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容
摘 要:精神生活上的共同富裕提升了共同富裕的精神維度,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優勢,思想政治教育和共同富裕在價值主體、價值導向、價值目標方面具有內在的耦合性。這一耦合性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功能的邏輯前提,對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引領精神需求、提升精神享受、凝聚精神力量、推動精神生產的突出優勢。為了更好實現這一功能優勢,思想政治教育要向高質量、現代化、數字化方面發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內在耦合;功能優勢;實現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精神貧乏不是社會主義,只有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我們要建設的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形式和內容的雙重規定,意指全體社會成員在物質生活得到基本滿足的基礎上,自主進行精神生產和精神選擇,在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審美情趣、情緒心態等精神生活的具體向度上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狀態,呈現出個人精神世界豐富充實、社會精神文明高度發達、民族精神面貌昂揚向上的目標樣態。[2]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面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對物質需求的高度依賴轉向對精神領域的積極追求,且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趨勢。精神生活領域的共同富裕任務更加復雜艱巨,積極探討和拓寬其實現路徑,對于提升人民的素質、建設美好社會、實現民族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思想政治教育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在耦合
意識形態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功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于人人享受精神文化資源、共建精神家園,二者在目標指向和人本指向方面具有關聯性。這一關聯性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功能的邏輯前提。
(一)價值主體的一致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3]此論述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全體社會成員,具有鮮明的屬人性,規定了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應當達到的使命目標。思想政治教育要圍繞“現實的人”,關照人的利益與需求,服務人的發展與完善,著力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依賴主體的思想矛盾運動才能內化一定的思想觀念、價值觀點和道德規范。人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主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主體一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體現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價值理念,強調全體社會成員在精神產品的享受、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精神家園的創造上的主體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樣需要尊重人在精神需要上的層次性、多樣性和差異性,要求人在正確政治航道上豐盈精神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都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強調人的主體意識,二者在價值主體上具有一致性。
(二)價值導向的契合性
“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4]意識形態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它要求將統治階級的政治觀點轉化為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共識。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宣傳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一人們的思想,要求“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5]。思想政治教育承載著黨和國家的政治責任和價值目標。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重要標識,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這不僅要求達到個人層面精神世界的充盈豐沛,而且要求整個民族社會的精神面貌積極向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鼓勵個人將“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在激發個體自我意識的同時樹立起民族意識。此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還要體現國家意志,這就設定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政治邊線,賦予了其意識形態價值屬性,意味著精神的交往不能肆意妄為、思想的流動不能漫無邊際。思想政治教育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價值導向上具有契合性。
(三)價值目標的協同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6]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包括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等,規范個體行為,塑造個體人格,使個體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心理品質,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7]共同富裕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實現的是人民群眾在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只有需求得到滿足,人才能獲得充分的發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產品,促進人民自主進行精神生產和精神選擇,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內容和形式上補充了人在精神方面的發展,超越了西方資本邏輯操控下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失衡。思想政治教育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都以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二者在推進過程中具有協同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功能優勢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在于把一定的社會目標任務通過特定的方法手段轉化成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認知,其本身就具有政治引導、思想改造、凝聚共識的獨特優勢,具有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人民精神境界的價值功能,在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領域發揮積極作用。
(一)引領:指導精神需求的正確性
精神需求是精神生活的存在依據和內在動力。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別于其他一切動物。”[8]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活動的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斷滿足“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9]。向上向善的精神需求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立論根基。人類只有首先通過生產實踐解決吃穿住行等物質生活資料問題,才可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等其他領域的活動;人只有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提高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和確保生產的社會主義方向來體現其經濟功能,提升整個社會的生產力,進而為精神需求的產生奠定物質基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需求向著更高層次邁進,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趨勢。思想政治教育觀察人的思想現狀,看到人的精神需求,通過思想觀念的傳播,以科學理論說服人、以價值觀引導人,關注人的精神建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滿足人的多樣的精神需求,達到對整個社會的精神引領;分析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泛娛樂化等錯誤思潮對人精神的侵蝕,通過價值批判與思想改造,以主流意識形態凈化社會風尚,維護社會秩序,教化人正確辨析美與丑、善與惡;引導個體將個人精神需求融入民族發展,在關注個人需求的同時關照民族的前途命運,切實引導人的精神世界的發展需求得到積極正向的發展。
(二)升華:推動精神享受的進階性
精神享受是精神需求的高級階段,是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后在精神層面獲得的滿足感和獲得感,是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確證。精神享受體現了人對于自身理性發展的關注和對真善美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精神享受的豐盈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激發個人精神動力,激勵個人加強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形成對客觀事物的科學認識,掌握人類的先進經驗,以熟練的技藝獲取生存資源,以科學理性的態度看待社會。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引導人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養成堅定的意志品格,以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對待事物,能夠用超然豁達的情緒面對得與失、生與死。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培養人們的審美情趣來溫潤心靈,豐盈精神境界,以自然美、人性美來凈化社會的邪惡,讓人在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培養審美意識和豐富高雅的文化志趣,提升精神品位,使人能夠自覺抵制虛假與丑陋。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道德觀教育傳授正確的倫理規范和道德標準,使受教育者成為具有“明德、親民、至善”品質的人,自覺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理想信念教育培養人們正確的信仰。而信仰作為人砥礪前行的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標志著精神生活的最高層次,要用崇高的道德信仰來彌補精神空虛和精神荒漠。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樹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10],用信仰系牢團結奮斗的精神紐帶,形成堅持不懈的精神自覺,以為祖國繁榮貢獻力量為榮,在勞動與奉獻中創造幸福。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人的精神境界不斷升華,得到高層次精神享受的滋養和豐盈,人的精神層面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
(三)整合:增強精神生產的高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11]精神生產是滿足人民精神需求、實現人民精神享受的基礎環節。提供優質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取締低級惡俗、粗制濫造的“快餐文化”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發揮其價值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調節各種利益關系和經濟沖突,維護社會秩序,優化社會整合狀態,為精神生產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能夠“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12],將精神生產的意識形態主張轉變成普遍認同的思想觀念,最大限度地增進社會共識,匯聚起促進精神生產的磅礴力量。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勞動者,為精神生產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要培養人民的主體意識和勞動意識,使其自覺提高勞動技能、改進生產工具、革新工藝。思想政治教育掌握人的思想狀況和精神需求,引領其精神需求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實現需求側管理,促進精神生產的供給有效對接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引領文藝工作發揮鑄魂育人的功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13],創造出更多體現價值引領力的精神作品。為指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正確發展方向,我們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精神生產的全過程,夯實精神生產的價值根基;要引導企業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自覺抵制資本支配下商業化、娛樂化的“大眾文化”對供給質量的沖擊,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提供高質量、豐富性、多樣化的公共文化產品。精神產品的合理分配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關鍵環節,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育“先富帶動后富”的共享理念,以實現精神產品供給均等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相較于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難啃的硬骨頭”,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手段更是一個新課題。受制于經驗問題和現實難題,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困境,其中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不充分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任務本身的因素,也有思想政治教育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結合不足的原因。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現代化、數字化發展能在新時代新階段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功能定位,充分釋放其功能,并根據新的形勢變化及時進行功能轉型。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謀求新的發展動力。首先,要加強理論創新,夯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14]思想政治教育要用科學理論培養人,用強大的真理說服人,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闡釋。同時,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精神需要理論、精神生產理論構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立論基礎。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可以培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共識。要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悟其中的精神內核和科學方法,統攝和引領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其次,要加強文化傳承,涵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底蘊。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中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豐富其時代內涵,打造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精神風貌。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激活中國五千多年的民族文化基因,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廣闊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空間。最后,要加強實踐,養成激發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進動力。堅持實踐性原則,把理論學習同關照現實、指導實踐結合起來,開展廣泛的志愿服務、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引導人走向社會,在生產活動中感受民生,在實踐中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以及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展攻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難關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在觀念、內容、方式方法和治理上走現代化發展道路。首先,要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的現代化。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在開放化、信息化的社會背景下,面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實現全體人民多樣化精神需求的任務,思想政治教育要樹立一體化、多樣化、開放性的發展理念。精神生活要覆蓋整個社會,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推進城鄉、區域、大中小幼一體化建設,多舉措、多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現代化。根據新的時代境遇、時代課題和時代使命,思想政治教育要進一步發展出新的內容要素,實現對內和諧和對外適應,擴充新的內容要素,增加歷史觀、文明觀、生態觀教育,特別注意研判和關切不斷變化的社會形勢,提防差異化的精神需求對主流價值的沖擊。再次,要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現代化。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輿論等手段,有效發揮現代科學技術的作用,促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堅持信息技術的育人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要注重教育方法的情境性和交互性。最后,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現代化就是要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科學化、制度化、協調化和效能化。要樹立科學思維,在法律法規的框架下采用科學的治理方式,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內部各要素有機配合,實現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三)以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發展精準對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進入數字化發展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發生巨大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助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臨對接精神需求不充分、對接精神享受不完備、對接精神生產不順暢的困境,歸根到底在于二者之間的信息壁壘,即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不能完全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分析數字化時代人們精神需求的變化,也要用數字技術為自身賦能。首先,要創建數據分析系統,精準捕捉精神需求。數據是獲取教育對象信息的基礎,利用大數據技術、算法推薦技術等對數據進行采集、計算和分析,將數據內嵌的人文情懷、價值觀念具象化為可視的、透明的信息,精準把握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變化規律,實現精準畫像,從而實現教育方案的精準制定。其次,要打造主流輿論格局,引領精神生活環境。有效駕馭數字技術,加強對錯誤思潮的技術識別,優先推送主流價值內容,抵御西方意識形態的“數字殖民”。在虛擬空間進行道德教育、價值引領時,必須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時回應重大輿論爭議,牢牢把握正確輿論方向,唱響主旋律,為人的精神生活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最后,要搭建網絡平臺,共筑共享美好精神家園。構建數字化資源共享平臺,投放信息資源,打破時空和技術壁壘,消除人們在獲得精神資源上的不平衡,實現全域、全員、全程教育空間的聯結。人們在這種立體式的空間中協同生產、共享精神產品,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傳統的單向度傳遞,真正實現共創共建共享。
四、結語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國家、社會和全體人民的共同期待,其實現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長期工程,既要從宏觀層面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布局,也要從微觀方面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柔性規約的功能價值。為了更好地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思想政治教育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未來我們還要進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積極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功能潛力,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7]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2]馮剛,艾楚君.思想政治教育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功能優勢與實現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8):69-76.
[3]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5]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6]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9]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N].人民日報,2015-10-15.
[10]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8年12月18日)[N].人民日報,2018-12-19.
[1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報,2017-10-28.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0.
[1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26日)[N].人民日報,2022-10-26.
[1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