試編寫《萬物與其志·植物板塊》。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嘗試辨識這類植物有什么特征,思考這些特征能為自己帶來怎樣的情感體驗。然后參考“紫藤蘿——生命的長河流動不止”句式,為該植物寫出簡短的“提示語”。
【學習任務三】“融物”——寫花語。
學習材料和資源: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以及《花與萬物同:24科植物圖文志》。
學習活動:根據(jù)每一種植物的“提示語”,詳細撰寫花語,完成《萬物與其志·植物板塊》的編輯。
從上述子學習任務的分解和教學過程的設計中,不僅能看到學習任務群“整合學習內(nèi)容、情境、資源和方法”的特點,也能看到跨學科學習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多文本資源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特點,還能看到基于單篇閱讀實施跨學科學習的具體樣態(tài):超越單篇閱讀的知識和技能,走向涵蓋面更廣的、可遷移性更強的概念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