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越
摘? ?要:《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版)》明確提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其形成過程不能依托于所謂的知識信息,停留在認知層面上,而要構建實踐性活動,強化學生的實踐體驗,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法治意識。教師要從蓄積原始經驗,在課前搭建儲備活動;開辟實踐通道,在課中搭建體驗活動;轉換多種形式,在課后構筑鞏固平臺三個方面幫助學生生成良好的道德修養。
關鍵詞:小學道德法治;實踐活動;蓄積經驗;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4)16-0020-03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提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這一核心素養的形成不能依托于所謂的知識信息,停留在認知的層面上,而要構建實踐性的活動,強化學生的實踐體驗,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法治意識,在喚醒學生學習動力的基礎上,變原本的“要我學”為“我要學”,積極助力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形成。筆者就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在這一方面的嘗試和思考。
一、蓄積原始經驗,在課前搭建儲備活動
(一)聯系不同對象,搭建調查了解活動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任何知識的吸收都不是機械的死記硬背,而是要找準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以主動構建的方式將新知識融入到原始的經驗體系之中。從《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活動性體驗來看,教師需要在課前搭建調查性的活動,幫助學生先行獲取相應的資源,形成基礎性的認知儲備,從而在課堂中做好交流和互動的準備,更好地進行全新內容的學習。
比如《道德與法治》課程在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面對成長中的新問題”設置了“自主選擇課余生活”這一課,這一內容與學生當下的真實生活息息相關,也切中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敏感話題。如果在課前不做任何的儲備性工作,學生直接走進教材,就只能被動地接受教材中的內容、信息和建議,而失去了與自我對話的空間,自然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資源相悖。教師可以在教學這一課之前,為學生設置調查性的活動:一方面,可以向同齡人或者大哥哥、大姐姐們調查了解,他們的課余生活是怎么度過的,打開自己的視野,了解更為科學、合理的課余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可以向自己的父母進行調查、溝通,聽聽他們對于自己課余生活的建議。由此與自身的生活進行聯系對比,形成積極的儲備性體驗,繼而在學習教材內容時,能夠以主動建構和調整融入的方式,更新自身的認知體系。
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并沒有讓學生以一張白紙的狀態走進教材,走進課堂,開展實踐性的調查內容,而是通過課前活動的設置,搭建了與他人溝通的多維橋梁,可謂一舉兩得。
(二)借助多維路徑,搭建資料收集活動
考慮到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帶有說教色彩,為避免學生產生學習壓力,教師可以巧妙地將實踐活動與德育有機融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通過任務的完成自覺接受德育,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提高對德育的重視程度,豐富自身情境體驗,感受《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深厚魅力。由于學生認知能力的限制和原始經驗的欠缺,他們就需要通過課前收集性的相關活動,獲取豐富的資料儲備和原始經驗,強化認知性儲備,與教材中的內容形成相得益彰、遙相輝映的聯系,助力學生認知素養和道德體驗的不斷提升。
比如教學第四單元“驕人祖先,燦爛文化”中第9課“古代科技,耀我中華”這一內容時,教師要了解編排這一內容的根本性用意是要讓學生感受我國古代科技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巨大影響力,從而在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基礎上落實文化自信。
針對這一目標定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學習之前,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收集我國古代科技文化上具有影響力的發明創造。在收集過程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較為廣闊的空間和自由選擇的權利,比如有的學生嘗試利用網絡資源,通過搜索引擎進行資料的定向收集,有的利用家庭藏書豐富的優勢,收集與本課學習相關的書刊與雜志。在這樣的基礎上,小組內的成員可以將自己收集的資料呈現出來,與小組成員匯總,并按照前后的順序進行排列,以便于在課堂學習中,能夠針對教材中所提出的內容進行及時性補充。這種課前的收集性活動,不僅讓學生在歷練資料收集能力的同時擴展了認知性資源,還激發了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形成了一舉多得的教學效果。
二、開辟實踐通道,在課中搭建體驗活動
(一)創設可感情境,喚醒參與活動的實踐熱情
創設真實情境是《課標》的重要理念,是引領和推動課程教學方式變革的重要抓手。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可感而鮮活的情境是彰顯課程活動化、體驗化的重要載體,更是喚醒學生參與活動動力和興趣的重要源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真實情境,借助圖片、視頻、游戲、活動等多樣化形式,充分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利用課堂生成,落實教學目標。實踐體驗可以有效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趣味性和創造性,讓具有人文關懷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落地生根。
以教學“變廢為寶有妙招”這一課為例,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變廢為寶”對于節約資源、呵護環境的重要價值,并相機學習變廢為寶的具體辦法。但從具體的教學方法來看,這些內容單純的講授方法,很多學生如同云里霧里一般,教師只有給予學生動手的實踐平臺才能真正將認知轉化為策略,最終在實踐中將策略轉化為意識。教學這一課時候,教師就先后為學生設置了這樣的活動:其一,直接利用多媒體技術,出示從網絡中收集的由各種廢舊物品制作而成的手工品,引導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實踐活動中,直觀而清晰的感受制作的過程,利用這些奇形怪狀的成品,激發學生參與后續活動的動力;其次,教師展現自己從家中和教室里整理出來的一些廢舊布料、紙片、紙盒等不同的物品,引導學生嘗試展開“想象創意”的活動,激發學生內在的創新思維;再次,嘗試將自己的想法和創意,融入到實踐活動中,教師相機為學生搭建“操作嘗試”的活動,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對學生進行道德說教,而是通過三種活動豐富了學生的體驗性認知:在觀察中,形成不可思議的驚嘆之感;在想象中,歷練創造性思維;在實踐制作中,將想法融入實踐。
(二)設置高效問題,增設參與活動的思維含量
由于很多教師對課堂教學認知不足,常常對提問有所曲解。問題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重要方式,富有思維含量的問題,能夠將學生的認知向著現象的更深處漫溯。教師不妨通過高效設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動力,繼而搭建平臺,理解內容,激活思維,形成深刻地道德體驗。
比如教學“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時,教師先從教材所羅列的公共秩序入手,組織學生通過回憶的方式,說說自己在公共場所是怎么做的。隨后,通過布置教室,創設真實的“共同秩序”的場景,在組織學生進行情境表演之前,設置這樣的問題:在公共場所,我們應該怎么做?為什么要這樣做?有了這兩個活動的加持,學生情境表演帶著思維參與其中,用親身經歷提煉公共秩序的相關要求,并在表演的基礎上交流這樣做的好處。
縱觀整個過程,教師雖然沒有講解任何的做法,更沒有用大道理對學生提出生硬的要求,但學生通過活動的實踐體驗,明晰了方法,獲得了道理,從而在真實生活中形成了良好的公共秩序意識。
三、轉換多種形式,在課后開辟鞏固平臺
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要聯系學生的身邊生活,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論中指出:生活是教育的源頭活水。沒有了生活的浸潤和澆灌,課程教學就會走向死胡同。從上述板塊來看,學生之所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認知,并將“知”向著“行”不斷邁進,生活化、社會化和活動化的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學生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社會人,課程學習的經驗和認知,更應該輻射到真實生活之中。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不能僅僅將關注的視野局限在課前、課中,課后的生活更應該成為關注的對象,教師要樹立將生活視為歸宿的意識,將學習所得引向廣闊的生活,以達成強化認知,轉化成“行”的核心目標。
以教學“學會應對自然災害”一課為例,這一內容的教學價值絕不僅僅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層面上,而需要作用于后續的真實生活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后,將班級中的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宣傳小組,確定板塊,針對地震、火災、水災等不同的自然災害,將課堂中所學的知識,遷移運用到生活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自由交流、探討。在各抒己見、集思廣益的過程中,選擇屬于本小組或者自己的宣傳方式。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點撥者和引領者,就可以為學生開辟廣闊的認知對象,可以走進低年級教室,向弟弟妹妹們講述自然災害的避難方法;可以走進社區,通過演講、制作手抄小報等不同的形式,向社區居民傳遞相關知識;也可以走進敬老院,針對老人的特點,用表演等方式進行宣傳……
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場合,選用不同的宣講形式,既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了學生的溝通與交往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生活中的宣講過程,進一步強化了課堂學習所積累的經驗,形成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更為有價值的是,通過公益性的宣傳活動,從中感受到真正付出的價值感,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課程屬性,決定了教師要秉承“少講多實踐”的基本原則,充分考量學生學情實際、認知規律以及統編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開發契合學生的實踐性活動,將知識信息、認知內容付諸于活動之中,讓學生在行動中、實踐中,進一步感受教材所傳遞的價值取向,形成積極、正向的體驗,從而真實為學生的生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