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恒美



摘要:“雙新”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深入研究課程標準與教材內容,提煉教學主題,在主題的統攝下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設計學習任務,創設問題情境,能夠引導學生深度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的“學”真正發生,高效培育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主題教學;核心素養;任務驅動
伴隨著新課程、新高考的推進,高考命題立意發生了很大變化,新高考下的高考歷史卷進一步淡化了對學生識記能力的考查,重點考查學生史料解讀的嚴謹性和科學性、歷史解釋的合理性和邏輯性、時空觀念的整體性和邏輯性,并將家國情懷滲透其中。這意味著高中歷史教學正面臨著新的挑戰,教師的課堂教學策略必須進行相應調整。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中明確指出要“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課標》是新課程、新高考的指向,更應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指向。主題教學是以主題為核心,通過對歷史材料信息的提取、課堂架構的重新整合以及立意建構,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一種教學方法。開展主題教學能夠促使學生理解史料與主題之間的關聯,進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雙新”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要積極探索主題教學,依據《課標》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刪繁就簡,引導學生有效整合教學知識,理順知識邏輯,建構知識體系,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筆者以統編版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三單元第7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為例,對基于主題的教學設計策略進行探索。
一、聚焦《課標》,提煉主題
鮮明的主題立意是一節好課的靈魂。教師能否恰當地提煉主題是實施主題教學的前提,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歷史教師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與水平,才能高屋建瓴地確定主題,更好地實現歷史主題教學的價值。
第三單元的主題是“走向整體的世界”,《課標》中對于本單元的內容要求為:“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課程具體內容方面,從《課標》來看,本單元的重點是第7課,教師要讓學生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的重要轉折點。第7課的主題前半句“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是切合“走向整體的世界”這一單元主題的,但本課內容還涉及“新航路開辟”帶來的“世界格局的演變”,因此提煉出的主題必須能夠統領這兩部分內容。在《課標》的指引下,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研讀,筆者最終選擇“流動”與“變動”這兩個詞語作為本課的主題。“流動”是指“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各種要素的全球性流動,“變動”是指“新航路開辟”引起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而帶來的世界格局的演變。這一主題簡潔概括,與《課標》要求相吻合,能夠統領本課的主體內容。
二、主題統領,凝練主線
在確定教學主題后,教師要在主題的統領下厘清知識的邏輯關系,梳理出教學主線。教學主線是教學的基本線索,清晰的教學主線有利于學生抓住重點與難點,更好地理解教學主題,最終形成知識的基本框架。教學主線的凝練需要教師研究分析教材子目的編排,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和整合,梳理出知識間的邏輯關系。
第7課第一目的內容為“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人口遷移”部分講述的是“新航路開辟”促進了各地人們的交往,推動了世界各地、各洲人口的相互遷移。人口廣泛流動改變了世界原有的人種分布結構。“物種交換”部分講述的是人口的遷移帶動了各地、各洲動植物的大交流,從而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而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在客觀上又帶來了各種疾病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
第7課第二目的內容為“商品的世界性流動”,講述的是“新航路開辟”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呈現共同發展的態勢,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形成。中國雖不是這場運動的發起者,但卻是商品的主要輸出者,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大量出口,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
第7課的引文部分指出,“新航路開辟”使各個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被打破,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第一、二目講述的人口、物種、商品的全球性流動即是其具體表現,這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引起的人類社會交往狀態的變動。故筆者將“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的表現歸納為人口遷移、物種交換、商品流動三個方面。
第7課第三目的內容為“早期殖民擴張”,講述的是“新航路開辟”拉開了歐洲對外殖民擴張的序幕,歐洲的殖民擴張中斷了美洲、非洲正常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原來的多元文明格局,最終形成了以歐洲為主導的世界格局。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引起的世界格局的變動。
歐洲通過殖民掠奪、經商貿易和奴隸貿易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并最終轉化為資本,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使歐洲從封建社會逐漸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同時,歐洲的變革又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大變革,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引起的社會形態的變動。
第三目內容主要分析歐洲殖民擴張對不同地區、對世界所產生的影響。因此,教師要略講殖民擴張的情況,重點分析殖民擴張帶來的世界格局與社會形態的“變動”。
三、任務驅動,提升素養
“雙新”背景下,教師要聚焦對主題的理解,著眼教學目標的達成,根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將教學內容設計成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一些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學習任務。筆者依據《課標》要求,圍繞“流動”與“變動”主題,對本課的學習任務進行了如下設計。
學習任務一:概括指出“新航路開辟”促進了哪些要素的流動,并在地圖上標畫出“新航路開辟”后人口遷移、物種交流的主要線路。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研讀教材與史料,培養學生對史料進行分析、整理、歸納的能力,讓學生從教材與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同時,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標畫出相關線路,讓學生將“新航路開辟”后的人口遷移、物種交換和疾病傳播的情況與地理空間聯系起來,這樣有利于學生增強時空觀念,深化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
學習任務二:分組討論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帶來了哪些影響。
【設計意圖】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帶來的多重影響,既要看到“新航路開辟”改變了整個世界物種、人種的分布結構,豐富了各地區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內容,世界發生巨大變化;也要看到人口的大量遷移給美洲帶來了疾病。
學習任務三:對比“新航路開辟”前后的兩張世界貿易圖,分析全球貿易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依據教材在地圖上標畫出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的路線與收益流向。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學生能夠發現全球貿易格局發生的重大變化,深入了解大西洋貿易與太平洋貿易的內容及對相關地區的影響,從而真正理解“‘新航路開辟推動全球各地從相對封閉走向聯系,世界開始日益走向一個整體”,培養世界眼光和國際視野。
學習任務四:分析大量白銀流入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分析思考當時的中國為什么沒能抓住歷史機遇實現社會轉型。
【設計意圖】讓學生將“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貿易與中國明清歷史相聯系,幫助學生構筑同一時期中西對比的框架,培養全球史觀。一方面,讓學生認識新航路開辟后中國商品大量出口,大量白銀流入中國,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變化;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對比、思考中西方不同發展走向的深層次原因,以史為鑒、聯系現實,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批判性思維。
學習任務五:分析“新航路開辟”后的殖民擴張給美洲、非洲、亞洲和歐洲分別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對世界格局有何影響?
【設計意圖】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歐洲的殖民擴張給不同地區帶來的不同影響:歐洲借此走上發展的快車道,殖民擴張打破了原來多種文明并存的世界格局,世界逐漸走向以歐洲為主導的時代,從而帶來了世界格局的大變動。
學習任務六:“新航路開辟”在歐洲引起的“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對歐洲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對人類社會有何深遠影響?
【設計意圖】學生理解“新航路開辟”會引起“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的原因,探究“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的概念內涵,理解“商業革命”“價格革命”與歐洲社會變革的內在聯系。歐洲逐漸步入近代社會,意味著人類的社會形態開始發生轉變,“新航路開辟”后世界的聯系日益密切。
學習任務七:依據本節課所學知識,以“流動”與“變動”為主題構建本課的知識體系。
【設計意圖】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圍繞主題進行課堂小結,理順本課的知識邏輯,自主構建起本課的知識體系,從而從宏觀上認識到“新航路開辟”推動了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流動)與世界格局的演變(變動)。
“雙新”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觀念要從“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在主題統攝下,合理運用教材與史料,以學生為中心,創設歷史問題情境,用任務進行驅動,由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轉變,將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過程轉化為發展核心素養的過程,從而彰顯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陳家華. 以核心素養為指歸的教學設計:中外歷史綱要(下)[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21.
(責任編輯:趙靜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