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必清 劉曉宏 鄭娟


摘 要: 本文面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現實困境,基于產業學院的校企合作平臺,采用頂層設計課程思政四級三全育人體系、構建課程思政人才培養體系、組建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突出企業文化融合特色建構課程思政教學實施模式、構建學生和教師多元動態評價體系等舉措從整體到局部系統性地提出了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改革路徑,將“立德”和“樹人”相結合,培養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 產業學院;課程思政;人才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 G71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9052(2024)06-0194-03
引言
近年來,中國的職業教育的體量和成就均比較顯著,國家也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基于職業教育存在體量大但不強、產教融合程度不深、多元參與聚而不融等問題,中國深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提出了校企共建產業學院的要求。本文面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現實困境,基于產業學院的校企合作平臺,旨在優化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路徑,將“立德”和“樹人”相結合,培養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一、產業學院和課程思政研究概述
2017年12月,《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提出深化產教融合的要求; 2020年7月,《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發布,為現代產業學院的高質量建設提供指導,高校可與政行企等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現代產業學院。
人才培養的根本問題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1]。2019年1月,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要德技并修、工學結合;2020年6月,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2020年9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發布,專業課教師要將課程思政潤物無聲地有機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具體的專業課程;2021年10月,《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布,要求普遍開展項目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實現課程思政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學者對產業學院和課程思政研究較多。葛高豐[2]對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建設的實踐演進、功能轉型和提升路徑進行了深入研究;馬林才等人[3]對職業教育現代產業學院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發展路徑進行了研究;周昱成等人[4]指出課程思政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尤立杰等人[5]對高校課程思政實施成效進行了歸納,發現了目前課程思政存在的困境,提出了具體的應對策略;陸潔琰[6]研究了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實施路徑;張志堅[7]基于“三教”改革視域,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進行了研究;楊艷濤[8]基于課程思政角度對教師的角色進行了再思考。
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產業學院是解決職業教育眾多問題的根本途徑,課程思政是國家重大戰略舉措,兩者的落腳點均是教育,而目前國內外學者將兩者相結合進行研究較少。本文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困境進行分析,并以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產業學院為依托,深化產教融合,選取國民經濟影響最大的土建類專業,研究其課程思政建設的改革路徑。
二、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現實問題
目前,課程思政建設仍存在一些現實問題,難以形成有效合力。主要存在的現實問題如下:
(一)課程思政一體化頂層設計不系統
課程思政教育和專業技能教育融合度較低,課程思政建設缺少系統化的規劃設計。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的系統工程,但目前的課程思政未能從頂層設計角度系統化構建課程思政
人才培養體系,未能根據不同課程特點系統地將人文素質、工匠精神、創新精神、職業道德、社會責任等元素有機融入各門課程。
(二)優秀企業文化有效融入課程思政不夠
優秀企業文化是課程思政教育的關鍵環節,對增強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職業認同具有重要的作用。將優秀企業文化潤物無聲地融入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可有效提升課程思政效果,但在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并沒有結合各自專業的特色,深入挖掘優秀企業文化中的課程思政元素,使得優秀企業文化與課程思政的融入較為機械。
(三)專業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水平較低
專業教師具體設計和實施課堂教學活動[9];在掌握本專業領域四新技術同時,要能深挖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并能將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無聲地有效貫穿教學全過程。但高職院校專業教師為各自專業領域出身,缺乏系統的思政教育和教學經歷,其對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自身肩負的育人主體職責認識不足;部分專業教師缺少對專業課程所蘊含的育人元素的挖掘能力,對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不敏感,無法正確處理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關系,不知道專業課程上應該講哪些思政內容,更無法將本專業知識與思政育人元素有機融合。
(四)完善的課程思政反饋和評價機制缺乏
課程思政實施主體是具體的各門專業課程,專業課程的相對獨立性和潤物無聲地思想性教育,難以找到課程思政建設效果的量化指標,反饋和成果評價改進機制缺乏,導致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進展緩慢、整改不到位。
三、校企深度融合促進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改革
在產業學院背景下,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要深入挖掘產教融合特色,探索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潤物無聲有機融合的方法途徑,形成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內容構建與實施范式。
(一)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
聚焦土建類專業的專業特色和產業學院的產教融合優勢,政行企校協同深入挖掘和提煉工程典型案例,將企業文化、企業精神、家國情懷有機融入專業知識體系,構建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四級三全育人體系,具體見圖1所示。
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思政理論教學環節,實現思政理論育人;以土建類專業課的課程思政為專業能力教學環節,實現土建類專業的專業人才培養;以土建類專業的實習實踐課程為實踐教學環節,滿足行業發展的用人需求;以特色自主拓展課為綜合發展環節,培養社會需要人才。通過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四級三全育人體系的實施,以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國家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使學生具備“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發展后勁足”的特質。
(二)基于產業學院構建課程思政人才培養體系
基于產業學院,強化思政教育和價值引領,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將其有序、有機、潤物無聲地融入課程思政人才培養體系,在公共基礎課、專業模塊課、專業實踐課、特色拓展課等教學體系中落實課程思政要求,具體見圖2所示。
通過公共基礎課的開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健全人格、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通過專業模塊課的開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創新精神和工程倫理觀;通過專業實踐課的開設,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健全人格、求精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通過特色拓展課的開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文明素養、健康審美和倫理道德。
(三)基于產業學院架構,打造名師工匠教學創新團隊
產業學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聘請教學名師和技能大師、高層次人才擔任技術技能教學團隊和實踐創新教學團隊負責人,打造名師工匠教學創新團隊。通過新老教師結對子方式,充分發揮行業教學名師、校級教學名師和省級教科研團隊負責人在師德師風方面的引領作用,將師德師風建設落實落細,落實師德為先理念,并將其貫穿職業教育教學全過程;企業技能大師擔任產業學院“名匠工作室”領銜人,在學習技能大師精湛技藝的同時,進一步感受企業文化,學習技能大師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逐步養成工匠精神。
(四)突出企業文化融合特色,構建課程思政教學實施模式
基于產業學院,在校企雙元育人模式下,學生作為企業學徒,參與企業真實項目運行,能真實感受到企業文化,準確掌握職業崗位的工作職責,使學生熟悉本專業領域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向。
在具體的專業課程建設和教學實施中,應吸收優秀的企業文化,優選產業學院的典型案例作為思政元素融入課堂,利用校企共建的產教融合實訓平臺開展項目化教學,將課程思政貫穿于教學大綱修訂、教案課件編寫、課堂授課等各環節和課后的專業社團活動,以“工匠精神、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培養為課程思政建設重點。通過課程思政教育,發揮教師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具備“誠信、法治、求精、協作、自信”素質。
(五)基于產業學院,構建學生和教師多元動態評價體系
面向學生評價,構建“校企雙導師共評、小組互評、學生自評”多元評價體系。評價內容涵蓋職業素質、勞動紀律、創新精神等方面。利用在線課程等課程平臺,構建由教學活動參與和表現、課后學習情況及課程考核成績等要素組成的課程學習評價體系,實現對學生知識、技能和素養學習成效的有效評價,建立“實時評價、動態反饋、持續優化”的過程評價考核方法。
面向教師,構建“學生、學校職能部門、二級學院”多元評價體系。需根據學生生源結構變化動態完善評價機制,定期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評價,并及時反饋教學評價結果。
結語
通過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現實問題進行分析,發現目前存在一體化設計不夠全面、優秀企業文化融入不足、專業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水平不高以及缺乏完善的反饋和評價機制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基于產業學院的校企合作平臺,從整體到局部系統性地提出頂層設計課程思政四級三全育人體系、構建課程思政人才培養體系、組建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突出企業文化融合特色建構課程思政教學實施模式以及構建學生和教師多元動態評價體系等一系列改革舉措。
參考文獻:
[1] 徐繼紅,唐燦.“服裝結構與工藝基礎”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究[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21,25(4) :59-62.
[2]葛高豐.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建設的實踐演進、功能轉型和提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3,15:43-49.
[3]馬林才,王建林.職業教育現代產業學院: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發展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3,14:47-52.
[4]周昱成,張藝蕾.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價值及策略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09 :110-112.
[5]尤立杰,張凌志.高校課程思政實施成效、困境及應對策略[J].高教學刊,2023,S1:77-80.
[6]陸潔琰.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17):103-105.
[7]張志堅.“三教”改革視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職業技術,2022,21(5):63-70.
[8]楊艷濤.對話與喚醒:教師角色的再思考——基于課程思政角度的教學課例反思[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10 :127-129.
[9]楊羽.“音樂鑒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22,26(4):66-68.
作者簡介:束必清(1980.12— ),男,漢族,江蘇省興化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建筑新材料與結構可靠性;
劉曉宏(1977.07— ),女,漢族,山東省煙臺人,碩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藝術設計;
鄭 娟(1983.12— ),女,漢族,江蘇省阜寧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建筑結構可靠性。
基金項目:第五期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產業學院背景下職業院校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研究”(項目編號:ZYB635);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基于‘專業型社團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智能建造省高水平專業群為例”(項目編號:D/2021/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