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國家社科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專項“近現代愛國企業家精神與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融入”(21VSZ052)
作者簡介:趙娜(1982-),女,漢族,山東濱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9.017
摘? 要:該文就大學生就業難等問題對加強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教育提出討論,并對當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問題進行分析,對校企協作的這一提升學生就業技能的理念進行遷移,建立校企協作與大學生創業教育之間的連接,并對這一創新理念下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進行探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校企協同;創新理念;大學生;創業能力;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9-0066-04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based on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difficulty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By transferring the concept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employment skill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nd explores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under this innovative concept. For reference.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Innovative ideas;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bility cultivation
在教育改革、高校轉型發展的大環境下,產教協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經不再新鮮,但用于提升大學生創業意識,增進其創業思維、經驗方面仍缺乏相關的討論與研究,導致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開展始終存在浮于表面,無法深化發展并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一系列問題[1]。對此,各高校應在明確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價值的基礎上對自身存在的創業教育問題進行反思與剖析,并加強校企合作在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上的應用,制定相關制度、機制,強化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以推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發展。
一? 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必要性
(一)? 帶動大學生就業
大學生就業作為我國重要的民生問題之一,始終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2]。然而隨著國家發展進入平穩階段,就業崗位的逐漸飽和為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很多困難,在大學生就業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發展大學生創業,讓創業的開展帶動就業崗位的增加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近年來國家更是先后推行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政策,意在轉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逐步形成創業風潮,并從教育上強化相關教學的設立與完善,以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扭轉大學生就業難題[3]。因而各地高校應強化對學生的創業教育,爭取在創新相關理念的基礎上完善創業教育在學生身上的落實與促進。
(二)? 推動高校教育改革
近年來大學的擴增讓大學生的內卷情況日益嚴重,許多大學生認為唯有不斷提升自身的學歷才能保證自己所取得學習成果的含金量。“大學無用論”在就業市場偏向高學歷與強技能的轉變下悄然流傳,讓大學的專業設置與課程教學不得不面對方向性的轉變。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國經濟發展宣布開啟了新常態的發展,人才培養的方向與教育改革也得到了相應的調整,加速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高校提出了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發展。此時提出建立并加強高校創業教育,正是迎合各地高校的戰略性調整,使應用型人才的全方面就業能力拓展與提升,更加深化了高校應用性人才培養的意義與特點,為部分高校的轉型發展明確了道路方向,并為其教學內容的設置提供了有益的指導,對高校轉型的落實十分有益。
(三)? 培養創新型人才
大學生創業教育通過提供創業平臺、實踐機會和理論指導,幫助學生將創新思維轉化為實踐行動,鼓勵學生跳出傳統框架,敢于嘗試、勇于實踐,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在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理論知識,更需要通過實踐來鍛煉自己。通過參與創業項目、解決實際問題來積累經驗,還能夠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創業教育往往涉及多個學科領域,這種跨學科的融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豐富的知識體系,有助于他們在創新過程中打破傳統思維束縛,實現跨界創新。在創業過程中,團隊合作至關重要。創業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讓他們學會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共同解決問題,這種合作精神對創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創業教育還通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參與公益活動等方式,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激發他們的創新動力,為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 大學生創業教育現狀及問題對策
(一)? 大學生創業教育現狀
1? 高校和大學生對創業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
首先是高校層次,高校對大學生創業教育認識滯后。部分高校仍舊認為創業是少數人在做且能做成功的事情,所以在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時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這也導致高校無法挖掘出大學生中具有創業潛力的人才,對于大學生的創意和項目無法給予合理且及時的指導與扶持。
其次是大學生自身,存在對創業前景過于功利化、理想化和對于創業市場的信息獲取相對滯后兩類問題。一方面,部分學生對于創業有著非常功利化和理想化的憧憬,認為創業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事情,想當然地想通過自己做老板去創業來獲得更加舒適的工作環境。又或者他們出于創業英雄主義化,認為自主創業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希望通過自主創業來滿足自己對企業家形象、領袖形象的渴望。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對于創業市場的信息獲取相對滯后。產生一個創業想法就盲目開始埋頭苦干,沒有進行足夠的市場調研與分析,也沒有對競爭者進行調查與研究,導致項目無法順利進行,最終只能草草放棄。
高校與大學生對創業教育的認識影響到高校制定培養目標以及大學生最終就業創業方向的選擇,是至關重要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2? 高校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手段不新
與普通課程教育不同的是,大學生創業教育需要具有更多的實踐性與可操作性的教育手段。現在的部分高校中,仍然采取普通課程教育模式,編制固定教材聘任教師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講解。還有高校邀請有創業經驗的成功企業家或校友來和學生們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這些教育手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的作用,但是課程內容過于單調、教育手段過于單一,學生即使掌握了課程所授理論知識,也不代表具有了相關實踐創業能力,難以持久且有效地推進大學生的創業教育。
3? 高校中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平臺不完善
平臺不完善表現在兩個方面:管理體制不完善和師資力量薄弱。目前,大多高校的創業教育管理體制不完善,缺乏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結合,往往被定義為畢業生就業服務。此外,創業教育的責任部門不統一,有的學校由團委、學生處負責,有的由招生就業指導處負責,甚至有的簡單涵蓋在就業指導之中。這種管理體制的不完善導致了創業教育的碎片化,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另一方面,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許多教師缺乏實戰經驗,不具有進行創業教育指導的專業性,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創業需求。此外,由于缺乏系統的培訓和學習機會,一些教師的創業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夠與時俱進,無法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需要,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 大學生創業教育問題對策
1? 完善創業教育的獨立性
從傳統高校教育視角來看,就業教育是畢業生教育的重要組成,而創業教育相比都則是一條附加的“可能性”,是學生選擇就業的一項額外選擇,因而其教學系統的獨立性及成熟度與就業教育相比都存在較大的不足。即便省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讓創業教育的推行在就業指導中心的各個崗位職能上有所體現,卻無法解決高校創業教育流于表面的問題,導致高校要么將創業教育當作就業教育來開展,不重視創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實際情況的結合[4];要么則忽視創業教育,將其視作一項選擇而不強調方法,此種情況創業教育趨于形式,更不要說實現創業教育的創新。對此,各高校應將創業教育作為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一項教學門類來開展,通過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與各類與創業技能相關教育、活動的組織,形成獨立、完善的創業教育教學系統,塑造畢業大學生的自主創業意識與能力,從而推動創業教育在高校中的發展。
2? 加強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結合
當前高校在教學資源(師資、教育所需各種物質資源)方面并沒有對創業教育與學生專業教育做以有效的整合,導致一些開展創業教育的教師無法對不同專業學生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和可行的方案與指導,而各專業教師又缺乏創業經驗,無法為學生帶來創業的理論指導,只能將一些有關創業的概念性內容加入到以往的教學當中,幫助學生形成創業理念,令真正選擇創業的學生很難將所學與行業的實際發展聯系到一起[5]。對此,各高校應大力發展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融合,并在教學資源方面落實雙師教學,拓展校外實踐資源,以增進創業教育對各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促進。
3? 校企協同完善創業教育機制
高校在由學術型專項應用型的過程中少不了相關企業的支持,畢竟研究與實踐存在較大距離,僅通過理論的教學讓學生獲得實際操作的經驗也較難實現,因而不論是專業教學還是創業相關的教學,高校必須通過與企業建立合作,在其協作下拓寬學生的認知、增進學生的實際體驗,從而強化學生對創業的理解,突出創業教育的面向對象(所有專業學生),并為學生明確創業方向,掌握創業所要面對的注意事項,真正落實高校的轉型和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6]。對此各高校應挖掘本地優質企業資源,主動開展服務對接(為企業提供專業理論、有潛力的人才和研究新成果、新發現等),支持新產業、新技術的推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并以此完成對各專業學生創業體驗平臺的構建,形成專業課程、行業崗位與創業工作的完美對接,深化高校創業教育的模式完善,以建立創業教育與就業教育相互促進的創業機制。
三? 校企協同基礎上大學生創業教育開展策略
(一)? ?制定訂單式教學體系,線上線下資源共享
基于以上對高校創業教育的問題總結,校企協同基本成了高校創業教育落實并創新發展的必要前提,只有校企協同發展創業教育,高校創業教育的獨立性才能得到重視與突顯,創業教育的展開也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與雙向的促進,從而增進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而學生對于創業教育的重視度與把握程度也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并為其創業方向的確立帶來有效的指導。因而各高校應該結合自身所有專業對當地多個企業提出合作,并以訂單式教學體系的建立確保合作后校企彼此的利益,推進校企合作具體模式的創建與發展。此過程中,高校要注意校企間線上線下教育資源的共享,不但要多加開展理論交流活動增進高校專業理論教學與企業技術理論的互相不足,還要在利用好企業能夠提供給高校的“教師”資源與實踐場地、設備資源,在幫助企業解決生產問題(勞動力不足,員工理論知識欠缺等)的同時,實現各專業學生對專業對應崗位理解的提升,奠定創業教育開展的基本思路,從而有效避免創業教育在高校形式化、不深入等問題的產生,并為創業教學獨立系統的構建鋪設道路[7]。
(二)? 深化訂單式人才培養,設置專業體驗任務
在高校創業教育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階段,校企合作可在一開始突出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合作理念,并從學生入學開始設置固定時間讓各專業學生參加企業與學校共同組織的“職場體驗”活動,借助具體專業項目的設置,讓學生參與到職場某一項目的流程推進中,并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企業為其布置的項目任務,以為處于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帶來職場對應崗位的真實體驗。此過程的考核結果可作為下一階段學生專業教學的開展依據,同時為學生創業教育的教學重點做以積累,完善創業教學與真實產業發展之間的銜接。具體的實施中,學校在學生入學之初便安排了為期一周的“職場工作體驗”,設置任務為該專業(職場崗位)最基礎的學習(工作)內容,幫助大學生建立起其對未來就業發展的真實認知;活動結束后,除了專業學科教師安排學生撰寫專業體驗報告外,創業教育組也為各專業學生布置了“創業認識二三點”的感想任務,以為讓學生早早建立創業意識,并學會結合創業思維進行實踐活動。
(三)? 注重學習實踐相結合,強化實習任務展開
在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階段,訂單式人才培養理念更是大學生整體掌握專業對應產業運轉流程的基石,是增進學生學習與實踐相互結合的基礎,是學生探索產業發展創新、提高創新創業理念的關鍵。因此各高校應注意訂單式人才培養在教育后期的作用,避免學生對企業各項資源的運用只停留在體驗階段,要在強化各專業學生對本職領域技術的吸收的同時幫助學生形成產業的大局觀念,并借助讓學生參與到整體項目中提升學生對于產業運轉基本流程的了解與掌握,增進學生對于創業的全方位規劃與思考。在具體的實施中,主張在學生大學生涯的后半階段強化借助于企業各項資源的體驗式教學,將對學生單項技能的培養拓展至對整個項目的跟進,并采取師傅帶徒弟的方式讓學生完全地參與到產業各流程的運轉當中。基于企業對質量與最終效益的追逐,此階段大學生必須擔負其企業教師交代的任務,并利用日常工作之余在學校教室的引導下對任務進行及時的落實,以補足企業教師帶徒弟的過程對其任務時間的占據,在不耽誤企業運轉進度的基礎上加強學生對整個產業運轉流程的理解與體會,并以此為學生在畢業后展開創業奠定思路與經驗基礎,從而讓畢業后沒能簽約企業的其他學生也能有比較好的發展前景,而不是令這些大學畢業生為爭取一個崗位而不斷降低自己的要求與自信。
(四)? 創新校企合作項目,提供創業實踐平臺
如果以上校企合作的深化內容是在為大學生創業教學拓展資源,推進雙師教學、學校、企業與學生“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增進學生對專業對應崗位工作的體驗與學生對企業整體運轉模式、流程的大致掌握,那么建立線上創業實踐平臺這一創新校企合作項目就是專門促進學生建立正確創業意識,并為未來的創業積累經驗的一個創新教育環節[8]。大學生線上創業平臺的建設需要學校與企業共同完成,當然其組織與開展不僅會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思維與經驗技能,其成果更會為企業的科研攻關帶來推進,從而幫助企業解決其發展遇到的難題,因而在這一結果互利的“引誘下”,大多數企業都會配合學校有關平臺的組織建立。學校與合作企業簽訂諸如“課題合作”“產業孵化”等合作協議,并以此完成了大學生創業實踐平臺的構建。借助項目驅動可為大學生真正帶來創業“練兵”的機會,而學生結合此前在校企合作中吸取的豐富經驗正好可以對自己的創業方案進行嘗試,如果方案有效可為合作企業的發展帶來促進作用,并為自己贏得一筆項目啟動資金,即便方案被證實實用性不強,學生也能夠獲得一定的經驗積累,減少畢業后直接創業的受挫幾率。當然這種平臺不能僅限于技術要求較強的工科專業,文科專業也應在校企合作之下在社會服務領域謀求更多的創業實踐可能性,以促進創業實踐平臺的全面發展[9]。
(五)? 改變校企協同雙方觀念,共創優勢協同發揮平臺
高校方面要明確校企合作的目標與重要性,明確自身在培養與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方面的不足與困境,在發展定向上將企業發展的利益訴求與自身發展的成果期望相結合,在目標制定與完成上既要重視學生培養目標的體現也不能忽視企業對所需人才方面的要求目標,在活動決策上對于企業的專業意見必須進行斟酌,合理方面予以采納。尤其注意在角色定位上學校要與企業建立平等關系合作,始終把雙方合作共贏作為最終目標,推動協同發展。企業方面,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校企協同模式,積極分配導師,主動提出建議參與決策,以科學的舉措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幫助高校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10]。企業還應當以嚴格的態度要求自身,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既推動自身在行業中更具有競爭力,也為高校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平臺,培養出一批既具有實踐能力又具有創業能力的實用型人才。
校企雙方為推動協同發展,除了要在觀念方面有所契合之外,還需要以雙方共同努力推動創建優勢協同發揮平臺。企業需要發揮自身經驗優勢,加大資金投入建立校企合作平臺,讓學生“進廠”實地體驗與學習,在有效培養了學生各項能力的同時也給自身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高校方面要發揮自身管理優勢,制定合理規章制度,分配校內導師對學生進行一定的理論知識的基礎掌握與指導,協助企業對平臺進行科學的維護和運行,以減少成本,獲得更大程度上的共贏。
四? 結束語
校企合作不僅應用于職業學校的學生技能培養,在高校轉型發展方面也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尤其能通過增進大學生創業能力緩解大學生畢業就業難等的問題。因而各高校應深入分析校企協作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作用與優勢,將校企協作與大學創業教育的結合細化到各個階段,以促進對大學生創業意識的鞏固和有關能力、經驗的提升,并創新創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聶振明.創新創業教育對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研究[J].中外企業家,2020(13):178-179.
[2] 朱先月.以紅旗工匠精神為品牌基于校企協同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路徑研究[J].營銷界,2020(29):33-34.
[3] 戴月.校企協同模式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3):74-75.
[4] 馬艷麗,池瑜莉.校企協同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路徑[J].中國成人教育,2019(14):.
[5] 王艷華.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下大學生創業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知識經濟,2019(5):136-137.
[6] 李婧.校企協同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2):25-26.
[7] 董延茂,葉常青,王彥林,等.三位一體導師制:校企協同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構想[J].化工高等教育,2020,37(2):44-47.
[8] 譚海波.校企聯合的三段式大學生創業策略[J].中外企業家,2019,637(11):177-178.
[9] 耿穎.校企協同模式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路徑探究[J].中國就業,2023(7):44-46.
[10] 宋冰.校企協同合作背景下應用型本科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2(12):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