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前素養培養要從目標確定、課程體系構建、教學資源配置及考核與畢業要求等方面著手,不斷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專業認同思想,為學生步入教育行業奠定堅實的基礎。文章將在介紹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前素養培養現狀的基礎上分析有效解決問題的對策,提高學生職前素養,樹立學生專業認同思想,希望能夠為廣大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提供淺顯的意見。
關鍵詞: 學前教育專業;職前素養;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2;G61-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9052(2024)06-0149-03
引言
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前所需要的專業素養而言,主要可以從三個層面進行論述,第一個層面是客觀認知,第二個層面是情感認知;第三個層面是主觀認同。客觀認知相對來講比較簡單,指的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了解程度,比如專業教育情況、專業未來發展等;情感認知則上升到了主觀質疑層面,即在客觀認知上存在自己主觀的見解,能夠淺顯地分析學前教育的現實影響因素及積極意義;主觀認同則是學生通過相關專業知識樹立了正確的觀念,認同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學習能夠促進自我發展,樹立學生從事學前教育職業的認同思想。當然,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前素養不僅僅包含思維層面,還有知識層面和心理層面。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前素養培養的影響因素
(一)主體因素
1.日常表現
第一,學生的日常表現是體現學生學習習慣的表現形式之一,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生日常表現更加良好,無論是學習習慣,還是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更加認真刻苦,因此對專業知識的了解也會更加全面。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專精度;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了解學前教育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當然并不是說所有日常表現良好的學生職前素養發展更好。
第二,學生的日常表現是體現學生提升自我認知的表現形式之一,促進學生學習有兩方面因素,一是興趣引導,后文會詳述;二是明確自己的不足,需要通過學習來提升自我認知,當然認知自我的不足還不夠,需要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來分析。認知不足的學生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得過且過,渾渾噩噩度過學期,第二種就是奮發向上,不斷通過自我學習完善自己的不足,這兩種學生所呈現的日常表現是不同的。
第三,學生的日常表現是體現學生未來良好規劃的表現形式之一,只要有期許,有未來規劃就會促進學生認真學習,這類學生的日常表現往往都是積極向上的,并且樂于接受知識[1]。
2.價值認同
學生的價值認同也是影響學生職前素養發展的因素。價值認同指的是學生自身價值觀與社會共組價值觀相契合,眾所周知,學前教育工作的核心價值觀是利他主義,而不是利己主義,但是在當前很多學生的價值觀更多的是傾向利己主義,利己主義價值觀的養成又受功利價值觀的影響,我們發現在當下不少學生崇尚消費主義、物質主義,這都是受功利價值觀的影響。因此,不少學生對學前教育專業價值認同度不高也是受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教育
家庭作為學生成長的第二教育場所,很多行為習慣的養成深受家庭教育影響,同樣學生的種種素養也是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父母學歷高的會提前向學生講述相關專業的情景,并對學生感興趣的方向進行普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學生對專業的興趣,以至于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習過程中可以很快地融入知識領域中,這對學生的職前素養良好養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少有父母精通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對學前教育工作的接觸和認識也相對較少,再加上家庭因素的影響,就算對學前教育專業知識比較熟悉,家長也很難抽出大把時間向學生講述專業相關的知識。
2.家庭經濟
家庭經濟對學生的素養和能力的發展影響主要是來自心理層面,我國很多學生畢業之后會選擇去外地務工補足家庭,就算上學也給家里帶來一定經濟負擔,尤其是農村學生,經濟不好勢必對其心理造成壓力,從而在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學習中會瞻前顧后。
(三)學校教育
1.專業教師水平
不可否認,學前教育專業絕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態度端正,但也不得不承認,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整體專業能力還有待提升。在時代不斷發展背景下開展好教育教學工作,不僅需要自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支持,同時也需要對社會大環境的理解,就需要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才能不斷提升自我的專業能力。可極少數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并沒有自我反思、自我總結的習慣,因此從師資角度出發分析是影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前素養培養的核心因素。
2.學前教育專業教育目標定位
現如今的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較為看重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知識,其他領域涉獵較少,教育目標的整體定位不太明確,只能在自身所在專業或領域中傾注所有的精力。一部分高校學前教育工作教學比較注重理論,而沒有過多的實踐讓學生學以致用,導致很多學生只是思想上的巨人。這樣的人才培養體系必定導致學生自身的目標不明確。導致目標定位不明確的主要原因在于國家宏觀發展、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與現實需求脫軌。眾所周知,學前教育專業教學需要結合國家宏觀發展、學前教育工作現實需求的實際情況,它和其他專業教學的出入很大,不僅僅需要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樣也需要結合現實情況培養學生良好的價值觀,這勢必對學前教育專業教學體系、教學方式要求很嚴苛。
3. 學前教育專業主修課程偏多,選修課程相對較少
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是新時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重要需求,但是很多高校只是將這種人才培養當作是教育教學的宗旨,卻沒有實際踐行。現如今,不少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學習是學生主要的學業,所以很多高校較為重視學前教育工作專業主修課程,選修課程相對較少,這樣的課程體系會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始終是基于理論知識之上的,而沒有跨學前教育工作的思維跨越,這對于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人才培養限制很大。
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前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分析需求,規劃改革教學模式
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就是要掌握國家宏觀發展、社會發展需求和專業需求之間的關系,然后根據國家宏觀發展、社會發展需求和專業需求調整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架構和教學方式。針對當前國家宏觀發展、社會發展需求和專業需求,教師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就會更重視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重視理論的同時重視學生實踐技能技巧的培養,以此實現校園知識學習和學前教育的銜接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職前素養。另外,在教學規劃改革上還需要結合國家發展的宏觀動向,重視相關政策,讓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契合國家政策的大動向。同時在進行教學規劃改革上還需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基礎條件,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促進學生更好地就業,所以以生為本顯得尤為重要,在評估學生實際學習能力上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分別掌握學生的專業知識理論學習情況和實踐技能發展情況。一是通過摸底考試,即采取考試的形式,從學生分數上分析學生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學習情況,當然在其中還需要結合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綜合評價;二是通過學前教育實踐評估學生實踐技能發展情況,即教師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結合實際學前教育案例,以此評估學生實踐技能發展情況[2]。
(二)依據產教融合理念,增設實踐課程
眾所周知,高校的教育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發展學生的專業技能,相較于其他教育,高校的專業教學更具有目標性,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更高,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也不例外。所以在產教融合理念下的學前教育專業教學需要契合高校教學專業對口的特點,針對性地增設更多的實踐課程,當然在增設實踐課程上也需要講求一定的原則,需要在理論課程教學學時充足的情況下開設實踐課程,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上多下功夫了,教師不僅要考慮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計劃、教學流程的設計,同時也需要考慮有效增設實踐課程的方式。在增設實踐課程上主要采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在課堂理論知識教學中結合相關的實踐案例,讓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分析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二是直接開設實踐課程,即以學生動手為主,在實踐中印證理論知識,這兩種方式都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強化學生學前教育綜合素養。
(三)以生為本,強化專業價值觀教育
學前教育是一個圍繞人和人、人和社會環境關系開展的工作的專業和職業,因此學前教育專業對學生的溝通能力和技巧要求更高,更加重視學生專業價值觀的教育。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前素養和專業認同度,就需要重視價值觀教育。
在價值觀教育上可以采取兩種方式,一是重視人和環境之間的教育,具體而言就是強化學生對社會環境的理解,讓學生了解當前我國的學前教育環境,并對我國學前教育環境下學前教育人員相關技能的需求進行思考。二是融合思政教育,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具備增識、鑄魂的特性。“課程思政”融入學前教育專業教育當中可以將思政元素融入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學生在增識、鑄魂的學習過程中受到“思政”課程的啟迪理念會不斷豐富,“課程思政”下的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注重“增識”與“鑄魂”,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培養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因此,在課程思政教育中,可以更加充分地挖掘出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以此最大程度地發揮學前教育專業教育作用;可以更加深度地促進思想理念的提升和發展,從而讓學生在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塑造自己的道德素養和核心價值觀。
(四)加強培訓,提升專業教師教研能力和理論水平
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專業能力對學生專業認同度的提升是具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的,因此全面提高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思想認知,為教師專業發展奠定基礎不僅是學校整體教學實力的提升,更是促進學生職前素養的重要方式。在豐富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專業發展理論水平上,需要借助學校力量,校方領導充分利用學校資源,開展相應的培訓活動,讓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從培訓中學習新的教學理論,促進自我專業發展理論水平的提高。在增強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教研意識上,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利用學校朋輩資源,讓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學習資深教師的教研能力和教研態度。在提高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思想認知上,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教育肯定,即肯定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在教學中取得的成效,由內激發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成就感,從而轉變為思想認知不斷往好的方向發展。
轉變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教學觀念,讓教師在教學中緊隨“三教”教學理念,調動教師積極提升自我專業發展的積極性,為學生更健全地發展提供師資保障。轉變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教學觀念,緊隨新課改教學理念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方式,同時也是調動青年教師自我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方式,具體的方式就是讓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深入學習新課改理念,并有意識地引導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用“三教”理念開展教學活動。
(五)校園合作,共同開發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在開發制定課程體系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德”的培養,“德”即職業道德,這是社會對人才需求最為基本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在課程體系中要涵蓋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素質”的培養,“素質”是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和內在體現,良好素質的學生在進入幼兒園實際教育工作之后懂得“何為?何不為?”,所以在課程體系中要設計人文素養教育課程;當然,“心理”作為學生健康指標之一,在課程體系中也要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合理地規劃課程體系,形成專業教學標準與職業標準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在專業課程內容、開設學期、教學過程等方面形成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產教融合、動態調整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3]。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提供扎實的理論知識并解讀最新的教育政策,與幼兒園教育實際案例結合,高校領導負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投放,專業教師、幼兒園教師的課程資源開發實現“共同投入、共同開發、共享成果”的課程體系開發模式,實現課程資源的互惠共享[4]。
(六)構建多元并存的綜合評價體系
在以往的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評價中,一般評價都是一種,要么是終結性評價,要么是即時性評價,這兩種評價模式各有優勢,但是也各有缺點。傳統的評價方式主要是終結性評價,即教師直接在學生最后一堂課中的表現評價學生的成效,雖然此類評價方式簡單,操作難度也不高,但是不排除有異常情況的產生,就好比在最后評價中某位學生因為身體不適導致成績不理想,這就顯現出弊端了。即時性評價主要是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專業知識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能力、素養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的優點在于評價準確,缺點在于操作難度大[5]。因此,在構建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評價體系上可以將此兩種評價方式進行融合,這樣既可以避免第一種情況弊端的出現,又可以綜合評價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成效。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當前我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前素養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本文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策略前瞻主要有六方面,涵蓋課程、內容及教學評價等多個要素,旨在提高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有效性,更好地促進學生知識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彭盈悅.基于學生需要的學前教育專業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研究——以H學院為例[J].文教資料,2021(35):105-108.
[2]高東磊,畢彩云.淺談在學前教育專業的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40.
[3]易俊雅.高職會計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2020(3):133-134.
[4]羅金珠.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現狀與培養策略研究——以昆明市D中職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2.
[5]王小云.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提升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策略探討[J].現代職業教育,2019(33):208-209.
作者簡介:張婷婷(1982.06— ),女,漢族,安徽省蕪湖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2021年安徽省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1+x證書制度試點幼兒照護課證融合實施路徑研究”(項目編號:TZPY005);
2021年合肥財經職業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三胎政策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認同研究”(項目編號:XYK202111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