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席居文化這一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生活方式視角,挖掘其在古代生活語境下的特色及現(xiàn)代生活語境中應用的可能性,提出將席居應用在現(xiàn)代居家空間的設計策略。首先,對席居文化進行溯源,分析其特點與優(yōu)勢;其次,選取7名對席居文化有深入了解的用戶作為尖端用戶進行研究,構建出典型用戶畫像,分析目標用戶的居家生活方式,挖掘用戶需求,總結出席居在現(xiàn)代居家空間中的設計策略,并基于現(xiàn)代人的身體尺度進行設計實踐。肯定了席居文化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提出4個席居居家空間設計策略。席居生活方式在現(xiàn)代居家空間的設計研究是對居家空間的功能、意義進行重新定位和深入剖析,為現(xiàn)代居家空間搭載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席居;生活方式;傳統(tǒng)文化;家居設計;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4)09-0107-05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iving styl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style in ancient lif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its application in modern life,and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strategy of living style applied in modern home space. Firstly,it traces the origin of Matdwelling culture and analyze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Secondly,7 users wh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Mat-dwelling culture are selected as cutting-edge users to conduct user interviews,construct a typical user portrait,and analyze the home life style of users through the interviews,including user activity situation,appliance needs,spiritual needs,and summarize the design strategy of Mat-dwelling in modern home space. And based on modern body scale design practice. Study affirm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Mat-dwelling culture in modern life. Put forward 4 design strategies of Mat-dwelling culture in home space. The design and research of the living style in modern home space is to reposition and deeply analyze th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home space,and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carry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 space.
Keywords:Mat-dwelling;Lifestyle;Traditional culture;Home design;Design strategy
“文化是一種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1]席居文化起源于中國,是中國的原生文化。而生活方式的概念來源于社會學,指一個人或一個群體價值觀念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行動、 行為及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2]談及席居文化,其實質就是在談論席居正坐這一生活方式,這個生活方式中國古人沿用了數(shù)千年,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精神等各個方面。
席居仍有機會融入現(xiàn)代生活與設計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從席居文化的自身發(fā)展來看:席居這一生活方式從原始時期就一直被采用,直至唐宋時期,戰(zhàn)亂帶來的顛覆性社會動蕩才使得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漸退。但席居并沒有完全消失,現(xiàn)今傣族的“竹樓”,壯族的“麻樓”以及日本和室空間和我國北方炕居具繼承了席居制的居住特征,得知席居制在現(xiàn)代社會的另類傳承方式。[3]從社會支持與設計發(fā)展角度看,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到國內政策的支持,也能展現(xiàn)民族特色。文化在現(xiàn)代的實質是人們價值理性的延伸[4],《“十四五”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中多項相關政策凸顯了國家對文化設計發(fā)展十分重視,文化消費在中國經(jīng)濟中呈現(xiàn)逐漸上升的趨勢。從人與生活方式的關系上看,席居既聚焦了大眾與生活方式的關系,也聚焦了大眾與文化的關系。對于大眾和生活方式的聚焦幫助我們思考人與自然、人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回溯席居生活方式,加強席居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將有利于構建可持續(xù)的行為與生活方式。
(一)席居文化、生活方式研究現(xiàn)狀
現(xiàn)有對于席居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學科:文學、歷史學、考古學、建筑學、設計學,各學科研究關注點不盡相同,但可以互為支撐。文學、考古學從歷史角度出發(fā),將古文獻與文物相結合來探索什么是席居文化,通過研究物質表層來分析席居文化背后的制度與精神。建筑學與設計學研究多從藝術設計的角度出發(fā),基于考古學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有數(shù)據(jù)上分析席居的人機、空間等,找到席居文化的應用原理,發(fā)現(xiàn)“ 筵席”作為建筑設計尺度中的基本計量單位,是最早的建筑模數(shù)范式[5]。此外,造物是當時人們生活方式的物質呈現(xiàn),學者們在進行傳統(tǒng)造物的現(xiàn)代設計應用研究時,不可避免地回溯到席居文化,因此,對于席居文化在設計方面的間接研究較多,如古代室內營造研究、傳統(tǒng)家具研究等。上述這些研究沒有將席居文化作為生活方式來探討,缺少席居文化在現(xiàn)代設計生活中的應用研究和策略研究。
生活方式研究在近些年逐步成為熱點,尤其是傳統(tǒng)文化與生活方式的聯(lián)系十分緊密,重心主要圍繞傳統(tǒng)文化、生活方式、設計三者。席居文化不同于一般的造物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在現(xiàn)代語境下,席居文化作為生活方式有兩層含義:一是席居為現(xiàn)代人豐富多元化生活方式選擇提供了備選項;二是席居具有極高的文化屬性,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可以被發(fā)揚提倡。席居生活方式具有明顯特征性、傳承性、地域性的特點,將這些與設計結合,可以很好地創(chuàng)造中國風格的設計。
(二)席居文化溯源
1.席居行為:正坐為首的坐臥姿勢
漢代是席居文化發(fā)展的頂峰時期,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宴飲、庖廚、會客、講學等各種生活活動仍然沿襲著席地的方式。[6]席居空間中,人們席地而坐、擇地而臥,這類姿勢兼具自然性與禮儀性。幼兒無需教導會自然而然地貼近自然與跪坐地面玩耍,是自然性的體現(xiàn);成人經(jīng)受禮儀教導,在接人待物與自處上使用符合行為規(guī)范的正坐姿勢。漢代出土的長信宮燈侍女便是正坐這一姿勢(如圖1)。
社交場景下正坐這一姿勢最能體現(xiàn)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席不正不坐”,席子正了且端坐于其上,是古人進行社交活動的共識;在個人情境下,這個姿勢表明對于自身的要求,是“君子之姿”。采用正坐有三方面的理由:一是服裝,正坐有利于保護個人隱私;二是正坐代表了人們表達禮儀的共識;三是正坐有助于修身養(yǎng)心、凝心聚氣,培養(yǎng)中正浩然之氣。表面上看,正坐是上身挺直、雙膝著席、臀部壓在兩腳上的坐姿,但實際正坐有許多細節(jié)之處:在兩膝并跪于席上時,小腿前側平貼席面,大腿的肌肉為發(fā)力部位,臀部微落在腳踝上,上身保持挺直,目平視于前。大腿發(fā)力可以微落臀部可以減少兩膝蓋和小腿腳踝處的壓力,避免骨骼磨損,同時,上身保持挺直可以減緩頸椎脊椎的勞損。這種只通過身體姿勢的改變,不需要昂貴的儀器設備、不需要特別的場地器材就能實現(xiàn)健康最大化,在現(xiàn)代仍然有存在的價值,可以被引入到居家空間之中。此外,還有箕坐、蹲坐等,這些坐姿在疲倦時可以交替使用,但并非常規(guī)主流所倡導的姿勢,在視覺呈現(xiàn)上較正坐來說也為不雅。但這一類姿勢的最大特征是重心都貼近地面,由此影響了席居用具的尺度。
2.席居用具:低重心生活方式的直接體現(xiàn)
人類制造工具以及使用工具,從而構成了物與人的關系,并通過行為表現(xiàn)出來。[7]家具是營造席居空間的最重要的器具,席居用具的尺度受人們的行為決定,受人的身體尺度影響。古人席地而坐產(chǎn)生席,側臥休息產(chǎn)生床,吃飯聚會產(chǎn)生桌,再后來,產(chǎn)生了屏、幾、案、榻等家具等低重心家具,功能性得以細分,形式上產(chǎn)生區(qū)別。通過對漢代畫像石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畫像石上的席居用具主要集中在以席、榻為代表的坐臥具,以幾、案為代表的承置具,以屏、帳為代表的空間隔具,以柜櫥為代表的收納具。(如圖2)在基本的席居用具之外,到了細分的場景,如宴飲、修身等場景,運用一些具有場所特征性的符號予以裝飾,如酒具、經(jīng)書等。

席居用具的特色可以總結為:①低重心性,符合人體坐臥姿勢的尺度,便于人使用。②高度對稱性,其結構采用木制榫卯結構,造型結構較為簡潔。③強靈活性,家具輕便便于搬動可以自由布局,根據(jù)場地需要,隨用而置。④陳設系統(tǒng)性,屏風、幄帳、榻、席、幾案等組合應用,構成了一個基礎的陳設系統(tǒng),使得空間內的營造變得重心積聚。在大的陳設系統(tǒng)中,再根據(jù)需要來添加小的系統(tǒng),如宴飲環(huán)境中使用食具等。⑤親近自然,家具材料全部來源于自然,木料、竹料、麻料、絲料等,所以在色彩呈現(xiàn)偏向于自然色彩呈現(xiàn)。⑥寄情于飾。在家具裝飾上,在貴族階級中采用漆涂裝飾,紋樣以“圖畫天地、品類群生”為特征,師法自然,但對于時代發(fā)展來說,不同時期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就今天的生活方式來說,席居用具的結構、材料的應用大于裝飾性。
3.席居精神:禮義思想
用戶將自己置身于席居空間中,或修身或社交,體驗來自自身的心境與周圍的環(huán)境的互動,形成由各種感官反應共同作用的綜合體驗。這種圍繞“禮”的行為互動內化為一種“重禮”的思想境界,幫助用戶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重禮”思想在個人修身方面是人對于自然界和宇宙的崇敬;在社交方面,“重禮”思想則意味著人追求一種小我與社會之大我的共存,帶有抽象情感體驗的屬性,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國人的思想體系中深深扎根。
(一)用戶研究
設計與生活方式之間是互動共生的關系,任何設計的源頭都應該是對特定人群生活的觀察、研究與理解。[8]對席居文化進行溯源是研究古人過去的生活方式,席居在現(xiàn)代環(huán)境下的設計要考慮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基于用戶研究調查方法,以用戶需求為設計出發(fā)點,通過問卷調查、用戶訪談、觀察法、專家訪談等方式進行用戶研究,在此基礎上,歸納出用戶畫像,分析居家場景下用戶的需求,進而轉化為設計概念與目標,總結出設計策略并進行設計實踐。設計思路流程如圖。
初次用戶調研主要區(qū)分用戶將席居引入室內空間的意愿來源,找到核心用戶群體。得出有意愿將席居生活融合進居家生活的人群主要分為三類:新奇派、體驗派、專業(yè)派。新奇派對席居文化感興趣,觀察到席居文化和其他文化(如茶文化)的復合性強,或接收過他人進行席居應用后的積極反饋,為體驗正統(tǒng)傳統(tǒng)文化而選擇了解席居,對席居文化的認知較低。體驗派過往有過席居行為體驗,如正坐,體驗這一行為的積極體驗刺激他們了解更多席居文化相關內容,對席居文化有一定的認知。專業(yè)派本身已經(jīng)是資深專家(這里的專家是指對席居文化了解程度最深,并非指以席居文化相關行業(yè)為主要工作)。這類人群注重文化體驗上的深度,從行動到用具到空間都有較高的要求,相應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成本去打造體現(xiàn)席居生活方式的空間,是核心用戶中的尖端用戶。
專業(yè)派(尖端用戶)對于席居文化在現(xiàn)代生活中應用的創(chuàng)新有較一般人更敏銳的洞見,研究分析這類人群的需求,能有效解決設計中遇到的諸多決策性問題,挖掘設計的重點。對7名專業(yè)用戶席居專家進行了第二次訪談,從3個方面深入研究:席居行為、席居過程中使用的產(chǎn)品以及行為中所追求的精神體驗。以這類人群生活方式參照,繪制出典型的用戶畫像(見圖3),挖掘席居生活在現(xiàn)代居家生活中的設計機遇,并針對用戶需求做歸類分析。

綜合專業(yè)用戶的訪談內容,將人群特征進行擬合,得出目標用戶孫小姐(圖4)。孫小姐所代表的用戶人群的特色在于:①年收入較高,受到經(jīng)濟的束縛較少,更注重生活品質和個人文化的表達。②居住狀態(tài)方面追求體驗感,生活節(jié)奏趨于穩(wěn)定。對便利性、空間隱私性要求較高,偏好簡約大氣、中正而美的生活環(huán)境。③居家品質要求上,對居家整體環(huán)境的舒適度及產(chǎn)品細節(jié)的要求較高,但不喜歡過度奢華的雕飾,選擇整體簡約又內涵豐富的家居產(chǎn)品。④文化認知上,對席居文化非常了解,有豐富的席居居家體驗,本身有很深的文化認同感,有比較高的文化和審美品位;⑤文化活動上,正坐對其生活影響極大,會在家庭互動中采用正坐,并帶動家庭成員學習正坐;家中進行社交活動時也會采用正坐,日常會有一些文化學習與交流活動,享受文化社交;

(二)用戶活動與需求分析
在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時代背景下,產(chǎn)品開發(fā)都是基于用戶需求而作出的指向設計,用戶需求獲取是提升用戶體驗的核心[8]。透過資料調研,對尖端用戶進行席居生活方式(席居用具、席居行為和情感追求上)的詳細訪談,結合用戶行為分析和環(huán)境分析。具體分類見表1。將用戶聲音進行歸類,分析用戶聲音背后的需求。(見圖5)

用戶需求層面可詳細展開為顯性需求和隱性需求。用戶的顯性需求主要表現(xiàn)為用戶進行活動時產(chǎn)生的直觀需求,隱性需求是用戶活動背后的情感預期。了解到用戶在居家空間內的行為活動,并將這些活動進行屬性歸類,主要分為4類——個人為主的休閑思考、工作學習,多人為主的家庭交流、社交交流。客廳可兼?zhèn)洳蛷d吃飯、書房工作學習和休息區(qū)休閑等功能。空間屬性越開闊活動越豐富,共同參與的屬性越強,越有利于席居融入。從空間開放性來說,客廳、書房與陽臺開闊性強,臥室、餐廳、廚房與衛(wèi)生間相對私密。在訪談中,受訪人員均表示自己愿意將席居這一傳統(tǒng)生活方式引入家中,并強調局部空間作為席居空間的便利性,其中,客廳是用戶意愿的首選。客廳有更大的使用面積也是家庭活動的樞紐,也可以兼顧家人的生活習慣,做到保護現(xiàn)有的私人生活空間但又可以隨時和家人共同體驗。
用戶在空間內活動而產(chǎn)生的直觀需求主要體現(xiàn)為對功能和實用性的追求。如進行正坐等活動時,用具的貼合性、靈活性、清理的便利性;考量席居家具與現(xiàn)代家具重心高度差異大,因此,需要組合化和專業(yè)化的設計,使單位空間為基準呈現(xiàn)風格統(tǒng)一。顯性需求的內核是更加豐富的隱性需求,包含對這些席居活動的情感預期和文化認同預期。休閑思考、工作學習、家庭交流、社交交流這4種場景所對應的最高情感期遇是達到:尋我之禮,己緣交往;處事之道,業(yè)緣交往;長幼之禮,親緣交往;主客之禮,友緣交往。進行這些活動時,人們的精神情感追求與古代單純圍繞“禮義”尊卑思想有所不同,更加多元更加生活化,強調個人他人體驗與感受并行,有著現(xiàn)代社會和諧平等的特色。

總結來說,用戶需求可以歸為3個部分:席居用具設計需求、席居行為設計需求、席居精神情感設計需求。席居用具上的設計主要解決用戶在人物交互上的不便利;席居行為上的設計引導是為了給用戶提供更好的席居行為體驗;精神情感上的設計強調突出席居文化屬性,幫助用戶產(chǎn)生更好的文化認同感。
對用戶訪談所提到的關鍵詞類進行提取,如圖6。用戶在席居用具上的需求可以總結為物的實用性,轉化為設計需求即席居家居設計需要滿足一物多用性、人機貼合性、易于清潔性。在席居行為上的需求可以總結為行為的多樣性,要求席居家居設計可以為用戶提供行為引導,在場景設計上,講究氛圍營造和重心統(tǒng)一的文化特征。在席居精神情感上的需求可以總結為思想的啟發(fā)性,要求席居家居設計可以在營造氣氛之上給予人精神愉悅和文化認同感。
(三)用戶尺度分析
現(xiàn)代家具較席居用具最大的差異在于用具的高度上,這是由于我們的起居方式從席地而坐轉向垂足而坐所導致的最直觀的結果。我們必須關注到人體工學上的差異,為今人設計符合生理尺度的用具。人體跪坐的高度與半坐、站立有所不同,古代平均身高與今人的平均身高也有差異。《中國人成年人人體尺寸》國家標準(GB/T 10000-1988)所提供的18至60歲的男性、18至55歲的女性生理尺寸。所提供尺寸中有大中小3個形體的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在正常情況下呈現(xiàn)出中等身材的人多,因此,此處引用的站立、坐、跪三個姿態(tài)的數(shù)據(jù)主要取具有普遍意義的中等身材,見表2。其中站姿與坐姿來自GB/ T 10000-1988,跪姿數(shù)據(jù)見于GB/T 13547-1992。
身高與肘高決定了設計席居家具時的高度,肩寬、坐姿兩肘間寬、坐姿臀寬決定了席居用具設計的寬度。此外,在人體尺度之上加上人的動作尺度,二者疊加出適合人采用席居姿勢的用具及空間。
席居在現(xiàn)代家居設計中的應用不是解決單一分散的需求點,而是將需求結合在系統(tǒng)框架上,通過不同的設計資源來轉化平衡,最后在總體上滿足用戶多元化的生活需求。從席居用具的設計到席居行為的引導,再到席居精神的融合,從內到外進行設計轉化,各層面構成隱形共生的關系,使得席居在現(xiàn)代家居設計中的應用可以由表及里,多層次多途徑滿足席居文化在現(xiàn)代空間中的應用。提出席居生活方式在現(xiàn)代居家設計中的策略:
1.家居設計凸顯席居文化特色,貼合低重心特征。
注重席居低重心特征,在保障人空間適應性之上突出席居用具外在表征的低重心特色。在席居生活方式語境下,居家設計應滿足席居用具低重心符號特征,突出席居用具的主體特色與功能屬性,與現(xiàn)代的高中心家居設計有所差異化的室內陳設能夠體現(xiàn)用戶的文化傾向。

2.家居設計貼合席居行為,彰顯人性化特征。
注重產(chǎn)品貼合人體,突出席居行為的自然屬性。居家用具的設計應突出席居行為的自然屬性,用具設計注重人的席居正坐行為的舒適性,產(chǎn)品尺度配合人的行為動作與動線,讓席居行為自然地融入居家環(huán)境中人、物、場這一系統(tǒng)中。用具功能方面,照顧到用戶正常的生活需求,應做到質輕易搬動、易清潔,尺寸以現(xiàn)代使用者的生理尺寸為依據(jù),具備一物多用性,注重多功能、局部可替換,配合用戶在不同情境下進行使用。
3.家居空間布局緊扣傳統(tǒng)范式展現(xiàn)文化中正性,適應多情境以兼具靈活性特征。
“席地而坐”的起居生活方式直接反映到室內空間的布局形式上,這種陳設方式對于現(xiàn)代居家空間陳設有指導作用。居家空間內飾產(chǎn)品設計與陳設要遵循一定的范式,注重空間布局陳設,大小陳設系統(tǒng)交錯。在總體家具陳設組合上強調“中正”“重禮尚序”,即相對對稱、按照禮儀陳設,符合民族文化審美;細節(jié)陳設上以高低錯落、靈活陳設為優(yōu);空間劃分上保持靈活性,設置靈活的空間分隔用具(如屏風),改變單一客廳空間功能布局,適配不同活動需求,多功能化調整空間活動性質,提升空間適應性。突出席居空間的靈活性和豐富性。
4.家居設計結合席居禮義意識,呈現(xiàn)禮義融合性特征。
注重多元化的禮意識的融入,突出文化內涵。居家空間內樹立多元化的“禮”意識,如在空間內增設字畫山水、有寓意的盆栽等來輔助營造空間的文化感,使其帶有典雅靜心的氣氛。知古禮明今義,以達到人與場合一的體驗,在現(xiàn)代熙攘繁雜的生活中,營造一方雅致的天地。兼顧家庭中子代的需求,家庭活動中進行德育禮儀教育。
綜合考慮用戶群體的特性和居住條件,選擇以客廳為主要場所進行設計實踐(見圖8)。
家居設計上突出席居“低重心”特色。如圖中所示,地面鋪之以席墊,整個空間可以赤足行走坐臥,人在空間內的活動重心貼合地面;席上置以沙發(fā)、屏風、坐席、茶幾、憑幾、矮收納柜為中心的用具系統(tǒng),這些用具根據(jù)人低重心時(如正坐)的生理尺度來定義尺寸,所選人機數(shù)據(jù)按照中等體型尺度來進行,男女尺度有所差異,但優(yōu)先適應較大尺寸,避免用戶使用時產(chǎn)生局促感。同時保留了現(xiàn)代生活中對于沙發(fā)和儲存柜的需求,搭配席、幾、憑幾、屏風。方形坐席尺寸長68cm、寬49cm,搭配的憑幾尺寸為25cm、52cm,幾尺寸為長100cm、寬32cm,收納柜高35cm、長220cm、寬32cm,沙發(fā)長190cm、高30cm、寬50cm。獨立屏風做了高度差,長50cm、高分別為145cm、135cm、115cm(圖7)。因此,用具高度與日常所使用的高重心家具相比重心更低,用具貼合行為。

家居設計貼合席居行為,引導用戶更好地進行席居活動。正坐墊用木制底部加亞麻席墊,松軟但具有一定的支撐能力,可以緩解正坐的疲勞。坐席側面設有憑幾,幫助用戶在疲累的時候提供身體支撐。憑幾邊緣設計有圓形金屬磁鐵,不需要使用時可以組合成小桌子置物或辦公,滿足用戶常規(guī)生活需求。長桌上可以進行品茗、下棋等活動,高度在用戶手肘間,便于拿取操作。保留長沙發(fā),用戶臥躺休息得以保證。同時,裝飾元素上,所有的席居家具采用了簡潔造型設計,去除雕花等元素,呈現(xiàn)木材本身的顏色,布料色彩上配以和諧溫馨的暖色,簡潔明快兼并素雅大方。材質上采用結實的實木,優(yōu)先等自然材料,營造一種溫暖、自然、流暢、平衡的居室氛圍。
家居空間布局緊扣傳統(tǒng)范式,以整體“中正”布局,細部突破為原則。席位、幾、桌等用具系統(tǒng)放置在會客空間的中間,采用對稱布局,展現(xiàn)出整個空間的對稱感,同時,打造出空間中的視覺焦點和視覺中心;細節(jié)處采用相對不對稱手法,如后方邊柜上綠植,活動邊緣放置燈具等,都是在保持大的空間的端正感上進行細節(jié)層次的打造。空間分隔上用家具系統(tǒng)營造區(qū)域分隔的心理暗示,客廳中心區(qū)域外搭配用高屏風分隔出獨立小型活動空間,高屏風既可遮擋空間也可做分隔空間的用品。空間需要回歸整體性時,將席位堆疊、屏風收折起來存放在一邊。

在提倡“禮文化”上,主要體現(xiàn)為空間“主客”禮儀的區(qū)分或平等表達上。主人席與客人席略微做了些許差異化設計,主人席比客人席略高10cm,便于主人在幾上進行布置活動,但席其他細節(jié)不做任何差異化,主客之間既有些微差異,但又相對平等。圓形坐席在家中客人較多的時候可以用來輔助鋪陳,圓形坐席尺度更小,限定空間內鋪陳可以容納更多客人,或在進行親子活動中給兒童使用,也可以是主客席區(qū)分的體現(xiàn)。搭配一些自省意向用品,如字畫、植物等,將文化和自然元素融入室內,做到觸目所及俯仰之間皆可提示自警,意在給人以思維啟發(fā)。
席居在中國的退潮,并不是因為沒有價值、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而是中華民族經(jīng)歷的一場長達幾百年周期的文化災難傳導到日常生活的結果。席居文化在現(xiàn)代生活的應用絕非對古代生活方式的全盤復刻,通過對席居文化進行溯源與創(chuàng)新研究,找到席居文化這一生活方式的特征與關鍵,結合現(xiàn)代生活方式來傳承中國傳統(tǒng)生活美學,讓居家設計兼?zhèn)涔δ芤饬x和文化內涵,也使得席居文化能在現(xiàn)代生活中延續(xù)和傳承,希望本研究可以為從事相關研究的研究者和席居設計的設計師提供思路。研究對席居文化在現(xiàn)代家居生活中的應用進行了直接的探討,但仍有不足:席居文化不僅在居家空間中有研究空間,在其商業(yè)價值與展示價值還可以被深入挖掘,誠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胡適.我們對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態(tài)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158.
[2]李樂山.設計調查[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
[3]李娜;張乘風.中國傳統(tǒng)席居制的消亡與傳承[J].大眾文藝. 2018(24):40-41.
[4]楊薇.國際傳播視域下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的內容選擇[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46.
[5]程建軍.筵席:中國古代早期建筑模數(shù)研究[J].華中建筑. 1996(03):83-85.
[6]翟睿.中國秦漢時期室內空間營造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6:105.
[7]范圣璽.行為與認知的設計——設計的人性化[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85.
[8]唐林濤.設計與生活方式.[R].清華大學.2006 .
[9]于入洋;王江濤;何人可;馬超民.基于用戶行為的掃地機器人APP體驗優(yōu)化方法研究[J].包裝工程. 2022,43(02):90-97.
[10]劉俊陽,鞏淼森.源于席居文化的家具體驗設計研究[J].設計,2023,36(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