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倡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應關注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維度,從具體的教學環節出發,設計針對性的教學過程。圍繞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提出教學資源引入、編程活動設計、作業合理布置、實際案例列舉這四個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以期為廣大同人的教學革新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陶伊涵(1998—),女,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外國語小學。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教師現階段需要關注的重要內容。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價值,從學科實際入手做出解析。信息技術核心素養主要分為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維度。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認識到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性,從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培育出發,設計相應的教學過程[1]。
一、引入教學資源,培養信息意識
信息意識是指個體對信息的敏感度和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力。信息意識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生認識信息技術的價值,為其信息技術能力的發展打好基礎。在實際工作中,為了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教師可以圍繞資源進行教學設計,引領學生認識信息技術的功能和價值[2]。
(一)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資源開發
資源開發是開展教學的重要前提。教師要聯系教學實際,探析教學資源的開發方式。一般而言,為了獲取有效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在課前對教材中關于某課的內容進行解讀,再聯系教學內容進行資源的檢索與搜集,實現資源的開發。
以蘇科版五年級全一冊教材中的第19課“初識3D建模”為例,教師要重視結合課前研究的內容進行資源開發。鑒于信息意識的培養需求,教師搜集的資源可以與3D建模的現階段應用、未來發展等內容有關,旨在讓學生認識3D建模,激發其學習、探究興趣。為此,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搜集一些簡單的立體圖形、三維的街景的圖片,將其作為課件展示的內容。為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教師還可以準備一些3D打印的作品和3D打印機工作的視頻,從感官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在運用資源之前預先對搜集的資源進行梳理、分析,從清晰度、實用性、趣味性的角度入手做出篩選,剔除其中質量較低的資源,以確保教學的有效實施。
(二)進行資源整合,設置導入環節
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通過資源的整合應用來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一般而言,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多媒體內容展示與語言運用來進行教學導入。在導入過程中,教師要有效選擇多媒體設備展示的內容,并搭配相應的語言。
這里仍以“初識3D建模”為例。在本課中,教師可以整合課前搜集的資源,設計趣味性的導入過程,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動力,從信息技術應用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課堂一開始對學生說:“同學們請看,屏幕上展示的是什么圖形呢?”在學生做出回答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現街景等三維立體圖,介紹建模的概念。為進一步加深學生認知,引出本課的主題,教師可以展示3D打印的相關材料,并為學生講解3D打印機打印模型的過程。在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后,教師可以點明3D打印機需要應用3D建模的相關技術,根據用戶的要求定制一些工藝品和部件,而后趁勢引入本課的教學內容。這樣,教師就可以實現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調動,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并且對3D打印和3D建模產生強烈的好奇心。
二、設計編程活動,發展計算思維
計算思維是個體運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方法,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涉及的一系列思維活動。具備計算思維的學生可以認識解答問題的方法,并將這些方法遷移應用到其他問題的解決中[3]。為了發展學生的計算思維,教師可以設計編程活動。而鑒于學生的實際發展狀況,教師可以組建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編程活動。
(一)有效組建小組,提出任務要求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完成一些難度較高的任務。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發展狀況來組建學生小組。在完成小組的組建后,教師可以聯系實際的編程活動內容為學生提出任務要求,讓各小組以任務為線索展開探究。
以蘇科版五年級全一冊教材中的第9課“賽車游戲”為例,教師可以開展編程活動,讓學生在編程中感受用編程實現對象控制的過程,進而發展其計算思維。在活動的準備環節,教師可以劃分若干個異質的學生小組(通常來說,小組的人數以3人為宜)。在劃分了學生小組后,教師可以根據活動內容,提出具體的任務要求。如:對于活動一“運用已有知識編寫腳本”,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編寫的腳本能夠使賽車自動來回行駛;對于活動二“完善腳本,讓賽車進行運動”,可以要求學生編寫的腳本能夠使賽車從起點出發,到終點停止。
(二)提供科學指導,幫助學生編程
部分學生雖然可以按照教材內容完成基本的編程操作,但難以掌握編程的全過程。為了引導學生深入認識編程方法,教師需要向學生提供科學指導,用引導性的問題來讓學生思索有關編程的內容,推動其實現深度認知。
這里仍以“賽車游戲”為例。教師可以在本課中結合學生對活動的探究情況予以引導,幫助學生進行編程,讓學生獲得計算思維的發展。其中,對于活動二,為幫助學生有效思考,完成活動任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編寫相關腳本的三個要素:1.賽車的初始位置和前進方向;2.賽車前進的過程;3.賽車在終點停下的監測方法。學生在明確任務要求后,需要就各個要素進行逐一梳理、分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將任務進行拆分的思想和方法。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編程能力,教師在引入傳感器的教學內容后,可以引導學生對具體的賽道做出分析,嘗試編寫賽車自動行駛的其他腳本。學生可以仿照教師剛才展現的任務拆分過程,將大任務拆分為幾個小任務,然后逐一進行探究,進而完成任務。如此一來,通過引導學生拆分并完成編程任務,教師就可以促使學生體會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合理布置作業,推動數字化學習與創新
數字化學習與創新通常指的是學生通過選用有效的數字化工具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在此期間,學生可以經歷思考、研究的過程,創造性地解決一些問題[4]。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素養,教師要從教學要求入手解讀教材,為學生布置作業,推動其進行有效探究。
(一)聯系教學要求,設計在線作業
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學習任務滲透于在線作業的設計。一般而言,教師可以聯系某課的實際教學要求及學生課后需要完成的任務,選擇在線作業這一形式,并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嘗試,運用新穎的方法去解決相關問題,以此達成有效掌握知識的目標。在實際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將作業要求以任務單的形式進行呈現,供學生研究與思考。
以蘇科版五年級全一冊教材中的第22課“設計花瓶”為例,教師通過解讀可以發現,本課的內容為花瓶的設計,需要學生運用3D建模軟件來進行花瓶模型的構建。這就要求學生了解花瓶的外形與結構特點,并且能夠借助相關工具設計精美的花瓶。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素養的培養,進行教學內容的整理,設計出相應的在線作業,同時從花瓶的制作入手,為作業設置模仿、創新、創造三個層次,以此推動學生發展。為了突顯數字化學習的特點,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使用3D建模軟件對花瓶模型進行分析,研究花瓶的基本結構,了解花瓶的構成要素。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可以用微課為學生展示作業內容及要求,從而有效應用拓展資源。
(二)鼓勵學生創新,推動素養發展
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素養培養的要點在于創新。為了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教師可以使用多種方式,對作業要求進行深入分析。
這里仍以“設計花瓶”為例。在本課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從外形、結構等多個方面大膽創新。如教師可以對學生說:“創新能力是一種寶貴的能力。同學們在創新時需要用到你們腦海里的新點子。對于本課的作業,老師不會對同學們做出過多的限制。同學們設計的花瓶只要具有基本的功能即可。在花瓶的外形和結構上,請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自己的設計方案呈現出來。”在學生展示自己設計的花瓶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建議,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推動學生的創新能力等素養的發展。
四、列舉實際案例,滲透信息社會責任
信息社會責任主要指學生在文化修養、道德規范和行為自律等方面應盡的責任。具有信息社會責任素養的學生通常也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識,能在網絡上遵守相關規范,積極維護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5]。為了實現學生信息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教師可以圍繞案例和責任意識兩方面進行實踐。
(一)展示實際案例,傳遞正確觀念
案例展示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式。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實際需求出發,做好案例的搜集與整理工作。教師可以展示相關的案例,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再通過點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了解自己在網絡生活中應該遵守什么樣的規則。
以蘇科版五年級全一冊教材中的第2課“繪制角色”為例,教師可以對本課的內容進行延伸,如延伸有關版權和網絡交際的內容,借助多媒體展示實際的案例,讓學生正確認識信息社會責任。對于有關版權的內容,教師可以從線上畫師這一職業入手,讓學生從相關案例中了解到:網絡上的圖片并不是任何人都能隨便使用的,它們是有版權的;自己之所以可以在某些應用軟件上選擇喜歡的圖片作為計算機的屏保,是因為這些圖片已經獲得了作者的授權;將他人創作的圖片用于商業活動,是觸犯了相關的法律的。對于有關網絡交際的內容,教師要借助案例,讓學生明確在將他人作為創作對象時不能帶有惡意,否則會侵害他人的權益,影響與他人的網絡交際。如此一來,教師通過案例的展現,就可以讓學生形成版權保護意識,認識自己在網絡上需要遵守的規則,進而學會自律。
(二)滲透責任意識,推動品德培養
責任可以理解為自己應盡的義務;而責任意識表現為認真做事、知難而進的品德。為了讓學生樹立信息社會責任意識,教師需要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自己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應承擔的責任,形成責任意識,能正確看待網絡上的信息,能采用合法的途徑去維護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權益。
這里仍以“繪制角色”為例,教師可以在展示完案例后,讓學生明白:自己作為國家的一分子,不能抹黑國家的形象;如果發現有人抹黑國家的形象,應進行舉報。之后,為了幫助學生加深認知,進一步形成責任意識,推動學生的品德培養,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版權、網絡交際相關的題目,讓學生進行回答。
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學生的發展需求出發,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聯系教學實際,圍繞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維度,采用本文提出的教學策略,推動教學的有效實施,真正發展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朱建峰.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1(78):106-108.
[2] 李榮賓.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廣西教育,2020(14):43-44.
[3] 張莉.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的研究[J].新課程(上),2019(9):84.
[4] 林小玲.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2021(32):120.
[5] 王茀旺.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新教育,2021(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