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慶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宗旨,以探究實踐為主要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思維方法、樹立基本的科學態度。小學科學課程具有綜合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等特征,科學課堂活動形式主要由實驗和討論構成,但無論是實驗型課堂還是討論型課堂都離不開有效的討論。有效討論指向明確的問題解決,可以催生思想火花,提升學生科學思維,更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展示,而組織有效的課堂討論需要教師運用一定的教學智慧和策略。
【關鍵詞】科學教學 有效討論 討論型課堂 科學思維
物理學家海森堡曾指出,科學源于討論,扎根于交流。
從古至今,交流討論一直是促進知識傳播、觀念交融、思維提升的有效推動力。在現在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若能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課堂討論,勢必能碰撞出不一樣的思維火花。尤其在科學課堂上,將有效的討論交流和實驗活動探究進行有機結合,對于提升科學思維、涵育科學素養至關重要。
一、從“動手”到“動腦”,一個關注點的轉變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科學教育越來越受重視,越來越多的教育教學工作者投身科學教育的改革實踐中。其中,對于科學課堂有效性的研究一直是一個熱點話題,對于提高課堂有效性,不少專家學者從學生學習方式、教學組織形式、評價方式、實驗教學等方面提出了建議和意見。很多教育教學工作者將注意力集中于科學課堂實驗教學有效性研究,不可否認科學實驗在整個科學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實驗之前的預設交流、實驗過后數據的分析匯總、學生觀點想法的碰撞、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的進階也不可或缺,均以有效的討論交流為載體。
科學新課標倡導“教學是同為主體的人之間精神層面上進行的交往”。但目前的小學科學課堂上仍存在學生思維參與度低,學習主動性差、低效等問題。而這一切也與科學課堂上有效討論沒有引起教師、學生足夠的重視,抑或教師對于有效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缺乏一定的經驗和方法有關。因而,在探討科學課堂有效性這一問題時,一線教師除了將關注點放在實驗教學上,還要從討論活動入手,讓學生的討論做到真正有效,讓學生的思維力真正得到提升,讓學生在科學課堂上真正做到既動手、又動腦。
二、從“閑散聊天”到“有效討論”,一次質的飛躍
一個有效的討論型課堂在呈現形式上多以學生的討論交流為主,而在實際的科學教學中不難發現,不少學生以交流討論的名義在聊與課堂無關的話題,抑或討論的焦點已經與本節課的主題背道而馳。這樣的討論只能說是“閑散聊天”或“無效討論”,那么何為“有效的討論課堂”呢?
(一)有效的討論指向明確的問題解決
有效的討論圍繞著明確的主題展開,學生的討論過程是帶有明確的目的性的,而一切與最終問題解決無關的話題都應及時被遏止。如在討論“空氣污染來源”這一話題時,一個學生提到了汽車尾氣,而其他學生卻借機聊起了不同的汽車品牌,這樣的討論顯然偏離了問題主題。如果以一張圖來示意指向明確的問題討論,我們可以借助當下比較流行的“魚骨圖”,如圖1。
所有的觀點都指向最終的問題解決,隨著討論的深入,“魚骨”的軸心線不斷延長,更多的分支融入,形成一個豐富而明確的觀點體系。
(二)有效的討論可以催生思維新亮點
有效的討論是一個思維碰撞、觀點交互的過程,免不了質疑與否定,修整與迭代,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從他人的觀點中獲得一些啟迪,充分調動自己的思考。同樣以“空氣污染”的課堂討論為例:在討論空氣污染原因時,有學生指出火力發電需要大量燃煤,會造成空氣污染。討論防治空氣污染的方法時,另一個學生指出現在的公交車基本都為電動公交,可以有效減少尾氣排放。此時第三個學生指出:前一個同學說到發電有污染,現在又說到了電動公交環保,為什么?聽到第三個學生質疑的一瞬間,作為教師是欣慰的,這說明在整個討論過程中他學會了傾聽并知道思考。接下來學生們指出,這兩種發電方式的區別,同時聯想到了一些環保新能源,水力發電、風力發電等等。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理解更加深入透徹,辯證、分析的思維能力也在討論中上到一個新臺階。
(三)有效的討論是一次綜合素質的展現
霍德華·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就曾指出,人的智力結構中存在著多種相對獨立的智能:言語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運動智能、社交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這八種智能在每個人身上的組合方式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在不同智能領域的發展水平也是不一樣的。在有效討論中,學生將充分運用其言語智能,并根據討論主題適當調動其邏輯數理智能、自然觀察智能、社交智能等。每一場精彩而又有效的討論活動無疑對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提出新要求。此外,在討論過程中無論是師生,還是生生之間都是一種平等對話的姿態,為了保證對話的順利進行,所有人都要學會正確地傾聽,懂得尊重與共情。這些綜合能力的培養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可終身受益。
三、從“話題發起者”到“討論引導者”,一場智慧的角逐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其身心發展還尚未成熟,在討論型課堂中的自我管理能力、組織能力都有所欠缺,此時就需要教師的適時引導。很多教學工作者誤以為在課堂上多組織幾次討論活動,抑或多給學生一些發言權,就能達到一節有效討論課堂的要求。不可否認這些做法的初衷是正確的,但這僅僅是開展有效討論的第一步,為保證其有效進行,還需開動腦筋,運用一些小策略。
(一)討論話題的選取
教師要以教材重點、難點為出發點,越是核心的概念,越要刺激學生去學習討論。同時,教師選取話題要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所選取的話題最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還要關注討論話題的難易程度,過于簡單的話題學生不屑于回答,而超出學生知識經驗范圍的問題,學生又不敢去回答,因此要選擇貼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話題,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著”。
(二)抓住一個恰當的討論時間點
這個時間點既包括宏觀的時間節點,如圍繞某一段時間的社會熱點展開討論,也可以是課堂上一個“敏感”的時刻,如當某一學生提出的觀點遭到全班大多數同學的質疑時,而這一觀點又對于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至關重要。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適當地引導學生就此展開討論。
(三)良好的氛圍是有效討論的催化劑
教師需要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科學課堂上“不同的聲音”,對于每一個認真思考,勇敢展示的同學都給予一定的認可。而對于因性格因素等導致不敢積極發言的學生,教師更需對其進行鼓勵。真正“民主”的討論型科學課堂上,學生不以教師為絕對的權威,既能勇敢“發聲”,又能學會批判與思考,而教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
(四)教師適時的“干預”必不可少
正如前文所提及,很多討論型課堂上學生以交流討論的名義談論著與課堂無關的話題,此時教師就需要站出來及時制止。而學生的討論進入瓶頸期時,教師則要給出一些導向性的建議。課堂上總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教師要時刻準備著融入學生的討論當中,無論是采取制止或疏導的方法,都要幫助學生找到一條明確的學習道路。
綜上所述,作為科學教育教學工作者,我們既要認識到實驗型課堂對于學生學習的重要意義,更要意識到有效的討論型課堂同樣能助力學生的思維發展,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而如何組織好一次有效的討論,是需要教師運用一定的策略和技巧的。相信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教師會對討論型課堂的組織引導有更多感悟,而學生也將從討論型課堂中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
【參考文獻】
[1]高天星.高淑玲.如何構建討論型高效課堂[J].新教師教學,2016(24).
[2]高艷,郭方玲,陳麗.有效課堂討論策略三題[J].當代教育科育,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