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剛
摘 要: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品行的培養。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適當調整教學措施,既要使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提高,也要盡可能對學生的品行進行培養,使學生的思想品質得到提升,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結合一些相關事例引導學生。教師要對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給予充分關注,使學生的知識儲備得以提高;教師要盡可能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人生觀念、價值觀念,從而使其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基于此,本文結合部編版教材內容,分析如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行。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良好品行 培養策略
在初中的學科教學中,道德與法治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方面的教育,而且該學科在培養學生的品行方面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以教材為基礎,將教材中的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來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分析。同時,教師需要以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基礎,對教學的方法與策略進行適當調整,這樣就可以在保證學生課程學習的基礎上改善學生的品行,促使學生取得進步。
一、通過理論教學,讓學生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
1.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使學生能夠全面地認識到優良品行對人的一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探究,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優良品行是人生發展的基石,只有具備良好的品德才能保證自己在未來能夠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例如,在教學《積極奉獻社會》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奉獻是什么,然后再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奉獻。在學生思考這個問題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奉獻不僅可以體現在社會生活中,還可以體現在我們的個人生活中;引導學生了解到為他人奉獻不僅是為了他人能夠生活得更好,也是為了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引導學生認識到只有具備優良品德才能使自己得到發展,才能使自己的未來更加幸福。
2.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觀察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日常行為中觀察出自己身上的不良習慣,并將這種不良習慣進行記錄,然后與教材中的內容相對比,讓學生對這種不良習慣進行分析,并對這些行為進行改正。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觀察,并將這種觀察結果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對比,從而使學生在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的同時認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行為,并改正這些不良行為。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正確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行為并及時改正,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3.對學生進行道德評價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道德評價,通過評價,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例如,在教學《社會生活講道德》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什么是道德”,然后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明白道德不僅包含善良、誠實、守信等美好品質,還包含遵守規則、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良好品質。教師還可以結合一些具體事例讓學生討論“什么是好行為”,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反思自己平時的行為是否符合好行為的標準,促使學生對自己的不良行為進行調整。
二、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品行
1.結合實際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一門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課程,其教學內容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將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例如,在教學《親情之愛》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布置一些家庭作業,讓他們回家后觀察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況;教師也可以先讓學生描述一下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然后再讓他們結合自身的感受寫一篇文章,在寫完文章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文章發到班級群里,讓同學們一起評價。這樣,學生的課堂學習就可以與自己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有效激發。
2.以實際生活為基礎,增加教學的趣味性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想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就必須要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以教材內容為核心,促使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有效激發。例如,在教學《尊重他人》這節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寫一篇有關尊重他人的日記,然后讓同學們互相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對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進行分享,如在教室里如何與同學和諧相處,如何幫助他人等等,教師再根據學生們的交流內容進行引導。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道德與法治,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3.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結合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其教學內容只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才能夠真正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在教學《讓家更美好》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一下自己的父母,然后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報答父母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父母的報答方式,學生可以講一些小故事、小笑話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師在此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真正地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品行。
4.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要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教學,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者是自主學習,讓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更好地完善自己;引導學生從身邊人的身上尋找榜樣,讓他們學習他人良好的品行;組織一些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良好品行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就能夠更加了解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系。
三、結合時事熱點,讓學生了解社會發展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社會發展要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可以將一些時事熱點引入到課堂中,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的發展情況,為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奠定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勞動意識。例如,在教學《世界舞臺上的中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將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結合起來,將我國在科技、軍事、教育等領域取得的成就結合起來講解。在講解《中國擔當》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將我國在抗擊疫情過程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事跡引入到課堂中,讓學生了解他們在疫情期間所做出的貢獻,讓學生了解我國這些成就背后的努力和汗水,使他們意識到作為一名中國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和使命。
1.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行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學科,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行,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品行。例如,在講解《遵守規則》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在生活中遵守規則的經歷,使他們了解遵守規則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所犯過的錯誤制定出相應的改正措施。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學生認識到遵守規則、遵守秩序對于個人發展、集體發展和社會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還可以培養他們良好品行。
2.要注重提高教師自身素養
教師的行為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教師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自身形象,保持良好的儀表形象。在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養他們良好的品行。教師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道德修養,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使學生可以以教師為榜樣,改正自己的不足。
四、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活動,讓學生能夠深入地思考問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例如,在教學《維護公平正義》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模擬法庭活動。在模擬法庭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法官、被告人和陪審員等角色,讓學生參與其中,與其他同學一起扮演各自的角色。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1.挖掘教材,突出教學重點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知識重點和難點,突出教學重點,抓住學生的關注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例如,在教學《建設法治中國》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在法律的角度上讓學生了解到法律的重要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收集一些相關的典型案例,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來讓學生明白其中的法律問題,在分析案例時,教師要讓學生認真思考每一個案例中涉及的法律問題,引導學生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再如,在教學《堅持憲法至上》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在討論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法律與道德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法律知識,讓他們認識到守法、知法、用法和護法的重要意義。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以生為本,創新教學方法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對學生良好品行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要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創新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要注重以生為本,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性安排,組織一些教學活動,使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激發。例如,在《理解權利義務》這節內容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展開學習。在分組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小組成員,小組成員之間可以進行互相討論和交流,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法律意識。
3.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相應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思考,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加強。例如,在教學《關心國家發展》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厲害了我的國》這一電影,讓學生了解中國取得的輝煌成就,在觀看電影的時候,學生能夠感受到中國近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國發展中存在的困境與問題,使學生可以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通過課堂情境的創設,學生學習的動機、學習的欲望能夠得到激發,在情境創設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讓他們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4.加強合作學習,培養良好品行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合作學習是一個較為有效的方式,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強化自己的協作精神,對此,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來推進合作學習。例如,在教學《維護公平正義》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讓他們就“什么是公平正義”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和互相理解,如果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教師可以讓他們自由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在小組討論之后,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觀點進行總結,然后讓他們進行分工合作。在分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學會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相互溝通、共同進步。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要注重對學生良好品行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根據教材內容來組織教學活動,帶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使學生的知識儲備得到擴充;要認真進行備課,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心理狀態,根據教材內容來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只有這樣,教師才可以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得到優化,使學生通過學習形成良好品行。
參考文獻:
[1] 王金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策略》,《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3年第5期。
[2] 羅繼平《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素養的策略探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1年第33期。
[3] 黃秋京《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策略探討》,《考試周刊》2021年第38期。
[4] 朱艷紅《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品行的策略》,《世紀之星—初中版》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