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長春

【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的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圍繞教學目標,針對兒童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將情境化“虛擬”為“現實”、化“靜態”為“動態”、化“遠”為“近”、化“繁雜”為“集中”,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獲得探究的樂趣、審美的樂趣、認知的樂趣和創造的樂趣,從而提高課堂教與學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情境 教學效果
數學情境是從事數學活動的環境,產生數學行為的條件。從它提供的信息,通過聯想、想象和反思,可以發現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內在聯系,進而提出數學問題、研究問題,并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要注重發揮情境設計與問題提出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促進作用,使學生在活動中逐步發展核心素養。新課標要求一是要注重創設真實情境,二是要重視設計合理問題,在真實情境中提出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數學問題,也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合理問題。
有效情境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具體現實環境,它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決問題或發現規律。有效情境能體現教材特點,突出教材重點,突破教材難點,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智力和情感意志盡可能大的發展。
實際教學中,教師或片面追求情境的趣味性,創設的情境繁雜,擠占了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時間;或者情境與教學割裂,學生提不出問題,缺乏對問題探究的興趣,背離了創設情境的初衷,降低了教學效率。
如何創設有效教學情境,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在長期的教學實踐研究過程中,筆者進行了一些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嘗試和思考。
一、創設情境應化“虛擬”為“現實”,增強學生參與感,激發學習興趣
以身邊的事例創設教學情境,真實性強,能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欲望。但并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能找到生活中的“原型”作為教學情境,或者有但缺乏趣味性。教師可以在生活“原型”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創設虛擬的情境,亦能取得同樣的效果。
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點搬家”一課,筆者將課本的情境圖改編為故事,以多媒體動畫的形式呈現給學生。
師:同學們,看,今天是山羊快餐店開業的日子,小山羊給每份快餐定價4.00元,今天開業的情況怎么樣?
生1:客人太少了!小動物們覺得定價太高了!
師:沒有顧客,小山羊可犯愁了,怎么辦呢?
師:過了一會兒,快餐店的顧客漸漸地多了起來!發生什么事情了?哦!原來是淘氣的小鳥不小心將價目牌上的小數點和“0”的位置換了一下,變成了0.40元。
師:移動一下小數點和“0”的位置,顧客就多了!小山羊靈機一動,將價目牌上的小數點和“0”的位置再移動一下,變成了0.04元,現在的營業情況怎么樣?
生2:顧客太多了!
師:是啊!小山羊可高興了!可是,一天的營業結束了,小山羊卻高興不起來了,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生3:我覺得可能是顧客太多了,忙不過來。
生4:我覺得是定價太低了,虧本了,顧客越多,虧得越多,小山羊就不高興了。
師:都是兩個“0”,1個“4”,1個“.”,怎么價格就變低了呢?(因為小數點移動了位置)
師:小數點的位置是怎樣移動的?小數的大小又是怎樣變化的呢?
……
這節課,教師將虛擬的“小山羊快餐店開業”的故事情境,結合多媒體動畫和教師生動激趣的引導,通過師生對話讓學生的注意力和情感自然地融入故事,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將虛擬的情境“現實化”。故事情節的起伏引發了學生心理、思維的變化,使其感受到了認知沖突,引出迫切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情境的合理性,促成問題產生的合理性,也會讓學生感知解決問題的必要性,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高漲。
二、創設情境應化“靜態”為“動態”,激發學生探索欲望,發展學生思維
創設數學情境,就是給學生呈現刺激性的數學信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材上的情境是以圖片的形式“靜態”呈現的,學生難以深入情境,如此就難以起到激發學生探索欲望的效果。因此,教師要讀懂情境圖片蘊含的數學信息,創造性地選用、改造,將“靜態”的圖片情境“動態”呈現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從而使其產生認知沖突,誘發質疑猜想,喚醒強烈的問題意識,最終能夠發現、提出、解決數學問題。
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文具店”一課,呈現四種文具的價格讓學生填一填、說一說,比較呆板枯燥,筆者以“比賽猜筆筒價格”的活動情境引入教學。
教師出示一個可愛的卡通筆筒,讓學生猜筆筒的價格,誰猜中就獎勵給誰。“猜”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學生猜的價格和表示形式各種各樣,自然地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教師引導學生往真實的價格猜,并將自己猜的價格寫在價格牌上,比一比看誰猜得最準確。
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價格:“8元5角”“9元9角6分”“9.9元”“10.1”。先讓學生讀一讀上面的價格。
師:對上面四名同學寫的價格,你們有什么疑問嗎?
生1:“10.1”表示什么意思?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這是什么意思呢?能表示價格嗎?
生2:這中間的點是小數點,表示10元1角。
師:你們看到元和角了嗎?(沒有)
生3:小數點前面的表示元,后面的表示角和分,他少寫了一個“元”。
師:也就是說這兩種方法都能表示價錢,(指“9.9元”“10.1”)這一種中間有一個小圓點,這就是我們今天新認識的一種數,叫——小數。
師:老師把超市的價格牌抄過來了,大家猜一猜,這個價格牌是用幾元幾角幾分表示的,還是用幾點幾幾元表示的呢?
生4:我在超市看到的都是用小數表示的。
師:(揭示價格牌)9.98元。
師:你猜對了,那它表示多少錢呢?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師:這個小數怎樣讀呢?
……
以上教學,教師將“靜態”的圖片情境,巧妙地以“比賽猜筆筒價格”這一“動態”活動替換,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自然地生成了小數的概念。學生此時對小數的認識是片面的、模糊的、不系統的,“什么是小數?”“這個小數表示什么意思?”這些問題在學生腦海中自然迸出,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索的欲望,教師引導學生借助人民幣自然地主動參與探索,在互動交流中學生自然理解了小數各數位表示的意義。
三、創設情境應化“遠”為“近”,貼近學生實際生活,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有效的情境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所學數學知識并靈活運用知識。通過對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場景進行提取和改編,結合所學知識創設情境,學生在情境中體會到熟悉感,產生深入學習的動力,才能有目的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相似的問題。
我國幅員遼闊,教科書使用的對象群體面太大,創設的情境很難做到普遍適用。課本中呈現的具有一定地域性的情境,對其他地方學生的現實生活來說相距太遙遠,教師解釋起來費時費力,學生也不太感興趣,分散了學生對情境中問題的思考。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所在地的情況和學生的閱歷,將脫離學生實際生活的“遙遠”的情境,換成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臨近”的身邊的真實情境,從而促進教學的有效開展。
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下冊“‘重復的奧妙”一課,課本呈現了蒙古族“那達慕”會場的情境,這一情境對于南方的大部分二年級學生來說很少見,起不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在教學這一內容時,筆者將“那達慕”會場情境圖,換成學生熟悉的學校兒童節文藝表演這一情境。這樣的情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學生更容易讀懂情境、融入情境,更樂意去解決情境中的數學問題。
四、創設情境應化“繁雜”為“集中”,保持情境的連貫性,提高教學效率
有效的情境應該是連貫的、循序漸進的、環環相扣的,吸引著學生像進入城堡一樣,迫不及待地打開一個個房間,而這些房間展示給學生的是一個個新奇的、充滿挑戰性的場景和問題。數學課堂創設一個“集中”的情境串,能將多個教學環節連接起來,以情境的發展推動認知的發展。有利于學生長時間關注問題、思考問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有趣的推理”一課,教材呈現的例題是“分別在哪個興趣小組”“飛機模型分別放在了柜子的什么位置”這兩個問題情境,真實但缺乏趣味性。筆者創設了虛擬的“小動物游戲”情境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師:同學們,平時你們都喜歡玩哪些游戲?小動物們也喜歡玩游戲,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喜歡玩什么游戲吧。
1.躲貓貓游戲——探索推理方法
師:同學們,你們玩過躲貓貓游戲嗎?看看他們是怎么玩的。(播放課件)小狗、小貓、小兔在玩躲貓貓游戲,他們分別躲在其中的一個箱子里。
師:明白什么意思嗎?我們來看看。(播放動畫)你知道他們分別躲在哪個箱子里嗎?
生1:不知道,什么信息都沒有,還不能確定。
師(出示信息):小貓不在紅色的箱子里,小狗不在黃色的箱子里,小兔在藍色的箱子里。
師:現在,你知道他們躲在哪個箱子里嗎?請大家試著用連線、表格的形式把這些信息整理一下。想一想,他們分別躲在哪個箱子里?
2.小動物賽跑——解決較復雜的推理問題
師:玩完躲貓貓游戲后,他們的好朋友小牛提議比賽跑步,比賽結束了,比賽結果是這樣的。(課件呈現:小貓跑得不是最快的,但比小兔、小牛跑得快;小兔跑得比小牛快)誰跑得快?
師:想一想,他們的排名是怎樣的?同桌之間相互討論一下。
……
3.小動物回家——掌握推理的策略
師:天色晚了,小動物們要回家了,你知道他們分別住在哪里嗎?(如圖1)請同學認真閱讀信息,想一想,并在作業紙上試著填一填。
圖1
這樣“集中”的情境串不僅能在每個環節將知識點變得有趣,還能實現自然過渡,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能激發、推動、維持、強化和調整學生的認知活動、情感活動和實踐活動等。
以上是筆者對有效情境創設的一些嘗試與思考。總之,教師要了解當前學生的興趣喜好,積累教學情境素材,把握教學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地位和意義,創設出讓學生樂于參與的情境,引導學生沉浸在探索能力、思考和發現的身臨其境的境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從而開發學生的智力、能力和想象力,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