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正處在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應當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滲透德育,給學生充分的指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文章分析了道德與法治教師如何以立德樹人理念為指導,在課堂上和生活中滲透正確的道德理念,給學生帶來正面、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立德樹人;德育;實施路徑
作者簡介:張佳輝(1983—),男,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元和中學。
《左傳》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也就是說,人生的最高追求應當是道德追求,具備良好的品德,方能實現人生理想[1]。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標包括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在課堂上適時滲透德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把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目標和學生的發展統一起來。
一、認真研讀教材,深入挖掘德育素材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這是教師進行德育的重要載體。要有效利用這些德育資源,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教材內容,圍繞教學主題深入挖掘德育素材,并進行梳理、整合,再根據相關知識點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鞏固基礎知識、形成良好觀念。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教材中的第三單元“勇擔社會責任”時,教師可以深在認真研讀教材后,圍繞“社會公德”這一主題深入挖掘德育素材,并設計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具備社會公德的目標,包括使學生踐行文明禮貌、相互尊重、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等道德要求。道德與法治教材介紹社會責任的部分,也在通過插圖等引導學生成為具備社會公德的好公民。教師在教學前,應當深入研讀教材,仔細梳理教材中有關社會公德的內容,并將這些內容整合到一起,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以便學生理解這方面知識。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討論第六課“責任與角色同在”的“做負責任的人”小節中的插圖,讓學生明白,踐行文明禮貌、相互尊重、助人為樂等道德要求可以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美好。此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閱讀小青的故事,讓學生分享自己對小青行為的看法并討論為什么小青這樣做。通過這樣系統而全面的分析和討論,學生不僅會對社會公德形成初步的認識,還會明確遵守社會規范的重要意義,并愿意自覺踐行文明禮貌、相互尊重、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等道德要求。
由此可見,教師可以在教學前深入研讀教材,將分布在教材各處的特定主題的德育素材串聯起來,讓不同課時不同章節中的知識點變得更加清晰、有序,讓學生進行系統而深入的學習,把抽象的德育概念與真實的人、事、物結合,由此形成良好的觀念。
二、確定教學目標,明確德育方向
明確的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有序開展的前提[2]。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要以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為指導,把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放在首位。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并據此明確德育的方向、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教材中的第四單元“崇尚法治精神”時,教師就可以結合這一單元的主題確定教學目標、明確德育的方向。教授這節課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使學生逐步形成法治精神。具體來說,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學習理解自由的內涵,厘清自由與法治的關系,成為遵紀守法、堅持公平與正義的好公民。在研讀教材內容后,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教學目標:1.讓學生了解法治的內涵,領悟自由、平等的真諦,理解自由與法治的關系;2.讓學生了解公平與正義的價值,知道堅持公平與正義的重要性;3.讓學生認識到制度對維護公平與正義的重要性,并掌握守護公平與正義所需的技能;4.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知道如何在學習和生活中運用合理的方法維護公平與正義,形成法治精神。由此,教師可以明確德育的方向是讓學生形成法治觀念、崇尚法治精神,并堅持公平與正義。接下來,教師可以據此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扎實掌握本單元的教學重難點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接受良好的德育。
由此可見,為了有效滲透德育,教師應當在教學前明確教學目標并確定德育的方向,以確保德育內容與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契合,讓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解讀教學案例的過程中,明晰法治的內核與價值,了解法治對于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的重要性,并逐步形成法治觀念和法治精神、提高道德品質。
三、聯系實際生活,培養良好習慣
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還應該積極地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許多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教材中的很多故事和插圖來源于真實生活。在教學時,教師應當重視這些故事、插圖,用鮮活的教學內容感染學生,讓學生學會用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分析自己在生活中面對的問題,并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教材中的第二單元“民主與法治”時,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民主的概念和意義,教師可以組織選舉課代表活動,據此引導學生理解民主這一概念,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習與民主有關的知識。教師可以告訴學生,他們要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選出一名課代表,這名課代表需要負責這一學期的收發作業及和教師溝通、交流等工作。在學生進行民主選舉前,教師需要在班級范圍內公示選舉時間和選舉要求,并鼓勵學生自薦或推薦候選人。接下來,教師需要公示候選人的學習成績、品行等情況,然后鼓勵學生據此進行選擇。最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無記名投票,讓學生選出最佳人選。在這一生活化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會了解與民主相關的知識,對于什么是民主、為什么我們需要民主也會有更加清晰的認知,還會意識到道德與法治知識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并且知道如何遵守相關規范參與民主選舉活動。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確保學生對相關知識理解得較為透徹,還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意愿、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發展學生的道德素養。
由此可見,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思考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意義和價值,掌握遵守社會規范的要點,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樹立道德模范,營造良好氛圍
在滲透德育時,教師也要重視榜樣的力量。教師可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選拔道德模范,并讓學生了解道德模范的事跡,由此營造良好的氛圍[3]。
(一)選拔先進模范
教師可以將一些熱愛學習、熱愛集體、關心同學、關愛他人的品德高尚的學生立為道德模范,然后鼓勵其他學生向這些學生學習,讓榜樣發揮力量,推動全班學生共同成長。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教材中的第二單元第四課“社會生活講道德”后,教師可以帶領全班學生參與評選道德模范的活動,讓學生根據本課對于尊重他人、以禮待人、誠實守信等美好的道德品質的描述,推舉心目中的班級道德模范。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推舉時,不僅要說出道德模范的名字,還要說出推薦的具體理由以及可以反映該學生美好品質的具體事跡。在參與這個活動時,學生需要分享自己推舉的同學具有的美好品質、交流自己得到的幫助與支持,還能夠說出自己對同學的感激之情。由此,學生會更加了解彼此。除此之外,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也會更加全面。學生還會認識到美好的道德品質所帶來的影響,萌生向他人學習的強烈意愿。最后,教師需要帶領全班學生推舉出一名道德模范,并讓全班學生向這名學生學習,使班級內形成你追我趕的氛圍。
榜樣的力量是不可小覷的。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道德模范評選活動,讓學生發現同學的優良品質,并利用學生的競爭意識讓班級里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不斷努力。
(二)教師以身作則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影響。要有效滲透德育,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以身作則,用高尚的品德、敬業的精神影響學生,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一座燈塔,指引學生形成優良的品格、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教材中的第三單元“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提及的教師應承擔的責任,帶領學生分析教師的工作,讓學生了解教師的高尚品德、敬業精神。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得到的來自教師的幫助,讓學生意識到教師付出的辛勞,感受到教師認真負責的態度,并由此受到激勵,樹立遠大的理想。
由此可見,教師可以用實際行動讓學生了解承擔責任的重要性,并使學生從教師盡職盡責的態度、無私奉獻的行為汲取養分,樹立崇高理想和遠大目標,逐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五、開展實踐活動,促進知行合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讓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行長期、大量的實踐。教師可以利用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和探索,讓學生逐步習慣踐行良好的行為,做到知行合一。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教材中的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則”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去探索社會生活中的規則。在調查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有些社會規則被寫在警示牌、宣傳欄上,比如公園里的“不要采摘花朵”“不要踐踏草坪”標語、衛生間里的“請節約用水”標語、馬路邊的“喝酒不開車”“禁止通行”標語等,大家在進入公共場所時,需要注意觀察,按警示標語行事;但是還有一些社會規則沒有被明確展示出來,是約定俗成的規則,比如在檢票時大家需要排隊檢票、在公共場所不可以大聲喧嘩和嬉戲打鬧、在景點不可以隨手亂扔垃圾等。為了保持公共場所的和諧,學生需要主動去了解和遵守上述規則。
由此可見,教師可以組織趣味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在實際生活中學習和探索,了解良好行為的重要意義,并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道德修養。
結語
德育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學生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的課程,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在教學時積極滲透德育,引導學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鄭鳳云.立德樹人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研討[J].教師,2022(8):66-68.
[2]任玉玲.立德樹人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3(6):45-48.
[3]陳金花.立德樹人理念指導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J].學周刊,2024(2):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