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技術創新日益加劇的當代,培養具有高素質技術技能的人才成為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核心驅動力。本文旨在探討互聯網背景下機械專業現代學徒制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鑒于當前實踐教學體系建設面臨的多重挑戰,如師資力量不足、實踐教學資源缺乏、校企合作程度不深等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如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整合線上線下實踐教學資源、深化產教融合、創新教學管理模式、構建多元化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等。
關鍵詞:機械專業;現代學徒制;實踐教學體系
引言
機械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對機械專業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傳統的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存在嚴重脫節,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難以適應工作崗位需求。現代學徒制作為一種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深度融合,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無縫對接,為機械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新思路。
1. 構建現代學徒制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性
1.1 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機械專業現代學徒制實踐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在實際工作中,機械工程師需要與其他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密切合作,完成復雜的任務。學徒制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模擬真實工作環境,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協調能力。學生需要與他人共同解決問題,并通過有效的溝通達成一致。這樣的鍛煉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以團隊合作為核心的工作環境。現代學徒制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以提供一個模擬真實工作環境的學習平臺,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親身體驗和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這種教育模式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踐教學的沉浸式體驗,學生能夠獲得必要的技術技能和工作經驗,使他們在畢業后能夠迅速適應工作環境,滿足行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1]。
1.2 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適應度
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產業升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不僅是對專業技能的要求,更多的是對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視。構建機械專業現代學徒制實踐教學體系能夠有效結合互聯網和其他現代信息技術,創造一個多元化和互動性強的學習環境。這樣的環境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不僅能提升專業技能,還能夠增強社會適應能力。通過與企業緊密合作,學生能夠了解最新的行業趨勢和技術發展,從而在畢業時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社會適應性,滿足社會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1.3 推動產教深度融合
產教融合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通過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促進教育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對接。現代學徒制實踐教學體系正是產教融合的有效實踐之一。通過建立校企合作平臺,企業可以直接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機會,同時將企業的真實需求和最新技術引入教學中。這種合作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工作經驗,還能夠讓教育內容和課程設計更加貼近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促進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同時,企業參與人才培養過程還有助于縮短學生從學校到職場的過渡時間,提高其就業競爭力[2]。
2. 當前實踐教學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
2.1 師資力量建設滯后
在現代學徒制實踐教學體系中,師資力量是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然而,當前許多教育機構面臨著師資力量建設滯后的問題。具體表現在教師隊伍中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才不足,以及對于新興技術和產業發展需求快速變化的適應能力不強。由于缺乏與行業緊密聯系的雙師型教師,導致教學內容無法及時更新,無法滿足學生對于實際工作技能的需求,教師在實踐教學方法和實踐指導能力方面的培訓也不夠充分,影響了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2.2 實踐教學資源不足
機械專業的實踐教學需要大量的實驗設備和工具,但由于成本高昂,很多高校和學院在設備和資源方面存在著不足,導致學生在實踐環節中無法充分接觸到真實的工作場景,限制了他們的實踐能力的培養。當前,很多教育機構面臨實踐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硬件資源方面,一些學校的實驗室設備陳舊,無法支持先進技術的教學和研究;實訓基地和實習設施數量有限,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實踐學習需求。軟件資源方面,缺乏與行業緊密結合的實踐教學案例和項目,導致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之間存在斷層。資源的不足不僅限制了學生技能的提升,也影響了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教學質量的提高[3]。
2.3 校企深度融合程度有限
校企合作是實現產教融合、提升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很多教育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還停留在較淺層次,缺乏深度融合。這種合作多數局限于簡單的實習安排和訪問交流,而缺乏系統的、長期的合作項目和共建平臺。企業對教育內容的貢獻有限,難以將最新的行業需求、技術動態和管理理念直接反饋到教學和人才培養中。教育機構對企業需求的了解不足,使得教育培養方案與企業實際需求存在偏差,影響了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適應性和競爭力。
2.4 教學管理模式滯后
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目前,一些院校的機械專業實踐教學內容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基礎實驗和仿真實踐上,缺乏與實際工程項目緊密結合的實踐教學內容。這使得學生在畢業后面臨實際工作時可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這種模式下,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更新也不夠及時,缺乏有效的信息技術支持系統,教學活動的組織、管理和評價效率低下,無法實現教學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和利用。
3. 互聯網背景下機械專業現代學徒制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對策
3.1 加大機械專業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機械專業實踐教學對師資隊伍有著特殊要求,需要具備扎實的機械理論基礎,也需要有豐富的實踐操作經驗,能夠指導學生進行機床加工、裝配調試、現場維修等實踐環節。因此,建設一支機械專業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就顯得尤為重要。
選拔方面,可以優先考慮具備多年一線工作經歷的技師、工程師等加入師資隊伍。以德州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聯合培養研究生為例,該公司每年會從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中遴選幾名優秀人員,負責指導研究生的實習實訓環節,傳授前沿技術和實踐經驗。這些來自企業的雙師型教師能夠及時將行業最新動態和實際需求融入教學。除了企業人員,一些在校教師如果有多年行業從業經歷,也是雙師型師資的重要來源。
培訓方面,學校可定期組織教師赴企業實踐鍛煉。例如,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學院就與多家機械企業簽訂協議,每年選派部分教師到生產一線進行為期3—6個月的實踐鍛煉,讓教師親身體驗先進制造工藝,更新專業知識。在鍛煉期間,教師不僅要學習機械制造的新技術新工藝,更要掌握現代化企業的管理模式、質量控制體系等,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非常重要。同時也可利用在線學習平臺,讓教師隨時掌握行業新技術、新工藝,如一些行業內知名的MOOC課程、微課視頻等資源[4]。
3.2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命運共同體
深化產教融合需要構建一個開放的平臺,促進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這個平臺不僅可以為企業提供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術支持,還可以為學校提供實時的行業需求和實踐機會。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實現教學內容與產業發展同步更新,確保教育培養方案的時效性和針對性。例如,高校可以邀請企業技術專家參與課程建設和教材編寫,共同開發適合行業需求的實訓項目,為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平臺和機會。
校企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還需通過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來實現。這種合作模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包括但不限于共建實驗室、研發中心,設立工學結合的實習實訓基地,共同申報科研項目等。在這種模式下,企業不僅可以將自身的技術需求和實際問題引入教學和科研中,還可以通過參與學生的培養過程,直接影響和塑造未來的技術人才,此外還可以為學生提供獎學金、實習崗位、就業機會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職業規劃意識。
利用互聯網和新興技術深化產教融合也是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的有效途徑。通過建立在線平臺和數據庫,可以實現校企雙方的資源數字化和在線共享,便于雙方獲取和更新信息,提高合作的效率和質量,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教育和培養過程進行優化和個性化設計,可以更好地滿足企業對人才的具體需求,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3 創新“互聯網+”實踐教學管理模式
“互聯網+”管理模式能夠實現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和網絡化,提供一個共享、開放的教學資源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教師和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訪問到豐富的教學資源,包括在線課程、虛擬實驗室、教學視頻等,極大地拓寬了學習資源的范圍,提高了學習的靈活性和便捷性。教師可以通過平臺發布教學任務、實踐項目和學習材料,學生也可以提交作業、項目報告,實現教學活動的線上管理和互動。
線上資源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虛擬仿真技術打造在線虛擬實訓室。以清華大學“機械制造虛擬仿真實訓教學平臺”為例,該平臺通過3D建模和虛擬現實技術,模擬了從零件加工到裝配調試的整個流程,學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親自操作數控機床、機器人手臂等設備,即使出現失誤也不會造成實體損壞,從而在安全的環境下反復練習,提高動手能力。
線下實踐教學資源主要依托學校實訓基地、企業實習基地等。以浙江大學“現代學徒制實踐教學中心”為例,該中心聘請了一批企業技術專家和資深技師擔任“師傅”,通過“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既有系統的理論課程學習,又有實習實訓項目的指導,學生可以在“師傅”的帶領下,參與真實的生產制造項目,鍛煉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學校還與多家汽車、航空、機床等領域的知名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安排學生在企業內實習,接受一線工程師的指導。
3.4 構建多元化教學質量評價機制
多元化的評價機制應該包括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和第三方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學生自評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互評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和相互學習能力,教師評價可以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反饋,第三方評價如來自企業專家的評價,則可以增加評價的客觀性和權威性,確保評價結果的公正和全面。評價內容應當多元化,不僅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和技能運用,還應評價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軟實力。教學過程的評價也十分重要,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態度、教學資源的使用效果等,這些都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機械專業的教育和培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通過深入分析并實施一系列針對性的對策,可以構建一個更加高效、動態和互聯的現代學徒制實踐教學體系。隨著這一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實施,相信機械專業的教育將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為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凱.現代學徒制在中職工程機械運用與維修專業中的實踐應用研究[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3,52(12):227-229.
[2]馬小潭,孫志光.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開展現代學徒制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機械,2023(15):103-106.
[3]朱念恩.基于現代學徒制的機械專業校企結合多元教育探索[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3,52(4):246-248.
[4]關穎.建立高職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路徑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16):149-151.
作者簡介:蔣月靜,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通信作者:馮進成,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基金項目:2021年度遼寧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項目——應用型本科現代學徒制的實踐與問題研究(編號:JG21EB035);2022年度遼寧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項目——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研究(編號:JG22EB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