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韓國權
[摘 要]大概念視角下“教”與“學”在目標上是高度一致、相輔相成的。結構化教學目標更具有統領性,能有效整合學習內容,借助預期學習結果明確“教”與“學”的目標呈現,以富有邏輯關聯的學習任務,促進概念的理解、推論與概括。據此,教師在真實情境中以學習任務為評價方式,將概念遷移到具體情境中,有助于概念的真正內化,從而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關鍵詞]大概念;“教—學—評”一體化;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13-0066-03
課堂中的“教”與“學”既是對立又是統一的,二者指向的主體不一致,知識技能所指的方向也不一致,一個是輸出,一個是輸入。但在目標上是一致的,這也是二者融合的基礎。從大概念的視角來審視“教”與“學”,“教”是要培養具有專家思維的學生,要教出能提煉概念、遷移概念的學生?!皩W”是學習概念的推論過程,學習運用概念的方法。“學”是“教”的目標,“教”是“學”的策略。會“學”是評價“教”的標準,會“教”是走向會“學”的起點。一句話概括,“教”是為了學生會“學”。而“評”的對象既包括“教”,又包括“學”,“教”與“學”統一的目標轉為“評”的標準。
筆者以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田忌賽馬》為例,從大概念的視角對“教”“學”“評”之間的關系及課堂中如何有效實施進行具體闡述。
一、預期成果:“學”明確“教”的高度
教學目標是教師對學生學習后能達到的成果的預設,目標制訂的合理性和準確性對教學至關重要。在實際教學中,多數教師會圍繞單元語文要素和課后習題,對《田忌賽馬》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以下定位。
1.讀通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2.分析孫臏的思維過程,體會孫臏的足智多謀。
3.通過學習,懂得取勝的原因在于孫臏能仔細觀察,進行巧妙的安排,養成觀察事物、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分析上述三條教學目標,可以看出定位方向非常清晰。第一條指向課后習題第一題,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第二條目標正是指向這一要素。課后習題第二題要求學生分析孫臏為什么要改變馬的出場順序,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目的是達成教學目標的第二條和第三條。從培養學生素養方面看,三條教學目標有基本技能的,如讀通課文、概括主要內容;有學習方法的,如分析孫臏的思維過程;有指向情感價值觀的,如養成觀察事物、勤于思考的好習慣。這樣的教學目標從傳統教學層面來看,看似合理規范,但是,站在大概念的視角來看,目標定位顯然過低。大概念視角下培養的是“有批判性思維的思考者和協作者”,要具有“跨文化、跨時間、跨情境遷移概念和概念化理解的能力”,單元教學目標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會做什么”,更要讓學生“理解什么”,這就是林恩·埃里克森提出的三維模式KUD目標,理解的是概念,只有“理解”了,才能“知道”和“做”,才能將學到的陳述性知識,變成程序性知識,實現知識的遷移。
在概念化視角下,我們通常將預期學習結果定位為教學目標。預期學習結果就是學生通過“學”最終達到的結果。因而,這樣的教學目標應該是更為上位的概念,是能夠幫助學生借用概念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目標,而不是僅限于該課文的個體目標。
在上述分析后,針對《田忌賽馬》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可將教學目標定位如下:
1.能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概括課文內容,并能講清故事。
2.懂得結合現有條件,采取合理措施,達到最終目的。
大概念視角下的教學目標屬于上位概念,具有抽象性、遷移性,能指導學生“像專家一樣思考”。
對比上述兩次教學目標定位,同樣是實現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一目標,“讀通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一個缺乏實際操作途徑的目標,看似在指導學生學習,但是“讀通課文”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之間并不存在必然關聯,“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也缺乏程序性知識,學生對如何概括仍然是一知半解。而“能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概括課文內容”是一個程序性知識,“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是概括的方法,“概括課文內容”是運用方法的結果,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更重要的是,這一目標能讓學生建立起“課文內容”與“事情的發展順序”兩個微概念之間的關聯,形成一個大概念。
對應“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這一語文要素,“分析孫臏的思維過程,體會孫臏的足智多謀”這樣的教學目標只是單一地針對本課而言,并且缺乏上位概念的指導。試想,學生即使了解了孫臏的思維過程,換成其他人,學生又該如何分析其思維過程呢?“懂得結合現有條件,采取合理措施,達到最終目的”這一目標就是一個具有遷移性的概念,三個微概念“現有條件”“合理措施”和“目的”,是解決任何問題時都需要思考的,孫臏是分析了“現有條件”,結合“目的”,才制訂出了“合理措施”。三個微概念之間相互關聯,離開現有條件,措施再合理也無用;目的不明確,措施也無從制訂;具備條件,但是措施不當,目的也無法達成。因此,教學本課或者說本單元時,要讓學生建立“懂得結合現有條件,采取合理措施,達到最終目的”這一概念。這樣,當遇到其他情況時,學生就會懂得分析條件和最終目的,思考并判斷措施是否有效、合理。這個過程不僅僅是學生的思維過程,更是學生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過程。
二、概念理解:“教”助力“學”的深度
為實現既定教學目標,教師可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學習任務群”的概念設置以下四個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一:人物關系圖,理課文結構;
學習任務二:賽馬對陣圖,明“贏”的過程;
學習任務三:魚骨圖,探“贏”的方法;
學習任務四:對陣組圖,曉“贏”的唯一。
這樣的教學過程環節清晰、邏輯層次強,圍繞“嬴”層層深入,給予學生學習的支架,不僅幫助學生了解了孫臏的思維過程,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訓練了學生語言表達的條理性和層次性。其中,魚骨圖(見圖1)從孫臏看到了什么,啟發學生思考他會想到什么,將思維過程分成幾個層次。這種借助思維導圖訓練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方式,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很有幫助。
站在大概念視角來看,本環節的教學該如何分析和改進呢?首先,教師要認識到概念化目標的制訂為本節課的教學指明了方向。根據大概念推論的過程“具體—抽象—具體”,本節課的教學應該屬于“具體”的事實性知識之一,是概念形成中的一塊“拼圖”,課堂教學重點應該是通過對具體事實的分析,引導學生發現概念、論證概念。 其次,概念化課堂教學要有目標前置的安排,預期學習結果是學生在開始學習前就應該知曉的。因此,三個微概念“現有條件”“合理措施”和“目的”要呈現在課堂之中,學生只有掌握了微概念,才能把握微概念之間的關聯。林恩·埃里克森稱之為“引導式教學”:教師站在概念化視角,通過引導性問題促使學生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從而形成概念。引導性問題涉及事實性知識以及概念性理解,問題本身就能夠跨時間、跨文化、跨情境遷移。這種問題具有思辨性,能激發并拓展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進行結構化探究。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他類或反例的學習,來驗證概念的準確度和遷移力。
可見,課堂教學中“教”是引導學生“學”的基礎。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技能,更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概念、思想,使其在生活中無論面臨怎樣的境遇,都能用“概念”的思維去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針對上述案例中任務三的教學,可以在高度上加以提升,以概念來統領所涉及的事實性知識,在關注孫臏思維過程的基礎上,通過引導性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啟發學生發現概念并概括出概念。教師可在原設計的基礎上以“現有條件”來引領孫臏“看到”的內容,以“合理措施”來統領孫臏“想到”的內容,并提出引導性問題:“現有條件是如何確保措施的有效實施的?”從而引導學生發現措施的合理性是建立在現有條件上的。換句話說,條件不同,措施也不同;條件變了,措施也隨之變化。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反面舉例,如齊威王也改變馬的出場順序、馬的腳力相差很大、田忌不聽從孫臏的計策等,來驗證概念的正確性,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三、真實情境:“評”遷移“教”“學”的廣度
在多位教師的課堂教學中,都能聽到他們對學生的及時評價,從語言表達到思維的完整性,再到思維的深度,都給予了一定的點評。這一點充分體現出教師對語文新課標的深刻理解與準確把握。語文新課標在“評價建議”中指出:“教師應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意識,科學選擇評價方式,合理使用評價工具……”根據上文所確定的教學目標和采取的教學策略,教師對學生的及時評價是無可厚非的。
但正如上文所說,恰恰因為目標定位不夠上位,所以這樣的教學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方面還處于淺層。試想,學生在面對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時,能獨立做到像孫臏一樣分析、思考,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嗎?羅日葉將問題解決分為“發現問題—界定問題—解決問題”三步,他認為在學生實際生活中,相較解決問題,發現問題和界定問題對學生的要求更高。因為在學校教育中,發現問題和界定問題都是由教材和教師代為完成的,即使是解決問題,也是按照教師的指示一步一步去做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發現問題、界定問題這些關鍵能力依托淺層的知識顯然是無法培養的。因此,依據語文新課標中提出的“語文學習情境源于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真實需求,服務于解決現實生活的真實問題”的理念,對于“教”與“學”最有效的評價方式應是借助真實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所建立的概念來解決真實的問題。
那么,大概念視角下的評價該如何進行呢?根據“科學選擇評價方式”這一要求,將“真實情境中的問題”作為評價憑借,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對課文這一事實性知識進行學習的基礎上,先形成概念,再通過例證演繹概念,最后以真實情境中的問題來遷移概念。教學中可以做以下安排。
孫臏成為軍師,魏國派軍隊主力去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田忌想出兵去救趙國,孫臏卻不這樣想。請問孫臏是怎樣思考的?
目的:
現有條件:
措施1:
措施2:
合理措施是? ? ? ? ? ? ,因為。
從課文結尾繼續延伸,利用孫臏圍魏救趙這一故事,按照概念形成的過程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幫助學生形成運用概念的意識。此時,教師可以用真實情境中的問題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如設計下列問題。
小紅考數學時忘帶直尺和三角尺了,畫圖題要求畫一個正方形。小紅的文具盒中只有三支鉛筆和一個新橡皮。對此,你有什么主意呢?為什么?
通過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檢驗學生能否運用概念進行思考并發現問題和界定問題,對“現有條件”“目的”和“合理措施”之間的邏輯關聯是否能準確判斷,思考過程是否能清晰表達出來。這樣的評價是建立在學生生活中的,既指向單元語文要素,又有助于學生建立概念,形成關鍵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綜上所述,在語文新課標的引領下,以大概念為支點建構“教”與“學”的目標、路徑和策略,勢必會改變傳統教學的知識觀,發展素養為本的概念化教學。以真實情境中的任務驅動為“評”的方式,更能培養學生“像專家一樣思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審美素養的提升,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 參 考 文 獻 ]
[1] 林恩·埃里克森,洛伊斯·蘭寧.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M].魯效孔,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 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理解為先模式:單元教學設計指南(一)[M].盛群力,沈祖蕓,柳豐,等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4] 劉徽.大概念教學:素養導向的單元整體設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
[5] 易克薩維耶·羅日葉,讓-瑪麗·德·克特勒.整合教學法:教學中的能力和學業獲得的整合[M].汪凌,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