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減”政策的落地使學校體育回歸了教育的本質。為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教師可以設計小學體育課后體驗式作業。作業設計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體育學習特點,從學生興趣出發,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后體驗式作業的優勢在于能讓學生在完成體育作業的過程中提高身體素質,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文章探討“雙減”視角下小學體育課后體驗式作業的安排與實施策略,闡述其設計原則和實施方法,以期提高小學生的體育素養和課后體育活動的有效性。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體育;體驗式作業
“雙減”政策是為促進教育公平、減輕學生負擔而提出的重要舉措,這一政策的出臺旨在解決當前教育領域的一些問題,如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校外培訓過熱等,以培養更多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雙減”政策已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在這一背景下,小學體育教育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傳統的體育課后作業模式因缺乏趣味性和創新性而難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而體驗式作業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形式,以其獨特的實踐性和互動性受到了廣泛關注,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和實踐來獲取知識和經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力。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體育課后作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合適的場地和器材
“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體育課后作業的實施面臨場地和器材不足的困境。學校的資源有限,缺乏足夠的運動場地和體育器材,往往難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運動需求。這導致學生在課后難以進行多樣化的體育活動。同時,體育器材的不足也限制了學生的鍛煉選擇,導致他們無法接觸到豐富多樣的運動項目,影響了他們體育鍛煉的效果和興趣。
(二)忽視學生的身體素質差異
每個學生的身體條件、運動能力和興趣愛好都不同。傳統的體育作業設計中,教師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忽視了學生之間的身體素質差異,作業缺乏針對性。這種忽視學生差異的做法可能導致部分學生無法達到作業要求,感到挫敗和沮喪,甚至對體育活動產生抵觸情緒,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違背了“雙減”政策減輕學生負擔的初衷。
二、“雙減”視角下小學體育課后體驗式作業的設計原則
(一)層次性
層次性是“雙減”視角下小學體育課后體驗式作業設計的原則之一,指根據學生的不同身體素質、運動能力和興趣愛好差異化設計作業內容,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層次上得到鍛煉和提升。層次性原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作業難度的層次性,即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內容,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二是作業目標的層次性,即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和發展方向,制訂個性化的作業目標,引導學生在完成體驗式作業的過程中實現自我突破和發展;三是作業評價的層次性,即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和表現,給予不同層次的評價和反饋,激勵學生不斷進步[1]。通過貫徹層次性原則,教師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避免出現傳統體育作業中“一刀切”的弊端,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層次上得到鍛煉和提升。
(二)趣味性
趣味性是“雙減”視角下小學體育課后體驗式作業設計的重要原則,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讓學生快樂地完成作業,享受體育鍛煉的樂趣。趣味性原則要求教師在作業設計上融入游戲元素,將傳統的體育鍛煉項目與游戲相結合,讓學生在游戲中鍛煉身體、提升技能。教師可以設計競技性活動,利用學生的競爭心理,設計具有競技性的作業內容,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團隊意識;同時也要注重作業的互動性,鼓勵學生與家長、同學一起完成作業,增強作業的社交性,讓學生在互動中感受體育運動的樂趣。通過貫徹趣味性原則,教師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讓學生快樂地完成作業,培養他們良好的運動興趣和習慣,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全面發展[2]。
(三)豐富性
豐富性也是“雙減”視角下小學體育課后體驗式作業設計的重要原則。這一原則強調作業內容應涵蓋多種運動項目和活動形式,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鍛煉選擇,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教師要貫徹豐富性原則,避免單一、重復的作業內容,而是引入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等多種運動項目,使學生接觸并嘗試不同的運動項目,拓寬他們的運動視野。同時,教師要結合個人挑戰、團隊合作、親子互動等活動形式,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社交技能。此外,豐富性原則還鼓勵創新。在體驗式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引入一些新穎、有趣的運動方式和鍛煉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過嘗試新的運動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身體素質,還能提升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雙減”視角下小學體育課后體驗式作業的實施策略
(一)了解情況,分層實踐
在“雙減”政策的指引下,小學體育課后作業的設計更加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期,他們的身體條件和運動能力各不相同,這要求教師在布置體育作業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性地設計作業內容。
在設計體驗式作業時,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運動技能和興趣愛好,并以此為基礎,制訂個性化的作業方案。例如,對于身體素質較好、運動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競技性的作業,如足球比賽、籃球運球接力賽等,讓學生在比賽中提升技能,享受運動的樂趣;對于身體素質相對較弱或運動技能運用尚不熟練的學生,教師應布置一些基礎性、趣味性的作業,如跳繩、踢毽子、簡單的舞蹈動作模仿等,通過輕松有趣的活動激發他們的運動興趣,逐步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興趣愛好,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內容。例如,在教授“立定跳遠”這一動作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將作業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基礎練習,即讓學生在軟墊上反復練習立定跳遠的起跳和落地動作,確保動作規范、穩定;第二層次為提高練習,即設置不同距離的跳遠目標,鼓勵學生嘗試跳得更遠;第三層次為拓展練習,即引入一些趣味性的跳遠游戲或競賽,如“跳遠接力賽”“跳遠闖關游戲”等,讓學生在游戲中鞏固技能,提升運動能力。
(二)游戲助陣,趣味橫生
游戲不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的認知能力和社交技能都在不斷發展。因此,在設計體育作業時,教師可以巧妙地融入各種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鍛煉身體、提升技能。
民間兒童游戲如“扔沙包”“老鷹捉小雞”“一二三,木頭人”“捉迷藏”“跳皮筋”“丟手絹”等,都是小學生耳熟能詳且喜愛的。這些游戲不僅簡單易懂,而且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3]。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選擇合適的民間兒童游戲進行改編和融合。以“扔沙包”游戲為例,教師可以將其巧妙地融入體育作業中,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身體素質,制訂不同難度的扔沙包任務。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站在指定位置,將沙包扔進桶中;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設置更遠的距離或準備更小的桶,以增強挑戰性。為了增強游戲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教師可以引入競爭機制,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每組站在同一線上,輪流扔沙包,看哪一組扔進的沙包最多或扔得最準。這樣一來,學生之間能夠形成積極的競爭氛圍。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創新游戲玩法,如自行設計障礙物、改變投擲方式等,以提高游戲的難度和趣味性。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鍛煉身體,還能提升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又如,在教授跳躍動作時,教師可以引入“跳皮筋”游戲;在鍛煉學生的靈敏性和速度時,教師可以開展“老鷹捉小雞”游戲。教師巧妙地融入各種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游戲活動,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鍛煉身體、提升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意識,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三)家校共育,實踐落地
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和學校是兩個重要的教育陣地。家校共育旨在通過雙方的密切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體育教學中,體驗式作業的設計與實施同樣需要家長的參與和支持。教師在設計體驗式作業時,不僅要考慮學生在學校的鍛煉情況,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在家庭中的實際鍛煉情況。教師可以通過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在家的活動空間和可利用的體育資源,以此為基礎,設計出既適合學生在學校進行,又能在家庭中輕松實踐的體驗式作業[4]。
例如,在教授“體操”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后與家長共同回顧并練習課堂上所學的體操動作。為了增強作業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教師可以建議家長和學生利用家中的家具或其他物品,創建一個簡易的“家庭體操房”。在這個特殊的“體操房”中,學生可以發揮想象力,將所學的體操動作與家中的各種物品結合起來,創編新的體操動作。教師可以鼓勵家長用手機或相機記錄下學生練習的精彩瞬間,并分享到班級微信群或其他互動平臺上。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還能加強家校之間的聯系和溝通,讓家長更加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從而更好地支持和配合學校的教學工作。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家長的反饋和建議,及時調整和完善體驗式作業的設計方案,使之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家庭的教育環境。這種方式能夠讓家校共育理念真正落地,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鍛煉身體、提升技能,增進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
(四)體驗為本,深化感知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體驗式學習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它強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來獲得知識、技能和情感體驗。在設計體育作業時,教師應以體驗為本,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和感知深化,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教師可以緊扣教學內容和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創設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的作業情境,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親身體驗,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和感知能力。
以五年級“耐久跑”的體驗式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回家后選擇安全、寬敞的場地進行耐久跑練習。為了增強作業的趣味性和挑戰性,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在跑步過程中設置一些標志或障礙物,如小旗子、塑料瓶等,要求學生按照規定的路線進行跑步練習,并在跑步的過程中盡量避開這些障礙物。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知耐久跑對鍛煉身體和培養意志品質的作用,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記錄每次跑步的時間、距離和感受。通過定期回顧和總結自己的跑步記錄,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進步和變化,從而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堂時間對學生的耐久跑作業進行檢查和點評。通過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跑步記錄、分享跑步心得和體驗感受,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和學習效果,并針對學生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結語
總之,“雙減”視角下小學體育課后體驗式作業的設計應注重分層實踐,巧妙融合游戲活動,同時強調家校共育,以學生的體驗為本,從而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全面發展,享受運動的樂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趙科偉.新時代下小學體育家庭作業的價值及實施策略[J].田徑,2023(12):74-76.
[2]仲兆倉,李虎.家校聯動模式下小學家庭體育作業實施策略[J].教育界,2023(26):53-55.
[3]董曉敏.“雙減”背景下小學體育家庭作業設計[J].天津教育,2023(18):7-10.
[4]林勇吉.學科融合下小學體育家庭作業的實踐與創新[J].新課程導學,2023(2):45-48.
作者簡介:田軍(1970—),男,山東省東營市勝利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