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云飛
【摘要】為進一步探索研究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素養的路徑,發揮歷史課程育人功能,本文采取案例分析、文獻研究等方法,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等維度,分析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素養的策略,通過將唯物史觀素養融入課前、課中、課后多個教學環節,借助趣味教學活動、多元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素養,可以使學生正確掌握歷史發展邏輯與脈絡,從理性、客觀的角度分析歷史重大事件,逐步進入深度、高質量的歷史學習狀態。基于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不斷探索創新,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推進學生唯物史觀素養培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唯物史觀素養;任務探究;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4)09—0106—04
唯物史觀是學生學習歷史、理解歷史的必備素養。《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唯物史觀是詮釋與呈現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歷史客觀基礎的方法論與歷史觀念,是五大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階段歷史學科教學中,教師需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導向,帶領學生了解歷史發展進程,明確歷史發展規律,辯證看待歷史事件與人物,正確詮釋歷史進程,發展人文素養。在這一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已成為一線初中歷史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課題。基于此,筆者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科書為例,依據教學內容與典型案例,從教學目標、教學導入、教學過程與課后小結等方面,探究如何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
一、通過目標引領,滲透唯物史觀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結果與標準,更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在歷史唯物史觀素養培養的視域下,教師在歷史教學目標設計過程中,需要統籌考慮歷史教材內容、課程教學標準與學生學習情況等,關注課程標準關于唯物史觀的表述,挖掘教材中的相關內容與環節,評估與判斷初中生的唯物史觀素養培養情況,多維度設計教學目標,為學生唯物史觀素養的培養、發展以及其他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1]。
現行的初中歷史教材比較注重學生的歷史唯物史觀素養培養。例如,在部編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相關內容的教學中,這部分內容主要分為“夏商周歷史”“春秋戰國歷史”兩部分,教師可以著重用3個課時描述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知識,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然后,講解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生的變化,講解戰國時期社會經濟變化,講解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為唯物史觀。這體現了《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學生正確理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等唯物史觀的內容。
基于此,在課程教學開始前,筆者結合教材內容、相關要求,以及初中生對唯物史觀的理解情況,將“春秋時期經濟政治”與“思想家”兩部分內容整合,以“春秋時期經濟、政治和文化”為主題展開教學,確定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分析相關資料,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史料實證意識,認識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與質量提升的標準;研讀閱讀材料、觀看相關圖片與視頻,了解春秋時期思想家的經歷與思想,了解相關人物的影響力、號召力,提升文化自豪感、認同感與自信心,培養家國情懷;明確掌握春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層面的改革創新,了解經濟發展對于社會文化、政治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影響,培養唯物史觀。為了實現教學相長,在教學開始前,教師需要設計明確的教學目標,為后續教學活動、史料資源選擇提供參考依據,避免出現教學方向走偏、教學內容不合理等問題,助力教學質量提升[2]。
二、通過課前導入關聯新舊知識,融入唯物史觀
課前導入是歷史學科教學的初始性環節,是教師通過圖片、文字語言等為學生展示新知識,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新知識的階段,所需時間相對較短。教師如果科學做好課前導入,對于課堂教學效果提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另一方面能夠關聯新舊歷史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和歷史認知[3]。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課堂初始環節導入唯物史觀原理,讓學生初步了解與認識唯物史觀。
在具體的教學中,唯物史觀原理具備嚴肅性、復雜性等特征,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唯物史觀,需要把握好“度”,不可直接呈現復雜、難懂的唯物史觀原理,需要趣味靈活導入唯物史觀。例如在部編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兩漢的科技和文化”相關內容教學中,筆者考慮到唯物史觀原理較為復雜,而七年級學生接觸唯物史觀原理時間較短的情況。在課堂導入階段,采取教師主導、語言導入的模式,通過文本引導學生:“之前我們已學習與了解了兩漢時期經濟發展情況,明確兩漢時期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呈現繁榮狀態,而經濟的發展也為兩漢時期文化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機遇,這也是唯物史觀原理的直觀體現,本節課我們一起學習與探索兩漢時期文化、科技發展情況,感悟與體會唯物史觀原理……”就此而言,學生通過前期學習,對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有一定的認識,但難以深入理解與靈活運用,無法借助這一原理詮釋真實的歷史事件。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以唯物史觀原理為突破點,將新舊知識關聯引發思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歷史新知的探索學習欲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對唯物史觀原理的運用意識[4]。
三、通過課堂教學任務探究,理解唯物史觀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有機融合的雙向互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利用具體、真實的史實,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唯物史觀原理,還需要讓學生正確理解唯物史觀的內涵。而要想實現這兩個教學目標,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自主、靈活使用唯物史觀詮釋歷史知識;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利用史料詮釋、呈現唯物史觀的重點概念,讓學生明確掌握唯物史觀原理的具體表達形式與運用方式[5]。
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統籌教學內容的設計,以唯物史觀原理的邏輯合理設計學生的學習內容,圍繞重點、關鍵的唯物史觀原理概念,設計任務探究式活動,讓學生加深認識。例如在部編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動蕩的春秋時期”相關內容的教學中,筆者圍繞“春秋時期社會經濟變化”的主題,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原理知識。以這一原理為導向,筆者關聯整合相關歷史知識,先講解春秋時期經濟發展情況,再適當導入政治及思想文化等內容,提升教學的邏輯性與推理性,讓學生有效理解唯物史觀原理。同時,針對唯物史觀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相關概念,筆者結合概念特征,組織設計任務探究活動,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深入探究原理概念,加深理解。
1.圍繞“探究生產力表現形式”設置問題。筆者提問:“在歷史課程學習過程中,生產力的發展是常見的概念知識,那么從原始時期到春秋時期,有哪些事件可以證明生產力快速發展與進步呢?”鼓勵學生回顧前期所學,思考本節課學習內容,列舉證明生產力發展的實例,解釋生產力的概念。筆者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評價:“生產力主要體現在生產工具改進方面,從最初的石器、青銅器到鐵器;還體現在生產技術的革新方面,從最初的人力刀耕轉變為設備牛耕。”
在此基礎上,筆者繼續提問:“春秋時期生產力發展速度相對較快,有什么代表性標志?這些對社會有什么影響?”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與課外資源進行探索分析,通過小組合作解答問題。筆者結合學生的回答,利用多媒體展示農耕工具歷史演變圖片,及時總結:“牛耕技術與鐵農具自春秋時期出現后,長期被應用于我國農業領域,可以說,牛耕技術與鐵器是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的直接體現,春秋時期也是我國農業生產力飛躍的關鍵階段。”
分析以上問題設計與引導,第一個問題是封閉性問題,筆者的設計意圖在于指導學生回顧前期所學,激活已有的經驗認知;而第二個問題是開放性問題,筆者的設計意圖在于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圖片觀察與教師引導,讓學生深度、系統化分析生產力相關概念知識,能夠使用歷史現象解釋相關知識。通過以上問題的引導,學生不僅可以進一步了解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而且可以提升識圖與讀圖能力,激發學生的知識探究興趣。
2.圍繞“利用生產力解決問題”設置問題。筆者提問:“閱讀教材文本‘良渚遺址知識點,回答‘階級分化是否影響人類社會步入文明階段‘從哪些方面可以發現人類社會階級分化‘階級分化出現的原因這些問題。”接著,鼓勵學生根據歷史教材相關資料,自主解答相關問題。然后,筆者總結分析:生產力快速發展——出現剩余產品——社會階級發生分化——形成文明社會(國家)。
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第二個問題:“文明社會的出現與生產力快速發展有一定的關系,那么社會變革是否會受到生產力的影響?”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回顧教材文本內容,總結歸納。然后,筆者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及時補充,并制作思維導圖、示意圖,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分析以上問題設計與引導,筆者第一個問題的設計意圖在于讓學生仔細研讀歷史教材提供的史料,回答問題,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提升學生的材料閱讀與分析能力,幫助學生深入認識唯物史觀原理。筆者第二個問題的設計意圖在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觀察分析相關歷史現象,發現歷史發展規律,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與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論從史出”的意識,在正確理解與認識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培養史料實證學科思維。
可以說,教師在設計探究任務、問題引領學生探究唯物史觀原理的過程中,需要考慮教學內容、問題質量和類型,確保提出的問題有利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而且需要綜合考量學生的興趣和能力、認知水平和學習情況,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實際的問題,讓學生可以全面、深入地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四、通過課后小結總結概括,內化唯物史觀知識
初中生對唯物史觀原理相關知識的接觸時間短,認知較淺層,需要通過多次學習,深入探究,逐步內化唯物史觀相關知識。對此,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采取總結概括的小結模式,即簡要梳理、概括、分析本節課學習的關鍵知識點,明確知識點中呈現的唯物史觀,或者再次使用史實資料解釋唯物史觀的概念。通過課堂小結梳理唯物史觀原理,一方面,能夠進一步落實學生唯物史觀培養任務,幫助學生內化唯物史觀知識;另一方面,唯物史觀原理雖具備綜合性、普適性等特點,教材文本中有大量可以使用唯物史觀原理解釋的知識點,但大部分初中生缺乏相關認識,需借助課堂小結的方式,深化認知,形成唯物史觀原理運用意識,為以后的歷史知識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在部編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東漢的興衰”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歷史教材呈現出較多的相關史實,如黃巾起義、農民起義、漢武帝為了改善階級矛盾實施的改革措施等,這些史實資料重點體現了“社會發展中階級斗爭是直接動力”“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民群眾”的唯物史觀原理。在這之前“清末農民大起義”“文景之治”等內容的學習中,相關知識點與上述唯物史觀原理有一定關聯。因此,在本節課小結環節,筆者以教材提供的史料為典型案例,引導學生統籌分析、總結:農民起義是農民與地主階級之間矛盾沖突不斷升級的必然結果。階級斗爭是促進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農民起義是廣大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體現了“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民群眾”的唯物史觀原理。
可以說,通過整體概括本節課內容,強調唯物史觀原理在歷史事件中的體現,引導學生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思考重要歷史事件,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為學生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唯物史觀素養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歷史思維形成和發展的基石,通過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素養,可以提升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以及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能力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堅持唯物史觀素養培養的出發點,以唯物史觀為導向進行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學習,客觀、辯證看待歷史事件,明確社會發展的本質內涵和特征,樹立正確的歷史認知思維,從而更好地學習歷史。
參考文獻
[1]胡振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教學為例[J].文教資料,2019(13):198-199.
[2]徐太陽.小細節·大歷史·遠發展: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培育路徑探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2(11):68-71.
[3]李逸超.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唯物史觀[J].科學咨詢,2023(10):196-198.
[4]張蓓晶.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設問探究[J].中學歷史教學,2022(07):13-16.
[5]吳金梅.兩“守”兩“創”:論初中歷史黨史教育的“正”與“新”[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1(12):13-16.
編輯: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