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立德樹人;環境育人;品格提升;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20-0039-02
江蘇省無錫市是吳文化的發祥地。江蘇省梅村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梅村高中”)地處無錫市梅村街道的核心位置,浸潤著泰伯至德的高風亮節,傳承著三千年古吳文化的斯文源遠。梅村高中于2020年提出建立“至賢校園村”生態育人范式,并成功立項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以場域建設涵育學生品格,探索環境育人的新方式。
一、將立德樹人轉化為可理解的落地方案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立什么德,樹什么人”,在新時代教育話語體系中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確,但要真正落實到課堂、課程、學校,還需要不斷探索實踐。梅村高中“至賢校園村”建設為此提供了一條路徑,那就是植根本土、扎根傳統。
“至賢校園村”中的“至賢”取自梅村高中的“至賢”校訓,這一校訓又來自泰伯這位圣人。泰伯“至德無上”,功績可謂“志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開辟,一抔萬古江南”。孔子曾稱其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校訓中的“至賢”是奉泰伯至德為圭臬,見賢思齊,引導學生以圣為樣,不斷立志成賢,奮力追賢,揚己之賢,習他之賢,從而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吳文化的特點是:海納百川,博雅包容;崇文重教,敦厚溫和;聰慧機敏,靈動睿智;經世致用,務實求真;敢為人先,精致創新;充滿生機,內生動力。梅村高中基于吳文化打造“至賢校園村”,涵育至賢品格,于教師而言,以賢師育賢生,師要至賢,學高為師,行為世范;于學生而言,生要至賢,品學兼優,知行雙修。
二、將品格提升轉化為可操作的工作體系
“至賢校園村”這個名字的關鍵和重點在“村”字上。“村”除了“村落、村莊”的意思外,還有“村野、村俗”“村樂、村趣”的意味。梅園高中在解釋“校園村”時,也提到三層含義。一是空間區域,在校園的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上建起五大“村落”。二是組織形式,在五大“村落”里創新學生組織架構形式,將其作為學生相互砥礪、拉近心理距離的道德實踐場所。三是文化符號,五大“村落”按照吳文化的五大特質“尚德、包容、崇文、創新、靈動”來命名,并且對每一個特質都進行了闡釋。“尚德”具體指“道德淳樸,品行端正”,“包容”具體指“開放融合,沒有圍墻”,“崇文”具體指“崇尚文化,耕讀傳家”,“創新”具體指“自主構建,開拓創新”,“靈動”具體指“生活氣息,生機活力”,以此喚醒學生潛能,激發學生立志,涵育學生成長。梅村高中建立起“至賢校園村”項目運行模式,開展自主管理、場境建設、品格提升、自主評價四大弘毅行動,將品格提升轉化為可操作的工作體系。
三、將前瞻探索轉化為可推廣的路徑范式
梅村高中在“‘至賢校園村’場境中的弘毅行動”項目建設中,以學生品格提升為重點,充分發揮項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總體來看,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形成了五大路徑范式。
一是實體化——場域建設。梅村高中構建至德村、學術村、青愛村、勞動村、活力村五大“村落”,并在“村落”中建設了品格提升活動中心、吳文化育人環境、物聯網農場等場域,指向環境育人的目標。
二是課程化——課程實施。支撐、充實五大“村落”的是課程,每個“村落”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主題課程和以探究活動為主的實踐體系,橫向連接校本課程、社團活動、主題活動和社會實踐,縱向貫穿“知行合一、注重實踐和品格至賢”的要求,指向課程育人的目標。
三是自主化——組織架構。梅村高中五大“村落”采用自主管理的運行模式,堅持目標導向,研制了五大“村落”品格目標維度,創設了“村落”育人“1+1+N”蜂巢組織機構,使學習效能最大化,讓學生成為“至賢校園村”的“設計師”,成為新型學習環境的主人公,指向管理育人的目標。
四是智能化——極課數據。梅村高中在項目建設中使用了“極課大數據”,如建設“至賢品格提升成長系統”,跟蹤記錄學生3年的在校表現,生成成長檔案,記錄學生物化成果,指向數據育人的目標。
五是結構化——模型建構。梅村高中建構了項目運行模型圖,將項目建設的目標、內容、路徑濃縮在內;繪制“1+1+N”蜂巢組織機構圖譜,使項目行動清晰明了、層次井然;開展基于五大“村落”的四大行動,使項目實施有目標、有任務、有時序、有管理、有評價;形成“三維五行”生態循環范式,建構生態道德場,指向成果育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趙華.非遺傳承中的文化表達與品格錘煉[J].江蘇教育,2023(21):34-36.
[2]唐玉輝.對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實踐的再認識——以“‘翔宇鸞娃’高遠品格培育”品格提升工程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19(Z1):37-40.
[3]萬鶯燕,周海娣.探尋品格提升工程項目的進階邏輯[J].江蘇教育研究,2021(Z1):29-34.
【作者簡介】張燁,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無錫,214001)德育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