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蓉 張琦



作者簡介
安蓉(1969- ),女,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職業技術教育(天津,300350);張琦(1999- ),女,天津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職業技術教育
摘 要 以我國31個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數據為基礎,探討我國高職教育投入基本情況、省際差異變化趨勢與發展現狀,并進一步探索高職財政投入省際差異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我國高職教育財政投入總量逐年增加,省際差異一直存在但總體呈波動縮小趨勢;高職財政投入總體差異主要來源于東、中、西地區內部差異,其中東、西部地區內部差異是影響地區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存在各省份生均預算內經費不均衡、在校生規模與產業結構發展不適應、經濟發展水平與高職財政投入不匹配的問題。基于此,我國應加大中央政府對高職院校的財政投入總量,優化高職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強化地方政府發展高職教育的責任,縮小高職院校生均經費的投入差距;結合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優化高職院校發展路徑,提升院校資源籌措能力。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財政投入;教育經費;省際差異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4)15-0032-07
一、問題提出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各級人民政府要建立與辦學規模和培養要求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制度[1]。同年10月,財政部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績效為導向的生均撥款制度加快發展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意見》,提出從2017年起各地高職院校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應當不低于12000元[2],第一次規定了高職院校的生均財政撥款最低標準。近年來,中國高職教育財政投入總量持續增長,但仍未與其事業發展規模相適應,2021年高職在校生數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45.5%,而高職財政經費投入僅占高等教育財政總經費的21.7%;且全國各省份之間的高職教育財政投入仍然存在一定差距,2021年北京市高職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為68314元,河南省僅為12298元,不到北京的五分之一,這種不均衡的格局勢必對現代高職教育的發展帶來嚴重制約。基于此,探究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財政投入的演變與省際差異,對于了解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投入現狀與發展趨勢,促進區域高等職業教育事業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已有文獻來看,國內諸多學者對高等教育財政投入開展了廣泛的研究。有學者從教育公平視角討論分析了我國高等教育經費配置的區域差異[3][4],并研究了政府財政供給能力、政策取向、高等教育市場需求和畢業生流動狀況等因素對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影響[5][6][7][8]。還有學者研究了東、中、西部地區間和地區內部的高等教育經費差異[9],提出東部地區內部差異及東中西地區間差異是經費差異的主要來源[10]。在高職教育財政研究方面,有學者通過比較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的經費投入來說明高職財政經費不足的狀況[11],運用基尼系數等指標分析我國高職教育均衡發展狀況[12][13],發現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出現發展規模和資源汲取水平較大的省際差異[14]。
總的來看,國內已有文獻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整體領域,對高職教育財政投入的研究較少;另外,探討高職教育財政投入省際差異影響因素的研究也相對較少。因此,本文基于2012-2021年31個省份高職教育財政經費數據,研究我國高職教育財政投入的基本情況與省際差異,同時探討高職財政經費投入省際差異的影響因素。
二、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文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考慮到數據可得性和完整性,涵蓋2012-2021年我國31個省市區(不含港澳臺)。其中,高職教育經費、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來源于《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在校生數量來源于《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人均GDP、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二)指標選取
在我國,目前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是高職教育經費的最主要來源,其中預算內教育經費是財政性教育經費的主要組成部分。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可以反映各級財政年度預算中對每個學生的資金投入水平[15],因此本文采用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這一指標進行測算。
(三)區域劃分
本文采用的是國家統計局現行的東部、中部與西部的劃分標準。東部區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中部區域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區域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不包括我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
(四)研究方法
為精確地反映2012-2021年間我國高職教育財政投入的演變及其省際差異,本文采用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進行測算。
1.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是1912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提出的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重要分析指標。在20世紀70年代,國際上有學者開始將基尼系數運用在教育領域,后用于衡量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程度。基尼系數的范圍在0到1之間,數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趨向平等。利用基尼系數衡量財政經費省際差異的優點是不同年份之間可以比較,且包括了樣本全部觀測值,能比較客觀地反映地區間高職教育資源分配的相對差異。
本文采用國家統計局城市調查總隊總結的教育基尼系數實用公式[16],表達式為:
基尼系數計算過程具體如下:首先將31個省份高職院校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按升序排列,再分別計算出各省份高職在校生人數占全國的比例(Pi)、高職預算內經費支出占全國的比例(Wi)和累計比例(Qi),最后計算基尼系數G。
2.泰爾指數及其分解
泰爾指數(Theil Index)是由泰爾(Theil)等人在1967年提出的一種衡量個人或地區間收入差距的指標,其具有良好的可分解性(基尼系數亦可分解但有冗余),整體差異可以被分解為組內和組間差異,并且可以進一步分析組內和組間差異對總差異形成的影響作用。泰爾指數的表達式為:
T= ( ln )
Tj= ( ln )
T=Tw+Tb=(××Tj)+(× ln )
上式中,T表示全國高職教育財政經費的總體差異泰爾指數,其大小處于0~1之間,泰爾指數越小,說明財政經費的總體差異越小,反之則說明總體差異越大。i表示省份,n表示省份數量,yi表示省份i的生均預算內經費,y-表示全國各省份生均預算內經費的平均值。Tj表示地區j的總體差異泰爾指數,nj表示地區j的省份數量,yji表示地區j省份i的生均預算內經費,y-j 表示地區j的生均預算內經費均值。生均預算內經費的總體差異泰爾指數被進一步分解為地區內差異泰爾指數Tw和地區間差異泰爾指數Tb。另外,定義Tw/T和Tb/T分別為地區內差異和地區間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率,(yj/y)×(Tj/T)為各地區對地區內總體差異的貢獻率,yj表示地區j內各省份的生均預算內經費之和,y則表示全國生均預算內經費之和。
三、研究結果
(一)高職教育經費投入基本情況
1.投入總量持續增長,但存在地區差異
2012-2021年間高職教育財政經費總量呈現上升趨勢,全國生均預算內經費從2012年的1.01萬元增長到2021年的1.58萬元,見圖1。高職生均財政經費大小順序依次為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全國—中部地區。東部地區財政經費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其次是西部地區;而中部地區處于最低水平,呈現“中部塌陷”特征。2021年東部地區高職院校生均預算內經費為2.2萬元,而中部地區僅為1.43萬元。如果以生均預算內經費作為衡量高職院校財政水平的指標,那么2021年東部地區高職院校財政水平是中部地區的1.54倍。各地區高職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拉大了各地區高職院校財政水平的差距。
圖1 分區域高職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情況
2.高職教育經費來源結構發生變化
我國高職教育經費來源有財政性教育經費、事業收入、民辦學校中舉辦者投入、捐贈收入和其他教育經費。十年間高職教育經費來源結構持續發生變化,見圖2。隨著國家財政投入的不斷增加,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最快,與其他的經費投入占比差距越來越大。2021年高職財政性教育經費為2081.4億元,占高職教育總經費的68%,成為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財政性經費和事業收入一直呈上升的趨勢,而民辦學校中舉辦者投入等其他經費來源所占比例極小且具有不穩定性。由此可見,我國高職教育經費收入主要依靠財政性經費和事業收入,其他來源的經費投入占比極小,且財政經費與其他經費投入的差距在持續擴大。
(二)省際差異變化趨勢分析
1.極差
高職生均預算內經費的極差呈波動增大趨勢,說明其絕對差異總體上在擴大,見圖3。從2012年的38746元增至2021年的56017元,2020年達到最大值84980元。這是由于高職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的最低值增幅較低,而最高值增幅較高。2012-2021年間,除2012年外,西藏高職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一直居于前三名,2020年達到全國最高值96617元,與最低值11637元差距非常大。可以看出,西藏高職教育財政投入力度持續加大。
圖3 2012-2021年高職生均預算內經費的極差
2.基尼系數
利用基尼系數的實用計算公式,測算出2012-2021年我國高職生均預算內經費的基尼系數,見圖4。
圖4 2012-2021年高職生均預算內經費的基尼系數
總體來看,十年間高職生均預算內經費基尼系數呈先波動增長,然后不斷縮小的變化趨勢。具體來看,2012-2014年高職生均預算內經費基尼系數在波動中上升,在2014年達到峰值0.177,表明當時高職財政經費配置公平程度最低;2015-2021年生均預算內經費基尼系數逐年下降,在2021年達到最低值0.098,表明近幾年我國高職教育財政經費分配越發公平。
3.泰爾指數
本文將31個省份劃分為東、中、西部三個地區,利用泰爾指數及其分解分析我國高職教育財政經費投入的差異,測算了全國總體差異、地區內差異、地區間差異以及相關貢獻率。由表1可知,總體泰爾指數與基尼系數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比較地區內與地區間泰爾指數可以發現,我國高職教育財政經費的地區內泰爾指數遠大于地區間,表明東、中、西地區內部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的差異遠遠大于不同地區間的差異。從地區內部來看,東部地區泰爾指數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最低,且東、西部地區的泰爾指數遠高于中部地區,表明東、西部地區高職教育財政經費的差異程度大于中部地區。從變化趨勢上看,十年間總體泰爾指數、地區內和地區間泰爾指數呈波動下降趨勢,表明各地區內部和地區間的差異程度總體上在減小,但2020年總體泰爾指數達到最大值,表明該年比較特殊,高職財政經費的不均衡性程度較大。中部地區泰爾指數遠低于其他地區且呈明顯下降趨勢,表明東、西部內部的不均衡性遠大于中部地區且這種差距在持續擴大。
如表2所示,將泰爾指數進行分解,進一步對高職教育生均預算內經費的泰爾指數貢獻值進行分析。比較地區內差異和地區間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率,可以發現,高職財政經費投入的總體差異主要由地區內部的差異引起,十年間東、中、西部地區內差異貢獻率在81%~94%之間波動, 平均達87.01%;而地區間差異的貢獻率則很低,十年間貢獻率平均僅為12.99%,對總體差異的影響不是很大。從具體各地區內部差異來看,東、中、西部地區內部差異對整體差異的平均貢獻率分別為56.91%、2.38%和27.69%,東西部地區內部差異貢獻率遠超中部地區,這是因為東部地區的遼寧、河北等省份與其他發達省份差異較大,如2021年東部地區的北京市、海南省高職生均預算內經費分別達6.83萬元、2.26萬元,而遼寧省、河北省生均預算內經費分別僅為1.33萬元、1.44萬元。西部地區內部差異主要是因為西藏、青海、寧夏與其他省份差距較大,如2021年西部生均預算內經費平均為2.1萬元,而西藏經費高達5.05萬元。2020年總體泰爾指數達到最大值,西部地區內部差異貢獻率達62.06%,這主要是因為西藏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高達9.66萬元,其他省份與之差距非常大。在中部地區,財政經費配置差異相對較小,呈均衡狀態。從時間趨勢上來看,2014-2021年地區內差異貢獻率呈擴大趨勢,從81.92%增至88.8%,與之相對應的是地區間差異貢獻率的減小;中部地區差異貢獻率極小且呈縮小趨勢。
綜上可見,高職教育財政經費的均衡程度總體上呈上升趨勢,近兩年由于特殊省份數據而有所波動。高職財政經費投入的總體差異主要由地區內部的差異引起,且地區內差異的貢獻呈擴大趨勢,而地區間差異對總體差異的影響不是很大。從各地區內部差異看,東、西部地區內部差異程度遠遠大于中部地區且這種差距在持續擴大,即高職生均預算內經費的不均衡性主要來源于東、西部地區的內部不均衡。
(三)省際差異發展現狀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我國高職教育財政投入省際差異的發展現狀,選取2021年各省數據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1.各省份高職教育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水平不均衡
2021年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全國平均為1.58萬元, 最高的五個省份是北京、西藏、青海、寧夏、海南,分別為6.83萬元、5.05萬元、3.75萬元、2.30萬元、2.26萬元,最低的五個省份是河南、廣西、湖南、遼寧、湖北, 分別為1.23萬元、1.29萬元、1.32萬元、1.33萬元、1.38萬元。東部地區的遼寧、河北、福建和天津高職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中部地區8個省份的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水平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湖南、河南的支出水平為倒數后兩位;西部地區廣西、云南、陜西、重慶、貴州和甘肅6個省份的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綜上可見,中國高職教育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并不均衡,總體呈“中部塌陷”局面,中部地區省份高職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相對較低,河南在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排名中連續三年墊底。北京在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排名中遙遙領先,由于中央財政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 西藏的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也處于領先位置。
2.高職教育在校生規模與產業結構發展不適應
從在校生規模來看,2021年河南省的高職在校生規模最高,達到了137.8萬人;此外,廣東和山東兩省的高職在校生數量也超過100萬人。而位于西部地區的西藏、青海、寧夏和東部地區的北京,高職在校生規模則較低,不足10萬人,可見,各省份高職在校生規模的差異較大。從產業結構來看,我國東中西部產業結構的差距較大,位于東部地區的省份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尤其是北京和上海,其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位居全國前兩位, 分別達到了81.7%和73.3%;而中西部地區的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相對較低,如內蒙古和山西分別僅為43.5%和44.7%。第三產業的發達導致當地對人力資源需求的擴大,然而北京、上海等地的高職在校生規模較低,其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供給并不能滿足區域產業結構對人才的需求。而一些中西部地區的省份在校生規模較大,當地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相對滯后,導致高職畢業生流動到人才需求量更大、就業機會更多、薪資水平更高的其他省份,造成教育財政外溢,損害地方財政投入的積極性。
圖5 2021年各省在校生規模與產業結構情況
3.各省份經濟發展水平與高職教育財政投入不匹配
相較于東、中、西部三大地區而言,各省份在高職財政經費投入上的分化更為明顯。為使經濟發展水平與教育財政投入兩項指標能夠直接比較,本文對數據進行了Z值標準化處理。以2021年為例,以人均GDP代表不同省份的經濟發展水平,生均預算內經費代表教育財政投入,構建標準化(Z分數)處理后的二維圖,見圖6。其中,縱軸代表地方政府高職教育財政投入水平,橫軸代表各省份經濟發展水平。如圖6所示,橫、縱軸劃分出四個象限,將31個省份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為“高經濟發展水平,高教育財政投入”地區,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和內蒙古,位于第一象限。其中,北京和上海的經濟發展水平居于全國前列,遠超其他省份,政府財政收入豐裕,高職教育財政投入也隨之增加;內蒙古為邊疆地區,政府分擔了很大部分的高職教育成本且高職教育規模不大。第二種類型為“低經濟發展水平,高教育財政投入”,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寧夏和海南,位于第二象限。這些省份為少數民族自治區或邊遠地區,相較于其他省份,高職教育規模小且中央政府的財政傾斜與資助力度更大。第三種類型是“低經濟發展水平、低教育財政投入”,主要包括甘肅、黑龍江、廣西、貴州、河北、吉林、云南、河南、陜西、江西、安徽、四川、新疆、遼寧、山西和湖南,位于第三象限。這些省份主要是東部落后省份和中西部人口大省,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地方財政收入較低,而高職教育規模又較大。第四種是“高經濟發展水平、低教育財政投入”,包括廣東、江蘇、浙江、天津、福建、山東、重慶和湖北,位于第四象限。這些省份大都屬于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財政收入較高,但其高職教育財政投入卻出現滯后,還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間。由此可見,我國各省份高職教育財政投入水平并沒有完全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呈現出非均衡發展的態勢。除了地方財政能力這一因素,地方政府對高職教育的投入意愿和中央財政傾斜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各省份高職教育財政投入產生影響。
圖6 經濟發展水平與高職教育財政投入標準化二維圖
四、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通過研究2012-2021年我國高職教育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的演變、省際差異變化趨勢和發展現狀,得到主要研究結論。
第一,就我國高職教育經費投入基本情況而言,一方面,我國高職教育經費總量在逐年增加,全國生均預算內經費從2012年的1.01萬元增長到2021年的1.58萬元,但東、中、西部地區財政經費存在差異,東部地區財政經費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其次是西部地區,而中部地區處于最低水平。另一方面,我國高職教育經費來源結構持續發生變化,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最快,2021年為2081.4億元,占高職教育經費的68%。我國高職教育經費收入主要依靠財政性經費和事業收入,其他來源的經費投入占比極小,且財政經費與其他經費投入的差距在持續擴大。
第二,從我國高職教育財政投入省際差異的變化趨勢來看,各省份高職教育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絕對水平逐年提高,絕對差異總體呈擴大趨勢;十年間我國高職教育財政經費配置公平程度有所提高,省際差異總體呈波動縮小趨勢。高職財政經費投入的總體差異主要由地區內部的差異引起,且地區內差異的貢獻呈擴大趨勢,十年間貢獻率平均達87.01%;從各地區內部差異看,東、西部地區內部差異程度遠遠大于中部地區且這種差距在持續擴大,即高職生均預算內經費的不均衡性主要來源于東、西部地區的內部不均衡,十年間東、西部差異貢獻率平均為56.91%和27.69%,東、西部地區內部差異是影響總體差異的最主要因素。
第三,從我國高職教育財政投入省際差異的發展現狀來看,2021年各省份高職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水平并不均衡,中部地區省份高職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相對較低,河南在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排名中連續三年墊底,北京和西藏在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排名中則遙遙領先。此外,本文探討了在校生規模、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和地方政府教育投入意愿等因素對高職財政經費省際差異的影響。首先,我國各省份高職教育在校生規模與產業結構的差異都較大,且在校生規模并未適應產業結構的發展。北京、上海等第三產業發達的省份高職在校生規模較低,難以滿足區域產業結構對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一些中西部地區的省份在校生規模較大且產業構成較低,高職畢業生流動到人才需求量更大、就業機會更多、薪資水平更高的其他省份,造成當地教育財政外溢,損害地方財政投入的積極性。其次,各省份經濟發展水平與高職教育財政投入不匹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如河南、廣西等中西部人口大省的地方財政收入較低且高職在校生規模較大,因此教育生均財政經費較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西藏、青海、寧夏等少數民族自治區或邊遠地區,高職教育規模小且中央政府的財政傾斜與資助力度更大,因此教育生均財政經費較高;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如江蘇、浙江等東部省份由于非財政性經費較充足,地方政府對高職教育的投入意愿并不高,因此其高職財政投入滯后于地方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水平非常高的地區如北京和上海,其政府財政收入豐裕且在校生規模不高,生均財政經費也隨之增加。
(二)對策建議
教育經費的投入是高職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有效保障,為提高我國高職教育經費投入均衡性,促進區域高等職業教育事業協調發展,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第一,加大中央政府對高職院校的財政投入總量,優化高職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機制。首先,發揮中央政府的財政撥款作用,適當增加對中西部地區的高職生均撥款獎補,同時加大對其高職教育專項資金的支持力度。引導各地尤其是高職教育相對滯后區域建立完善高職生均經費投入機制,在綜合考慮學生數量、生均經費水平等指標的基礎上強化對各地財政資金配置效率的考核,促進高職教育公平發展。其次,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高職教育經費轉移支付機制,提高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水平。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財政供給能力、高職教育規模等客觀因素的限制,河南、安徽、貴州、甘肅等中西部省份生均經費不足且人力資本流失嚴重。因此,應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避免資源配置中過度“馬太效應”的出現。
第二,強化地方政府發展高職教育的責任,縮小高職院校生均經費的投入差距。各省份生均財政經費不均衡,其中地方政府的財政實力和對高職投入的支持力度是重要影響因素。高職教育財政投入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的一些東部省份要增強對高職教育的投入意愿,主動分擔更多的教育成本,使地方高職院校財政經費的增幅與地方財政收入相一致,縮小東部地區內部經費差異;同時經濟發達地區可設立專項經費幫扶中西部生均投入不足的省份,縮小省際經費投入差距。各地方政府應依據各地高職院校發展規模、各專業學生培養成本等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高職各項生均經費投入標準,基于績效評價結果對高職院校實施動態財政撥款,完善高職生均經費投入體系。還應建立對地方政府高職經費投入和落實情況的監督制約機制。
第三,結合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優化高職院校發展路徑,提升院校資源籌措能力。除了公共財政投入的支撐,高職院校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構建與區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實現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結構差距較大,高職院校應增強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意識,關注當地產業發展人才需求與高職畢業生潛在需求量,積極在發展定位、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與地方發展的聯系,形成自身特色,合理調整在校生規模。一些產業構成高而在校生數量相對較少的省份亟須擴大高職教育規模,滿足當地產業發展需求。而一些在校生規模已經較高的省份則要避免高職盲目擴招,應積極拓寬產學研合作、重點項目招標、企業或社會團體捐贈等渠道,提高高職院校的經費籌措能力。
參 考 文 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2014-05-02)[2024-03-01].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 06/22/content_8901.htm.
[2]財政部 教育部關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績效為導向的生均撥款制度加快發展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意見[EB/OL].(2014-10-30)[2024-03-0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27229.htm.
[3]鮑威,劉艷輝.公平視角下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區域間差異[J].教育發展研究,2009(23):37-43.
[4]胡德鑫.我國高等教育經費配置公平程度及政策選擇研究——基于教育基尼系數的測算[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8(2):92-97.
[5]鮑威,劉艷輝.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差異影響因素的多層線性模型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1(19):1-7.
[6]岳昌君.1998-2011年間高校生均經費的地區差異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3(7):42-47.
[7]宗曉華.地方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及其影響因素[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41-48.
[8]于偉,張鵬.我國高校生均經費支出省際差異的再分析——基于shapley值分解的方法[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2):97-107+190-191.
[9]范海燕,孟祥瑞.中國地方高校生均經費不均衡性研究[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2(3):150-153.
[10]劉亮.中國地區間高等教育經費差異的因素分解[J].統計與決策,2007(11):94-96.
[11]楊家珍,沈華.我國高等職業院校財政投入的差異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3(9):9-11.
[12][15]戴文靜,周金城.基于基尼系數的高職教育生均經費地區配置公平性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2(10):99-103.
[13]戴文靜.我國省際間高職教育均衡發展狀況的實證研究——基于生均經費支出指標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3(1):113-117+124.
[14]楊釙,劉云波.省級統籌與高等職業教育的均衡發展[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6(3):59-83+190.
[16]龔紅娥.基尼系數及其實際應用[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2(6):35-40.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between 2012 and 2021
An Rong, Zhang Qi
Abstrac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between 2012 and 2021,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vestment, the changing trend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in higher vocational financial invest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have always existed but generally fluctuated and narrowed. The overall differe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financial investment mainly comes from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are the determinants of regional disparities. At present, there are problems in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various provinces, such as the imbalance in the budget of each province,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scale of stud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China should increase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financial investment support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optimize the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mechanism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s to develop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narrow the gap in the investment of per capita funding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ombination with regional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resource mobilization capac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inancial input; education funds;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Author? An R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Zhang Qi, postgraduate student of Tianji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