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媚
摘 要:新時期,道德與法治教育已經成為小學教育的核心之一。與此同時,勞動教育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進一步發揮勞動育人的功能。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與勞動教育核心素養融合,既可以豐富勞動教育的教學內容,又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提升勞動實踐能力、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和勞動教育融合育人的功能。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勞動教育;核心素養;教育融合
教育部正式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并發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勞動課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這也充分說明,勞動教育在學生成長歷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引發了各中小學校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當下,學生不愛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勞動習慣薄弱、勞動技能缺乏等現象依然普遍存在,僅僅只是一周一節的勞動課很難落實勞動育人的目的。
馬卡連柯認為:“讓學生單純進行勞動所收獲的成效很小,勞動教育必須與知識以及道德教育結合在一起,只有將勞動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才能發揮出來。”因此,本文將從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豐富勞動教育內容、提升勞動實踐能力、關注勞動習慣養成這四個方面,闡述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落實與勞動教育核心素養的融合。
一、立足教材內容,樹立正確勞動觀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勞動也是勞動教育的基石。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愛我家”由“我和我的家”“家人的愛”“讓我自己來整理”“干點家務活”四課組成。本單元從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出生給家人帶來的喜悅開始,進而了解自己與家人之間的關系及家庭的結構,最后落實到踐行對家庭的愛與責任。引導學生學會主動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愛,學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習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最終使學生成長為溫馨家庭生活的自覺參與者、建構者、樂享者。
本單元以家庭生活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家庭,體會親情,培養學生對家人的愛和責任感,并學會自己表達愛。同時,學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養成自立的好習慣。引導學生學著做簡單家務,體會父母艱辛,主動分擔家務,從家人的言傳身教中逐漸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例如,在“我和我的家”一課中的“家人的故事”,通過講述家人的勞動故事,讓學生懂得“美好生活需要通過辛勤勞動而創造”這一觀念。在“家人的愛”一課中,通過媽媽做家務、爸爸工作、爺爺奶奶做飯和奶奶讓“我”自己背書包的小故事,講述家人通過不同的勞動方式表達愛意,讓學生理解勞動的美好意義。在“讓我自己來整理”一課中,培養學生學會整理的勞動技能。在“干點家務活”一課中,通過家務勞動的意義、學習家務勞動的方法以及遇到家人不讓做家務的情況的思考與處理,一步步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家務勞動觀念。
二、創設生活情境,豐富勞動教育內容
新課標強調要立足于學生的真實生活,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感悟與建構,從而促進知行合一,真正落實核心素養。正如杜威所指出:“脫離了學生自己的生活世界,即使學習內容也來自‘生活,但是這種生活不是學生自己真正觀察、感受、體驗的生活……對學生來說,只能是一些符號、事件。”
為了進一步加強道德與法治和勞動教育的融合,讓學生有更加豐富的勞動內容,更好地理解和體驗勞動,我們立足于道德與法治的教材,在教學中創設勞動的生活情境。
例如,在“干點家務活”這一課之前,通過布置家務勞動小任務,讓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進行簡單的家務勞動。通過圖片或視頻的反饋,大部分學生會做最基本的掃地、洗碗等,但也有部分學生平時不注重家務勞動。因此,教師創設了“家務勞動小能手”的課堂活動情境,立足于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了“說—學—練—賽”四個實踐項目,一步步指導學生從了解家務勞動知識到進行家務勞動實踐,最后爭當“家務勞動小能手”,從而感受通過家務勞動帶來的價值感。一說——說一說家務勞動的意義,讓學生理解做家務勞動帶來的成就感和意義;二學——通過掃地、折疊衣服的操作步驟小視頻,給學生直觀展示家務勞動的操作,讓學生理解看似簡單的家務勞動,想要做得又快又好,需要一定的方法;三練——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先試著在小組內總結掃地、折疊衣服的步驟,然后選出小組分別在教室內進行練習展示;四賽——進行班級折疊衣服的小比賽,充分激發學生的參與感,鞏固家務勞動學習成果,最后評選出又快又好的學生為“家務勞動小能手”。
“家務勞動小能手”的項目式任務設計,是連接課堂教學與家庭實踐的橋梁。課堂上激發了學生的主動參與,讓學生不僅獲得了對家務勞動的認知,更充分體會到掌握一項家務勞動所帶來的價值感。課后激勵學生放學回家繼續進行掃地、折疊衣服的實踐操作,充分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連接起來。
三、創新活動形式,提升勞動實踐能力
道德與法治課程立足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強調主題學習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在教學內容選擇上,要有機整合勞動教育等相關主題,要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勞動課程也強調學生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注重動手實踐、手腦并用、知行合一、學創融通,倡導“做中學”“學中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避免簡單的知識講解,避免單一的、機械的勞動技能訓練,而要通過創新勞動實踐的活動形式,讓學生既能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感悟勞動的價值,又能習得勞動知識與技能,培育勞動精神。
以“讓我來整理”一課為例,除了基本的課堂教學外,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校內校外的資源,創設不同的勞動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首先,巧用班級資源。在“送‘小伙伴回家”這一環節已經讓學生學會分類整理,我們順勢進行一場“小小整理師”的比賽,限時5分鐘,讓學生對自己書包里的所有物品進行重新整理收納。其次,活用學校資源。學校的圖書室不僅是學生的知識殿堂,還能化身德育和勞動實踐的場所。課堂上引導學生整理書本作業本,同時滲透愛書護書的教育。在征求學校的同意后,帶領學生前往圖書室,了解圖書的分類整理要求,引導學生把錯亂的圖書重新擺放。最后,善用家庭資源。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借助家長的力量,布置“我是家庭整理師”的勞動任務,對家里的一角進行適當的整理。在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對分類整理有了深刻的理解,讓“主人翁”意識大大增強,同時也強化了整理的勞動知識和技能。
四、豐富多元評價,關注勞動習慣養成
新課標強調:評價貫穿于課程學習的全過程和教學的各個環節,要充分發揮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以評育人的功能,要充分發揮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不同評價主體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勵的機制,從各個渠道、采取多種方式全面觀察和收集學生在各個場景中的日常品行表現。因此,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的養成,不能局限于課堂和校園,更應注重引導學生的日常勞動實踐,并通過多維度、多主體的及時評價進行激勵反饋,形成育人合力,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和信心。
立足學校、家庭和社區等不同的生活場域,我們創設了班級勞動評比、家庭勞動打卡、社區勞動爭章等多主體、多維度的評價方式,以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勞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班級勞動評比,我們根據衛生值日、個人抽屜物品整理等設計相應的評價表,依據勞動態度、勞動方法、勞動結果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每周教師根據評價表和日常勞動的表現情況,綜合評選出班級的“勞動之星”并頒發獎狀。家庭勞動打卡,我們借助微信小程序的打卡功能,根據學生的不同勞動能力,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勞動項目選擇。學生將勞動成果以圖文或者視頻等形式上傳展示,設置每完成一次獲得一枚紅花,并設置所有人可見,教師、家長、同學都可以為打卡內容點贊。根據紅花排行榜評選出每周“勞動小能手”,每月“十佳家務勞動之星”,并頒發獎狀,及時激勵。這讓家長看到勞動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從而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好習慣。社區勞動爭章,主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鼓勵學生參與公益性的社會勞動實踐,如衛生清潔、垃圾分類宣傳、綠植養護等,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在生活中進行實踐。學生每次參與勞動,得到一份社區開出的社會實踐證明,并獲得一個勞動獎章。集齊相應獎章可以兌換一定的小獎品,以此激發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同感,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自覺做新時代的勞動者。
新時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落實與勞動教育核心素養的融合,既是對德育內容的拓展,又是對勞動教育的強化,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同時,我們將繼續加強對道德與法治和勞動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為二者的融合創新、強化育人功能提供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王蘇萍.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勞動教育[J].基礎教育課程,2020(22).
[2]任春陽.談小學勞動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的有機融合[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3(04).
[3]宋佳妮.融勞動教育于學科教學之中——以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干點家務活”為例[J].現代教學,2023(23).
[4]吳夢玉.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合勞動教育的路徑探討[J].教育界,2023(30).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本文系廣州市番禺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新時期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育人的實踐研究》(課題批號:2022-PYKY25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