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敏 楊淑麗 丁一 李莉蓉



摘? 要:著力培養“有愛國愛崗情懷、有人文關懷素養、有終生學習能力”的醫學人才,內科學教研組系統化設計和構建課程思政體系。通過提升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修訂課程標準和育人目標,挖掘思政元素及打造內科學思政案例庫,總結提煉出“學思踐悟”思政融入方法,有效保障“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效結合,課程思政育人成效明顯。
關鍵詞:課程思政;系統化設計;思政案例庫;人文關懷;內科學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7-0163-04
Abstract: To train medical students with "patriotic feelings, humanistic care and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the teaching group of the course Internal Medicine has systematically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a curriculum system. By improving teachers' ability and consciousness of carrying ou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e revise curriculum standards, m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buil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base of Internal Medicine. We summariz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method --
"Learning - thinking - practice - perception". We finally guarantee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imparts" and "value guidance" effectively. The resul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obviou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ystematic des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base; humanistic care; internal Medicine
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提出,醫學類專業課程教學中注重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著力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注重加強醫者仁心教育[1]。貫徹落實指導綱要的精神,醫學院校已全面啟動課程思政建設。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發覺以下問題限制了思政教育效果的呈現,如專業課程思政教育頂層設計不足,專業的思想價值和內涵的挖掘不夠深入,課程思政案例資源建設不完善,與專業課程內容的結合點把握不準確[2-3]。因此,結合臨床醫學專業課程的特征,系統化設計課程思政,是專業課程思政探索和實踐的主要方向,是保證思政效果的必經之路。
臨床醫學課程如內科學中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4-5],如何在尊重臨床專業培養要求與學生需求的基礎上,系統化設計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將思政教育潤物無聲地融合于內科學課程教學中,寓思想政治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成為“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內科學教研組對內科學課程進行系統化思政教育設計,通過提升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修訂課程標準和育人目標,挖掘思政元素及打造“百年風華、醫者榜樣”“共情意識、真心關懷”“敬畏生命、精益求精”思政案例庫,創新“學思踐悟”思政融入方法,推進“五點三維”多維課程評價改革等一系列舉措,有效保障內科學專業課程既“知識傳授”又“價值引領”,以提高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水平和育人效果。
一? 內科學課程思政設計與實踐
(一)? 多措并舉,提升專業課教師思政素養
1? 校企合作,專兼結合,明確課程思政主體
在臨床醫學院“校企合作,專兼結合”辦學模式下[6],學院聘請附屬醫院行業專家作為產業教授,與臨床醫學教研室專職雙師教學團隊共建臨床醫學專業內科學課程。專兼職教師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剖析各系統教學內容。專任教師側重教學實際,兼職教師側重崗位特點,整合優質資源,共同進行課程思政設計,并在學院教學平臺和附屬醫院實訓基地兩個平臺共同實施課程思政,共育臨床醫學專業人才。
2? 規范制度,開展思政培訓教研,提升教師思政能力
校、院多方聯動,建立課程思政集體教研制度,推動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合作教研。課程團隊每月與醫院兼職教師、思政教師、輔導員共同開展聯合教研,了解學生思想特點、剖析教學內容、建設課程思政案例庫和設計思政融入方法。通過教師之間的“同向同行、協同育人”來保障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定期舉辦現場教學觀摩、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專題培訓等多種措施,切實增強教師的“育德意識”,培養和提升教師的“育德能力”,進而養成在課程教學中主動開展課程思政類課題探索,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重點、難點、前瞻性問題的研究,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
(二)? 以崗為靶,修訂課程標準和育人目標
高職臨床醫學教育主要培養面向農村及城鎮的基層醫生,其崗位要求學生應能診斷與處理常見病和多發病,并具有良好的醫德修養[7]。立足其崗位勝任力要求,結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遵循醫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修訂內科學課程標準,凝練“課程思政”教學總目標為:有愛國愛崗情懷、有人文關懷素養、有終生學習能力的“三有”基層健康守門人。
(三)? 結合課程內容,共建思政素材
1? 集體教研,共同挖掘思政元素
臨床醫學是一門面向“人”的學科,從疾病的預防、治療到康復,無不以人、以患者為中心。內科學作為臨床醫學專業核心課程,其中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如職業使命感和責任感、人文關懷和生命意識、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科學素養(嚴謹求實)和敬業精神、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等。內科學集體教研組根據學生就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及既往教學實踐,挖掘內科學課程內容中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共同商討每個課程章節的代表性思政元素及融入點,確保每個課程章節至少找到1個教學大綱要求的知識點或與臨床聯系密切的任務訓練點用于思政教育設計。教研組希望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同時,可以促進其對臨床專業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使二者有機融合,最終達到如鹽入水、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表1所列為內科學部分篇章的思政元素及與教學內容的融入點。
2? 共建共享,打造“思政案例庫”
課程思政案例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工具,思政案例的選取既要緊扣教材內容,又要貼近實際、緊扣時代、與時俱進,要能夠觸動學生,打動學生,才能達到效果。由內科學思政教研團隊,共同積累和篩選思政案例,并設立了具有臨床專業特色的“百年風華、醫者榜樣”“共情意識,真心關懷”“敬畏生命 精益求精”3個課程思政案例庫。“百年風華、醫者榜樣”中包括人民英雄張伯禮的中醫情懷、記抗疫中的鐘南山、中國食管心房調搏技術的奠基人蔣文平和扎根基層15年的最美醫生李楊等先進人物事跡,通過榜樣人物事跡引領醫學生踐行愛崗敬業精神、勇擔服務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共情力也稱為同理心,或換位思考,醫生的共情力即理解患者的處境和感受,并按照正確的理解去幫助患者,真心實施人文關懷。“共情意識、真心關懷”案例庫主要包括以敘事故事形式呈現的患者處境和醫患關系,包括《中國醫生》電影節選、《人世間》醫療新聞記錄片、患者患病后的講述、《醫生的修練》等醫療故事書籍,通過醫患敘事故事的形式促發學生換位思考,并自覺關愛患者。“敬畏生命、精益求精”案例庫包括“青年科學家曾子敬:敬畏生命成為我的底色”“徐文嚴從醫70年——秉謹嚴之志,懷人文精神”,臨床漏診誤診案例及分析等。此案例庫主要用于提升學生以人為本、敬畏生命的生命意識,并由此激發學生嚴謹求實、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醫者精神。教研團隊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完善課程思政案例庫,并同步到在線開放課程平臺,供教師教學使用、學生自學參考。
(四)? 提煉思政融入方法,助力課程思政落地
在教學環節中,結合內科學課程特征,總結提煉出“學思踐悟”思政融入方法,即通過“學”榜樣人物、“思”共情意識、“踐”人文關懷及“悟”社會責任,全方位、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融入思政育人理念。如在學習急性心肌梗死最新治療方法時,提出心臟病學專家蔣文平教授的話語“若有一周不學習,我就不敢去給病人看病”,以鼓勵學生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在學習肺炎概述部分,引出呼吸病專家鐘南山的事跡教育學生愛崗敬業、勇擔社會責任。在模擬診療環節,運用體驗式教學法,讓學生分角色扮演醫生和患者,體驗患者患病后的心理和感受,以患者喜愛的方式對待患者,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共情同感能力,促發學生自覺踐行人文關懷,并不斷提升專業技能以更好服務患者。
二? 課程思政效果
該課程思政教育背景下,學生知識、能力、素質三維目標達成度高。以2019級臨床醫學專業213名學生為例,“五點三維”評價顯示學生內科學理論測試成績85.2分,案例分析均分85.6分,及格率100.0%,優秀率58.7%,明顯高于往屆學生(圖1)。借助大學生自主學習量表對2019級兩個班(92人)自主學習情況分析發現,學生思政課程開展前后的學習動機及學習策略有明顯提升(表2)。學生對于各類競賽和科研課題的參與度提高,學生申報大學生課題,2021年獲省課題2項,參加臨床醫學專業技能大賽,2017—2018年獲國家級二等獎5項、三等獎1項,省級一等獎 1項和二等獎3項。學生實習結束后,收集實習單位帶教老師及患者對學生人文關懷素養、醫患溝通能力等方面的評價,滿意度達100%。
三? 結束語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臨床醫學生是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后備軍,未來要承擔維護全民健康的神圣職責,這就要求醫學畢業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還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崇高的社會責任感[8]。在醫學專業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將“醫學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將有效破解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現象,是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培養德才兼備醫學人才的必然趨勢[9-10]。
系統設計的內科學課程思政體系,思政目標明確,培養“有愛國愛崗情懷、有人文關懷素養、有終生學習能力”的“三有”基層健康守門人。在集體教研共建的思政素材基礎上,在“學思踐悟”課程思政實施方法支持下,思政教育有抓手,能落地。經過幾年的努力,思政效果初顯,醫學生的使命感、責任感明顯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和能力明顯提升,醫德修養及人文關懷素養明顯提升,“三有醫生”初顯成效。
專業課程思政教育任重道遠,教師應在不斷實踐總結的基礎上,系統化設計并不斷優化課程思政,深度挖掘內科學專業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在教學的設計和案例的選擇上下功夫,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結合醫學專業、行業特點,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我們的醫學教育有高度、有溫度、有思想和有靈魂,為國家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04748c500024fb1000000036447884a.
[2] 張亞光,常廣明,喬虹.“課程思政”視閾下內科學的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2,14(22):30-34.
[3] 童杰峰,溫麗虹,薛靜.內科學課程思政融合的實踐與效果分析[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23,21(1):51-53.
[4] 湯卓穎,陳麗靈,張宏秀.臨床醫學本科生人文關懷意識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21(11):185-188.
[5] 盧盛娟,彭鵬,黃杰安,等.思政元素融入《內科學》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21):44-47.
[6] 羅曉清,吳麗榮,宋悅寧.高職相關醫學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4(26):157-159.
[7] 簡亞平,李祖祥,劉美紅,等.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加強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20,38(21):96-97.
[8] 李莉蓉.國內外全科醫學教育發展現狀與展望[J].高教學刊,2021(7):31-34.
[9] 曹錫山,趙圣文.關于醫學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21,38(5):379-381.
[10] 張挺,馬新新.類型層次視域下高職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體系重構[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2):36-40.
基金項目:2022年度江蘇省社哲立項課題“基于大衛生、大健康理念的基層卓越全科醫學人才教學模式改革研究”(2022SJYB1593,負責人為李莉蓉);2023年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項目資助(蘇教師函〔2023〕27號,負責人為童敏);2020年江蘇省高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診斷學課程”(蘇教辦高函〔2021〕 11號);2020年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領雁項目“CD276在急性心梗患者血液中的變化及意義初步探索”階段性研究成果(szwzy202104,負責人為童敏)
第一作者簡介:童敏(1980-),女,漢族,江蘇儀征人,博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心肌病發病機制研究、高職醫學專業教學改革。
*通信作者:李莉蓉(1976-),女,漢族,河南鄭州人,博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自身免疫糖尿病發病機制研究、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