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三門峽黃河濕地為研究對象,揭示了濕地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如濕地自然植被遭到破壞、濕地生態系統脆弱、植被分布不均衡、部分濕地存在水污染等;提出了三門峽黃河濕地植被恢復與保護對策:統籌規劃、加強保護;適度開發、健全管理機制;堅持濕地功能的恢復、著力改善和恢復生態環境;以自然恢復為主,濕地植被脆弱區要進行人工恢復。
關鍵詞 植被恢復;植物群落;生態系統;三門峽黃河濕地
中圖分類號:Q948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7.019
濕地不僅是寶貴的自然財富,還是水域與陸地在地球上互動產生的獨特地貌[1]。黃河濕地位于黃河水體和陸地的過渡帶,生物群落豐富,種類多樣,具有豐富的水生和陸生動植物資源,有天然基因庫的美譽[2]。黃河濕地可涵養水源、改善環境、凈化水體、保存物種,是野生動物重要的棲息地[3],同時也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料,并通過漁業、農業等的生產,創造經濟價值,在科學研究、旅游、文化傳承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經濟發展、人類活動等因素,造成現今黃河濕地生態系統脆弱、易變,正處于不斷退化或即將退化的過程[4],原有濕地生態系統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壞。近年來,退化濕地生態系統植被的恢復與重建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也是當今恢復生態學研究的主要內容[5-6]。如何恢復黃河濕地被破壞的生態系統,保護現有生態系統,提高穩定性,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7-8]。
三門峽段的黃河濕地坐落在山西省、陜西省和河南省的交匯點,位于黃河中游地帶,是中國東部的平原和西部的山地、黃土高原之間的過渡區。該地區的沼澤和庫塘濕地特色鮮明,擁有大量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具備很高的生物多樣性。目前,我國對濕地生態系統植被恢復主要集中在沿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沿黃地區濕地生態系統植被恢復技術鮮有研究。本文針對三門峽黃河濕地植被恢復、資源保護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旨在為全球背景下我國黃河濕地生態系統植被恢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1 "三門峽黃河濕地的現狀
三門峽黃河濕地東西長205 km,面積大,總面積達2.85萬km2,主要由黃河主流、干流、淺灘及灘涂組成,上接三門峽水庫,下含國家級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兼有河流濕地、庫區濕地、沼澤濕地多種濕地類型。濕地周圍地形地貌多樣,多為丘陵山區,有峽谷、灘涂,景色秀麗。濕地內動物種類繁多,有魚類63種,鳥類169種,爬行類動物17種,獸類22種及500多種軟體動物和昆蟲,同時濕地還是白天鵝、丹頂鶴、雁等眾多野生鳥類遷徙的基地。濕地內植被種類和類型多樣,包含各類植物598種,其中木本38種,草本560種,有水生植被、鹽生植被、沙生植被、防護林植被和果林植被等類型。水生植被主要有蘆葦、水燭、眼子菜等群落,群落中常有狐尾藻、黑藻、金魚藻、紫背浮萍、芡實、野慈姑等伴生種,多分布在水深1 m左右的濕地環境中,其中蘆葦群落分布最廣且面積最大;鹽生植被主要有檉柳、堿蓬、西伯利亞廖等耐鹽、抗鹽植物群落,群落中常見豬毛菜、鐵莧菜、莎草、羅布麻、隱花草、白茅、蒼耳等伴生種,多分布于黃河岸邊的低洼地區;沙生植被主要有小葉楊、胡枝子、白茅、刺槐等群落,群落中常見有灰綠藜、狗尾草、紫穗槐、米口袋、馬唐草等伴生植被,多分布于黃河荒廢河床及濕地中一些沙丘地區;防護林植被主要有旱柳、簸箕柳等群落,群落中常見有臭椿、楝樹、榆樹、楊樹、構樹、蒿、蘆葦、莎草等伴生種,多分布于黃河堤岸周邊,起到防風固堤的作用;果林植被多為人工栽植的果園,有蘋果、桃、棗、梨等,多分布于黃河濕地保護區周邊的村莊。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三門峽黃河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越來越深入,對植被群落也產生了較大影響。
2 "存在的問題
2.1 "濕地自然植被遭到破壞
隨著三門峽城市建設的發展,三門峽段黃河濕地很多植被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特別是市區和村莊周邊的濕地因人類活動頻繁,破壞程度較為嚴重。有些濕地的邊緣區域被用來圍墾,或被新建道路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所占用;也有用來發展漁業養殖,餌料和魚類糞便的堆積使水體富養化,造成部分區域的水體水質受到嚴重污染;有些濕地受到外來物種的入侵,使原生植被減少,植被類型發生改變;有些濕地由于環境改變,植被類型也發生了退化[9]。
2.2 "濕地生態系統脆弱
受三門峽水庫蓄排水的影響,夏秋季排水期時水位高,冬春季蓄水期時水位低,濕地環境不斷變化,植物群落也不斷變化,很多濕地植物群落中木本植被種類和數量減少,草本植被種類和數量增多,個別地段只有草本植被而沒有木本植被,濕地生態系統相對脆弱。喬、灌、草結合的生態系統是相對較穩定的生態系統,只有草本植被的生態系統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改變[10]。隨著濕地水位的變化,一些濕地植被有被陸生植被代替的趨勢。
2.3 "濕地植被分布不均衡
三門峽黃河濕地范圍廣、距離長,距城市較遠的山區地段的濕地較好地保持著原有的植被;城市周邊地段因人類活動頻繁,開發利用程度高,原生植被類型遭到嚴重破壞,發生了完全改變;有些地段的濕地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原生植被類型發生了部分改變,造成三門峽黃河濕地的不同地段植被分布不均衡;植被種類和數量較多的地段,能形成喬灌草結合的較穩定的生態系統,而有些地段卻恰恰相反[11]。
2.4 "部分濕地存在水污染問題
三門峽黃河濕地部分水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沿岸城市的生活和工業未經凈化的污水排入黃河,使黃河水體污染嚴重,對濕地水體產生重要影響;沿黃河周邊的農田、果園因農藥化肥的過量施用,隨降雨擴散,一部分區域的土壤和水資源遭受了不等級別的污染;沿黃濕地區域的漁業生產,因餌料和魚類糞便的堆積造成局部水體富養化嚴重;沿黃公路兩側因人類活動頻繁,一些垃圾被直接丟棄到濕地當中,也對濕地環境造成了污染。
3 "植被恢復措施
3.1 "統籌規劃,加強保護
三門峽黃河濕地生態環境的改善及植被的恢復需要多方參與,工程大、時間長、范圍廣、涉及人員多,需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等政策作為保障;資金投入、土地征用、生態環境改造等不可避免地關系到各方的利益,也需要政府多部門共同努力及得到當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要科學規劃,充分考慮各方利益,調動各方的積極性與參與度,才能保證黃河濕地植被的恢復工作順利推進;應持續加大濕地保護的宣傳力度,增強人們濕地保護的意識,使保護濕地,創造美好家園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進一步完善和細化濕地保護的立法,加大濕地保護相關法律的執法力度,加強對濕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管[12];對黃河濕地植被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及利用;增加投入,優化生態環境,恢復濕地植被。
3.2 "適度開發,健全管理機制
濕地植被生長在濕地生態系統之中,而濕地的生態系統會不斷地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整個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的生態系統,不斷進行著演化。三門峽黃河濕地植被恢復后,后期管理如果跟不上,新建立起來的濕地植被群落及生態系統很可能會發生退化。濕地植被恢復任重道遠,對現有的各種水利設施、檢測設備要經常維護,對新出現的環境污染及外來物種入侵等改變生態系統的因素及時處理,對恢復后的生物群落及植被類型進行長期的維護和管理。要堅持科學、合理、適度開發的原則,使濕地資源的開發、科研、科普、旅游、生產及生活等協調發展。三門峽黃河濕地內榆樹、刺槐、小葉楊、泡桐、側柏等可作為用材植物;銀杏、白蠟、臭椿、楸樹、重陽木、水杉、石榴、山楂、李、睡蓮、荷花等可作為觀賞植物;香椿、刺槐、蓮藕、芡實、苜蓿等可作為食用植物;構樹、簸箕柳、黃荊、紫穗槐、蓖麻等可作為纖維植物;刺兒菜、益母草、馬蘭、三七、夏枯草等可作為藥用植物;水燭、眼子菜、大量禾本科、豆科植物可用于飼料,蘆葦、水燭可用于造紙。濕地植被用途廣泛,特別是在燃料、肥料、飼料等方面需求量大,開發利用過程中要嚴禁過度收割,避免引起生長衰退,群落退化,采取輪片收割并必須保留一定數量的母本,必要時還要輔助人工更新、封河育苗等措施,恢復濕地植被群落生長[13]。在核心保護區域,應嚴禁開發利用。
3.3 "必須堅持濕地功能的恢復,改善生態環境
三門峽黃河濕地植被恢復不只是恢復一些植被,而是恢復整個三門峽黃河濕地的生態系統及植物群落的結構、組成和濕地的自然功能,使濕地生態系統穩定而有彈性,能正常地自然運轉,發揮濕地的各種功能。濕地植被群落復雜多樣,特殊的環境也為很多珍稀野生動物提供了一個遷徙、繁殖、越冬、躲避危險的良好的棲息地,為了更好地發揮濕地的功能,要保證濕地有足夠的寬度,減小邊緣效應及人為干擾帶來的影響;要堅持濕地生物多樣性和濕地可持續發展原則,不斷優化濕地資源利用模式,優化濕地資源的管理技術,充分利用生態養殖、種植的先進科技成果合理開發濕地資源,使開發利用與生態系統達到良性循環和協調發展,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證濕地的各項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恢復濕地生態環境首先要解決濕地水源的問題,保證濕地有充足的水分供應,通過修建堤壩和引水渠等措施把黃河水引入并蓄積在濕地內,為濕地植被營造穩定的生長環境;其次要解決水體質量的問題,加大黃河濕地周邊水體污染的監管力度,減少水體污染,對污染物進行清理,種植一些對污染物吸附能力強的香蒲、水燭、眼子菜、狐尾草、茨藻等挺水和沉水植物,通過植物的吸附和吸收,達到凈化水體的目的[14];可通過添加客土,增加土層厚度,解決濕地環境中土壤的問題,為濕地植被提供生長條件。對土壤質量較差的區域通過加入土壤修復劑等措施進行土壤改良,提高濕地土壤的質量;對淤泥堆積造成濕地環境陸地化的區域進行清淤。通過恢復改善濕地的生態環境,為黃河濕地植被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促進濕地植被自然恢復。
3.4 "濕地植被脆弱區要進行人工恢復
三門峽黃河濕地面積大,對濕地植被恢復主要采取自然恢復,但對局部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植被數量少、質量差、生態系統脆弱的區域,很難進行自然恢復,必須進行人工恢復。人工恢復首先要分析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因素,采取引水蓄水、退耕還灘、封灘育草、設置圍欄等有效的保護措施,保護和修復環境;其次選擇適合濕地生態環境的植被種類,最好是濕地的原生植物種類進行人工種植恢復[15];再次要對濕地植被的恢復進行科學規劃,根據濕地類型,構建不同類型的濕地植被群落,還要考慮自然、人為等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通過構建防護林設置標識牌等措施規避和預防各種不利的影響;最后要對濕地人工恢復植被的生長發育情況進行監測和評估,適時調整和改進植被恢復方案,保證植被恢復的質量。同時,注重土壤種子庫在濕地生態修復中的作用。土壤種子庫在植物群落構建和退化生態系統恢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地上植物群落更新的潛在資源,且相比于地上植物群落,種子庫對干擾的抵抗能力更強,也能緩沖干擾對植物群落產生的災難性破壞。
參考文獻:
[1] 張雨.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門峽段生態旅游方案研究[J].綠色科技,2022(10):33-36.
[2] 陳玉琴.三門峽黃河濕地野生植物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J].安徽農學通報,2023,26(17):153-155.
[3] 高阿娜.水生植物在三門峽城市濕地中的應用[J].湖北林業科技,2018,47(2):27-29.
[5] 趙曉東,趙義民.河南黃河流域濕地現狀與保護管理[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6,12(2):27-29.
[6] MITSCH W J, GOSSELINK J G.Wetland and edication[M].Van Nostrand Reinhold,New York,USA,2000:2-13.
[7] MA M, WALCK J L, MA Z, et al. Grazing disturbance increases transient but decreases persistent soil seed bank[J].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18, 28 (4):1020-1031.
[8] 趙永全,何彤慧,夏貴菊,等.濕地植被恢復與重建的理論及方法概述[J]. 亞熱帶水土保持,2014,26 (1):61-66.
[9] 何斌,溫遠光,袁霞,等.廣西英落港不同紅樹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質與酶活性的研究[J].林業科學,2002,38(2):21-26.
[10] 姜春武.淡水森林濕地植被恢復模式研究:以安慶市為例[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7,13(4):58-62.
[11] CHANG E R, JEFFERIES R L, CARLETON T J.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and soil seed banks in an arctic coastal marsh[J]. Journal of Ecology, 2001, 89 (3):367-384.
[12] KALAMEES R, PUSSA K, ZOBEL K, et al. Restoration potential of the persistent soil seed bank in successional calcareous (alvar) grasslands in Estonia[J]. Applied Vegetation Science, 2012, 15 (2): 208-218.
[13] 崔保山.黃河三角洲蘆葦種群特征對水深環境梯度的響應.生態學報[J]. 2006,26(5):1533-1541;
[14] 呂金虎.閱海濕地植被恢復技術試驗研究[J].寧夏農林科技[J].2008(2):14-15.
[15] 張明祥.濕地恢復的技術與方法研究[J].濕地科學與管理,2009,5(3):12-15.
(責任編輯: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