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摘要】在當前的教育情形下,美育教育是較為重要的內容。音樂作為小學教育的核心課程 ,需要以美育教育為導向,開展教學。本文從音樂核心素養培養、多元智能發展的角度簡述了小學音樂美育教育作用、分析了現狀,提出了針對性策略:“健全教師認識,深挖美育元素”“豐富教學方法,強化課堂教學”“拓展教學內容,開拓美育思維”“創新教育途徑,推動多元協同”。
【關鍵詞】以美育為導向? 小學音樂? 美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5-0151-03
在我國,美育教育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無論是先賢經典論述的“詩”“禮”“樂”,還是鄉紳大儒重視的“棋琴書畫詩醉茶”,美育教育均在我國居于極其重要的地位。當今世界發展形勢表明,強化少年兒童的藝術審美、提升其美育水平,利于其以正確的藝術、審美態度去面對學習、面對生活、面對人生,在提高個人生活、生命質量的同時,從美育的視角為促進人類和諧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各層次的教育均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以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及水平為目標,在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同時,實現“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把美育融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在此情況下,對于小學生而言,音樂教育理應發揮其獨特的人文性、審美性及實踐性,通過適當的策略,在實現音樂核心素養培養的同時,強化美育教育。[1]
一、小學音樂美育教育作用
隨著我國教育觀念發生的變化以及教育形勢的轉變,音樂教育于基礎教育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在此情況下,以美育為導向進行音樂教育可產生多重作用。從音樂核心素養及人的全面發展而言,主要體現于以下兩個方面。
1.強化音樂核心素養培養
音樂核心素養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以及“文化理解”三個部分。而美育主要是指審美教學與美感教學的結合。通過美育教育可提升人們對美的認識、理解、欣賞與創造。從內容上來看,兩者較為契合,并相輔相成。再從范疇來看,美育包含的內容、涉及的元素遠超音樂核心素養的內容與體系。在此情況下,通過音樂對學生進行美育教學,顯然是對小學生活潑愛動、接受能力強等客觀情況下的利用,可為其提供更多展示個人音樂素養的平臺,對音樂核心素養培養起到強化作用。如,在視唱時融入美育教育,可明顯提升學生對歌詞、旋律及意境的理解。
2.促進人的全面協同發展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義務教育倡導的是五育并舉的育人模式。以美育為導向開展音樂教育可推動五育并舉的實施。再根據加納德的多元智能來看,無論所處環境與文化,人的發展本身存有多種潛能,如語言、邏輯、音樂、空間、運動、人際、自我等。而且,這些潛能相互影響。所以,以美育為導向進行音樂教育,可拓展學習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加強文化與藝術的有效銜接,為學生改變固有思維、提高認知提供了時間與空間。[2]因此,無論是從五育并舉的角度,還是根據中外有關理論,在音樂教育中進行美育教育能促進人的全面協同發展。
二、小學音樂美育教育現狀
文獻分析及教學實踐表明,當前小學音樂美育教育普遍存有這樣一些問題。
1.缺乏正確認識
對于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2022年“新課標”明確指出,在日常教育過程中,教師應采取手段,使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提升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強化音樂教育美育功能的發揮,即引導學生在感知美、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雖然絕大多數教師對此均有明確的認識,但在實際教學中,相當數量的人卻把音樂審美感知、音樂美育教育等同于娛樂教育。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展一些游戲,或者組織學生進行才藝表演。通過深入分析發現,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教師對音樂美育教育理解存有偏差,把音樂課堂過多地停留于教會學生“唱歌 ”,而忽視了對學生情感生成及感受的培養。
2.教學方法單一
根據2022“新課標”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不同教育層次的音樂教育均應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但鑒于美育培養的實際要求,需要多重的方法與之對應,因為恰當的、不同的教學方法的應用可從不同方面體現音樂教師的教育、教學價值觀念,從而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服務。因此,在整個小學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教學方法理應趨于多樣化,以便能基于小學生的認知創造意境、激發興趣,以體現通過音樂進行美育教育的核心。但從通常情況來看,雖然現在小學音樂教學采取了“示唱”“教唱”,甚至把音樂律動也會融于其中,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于照本宣科,單向灌輸,機械訓練的教學方式。這種機械化的教學訓練、“教主學輔”的陳舊教學方法,不但會導致課堂學習過程枯燥乏味,而且會影響學生感受、欣賞與創作能力的發展。在學生缺乏主動參與感受、欣賞與創作音樂的動力的情況下,通過音樂進行美育教育自然無從談起。
3.教學內容膚淺
在學校教育環境下,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應深入分析教材與把握教材。以“人教版”教材為例,其中收錄了不同題材、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如民族音樂、兒童音樂及國內外著名音樂等作品。在以音樂為載體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時,教師理應通過對音樂知識的延伸與拓展,以喚起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培養其多元審美認知。但事實與之相反,因為相當數量的教師對教材的認知僅停留于表面,并未積極主動地從學生的視角探究作品蘊含的人文內涵,結果致使教材的參考、引導作用并沒有得到發揮。也因此,音樂教材中的美育元素并未得到發掘。在此情況下,學生對于教材的理解只能更多停留于音樂要素方面。以音樂為載體,通過感悟、表現、鑒賞、創作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只能成為空談。
4.教育途徑匱乏
音樂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特別是對小學生而言,音樂與其生活、學習之間的關系更是密不可分。在此情況下,通過音樂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理應擁有更多渠道。[3]從理論上來講,家庭美育,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均應成為通過音樂對小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時,自然美育和藝術美育也理應有機融于其中。僅從學校美育來看,具體到通過音樂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學校美育理應成為重要渠道。因為對于小學生而言,學校是其從家庭到社會的中間環節。通過學校美育,學生可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接受美育教育。相比家庭美育、社會美育,圍繞音樂課內外活動開展的學校美育在時間上更有保證、條件上更加優越,也因此效果更加明顯。但現實并非如此。僅從課堂教學來看,即使在現代環境下,學生通過音樂獲得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徑仍是教材。即便在現代教育科技已深入滲透的情況下,學生通過視聽進行音樂感知,接受美育教育的途徑仍較為狹窄。再就課外來看,即使得益于“雙減”的實施,但在課外為學生提供從事音樂美育活動的途徑仍較為缺乏。在此情況下,家、校、社以聯動的形式共同通過音樂教育提供美育教育渠道自然無從談起。
三、以美育為導向的小學音樂教育策略
鑒于音樂美育教育作用及當前有關現狀,本文研究者基于日常教學、理論學習總結出以下可行性策略。
1.健全教師認識,深挖美育元素
建構主義等多種教育思想、理論均已論述,在現代教育情境下,教師均是學生思想的啟發者與道德的促進者。對于小學生音樂美育教育而言,因為小學生認知及生活體驗不足,為保證小學音樂美育教學效果與質量,教師要全面深化、健全觀念,重新定位音樂教育觀念,并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就美育增強與學生溝通和交流。[4]在認識得到健全的基礎上,分別依據美育教育的流程,從感知、表現、鑒賞以及創作階段挖掘音樂中蘊含的美育元素,并加以有效應用。
在感知階段,為激發學生的聽賞興趣,并進而拉動全面美育教育,教師應著力避免過度引導學生。[5]相反,應在不同教育科技工具的應用下,通過多種方法,如情境構建法、任務教學法等,引導學生分別基于個人感受加強對音樂的理解。但無論采取什么方法,均應結合學生實際挖掘作品蘊含的深層次的文化內容,以增加其審美體驗,為其他階段的美育教育奠定基礎。而在表現、鑒賞以及創造階段,除從不同階段強化音樂自身的審美教育,還應本著融合的原則挖掘作品蘊含的美育元素。只不過,不同階段應各有側重。以“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健康歌》為例,表現階段重在挖掘情感元素,鑒賞階段重在審美元素,創作階段重在開發想象。這樣,只有教師觀念得到了健全,作品中的美育元素才能得到全面而深入的挖掘,小學音樂教育才可上升至美育教育的層次,在音樂核心素養培養得到保障的同時,為美育教育實施提供保證。
2.豐富教學方法,強化課堂教學
豐富的教學方法可激發學生的不同情感反應,有利于“雙減”背景下“提質增效”的實現,以美育為導向進行音樂教育更是如此。出于音樂教學本身的需要, 在音樂教學中開展美育教育應立足于課程要求,引導學生在獲得個性化的體驗中增強其對音樂的理解。鑒于人的個體差異性及小學生在理解、接受等方面存在的較大差異,教師應特別關注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視唱教育。例如,為強化學生的節奏感,對于低段小學生而言,可以寓教于樂的形式,使其通過聆聽自然中、生活中的聲音,如跑步聲、蟲鳴、鬧鐘聲、汽笛聲等,感知節奏的長短、高低、強弱。對于中、高段小學生,在引導其聆聽不同聲音的基礎上,在其興趣得以激發的前提下,引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擊打、吹奏樂器的方式來感受“長音”“短音”等不同聲音節奏的變化,為全面展開美育教育奠定基礎。
3.拓展教學內容,開拓美育思維
音樂教育蘊含著豐富的美育教育思想。同樣以“人教版”教材為例,從內容上來看,不同分冊的教材均覆蓋了“歌唱”“聽賞”“律動”“表演”等內容。再從思想價值觀念而言,則涵蓋了“熱愛自然”“尊重生命”等不同方面。在此方面,教師可從歌詞寓意、審美趣味、人文思想等方面深挖相關內容,并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中進行美育教育。例如,在二年級下冊《山谷回音真好聽》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可從旋律方面,通過中外音樂對比的形式,如聆聽斡爾族童謠《飛呀飛》、斯洛伐克民歌《牧童》以及班得瑞的《寂靜山林》等,以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情緒、提高音樂感知力,體驗音樂的美感,為表現、鑒賞和創作“美”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歌詞方面,則以音畫、視聽等多元方式的應用,引導學生體會歌詞中的簡單美好與質樸情感,以促進學生樂觀向上,排除不安、煩躁等負面情緒,同時提升其發現美、感悟美的能力。而在人文思想方面,則在學生個人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其對祖國自然山水的熱愛。正是基于這種對內容的深入挖掘,學生的美育思維得到了極大拓展,也因此,不僅有相當數量的學生依據教材內容,從山谷的角度探究音樂蘊含的美學思想與內容,而且還有學生分別從江河、藍天、高山等不同角度探究,從而把音樂學習與美育培養有機融為了一體。
4.創新教育途徑,推動多元協同
美育教育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以音樂為載體,開展美育教育面臨著更多途徑。為此,教師應基于課內、課外,通過“家校社”協同,以在極大程度上緩解或者從根本上改變當前小學音樂美育教育途徑的現象。為此,教師需要在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利用“雙減”背景下的課后服務,把音樂教育由課內延展至課外。在此方面,應以協同的方式通過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結合,特別是蘊含人文思想較為豐富的學科,如語文、繪畫等。例如,在上述《山谷回音真好聽》的教學中,教師便借鑒了2022年央視春晚歌舞節目《千里江山圖》,在學校語文、美術等學科的協同下,深挖相關美育教育思想與內容,在學生主體作用得以發揮的前提下,開展了《山谷回音真好聽》的音樂情景劇編排與表演。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美育實踐能力,從感知美、鑒賞美、表現美以及創造美等各個方面的能力均得到了全面提升。
四、結束語
以美育為導向開展小學音樂教育,是深化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是推動內涵發展、推動高質量教育的必然需求。但鑒于美育教育的復雜性,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小學音樂教師應立足于學科自身,從不同方面加以探索,以引導學生在發現美、體驗美的同時表現美、創造美。
參考文獻:
[1]劉質文.以美育人的學科實踐——小學音樂“四覺融合式”體驗教學探索[J].人民教育,2022(22):64-65.
[2]杜亞雄.加強實踐 搞好美育 推進學校音樂教學的改革與發展[J].中國音樂,2021(4):163-167.
[3]周蕓.小學音樂審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智慧,2022(3):82-84.
[4]陳宗花.“音樂美育”與20世紀前期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建構[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21(2):231-239.
[5]桑發德,梁爽.中小學生音樂審美教育的理念更新與提高對策[J].教育研究,2022,4(1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