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樺 馬卓純 陳佳茵 周燕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發展以及建設教育強國重要的體現。本文以我國31個省份的2018—2022年面板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從基礎建設、數字資源、學生信息化素養、保障機制四個維度出發,構建教育信息化發展評價體系,先采用熵權法和線性加權法測算全國及東、中、西部三大區域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指數,以此評價其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再采用泰爾指數及核密度估計法探究我國整體及三大區域的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差異及時空動態演變過程的特征。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整體向好,總體發展均衡度較高,但各區域間仍存在差異,且區域內差異對整體發展差異影響較大,是總體差異的主要差異來源。由此可見,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高的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增大,并且地區差異擴大,存在極化現象。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熵權法;泰爾指數;時空差異分析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縮小教育城鄉、區域和學校之間的差距,加快教育數字化,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國家戰略中也明確提出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信息素養教育是信息化時代對教育的要求,能夠培養適應信息化社會的人才,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加快建設全民學習型社會。但在不同時間和地區,即時空上基礎教育的發展仍存在較大差異,教育資源和質量、通信技術、設備設施、傳授知識的線上線下渠道等都影響著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
本文試圖對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進行統計測度研究和分析時空上的差異,科學地了解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水平,準確把握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現狀,從而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向前發展,并建設教育強國。
二、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地區之間教育信息化差異呈現逐漸縮小的趨勢[1]。與傳統信息化教育相比,智慧教育呈現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和技術特征[2],如“互聯網+教育”以數據、信息資源為主要要素,基于實時協同的分工網絡,將教育領域優化、集成資源配置等全方位融合于教育之中[3]。目前,我國研究學者主要根據教育信息化發展指數、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綜合得分評估我國的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程度。
此外,我國教育信息化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東部地區、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和三區三州教育信息化發展存在較大差異,并且該差異與基礎設施配置、學習資源重構等密切相關,鄉村地區仍需加大扶持力度,以提高學生的信息化學習體驗感,并增強滿意度[4]。同時,教育信息化資源配置存在著明顯的時空差異,不僅拉大了信息化教育區域發展差異程度,還將影響我國信息化教育均衡發展和整體水平的提高。
歷年學者通常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評價體系構建及區域發展差異進行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等主觀賦權或主客觀結合的方法。基于此,本文在構建教育信息化發展指數評價模型、使用泰爾指數分析差異的基礎上,根據中國教育部官網最新的統計數據,創新地采用熵權法對權重進行測算,以體現實效性與嚴謹性。
三、指標體系與研究方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基于自然地理的區域劃分方式,將中國對31個省份共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區,再選取了2018年—2022年我國31個省份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的指標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年—2022年各地基本情況統計數據。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構建及變量說明
本文選取了基礎建設、數字資源、學生信息化素養、保障機制四個維度,構建由一級指標、生均計算機數、網絡多媒體教室數量比例、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數、生均電子圖書量、大專及以上文化水平人口數比例、15歲以上人口中非文盲及半文盲的人口數比例、教育信息化投入、教育信息化教師人才隊伍建設、10個二級指標以及18個三級指標構成評價體系。
(三)研究方案設計
首先,從基礎建設、數字資源、學生信息化素養、保障機制四個維度,構建教育信息化發展評價體系,采用熵權法和線性加權法。測算我國及三大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指數,以此評價全國、三大區域及各省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再采用泰爾指數GE(1)模型及核密度估計法,分析教育信息化發展差異及時空動態演變過程的特征;最后,對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提出優化建議。
四、統計分析過程與結果
(一)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測度結果分析
根據熵權法賦予指標的權重,采用線性加權的方法得到2018年—2022年教育信息化總體發展指數。結果顯示,指數在2018年的0.452上升到2020年的0.469之后,2021年下降到0.464,2022年上升到0.468。其中,從2019年—2020年,發展指數由0.456增長到0.469,是幾年間增幅最大的年份。總體而言,各年間發展指數的均值有所波動,但整體呈現上升趨勢,且增幅較大,反映了2018年—2022年我國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并且仍具有源源不斷的上升空間。
本文將我國劃分為三大地區,進一步計算2018年—2022年各區域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指數與均值。結果顯示,各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表現為:東部>全國>西部>中部,指數增長趨勢表現為:中部>西部>東部。從各區域發展趨勢來看,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發展指數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而東部地區的發展指數整體上較為穩定。相較于全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東部地區的發展水平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中部和西部地區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且中部地區的發展指數值明顯低于其他地區,且發展程度較為落后。該結果表明西部和中部地區需要加大區域間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力度,以逐步縮小其發展的差異程度。
對比各省發展指數,可以發現2018—2022年各省份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差異十分明顯,并且出現兩極分化的態勢。發展水平前5名依次是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江蘇省、天津市,發展水平遠遠領先于其他地區;平均發展指數排名后5位的省份依次是西藏自治區、海南省、湖南省、河南省、江西省。其中,上海市發展指數最高,數值約為得分最低的江西省的三倍,省份間存在“數字鴻溝”。通過對比各省份指數與全國指數值,在31個省份中有14個省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就表明在部分省份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正逐步提高,但仍然有部分省份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較弱,存在兩極分化現象。
(二)教育信息化發展時空差異的統計分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國教育信息化的變化及發展情況,本節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探究總體及三大區域的發展情況。
1.教育信息化時空動態演變過程分析
首先,采用核密度估計法繪制2018年—2022年發展水平的分布動態,探析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動態演進趨勢。從分布位置上看,隨著年份的增加,主峰位置小幅度右移,且移動幅度較為穩定,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正在逐年上升,具有良好的發展態勢。從分布形態上看,曲線形態逐步變陡峭再變平緩,峰值先增大后減小,說明教育信息化發展空間差異先縮小后增大。從分布延展性上看,核密度曲線存在右拖尾現象,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全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高的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增大。從分布極化上看,隨著年份的增加,曲線有從單峰轉為雙峰的趨勢,說明地區差異正在擴大,存在極化現象。
接著,分別繪制2018年—2022年四大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的分布動態,探析四大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動態演進趨勢。從區域層面上看,三大區域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逐年提高,正在不斷發展進步。其中,東部地區中各省份之間的空間差異趨于穩定,發展水平分布較均衡;西部地區中各省份的空間差異逐漸明顯,少數省份的教育信息化發展增速較快,而大多數省份增速較慢;中部地區各省份之間的空間差異先增大、后減弱,內部發展的協調性不穩定,容易出現極化現象。
綜合上述時空演化特征探析結果發現,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逐年上升的同時,發展水平高的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增大,地區差異正在擴大,存在極化現象。
2.教育信息化空間區域差異分析
針對計算得出的2018年—2022年我國31個省份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指數結果,采用GE(1)泰爾指數模型測算我國教育信息化水平泰爾指數。結果顯示,總體泰爾指數雖然在2021年出現了小幅度反彈增大,但整體上仍呈現差異減小的趨勢。此外,這5年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的區域內和區域間的泰爾指數均呈現逐步減小的趨勢;區域內5年平均泰爾指數及其平均差異貢獻率存在逐步增大的趨勢,且遠高于區域間平均差異貢獻率。綜上所述,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較為穩定且呈現差異減小的趨勢,其主要來源仍是區域內的差異,并且對總體差異的影響逐漸增大。
接著,計算三大區域相應的泰爾指數及其區域內貢獻率,探究各區域差異及對總體差異的影響。結果顯示(見表2),我國東部區域信息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而我國中部及西部區域內差異程度均較小。其中,西部地區教育信息化差異總體呈現減小趨勢,而中部地區的發展差異則是逐步增大。值得注意的是,東部地區的區域內差異雖逐漸減小,但仍遠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區,這可能是由于區域內教育信息化資源配置不均衡造成的。
五、結束語
研究表明,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整體向好,但各區域間仍存在差異,并且區域內差異對整體發展差異影響較大。首先,在三大區域中,僅東部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高于全國發展水平,并處于領先地位,而中部地區的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其次,發展水平高的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增大,地區差異正在擴大,存在極化現象。最后,全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總體均衡度高,總體區域發展差異主要來源于區域內發展水平差異,其中東部地區的區域內差異程度最大,其差異程度遠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
因此,政府應當做出以下舉措:在教育資源方面,建設跨區域教育資源共享平臺,擴大教育資源的覆蓋范圍,使優質的教育資源能夠跨越地域限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強對學校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建立長效穩定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機制,確保信息化教育項目能夠長期得到資金保障;在政策方面,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例如為欠發達地區的信息化提供更多的培訓和技術支持,以推動各地區之間的經驗和資源共享,促進公平而全面的信息化教育發展;在教育信息化人才資源方面,加強信息化專職人員建設,重視信息化相關培訓,從而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
作者單位:何思樺 馬卓純 陳佳茵 周燕 華南農業大學數學與信息學院
參考文獻
[1]尉小榮,李昊龍,鄧柳,等. 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指數及區域差異分析[J]. 電化教育研究,2020,41(3):114-121.
[2]楊現民.信息時代智慧教育的內涵與特征[J].中國電化教育,2014(1):29-34.
[3]朱月翠,張文德.“互聯網+教育”基本模型探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358(19):12-15.
[4]單俊豪,閆寒冰,宮玲玲,等.我國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公平發展現狀研究——基于近42萬份學生在線學習體驗的調查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