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琳
【摘 要】閱讀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它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各科成績,也會影響學生的思考方式和人際交往能力。課外閱讀的開展當以教師課內常態化指導為要點,而非各種檢測評比。把以名家經典作品為主要內容的“閱讀周”安排進入課內,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改變當下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虛化現象。
【關鍵詞】閱讀能力 名家經典 閱讀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是工具,語文水平低,影響別的學科的學習,有的數學老師、物理老師訴苦,說是得兼做語文老師。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看書。”開展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重視。課外閱讀對語文課來說,絕不是可有可無的。
課外閱讀之于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業內人士都不否認。雖然新課標強調了其重要性,甚至量化各學段標準,但學生課外閱讀依然困難重重。
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必須以閱讀為支撐。要適當降低教學節奏,留足閱讀時間,引導閱讀名著,培養閱讀能力,促進學生厚積薄發。
一、難度降下來
當下檢測教學的試卷編寫,喜歡無節制地拔高難度,大有人才選拔要從小抓起之勢。以古詩詞積累為例,為了應付各種檢測,凡是教材上要求背誦的,都要默寫,包括注釋。例如:三年級上冊第4課的《古詩三首》中的《贈劉景文》和《夜書所見》,課文后面有背誦要求,卻沒有要求默寫。但考試時這兩首詩頻頻考到,特別是“擎”“橘”和“蕭”字,因筆畫多,學生常常寫錯。每個“語文園地”后面的“日積月累”、各種名言警句和古詩等,學生倒背如流,但是一默寫就經常寫錯字。筆者以前命題試卷,上級教研部門負責人明確要求,凡是基礎知識的考查,避開要認識的字的書寫。現在沒有統一規定和要求,學校自己做主,隨意超標現象比比皆是。以考定教,不得已,教師只能要求學生凡是要背的全部會默寫,并且要一字不錯。一首古詩學完,詩文、注釋等全部背熟再反復默寫,這種純粹應付考試的機械訓練,不僅讓學生對古詩詞的一點熱情、興趣在反復默寫中慢慢消耗殆盡,而且占用了教師和學生大量時間,沒有時間保障,閱讀何以發生?一線質量檢測中,類似這樣的超標現象又何止默寫呢?筆者以為,小學是基礎教育階段,評價檢測當以達標為準,夯實語文基礎,當以大量閱讀為支撐,而非各種檢測,甚而至于檢測后的排名。
二、節奏慢下來
互聯網背景下,信息膨脹,各種發展好像都坐上了高鐵、飛機。各級各部門要求基層學校參加名目繁多的活動、比賽及各種檢查,占用了教師大量時間,教師抽空上課已經成為常態。教師為了趕課,對于學生讀課文,疏于檢查,直接進入分析,學生因為對課文不熟悉,品讀感悟總是不得要領,不得已教師挺身而出開始講解分析。活動減下來,上課慢下來,不急于分析講解,讓學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成為課堂常規樣態。“慢工出細活”,這是語文學習慢積累的規律使然。慢下來,留足時間,夯實“讀”功,培養語感,學生才能厚積薄發。
三、名著讀起來
讀之重要,不言而喻,但是如何開展?新課標指出,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呂叔湘說:“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不能放任自流,要加以適當指導……多少指導一下,學生得到的幫助就很大。”鑒于以上觀點,閱讀文學作品,要引導學生直面作品,而不是形而上讀、背作品的梗概和評鑒,以應付考試。
如何引導學生直面文本,改變當下課外閱讀虛化現象呢?筆者以“名家經典閱讀周”形式,課內帶領學生閱讀。“名家經典”這里專指古今中外文學名家創作的經典作品,包括詩歌、散文、童話、小說、詩詞等。所選作家,皆為教材中出現的作家。“閱讀周”是指一周五天語文學習,集中閱讀同一位文學名家的經典作品。每個月安排一個閱讀周,一個學期四個閱讀周,師生共讀四位文學名家的經典作品。通過課內引導,學生課外自由閱讀四位名家的其他作品,以此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1.聽讀
學生愛聽故事,聽之于讀、寫,更容易獲取信息,滿足需要。尤其是當學生還停留在閱讀材料外面時,通過聽教師讀,能盡快進入閱讀內容。同時,教師在范讀中應力求做到讀正確,并對閱讀內容中出現的生字、長句子的斷句、新詞語的意思等,適時進行分析,為學生掃除讀和理解的障礙。聽讀后,讓學生按照讀正確的標準來評價教師的朗讀,體會跟平常課堂上總被教師評價的不同,學生評價得饒有興致。
2.自讀
在教師范讀的基礎上,沒有了字詞、斷句等的障礙,學生自己閱讀,教師給足時間在讀充分的基礎上,指名朗讀,其余學生當小評委認真聽,接著按照“讀正確”的標準評價(注:讀正確是指不添字、漏字、錯字、顛倒詞序、重復詞句)。
讀與評,雖然課堂上不能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但是通過評價教師和同伴的朗讀,可以培養學生讀正確的意識。這樣的閱讀評價,對于剛剛步入讀書年齡的學生非常有必要。成長中的學生的心都是浮躁的,通過“讀正確”的訓練,讓其浮躁的心漸漸沉浸到文字中去,在文字中徜徉、放飛個性。
3.品讀
“思維能力”是新課標中提出的語文四大核心素養之一,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思維具有一定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
思維能力與其他各種能力一樣,需要不斷訓練。閱讀中,對詞句段的品析,最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上,我們發現,有的學生在品析時只會關注句子中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句子的表達效果、寫法等,只會用“生動、具體”來描述。課堂上教師的指導絕不僅限于此,但是學生腦海中只有這幾個干癟的詞語,個性化的理解變成了概念,折射出閱讀中思維訓練的貧乏。
“名家經典閱讀周”內閱讀8~10篇名家經典作品,學生運用課內習得的閱讀方法品析詞句段,聯想、想象、比較、聯系上下文等隨文運用,課堂上你一言我一語交流分享,思維逐漸走向深入,文字背后的意蘊逐漸顯露,深度思維在浸泡式閱讀中得以發展。
如四年級學生在品讀《七月的一天》中句子“清晨天色就很清朗,朝霞不像大火一樣燃燒,只是漫開一片淡淡的紅暈”,學生由“淡淡的紅暈” 聯系“不像大火一樣燃燒”,讀出來朝霞很柔和,理解“清朗”的內在意蘊不僅僅是晴朗,而且指空氣新鮮,給人涼爽的感覺。由“漫出”一詞,聯系看見過的杯中水滿了溢出來的情景,體會到云層底處紅之熱烈,以至于透到外面來,所以紅暈才那么柔和。品讀《鄉村》中“一只公雞忽然起勁地撲打著翅膀啼叫起來;圍欄里的小牛犢也慢悠悠地哞叫了一聲應和著”一句時,學生由“應和”讀出來作者通過想象,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出鄉村生活的和諧。
“名家經典閱讀周”既是課外閱讀的指導,更是一種閱讀思維的情境化訓練場。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一篇一篇讀,再在師生共同交流時分享自己的思考,既發展個性思維,又能在同伴分享基礎上聯系自身閱讀和生活經歷進行深度思維訓練。
4.抄讀
“一寫當十讀”,閱讀后的摘抄于當下學生而言,不僅是為了留住文字,更是磨煉心性的一種方式。摘抄不是看一個字抄一個字,而是讀完一句或半句后再默寫,融背于積累和記錄一體,且要求不能涂改。從學生課堂表現來看,為了達到這樣的要求,學生在品讀后的摘錄中異常專心。
5.仿寫
讀是為了寫,大量閱讀是吸納,在連續閱讀將近數十篇名家作品后,引導學生模仿其中一篇寫,學生不但沒有畏難情緒,而且興致很高。
知識只是讓人知道,從知識到能力,必須經過訓練才能形成。語文教材中不乏閱讀知識的學習,如三年級上冊有“借助關鍵語句讀懂一段話的意思”,四年級上冊有“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等等。各種閱讀知識如涓涓細流一般匯入學生腦海里,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運用這些方法讀懂文章,發展思維,激發興趣,大量閱讀,這應該是新課標和呂叔湘先生所說的課外閱讀“指導”的要義所在。
降下來,慢下來,讀起來,守住語文學習的根,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