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跨學科融合趨勢與英語全球化交流需求并行增長的現(xiàn)實,學科融合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顯得尤為關鍵。文章圍繞學科融合視域下英語教學的創(chuàng)新展開論述,首先從學科融合的原則入手,探討關聯(lián)性、互動性和實踐性對于跨學科教學的重要性;其次從概念類、思想類和思維類三個維度出發(fā),探索基于英語課程本質的融合元素;最后聚焦于創(chuàng)設語境、任務驅動和實踐活動等策略,探索創(chuàng)新英語學科融合的途徑,旨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英語;學科融合;教學創(chuàng)新
作者簡介:于媛媛(1989—),女,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大橋中心小學。
在當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英語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現(xiàn)代社會對英語教育的高要求。因此,探索學科融合視域下英語教學的創(chuàng)新顯得尤為重要。學科融合不僅能夠為英語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還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其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遵循學習規(guī)律,秉持英語學科融合的原則
(一)關聯(lián)性,發(fā)現(xiàn)交叉空間
教師通過將英語與其他學科相連接,能夠發(fā)現(xiàn)不同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交叉點,進而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能夠理解英語與其他學科的關聯(lián)性和互動性。這種綜合性的教學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對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興趣。
在講授譯林版四年級下冊Unit 4“Drawing in the park”時,教師可以將英語學科與美術學科進行有機融合。首先,教師展示一些關于公園的照片,讓學生用簡單的英語單詞描述看到的內容,如trees、flowers、people、dogs等。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如果我們去公園畫畫,你最想畫點什么?”,鼓勵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一位學生說:“I want to draw a big tree.”。另一位學生說:“I'd like to draw people playing.”。通過討論,學生能夠在交流中學習和運用新單詞。最后,教師在校園里安排一次實際的戶外寫生,讓學生在紙上畫出他們看到的,并且用英語單詞標注出來。活動結束后,學生需要回到教室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英語介紹自己的畫作包含哪些元素以及是如何完成的。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與公園相關的英語詞匯的記憶,還創(chuàng)造了英語學科與美術學科之間的融合和交叉學習空間。通過發(fā)現(xiàn)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點,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識的整體性和完整性,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此外,關聯(lián)性教學也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不同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進而構建更完善的知識體系[1]。
(二)互動性,闡釋知識結構
在英語教學中,有效的互動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語言實踐的機會,促進學生的語言能力發(fā)展。互動不僅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包括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教師通過融合使用信息化工具和平臺,可以極大地增強課堂內外的互動性。
在講授譯林版五年級上冊Unit 3“Our animal friends”時,教師可以采用互動性教學法,結合跨學科教學,將生物知識融入英語學習。比如,教師使用多媒體展示不同類型的動物圖片,并介紹相關的英語詞匯和簡單句型,如“This is a...”“It can...”。通過圖片和句型示例,學生可以直觀地學習和記憶新單詞。接著,教師帶領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每個學生抽取一張卡片,然后根據(jù)卡片上的信息扮演動物,并用英語描述這種動物的特征或習性,如“I'm a kangaroo. I can jump very high.”。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使用英語進行表達,并了解更多關于動物的知識。通過這種互動性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闡釋和應用所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實踐性,給予語言支持
實踐性的英語教學倡導學生通過參與真實的語言交流活動來學習和運用語言,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使用英語,提高他們的英語交際能力。同時,教師要在學生語言實踐的過程中糾正他們的語法或發(fā)音錯誤,并鼓勵他們嘗試更加豐富、地道的表達方式。
在講授譯林版五年級上冊Unit 6“My e-friend”時,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開展實踐性的活動,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使用英語與電子(網絡)朋友進行交流,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學生通過教師預先設置的安全社交平臺與電子(網絡)朋友進行交流,交流內容可以是自我介紹、分享興趣愛好、討論一些簡單的話題,如最喜愛的食物、動物、書籍等。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提供語言支持,幫助學生糾正語法和發(fā)音錯誤,提出更自然地道的表達方式。實踐性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語言的實際應用環(huán)境,更自然地掌握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同時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2]。
二、基于課程性質,挖掘英語學科融合的元素
(一)概念類,豐富認知體系
概念類的教學著重引導學生理解課程中的各種概念,幫助他們建立對這些概念的認知,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相關的知識。通過建立豐富的認知體系,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并且在實際情境中更加自如地運用這些知識。
在講授譯林版四年級上冊Unit 2“Let's Make a Fruit Salad”時,教師可以融入自然科學知識,加深學生對水果類別、顏色、口感等概念的理解,并將這些概念與英語知識緊密結合起來,從而豐富學生的認知體系。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回憶他們所知道的各種水果的英文名稱,如apple、banana、orange等,然后介紹新的詞匯來描述這些水果的不同特性,如sweet、sour、crunchy等。其次,教師為學生介紹制作水果沙拉的步驟,如“First, wash the fruits”“Then, cut the fruits into small pieces”“Last, mix them together and add some yogurt”等,讓學生自行制作沙拉,并鼓勵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用英語去描述自己的觀察和操作,如“I am peeling the banana”“These grapes are so sweet”等,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最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水果沙拉的色彩、口感和味道:“What color is our fruit salad? How does it taste?”,提醒學生使用剛才學過的描述性詞匯。通過以概念為導向的教學活動,學生不僅能在英語學習中獲得實際操作的樂趣,還能建立起關于水果的多維度認知框架,進而更自如地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這種概念類的教學方式豐富了學生的認知體系。
(二)思想類,涵養(yǎng)人格精神
思想類的教學是指教師通過思想性語言材料和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格和情操,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思想類的教學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通過教授與思想、哲理、道德、人生哲學等相關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反思與探索,培養(yǎng)其積極向上的思維和態(tài)度。
在講授譯林版六年級下冊Project 1“Being a Good Student”時,教師可以引入思想性的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和人格精神,幫助他們在思想上成長。在活動的開端,教師講述一個叫做“Sam”的學生的事例,即Sam通過誠實、勤奮、尊重他人等行為,在學校成了一個好學生。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討論:“What makes Sam a good student?”,鼓勵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對于誠實、勤奮和尊重等價值觀的理解。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口語表達,同時讓他們在思想上思考何為高尚品格。之后,教師開展一系列活動來深化這一主題,如角色扮演、制作海報和寫作練習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在語言學習上給予學生指導,還引導學生通過不斷的反思和探討,在品格上追求卓越。通過這樣的思想類教學方式,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還理解了成為一個好學生背后的深層意義。
(三)思維類,遷移科學意識
思維類的教學方式強調通過教學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并幫助學生將這種能力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這種教學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并教導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其他領域,能夠促進學生跨學科思維和應用能力的提升。
在講授譯林版六年級上冊Project 2“Reuse and recycle”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探索再利用和回收概念的重要性,培養(yǎng)其科學意識,并促使學生將回收、再利用意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課堂上,教師分別介紹“reuse”和“recycle”的基本概念,讓學生從家里帶來一件他們認為可以重新利用或回收的物品,并用英語描述這件物品以及如何將其重新利用或回收。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再利用和回收對環(huán)境的影響,讓學生理解減少垃圾、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環(huán)保意識,并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到生活中的其他領域。思維類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還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學習和生活。
三、聚焦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英語學科融合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語境,發(fā)展語言能力
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能使學生積極地運用語言,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聽力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設具體的語言情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語,使得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在講授譯林版六年級上冊Unit 2 “What a day!”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模擬“一天”的環(huán)境,讓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表達和交流。具體而言,教師向學生介紹一些基本的表示日常活動的短語,如wake up、have breakfast、go to school、have lunch、play with friends、do homework、have dinner、go to bed等,并確保學生理解這些短語的意思。其次,教師布置活動任務:每個人需要用英語描述自己的一天,如“I wake up at 7 o'clock. Then, I have breakfast. I usually have eggs and milk.”。學生需要用簡單的英語句子串聯(lián)起自己日常的活動流程,并輪流分享自己的日常。分享過程中,其他學生可以提問,如“What do you do after school?”,增強語境的真實性,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這個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應用英語,還能強化他們對表示日常活動的短語的理解和使用,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二)任務驅動,鑒賞中外文化
任務驅動是指在英語教學中設計各種任務型活動,幫助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并鑒賞中外不同的文化和習俗。這種教學方法強調通過實際任務的完成來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使學生更全面地認識世界。
在講授譯林版三年級上冊Unit 8“Happy New Year!”時,教師可以設計以“Happy New Year!”為主題的任務,讓學生探索不同國家的新年慶祝方式,學習相關的英語表達,增進對多元文化的認識。首先,教師鼓勵學生用英語討論“How do people celebrate New Year in China?”,讓學生分享中國人過春節(jié)的習俗。其次,教師分配任務,讓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國家,研究該國的新年習俗,并準備一段簡短的英文演講。最后,各組展示研究成果,使用英語介紹所選國家的新年慶祝活動,并解釋背后的文化意義。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加深了對世界各國新年傳統(tǒng)習俗的了解,還提升了用英語介紹和討論節(jié)日文化的能力,有效地實現(xiàn)了語言學習和文化鑒賞的雙重目標。
(三)實踐活動,養(yǎng)成終身習慣
教師通過實際操作和練習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技能,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語言運用習慣。比如,教師可以開展口語、聽力、閱讀和寫作等方面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英語能力,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在講授譯林版六年級上冊Unit 1“The king's new clothes”時,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實踐操作活動,寓教于樂,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技能,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教師組織小組朗讀活動,讓每個學生輪流讀故事的一部分,通過這種方式,提升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同時,教師需要糾正學生的發(fā)音錯誤、講解生詞,幫助學生豐富詞匯量。其次,教師開展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分別扮演故事中的國王、裁縫和市民等角色,用英語對話重現(xiàn)故事情節(jié)。通過模仿和表演,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并鍛煉口語表達能力。最后,教師布置課后作業(yè),讓學生用英文寫一篇短文,描述如果他們是故事中的某個角色,會怎么做,并說明原因。在這樣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英語的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終身受益的目的。
結語
綜上所述,學科融合視域下英語教學的創(chuàng)新是一個多維的過程,它既強調學科間的交叉與合作,也強調教師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注和培養(yǎng)。通過遵循學生學習規(guī)律、挖掘英語課程性質和聚焦英語核心素養(yǎng),教師能夠設計出一系列創(chuàng)新的英語學科融合教學策略,進而促進學生的語言技能提升,增強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文化意識和終身學習能力。在未來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繼續(xù)探究更深層次的學科融合教學,以打造更加豐富、高效和個性化的英語課堂,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志瑩.基于單元整體的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培養(yǎng)[J].教學與管理,2019(8):40-42.
[2]楊小麗.英語主題拓展閱讀的形式和方法[J].教學與管理,2019(3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