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梅芬



【摘 要】小學工程實踐是一類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實踐學習工程知識、掌握技能、習得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精神的活動。在以微項目學習方式設計與實施工程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整體把握單元教材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搭建工程知識框架,凸顯工程教育本質;多維度創設微項目情境,構建知識運用場域,深化意義學習;錨定素養促進能力發展,通過精簡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推進工程任務,運用設計思維理念提升工程實踐關鍵能力,用評價反饋建構有意義的工程實踐過程,更好地落實學科實踐的課程育人功能。
【關鍵詞】小學科學 微項目學習 工程實踐
小學工程實踐是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的工程教育活動,常以項目化學習方式組織實施,學生基于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挑戰,將工程原理和技能應用到實際情況中,以達到解決問題、提高技能和積累實踐經驗的目的。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基礎和技能程度,小學階段開展的工程項目化學習的主題、內容、時空等往往會受到局限。微項目學習是一類以具體項目為核心進行的學習活動,具有規模小、周期短的特點,同時又兼具項目化學習的情境性、真實性、實用性、創新性特點,非常適宜結合日常學科教學開展。下面,筆者以蘇教版科學二年級下冊“打開工具箱”單元為例,闡釋工程實踐微項目學習的設計與實施策略。
一、整體把握,凸顯工程本質,構建微項目學習“承重墻”
知識是一切教學活動的載體,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本質就是把知識加工成素養的過程。工程知識是工程實踐開展的基礎與核心,是學生在工程活動中需要用到的原理、定律、方法、技術,或是在工程實踐中形成的工程概念??茖W學科開展的工程實踐微項目,盡管規模小、內容相對簡單,但也要體現學科課程的特色,符合項目進程的規范,注重工程知識的生成以及知識間的聯結與整合。因此,小學工程實踐微項目的設計要通過對課程標準的解讀、教材內容的梳理、學校資源的整合以及學生學習規律的研究,構建工程知識框架,凸顯工程教育本質。
“打開工具箱”單元為蘇教版科學二年級下冊教材內容。學生已有近兩年的科學學習經歷,掌握了一些科學原理、規律等,還掌握了部分工程領域的知識:知道工程師是做什么的,初步建立了工程技術是什么的概念,能辨識人造物和自然物之間的區別與聯系,知道人造物是由人設計并制造出來的。并有兩次開展“像工程師那樣”的專項學習經歷,初步了解了工程實踐的基本環節,也認識到工程活動就是從具體的問題和需求出發,通過設計和制作來滿足需求的過程。這些科學原理、技能方法、工作流程都為“打開工具箱”單元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
本單元共有三課,內容主要是指導學生認識與使用身邊的常見工具。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將知道一些常見工具的名稱,知道這些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利用身邊可制作加工的材料和工具動手完成若干個簡單任務,知道要制作優秀的作品需要進行設計與改進。這些學習內容與活動將落實《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技術、工程與社會”“工程設計與物化”兩個核心學科概念的相關學習,同時形成“結構與功能”跨學科概念。筆者將教材內容與學科核心概念、每課的工程知識做具體梳理,見表1。
學生扎實的工程知識對學習的激勵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工程知識能夠指導微項目學習,可以為學生的操作提供重要的指導,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實踐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實踐的質量和效率。其次,可以優化設計,幫助學生認識工程問題,客觀評估目標和需求,通過應用現有知識和對技術的合理組合和創新,提出更加可行、合理、優化的工程設計方案。再次,可以保障活動安全,學生運用工程知識可以更好地識別和解決潛在的安全問題,確保工程建設過程及使用過程的安全性。最后,工程知識也是工程實踐的源動力之一,不斷地積累、創新、應用和完善工程知識,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水平,激發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實踐活動。
二、創設情境,深化意義學習,打通微項目學習“隔斷墻”
與科學原理規律的探究不同,工程實踐的學習要給學生創設充分的實踐情境,這是知識運用的大場域,即將工程知識作為一個“過程”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學生通過設計與制作某一件物化作品的形式,實現對工程知識的內化,體驗到知識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學習目標是微項目情境創設的依據?;趯W科教材開展的工程實踐,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編寫意圖應有清晰的認知,全面把握單元學習目標與課時學習目標。以“打開工具箱”這一單元為例:第一課“認識工具”重點為總體認識工具箱里的各種工具及功能;第二課“擰螺絲”重在觀察螺絲并給螺絲分類,以一個具體實物為載體,引導學生學習螺絲刀的使用;第三課“做個小溫室”是在前兩課的基礎上,進行多項工具使用技能的學習與練習,是對第一課“認識工具”的再提升。三課均是圍繞工具的認識和使用展開的,雖然內容不同,但都強調學生的體驗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滲透工程設計的思想。
聯結生活是微項目情境創設的基調。工程實踐就是構建課程知識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通過設計和制作各種物化作品等形式,促進學生發展動手能力、激發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教師可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入手,結合學生學習興趣或需求,師生共同確定一個可操作的項目任務,隨后開展實踐活動。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學生對自主選擇的項目任務的實踐難度不易把控,一般以教師選定后讓學生參與為主。以“打開工具箱”為例,本單元三課內容分別作這樣的微項目設計:將“認識工具”一課的活動設計為“制作便簽夾”,“擰螺絲”一課的活動設計為“組裝木質筆筒”,“做一個小溫室”一課的活動設計為“制作一個簡易溫室棚”。
學習內容是微項目情境創設的素材。如第一課《認識工具》,這課的第二部分是用合適的工具完成不同的任務,教材要求學生用三角尺(或直尺)在木塊上測量出規定的長度,用羊角錘釘釘子和拔釘子,用尖嘴鉗剪斷鐵絲和連接鐵絲,通過工具的使用達到認識工具作用的學習目標。由于這三個用工具的活動是相對獨立的,學生即便能學會工具的使用技巧,但為什么要學習這些工具,在什么場景下使用這些工具,學生是缺少學習的價值認同感的。因此,筆者用微項目“制作便簽夾”創建一個工程活動,學生帶著任務有的放矢地選擇工具、使用工具,這就使得工具的學習尤為必要,確保了項目的可操作性和實施的可行性。
實驗器材是微項目情境創設的載體。器材用具等在工程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能夠激發學習興趣,提供直觀體驗,加深知識理解,培養技能方法,促進科學思維,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給每一小組都準備了一個五金工具箱,并將這箱工具的使用貫穿整個單元的教學過程。學生圍繞這箱工具,先是整體認識各種工具名稱、功能作用、使用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嘗試使用工具對材料進行加工,先后制作便簽夾、筆筒、溫室棚。學生的探究、觀察、操作、展示、表達得到充分保障與展示。
三、錨定素養,促進能力發展,打造微項目學習“樣板間”
工程實踐微項目的核心任務是開展工程活動,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關注興趣的同時,更要重視學生學習的效能、思維的發展、技能的提升,深化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否則學生的學習有溫度無高度,課堂只是徒有熱鬧的勞技課。
(一)精簡項目內容,推進工程任務的高效完成
作為一種實踐型學習方式,工程活動有一定的流程范式,《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將工程活動的過程概括為:明確問題—設計方案—實施計劃—檢驗作品—改進完善—發布成果。在實施微項目活動時,教師應簡化操作流程和方法,注重內容的結構化,適應小學生的能力和認知水平,將項目分解為幾個小部分,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推進與完成工程任務,見表2。
(二)運用設計思維,提升學生工程實踐的關鍵能力
小學工程實踐微項目學習,是將微項目學習的方式引入小學科學工程領域的學習中,本質上仍是開展工程實踐活動。工程實踐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學習過程,它不僅涉及科學知識的應用,還需要學生具備系統思維、合作精神和溝通技巧。設計思維是以創意和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教師在工程實踐中加強設計思維的引導與運用,學生可以獲得創新意識、多元化思考、實踐導向、團隊合作和學科應用等關鍵能力。
如微項目“制作一個簡易溫室棚”,在設計草圖環節,學生基于溫室棚的結構進行分析,就材料品種的選擇以及材料數量的統計進行多輪小組交流,形成初步的作品設計;在制作環節,小組成員之間分工合作,把設計的方案分步驟完成,運用提供的材料制作溫室棚的骨架模型;在檢驗作品環節,學生測試溫室棚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將盆栽放入其中,高度、寬度、平穩度是否合理,成品是否具備保溫性能;在展示溫室棚環節,學生介紹制作溫室棚的經歷,解說在遇到問題時是如何解決處理的,在制作過程中一些特別的細節又是怎么處理的,進行信息的多維度梳理與表達。設計思維理念在工程活動中的滲透與運用,使得學生不斷探究、思考、實驗和優化,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變為可能。
(三)注重評價反饋,建構有意義的工程實踐過程
微項目學習不僅僅是學生課程學習的一種方式,更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的過程。以評價為依托,審視項目的目標、流程和效果等,并作出必要的調整,這是一個動態的、反饋式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實踐技能,高效地解決實際問題。
在評價中,教師要重點關注三個方面:一是指向工程素養的全面評價,不僅評價工程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評價項目進程管理、學生情感態度、小組合作能力等;二是評價內容,主要包括設計圖紙、作品模型、故事講述,以及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學習表現等;三是實施多主體評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形成一支多元學習支持團隊,同時鼓勵學生傾聽反饋意見,激發學生自我思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提供支持和指導,并通過提供機會和時間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當然,活動中也需要注重學生的安全教育和指導,確?;顒舆^程中的安全和規范。見表3。
綜上所述,在以微項目學習方式設計與實施工程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需整體把握單元教材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搭建工程知識框架,凸顯工程教育本質;多維度創設微項目情境,構建知識運用場域,深化意義學習;錨定素養促進能力發展,通過精簡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推進工程任務,運用設計思維理念提升工程實踐關鍵能力,用評價反饋建構有意義的工程實踐過程,以期落實學科實踐的課程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崔允漷,王濤,雷浩.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解讀[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