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對學生進行職業啟蒙教育、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培養和提升學生社會化水平的關鍵時期。“雙減”政策的頒布為小學職業啟蒙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契機。基于此,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主體應形成合力,通過家庭生活、“學科+”滲透、社會實踐活動等,推進小學職業啟蒙教育的開展。
關鍵詞:“雙減”;小學;職業啟蒙教育;場館學習;綜合實踐活動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小學生職業啟蒙教育課程建構與實施研究”(批準號:B/2022/03/82)以及專項課題“基于區域特色場館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化實施研究”(批準號:C/2022/02/20)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潔(1989—),女,江蘇省常州市龍錦小學。
小學是學生自我意識形成和社會化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在小學階段開展職業啟蒙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我和社會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更好地認識自我,了解社會,探索世界,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小學階段開展職業啟蒙教育,一方面可以彌補當前小學職業生涯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能豐富學校教育的內容,幫助學生在職業夢想的推動下形成學習內驅力。
2017年,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職業體驗”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活動方式之一。近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的頒布,表明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也為在小學階段開展職業啟蒙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
目前,“雙減”政策的實施切實減輕了學生的負擔,為學生釋放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這為開展小學職業啟蒙教育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廣闊場域。在“雙減”背景下,應該構建有效的家校社合作共育模式,挖掘多方資源,通過引導學生參觀、采訪、模擬和體驗力所能及的職業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職業認識、職業信念、職業情感和職業態度,從顯性和隱性兩個層面讓學生逐步發現和培養自己的職業興趣,為未來的職業選擇奠定基礎。
一、家庭:以家庭生活為原點,塑造學生職業觀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對待職業的態度會受到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家庭是職業啟蒙教育的基礎和起點,以家庭生活為原點,通過家庭教育,使孩子樹立“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理念,更容易使孩子形成與社會發展一致的職業價值觀。
(一)轉變觀念,重視職業啟蒙
“雙減”政策的實施,進一步減輕了學生和家長的壓力,使親子相處的時間增多了,家長可以利用親子溝通的機會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抓住合適的時機對孩子進行引導,助力孩子職業夢想的實現。
家庭職業啟蒙教育的開展要建立在充分尊重孩子主體性的基礎之上,家長要避免直接灌輸給孩子自己關于某些職業的看法,以自己的主觀意愿為孩子選擇職業。每個孩子都有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利,家長要尊重、理解孩子的職業選擇。但是,當孩子的職業價值觀出現嚴重偏差時,家長要及時給予孩子正向引導。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向孩子傳遞正確的職業觀念,使孩子形成尊重不同職業的思想品質。
(二)崗位見習,初探職業奧秘
父母本身就是孩子的教育資源。父母可以把自己的工作當作和孩子聊天的內容,也可以和孩子開展深度的職業對話,探討自己的職業瓶頸或長遠規劃。有條件的家長可以每月或每年抽一天時間,帶孩子去自己的工作單位參觀學習,讓孩子以最直觀的方式感受父母的日常工作,真實、全面地體驗成人的世界,了解職業的構成。孩子拓寬了眼界,增加了閱歷,就能更好地理解職業的內涵與價值,這能激發他們對自己未來職業的憧憬與設想。用心觀察、體驗父母的工作,不僅能使孩子對一些社會職業有更多的認識,而且能使孩子感受父母職業的辛苦,接受家庭責任教育和感恩父母教育。
(三)家務輪崗,鍛煉職業能力
勞動教育和職業啟蒙教育的培養目標同構共生,教育內容具有互通性,因此,職業啟蒙教育可以勞動教育的形式展開,從而激發學生的職業探索興趣和動力。在小學階段,家長可以讓孩子在家務勞動中獲得職業體驗感,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實踐能力。
家長要打破家庭分工的壁壘,安排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讓孩子在家庭勞動中獲得與職業相關的體驗。例如,家長可在家中設立小園丁、小廚師、理財師、收納師等家庭勞動崗位,讓孩子通過參與相關勞動,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強化孩子的自立意識,同時幫助孩子為未來的職業生活做準備,養成終身勞動的好習慣。總之,以豐富多元的家庭勞動實踐作為橋梁,可激發孩子基本的職業勞動興趣和意識,鍛煉孩子基本的勞動能力。
二、學校:以“學科+”滲透為支點,豐富學生職業認識
通過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來保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雙減”政策的本質。小學職業啟蒙教育的實施要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進行,學校可以通過學科統整和滲透的方式,將職業素養、職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價值觀等有步驟、有計劃地滲透到綜合實踐活動、勞動、語文、數學等課程之中,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職業啟蒙教育格局。
(一)以綜合實踐活動和勞動課程為職業啟蒙教育的主陣地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和勞動課是學校實施職業啟蒙教育的主陣地。江蘇鳳凰科學出版社版本的勞動教材中有“傳統工藝制作”“現代服務業勞動”“農業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運用”等內容,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版本的小學中高年級綜合實踐活動成長手冊教材有“職業體驗及其他”單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創設情境,滲透職業觀念,使學生走進相關職業,也可組織學生進行職業調查,使學生形成基本的職業認識。
“掛鉤”是小學五年級下冊勞動課程的內容。從該單元開始,學生逐漸了解金工常用工具和材料,學習相關工具的規范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金工技能。在課程學習中,學生需要初步認識金工,學習尖嘴鉗的使用方法,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從引導學生做簡單的掛鉤開始,激發學生的金工興趣,指導學生規范操作,培養學生的質量意識,促使學生養成嚴謹、踏實、細致的職業素養。
“今天我是小交警”是五年級下冊綜合實踐活動成長手冊中“職業體驗及其他”單元的探究內容。教師在進行這一主題活動的教學時,可引導學生認識交警,了解交警工作,激發學生對交警的尊重和熱愛;引導學生學習交通標志、交通法規和指揮手勢,激發學生為人民的安全出行保駕護航的意愿。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職業啟蒙教育
小學教材中有豐富的職業教育內容,教師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職業啟蒙教育素材,以及素材中的隱性價值,有意識地滲透職業啟蒙教育,為培養學生職業理念創造良好條件,豐富學生對于職業的認識。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教材中不同職業的人物,有意識地介紹其職業內容和職業經歷,強化學生對相關職業的認識,給學生傳遞正確的職業觀。例如,《軍神》《刷子李》這兩篇課文塑造了具有鋼鐵意志的軍人形象和技藝高超的粉刷匠形象,教師可以通過挖掘這兩篇課文中的職業教育素材,讓學生對這兩種職業有更加具體直觀的認識。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數學問題中涉及的職業內容,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介紹服裝店工作人員的職業內容及職業要求。這樣,學生不僅能夠習得解決問題的相關策略,還能感受生活中各種職業的魅力,意識到職業與生活息息相關。
(三)在主題班會中注入職業啟蒙教育內容
班主任可以圍繞“職業”這一主題定期組織主題班會,鼓勵學生交流和表達,幫助學生了解各種職業的歷史與變遷、內涵和職責,以及實現職業夢想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和素質。這樣的主題班會可開闊學生的職業視野,讓學生明白若想實現職業夢想,必須努力學習,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引導學生展望未來。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預見未來的我”的主題班會,和學生一起談論他們未來想從事的職業。有的學生可能想做老師,教書育人;有的學生可能想做一名醫生,治病救人;有的學生可能想做一名美甲師……這些雖然只是學生初步的職業設想,但是教師要借機進行職業啟蒙教育,與學生展開多重交流,對學生的職業展望做正面評價,對學生的奉獻精神給予充分肯定,于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理解職業的價值內涵,使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中的各種職業,培養學生尊重各行各業普通勞動者的思想品質。教師通過正面的評價和引導,可促使學生在職業夢想的推動下形成學習內驅力。
三、社會:以實踐活動為落點,開展職業體驗
“雙減”政策的實施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應當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相應地增加學生進行生活體驗的機會,如為學生提供職業體驗的機會,讓學生能夠接觸廣泛的職業領域,獲得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精神的啟蒙教育,實現由認識自我到了解社會,進而培養職業興趣的目標,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有初步的設想和規劃。
(一)與行家合作,職業“請進來”
學校可以充分借助家長資源、社會資源,邀請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走進校園,和學生一起暢聊職業,培養學生初步的職業意識、職業情感和職業態度,激發學生的職業興趣,為學生未來的職業選擇打下一定的基礎。
龍錦小學(以下稱“我校”)曾邀請常州浩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周維給四年級的學生帶來關于科技創新的演講,他以“夢想”為話題,帶領學生走進科技世界;邀請常州旭榮針織印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國成走進學校,為學生做了一場關于“大國工匠精神”的宣講,從“一件衣服是怎么來的”入手,帶領學生了解紡織業。目前,我校已經推出了“對話科技工作者”“對話非遺傳承人”等4大門類、10多種菜單式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設想的職業目標和職業生涯規劃進行選擇,助力學生實現自己的職業夢想。
(二)與企業合作,學生“走出去”
除了“請進來”,我校還組織學生“走出去”。比如,走進光大環保能源(常州)有限公司,了解垃圾收運處理、垃圾焚燒發電等方面的知識;參觀走訪了常州亞瑪頓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走進了光伏能源的新世界。為了更好地研究新能源電動車的相關知識,我校教師帶領學生到國家電網下的新能源汽車體驗中心進行參觀學習。我校還與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共建職業啟蒙教育體驗基地,為學生提供職業陶冶和職業探索的實踐平臺。
(三)與場館合作,開展職業體驗活動
場館特有的深入體驗功能,能為學生創設豐富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樣的學習方式。學校可以與職業體驗館、博物館、科技館、勞動實踐基地等場館展開合作,開展豐富多彩的職業體驗活動,拓寬學生的職業體驗渠道。借用場館豐富的現場資源和教學場地,學校可為學生創設一種基于實際的職業情境,讓學生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體驗不同職業,拓展職業認知范疇,獲得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建立學習與職業的有機聯系。
2023年,我校成立龍霄少年科學院,開展沉浸式航天科普場館學習與體驗。此外,我校還與中國科技館開啟了全面的“館校合作”,與常州市天文學會聯合,組織學生開展觀月、觀星、走進天文館等活動。未來,學校還將參與百館百校聯動項目,依托中國科技館,結合自身特點開展科普活動。
小學生對職業夢想的理解有限,一些學生認為,科技工作者就是天天搞發明創造,運動員就是不停地參加比賽。“引進來”“走出去”以及場館學習活動能讓學生近距離了解相關職業,知道職業夢想走進現實生活之后會變成什么樣,從而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有更加清晰的設想和規劃。
結語
小學職業啟蒙教育不僅回應了時代快速變化對現實教育的訴求,更助力了“雙減”、勞動教育的實施,有助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高質量的職業啟蒙教育無須刻意拔高地位,也不應過早實行教育分流。在遵循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家庭、學校、社會三方應共同作用,發揮主觀能動性,共同探索小學職業啟蒙教育的多元路徑。在家校社三方協同的合力下,小學生可逐步發現、發掘、發展自己的職業興趣,提升了解自我、認識社會、探索世界的能力,為未來的生涯規劃埋下一顆“職業種子”。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