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師不僅要重新審視教學內容,還要關注課堂效率,強化實踐教學,并著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主要探究“雙減”政策下“教學做合一”在初中地理課堂中的實施策略。實踐表明,“教學做合一”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積極性和實踐能力,同時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優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雙減”政策;“教學做合一”;初中地理;實踐能力;案例分析
作者簡介:毛永秀(1980—),女,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浦北中學。
在“雙減”政策下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進行知識傳授,還要探索“教學做合一”的新理念,讓地理學習過程變成學生們可以親自動手實踐和感受的生動體驗。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被激發出來,地理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也能在無形中得到提升。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地理課堂中有效實施“教學做合一”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雙減”政策下初中地理教學的新要求
“雙減”政策的精髓在于減負增效,這就要求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精準把握教學內容,通過對地理課程體系的細致梳理,去除那些冗余、過時的知識點,將教學的重心放在那些真正能夠提升學生地理素養的內容上。這樣,教學內容不僅更加精煉,而且有助于學生構建起清晰、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
實踐教學是地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地理知識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描述,還是學生身邊實實在在的自然與人文現象[1]。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各種實踐教學資源,如地理實驗室、野外考察基地等,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學生親身參與地理實驗、野外考察等活動,可更加直觀地感知地理知識的魅力,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現象的本質。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還能夠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分析力和創新力。
在“雙減”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地理核心素養不僅包括地理知識和技能,還涉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如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全面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生活和工作。
二、“教學做合一”理念的內涵
“教學做合一”理念,實際上是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與生動的實踐活動相融合,讓學生在親自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體驗和領悟地理學的奧秘。通過這種方式,學習不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變成了一個雙向的互動過程,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探索者和實踐者。
這種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和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2]。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通過觀察、思考和實踐來獲取知識,培養技能。這種參與式的學習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學做合一”理念還強調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和激發。而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師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合作學習法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這些教學方法的運用,能使地理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更加富有創造性和挑戰性。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聽眾,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合作者。他們會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相互合作,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去探索未知的領域。這種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使他們未來面對挑戰時更加自信。
三、“教學做合一”在初中地理課堂中的實施策略與實踐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地理學科本身蘊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現象,如何將這些現象以生動具體的方式展現給學生,引導他們進行深入探索,是每一位地理教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地理,教師可以巧妙地創設情境,將抽象的地理知識與生動的情境相結合[3]。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呈現壯麗的自然風光、獨特的地理景觀以及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些視覺上的沖擊,不僅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讓他們對地理現象產生深刻的印象。
例如,當教師講到熱帶雨林時,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展示熱帶雨林的植被層次、動物種類和生態環境等,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這一神秘的自然景觀。教師可先收集和整理有關熱帶雨林的材料,包括圖片、視頻和音頻等,制作一個生動有趣的課件。在課件中,可以按照植被層次、動物種類和生態環境的順序,逐一展示圖片和視頻。同時,教師可以配上相應的文字說明以及生動有趣的解說詞,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可以通過動畫和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熱帶雨林的生態系統,讓學生置身于神秘的綠色世界之中。在展示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與學生進行互動。例如,教師可以提出“你們覺得熱帶雨林的植被有哪些特點?”“你們認為熱帶雨林對全球氣候有哪些影響?”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
除了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師還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從學生身邊的地理現象入手,創設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情境。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地理學科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例如,在講解城市交通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自己所在城市的交通狀況,思考交通擁堵的原因和解決方案。通過將地理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地理游戲和競賽活動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不僅能夠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地理知識問答比賽,或者設計模擬探險活動,讓學生在比賽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還可以嘗試將地理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有機融合。比如,在講述某一地區的地理環境時,結合歷史知識講述該地區的發展歷程;在講解自然災害時,引入物理學的原理來解釋災害發生的原因。這樣的跨學科教學不僅能夠豐富地理課堂的內容,還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跨學科思維能力。
在這樣的教學策略下,初中地理課堂將變得充滿生機與活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掌握地理知識,提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二)拓展延伸,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提升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理實踐能力不僅關系到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是他們未來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能。結合課程內容設計具有挑戰性的拓展任務,是提升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4]。這些任務可以圍繞課程內容展開,如氣候變化、地形地貌、人口分布等,讓學生在探究問題、收集資料、分析數據的過程中,鍛煉地理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氣候類型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關于當地氣候變化的拓展任務,讓學生觀察、記錄和分析氣溫、降水等數據,探究氣候變化的規律和原因。這樣的任務既能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又能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教師可以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從氣象部門或者一些專業的氣候數據庫收集合適的氣溫、降水等數據源,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以保證任務順利完成。教師還可指導學生設計一個合理的觀察和記錄方案,包括觀察的時間、地點、方法以及記錄的內容和格式等。要確保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讓學生能夠有效地獲取數據。在收集到足夠的數據后,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數據分析,使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和趨勢,并探究原因。最后,由學生撰寫完整的報告,將自己的發現和思考整理成文字。完成任務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成果交流,讓他們分享各自的發現和思考。互相學習和評價,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探究和實踐能力。
另外,鼓勵學生參與地理社團活動也是培養他們地理實踐能力的重要方式。野外考察、地理知識競賽、地理講座等地理社團活動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拓寬視野,積累實踐經驗。在地理社團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與不同的活動,這樣既能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又能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地理實踐能力。
除了以上策略,教師還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來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例如: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統(GIS)和遙感技術(RS),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地理現象和過程,提升他們的空間思維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5];邀請地理專家或學者來校開講座或指導,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
在實施這些策略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來設計任務和活動,確保它們既具有挑戰性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利用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來評價學生,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就感和增強自信心;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通過案例分析強化學生的地理思維
案例分析是強化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精心挑選的典型地理案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現象看本質,從具體到抽象,逐步深入剖析案例背后所蘊含的地理原理和規律。在分析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漸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去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這種學用結合的能力對他們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以自然災害——地震為例,教師可先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向學生展示地震發生時的景象,如地面震動、建筑物被破壞等,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地震產生的原因,探討板塊構造理論,并結合具體的地震案例,總結地震發生的規律,如地震帶分布、地震周期等。接著,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究地震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如地形變化、河流改道等,以及地震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如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等。最后介紹地震的預防和應對措施,如地震預警系統、建筑抗震設計等。通過這個案例,學生可以深入理解地震的本質、規律及其對人類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同時學習到如何預防和應對地震災害。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還可以組織辯論賽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辯論賽中,學生圍繞某一地理案例展開激烈的討論,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論據,傾聽他人的意見并進行反駁。這種活動可以鍛煉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邏輯性,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6]。
四、實施效果分析
上述教學策略有助于改善學生的地理學科學習狀態。過去,他們大多被動地接受知識,但在“教學做合一”理念下,他們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上,他們不再沉默寡言,而是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與老師和同學進行深入的交流和討論。這種積極的態度不僅能讓課堂氛圍更加活躍,也能極大地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此外,通過親身參與各種地理實踐活動,學生不再局限于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是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學會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在這種模式下,教師也會積極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以更好地滿足新教學模式的要求。
結語
在“雙減”政策下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學做合一”模式的應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可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實踐能力。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教師可繼續發揮“教學做合一”模式的優勢,助力初中地理教學乃至整個教育領域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費若蘭.“雙減”背景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優化策略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23.
蘇比努爾·艾尼瓦爾.基于“雙減”政策的初中地理教學策略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22.
彭云龍.基于“教學做合一”思想的初中地理教學設計:以《黃土高原》為例[J].地理教學,2019(16):39-44.
江浩.基于“教學做合一”思想的課堂教學思考與實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35(2):173-174.
鄭文欣.“雙減”背景下初中地理學科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創新人才教育,2022(5):47-50.
喬萍.基于“教學做合一”思想指導下教學實踐:以《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為例[J].福建茶葉,2019,41(1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