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柳君
摘要: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活動應當體現信息化、智能化、個性化等諸多特點。語文教師應當基于學生語文學習形態變革的需求來運用數字化學習資源,為學生搭建多樣化的教學場景,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和意識,體驗學習的過程、享受學習的結果,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推動課堂教學方式以及學生學習形態的深層次變化。
關鍵詞:數字化學習資源;小學語文;學習形態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4-0172-04
小學語文學習應當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多樣化的學習與感悟活動,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對間和空間進行各項能力的培養。學生要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建立語言結構、激發學習潛力、發展語文思維,不斷提高學習質量。
但是目前一些教師并沒有深刻意識到小學語文學習形態變革的特點及要求,仍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
比如,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生活情況、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基本能力、培養需求等情況來調整教學方向,仍然進行灌輸式教學或依舊熱衷于題海訓練,這些教學思路和方法都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語文教學的需求。
本文結合數字化學習資源以及本地教育平臺“八桂教學通”等使用情況進行研究和探討,并提出助推學生學習形態變革的具體策略。
一、小學語文學習形態變革現狀以及數字化教字資源運用情況
(一)各類教學平臺運用更加深入、熟練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都能在語文學習形態變革探索的過程中,積極運用各類教學,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數字資源和更加便捷的學習指導。
例如,當地很多一線教師都在積極運用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八桂教學通,讓八桂教學通的習題庫、資源庫、學科工具庫、課堂活動庫得到了很好的運用。
在備課活動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運用八桂教學通參考教學案例來尋找有效策略、并搜集有用素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平臺上優秀的教學模式與學情和教情進行融會貫通,調整教學策略,以此極大地提高了語文教學探究活動的質量,對八桂教學通平臺的使用熟練度穩步提高,運用范圍也不斷拓展。
需要留意的是,部分教師對各類教學平臺存在較強的依賴心理,沒有形成正確的使用態度,習慣于照搬照做,完全實行“拿來主義”,也沒有及時調整備課方式和授課模式。
(二)小學語文學習形態變革探索成果初顯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將學生固定在課堂上,用海量語文習題和閱讀資料來填滿學生的學習時間,讓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一步一步地進行知識學習技能培養,并且進行重復的練習。
現在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將教育教學探索的重點放在了優化學生的語文學習形態上,嘗試著運用八桂教學通、AiSchool云、釘釘、騰訊會議等教學平臺以及資源庫來為學生的學習形態變化提供支持。
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音頻資料、視頻資料、圖片資料和網絡課程,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共享性、交互性、實效性、創造性,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但也有部分教師對學習形態變革的方向仍然感到困惑,對語文教學資源的使用仍然不夠熟練,對此有必要進一步探索新的教學改革方向和重點。
(三)師生關系更加融洽且互動更加頻繁
很多教師在運用八桂教學通等平臺開展教學活動時,注重加強學情反饋,以此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并且及時進行師生對話交流。
比如,教師會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學習進度,為學生提供語文習題、閱讀材料、視頻課程、趣味視頻、音頻資料:還會定期進行問卷調查以及一對一訪談交流等插動,了解學生學習形態變化的具體情況,在課堂上也會通過導入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語文體驗活動以及實踐探究活動來密切師生之間的關系。
真正做到了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提高其學習活動的個性化以及交互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意愿,引領學生進行更多的交流和合作,不斷發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鼓勵學生自主運用數字化學習資源來開展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
但也有一些教師不重視學情反饋工作,沒有了解學生的學習心態變化以及學習形態變化,仍然采取按部就班式的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活動,教學方法創新度較低,導致師生之間的信息反饋存在滯后性,忽視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數字化學習資源助推小學語文學習形態變革的具體策略
目前,小學各學科教育教學活動的信息化程度更高、專業化程度更強,大量的數字資源正在融入小學各學科教學活動,并發揮著積極作用。
作者結合數字化學習資源以及八桂教學通等平臺使用情況,探討了助推學生學習形態變革的具體策略,希望能為其他一線教師和研究者的研究活動提供可行思路。
(一)運用數字化學習資源,營造多樣化學習情境
小學階段是孩子邏輯思維、實踐探究等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黃金時期。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此時需要教師加強引導和幫助,可以運用數字化學習資源來為其營造適宜的學習情境,施加更多的良性影響,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八桂教學通具有相應的學科工具庫、課堂活動庫以及授課工具庫,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教學視頻、趣味視頻、教學ppt、教學活動計劃、電子教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好這些資源來開展課堂導入活動,為學生營造適宜的學習情境。
首先,教師可以運用圖片素材來營造知識探究情境。例如,在對《詠鵝》進行教學活動時,部分學生由于空間想象能力相對較差,不了解“曲頸”二字含義,對于天鵝“曲頸向天歌”的狀態不能理解,因此對于詩詞主旨難以產生共鳴。這就需要教師為其營造知識探究情境,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
針對以上情況,教師可以從八桂教學通的資源庫中下載多張和天鵝有關的圖片,向學生直觀地呈現天鵝脖子的形狀。學生通過圖文可以直接感受到“曲頸”一詞的含義。如此一來,教師也就為學生營造了適宜的學習情景,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可以讓學生主動思考和探討,這對于學習形態變革探索有著積極作用。
另外,教師也可以運用視頻及音頻素材來開展學習情景刻畫活動。例如,在對《大林寺槐花》《敕勒歌》等古詩進行教學活動時,學生不能對古詩中的畫面進行描述和刻畫,感受不到古詩詞中的唯美意象。此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來播放提前準備好的視頻資料以及音頻資料,讓學生感受到桃花盛開的美妙以及天蒼蒼野茫茫的空曠,感受牛羊成群的盛況。
這些新媒體展示,打破了學生和詩人之間的時空壁壘,將詩人所描繪的詩情畫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感受到古詩之美、欣賞文字之奧妙。
教師可以提出相應的問題進行問題式的導入,如“你們在腦海里產生了怎樣的畫面?”“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有的學生會回答,“一開始花朵凋零,但是百草豐茂,因而有失落之感,但是大林寺的桃花剛剛盛開,自己看見以后心情頓時柳暗花明。而詩人的心情也是波動起伏的。”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能夠主動分析古詩、音頻和視頻資料,很好地彰顯了學習形態變革的要求,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總之,教師在進行情境刻畫時需要將畫面內容和所學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對學生施加更多的引導,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教師可以在ppt中插入更多的圖片、視頻、音頻,甚至是動畫,給學生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對語文教學活動保持足夠高的期待,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來進行跳躍式的探討以及跨越式的思考。此時數字化學習資源得到了更好的運用,學生的語文學習心態以及學習形態也會得到相應的優化,促使學生主動拓展學習范疇,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探究活動。
(二)合理運用數字化學習資源,豐富課堂教學活動
學生是語文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角,需要在課堂活動中進行學習和思考,這樣才能夠提高教師教學活動的質量。因此教師在助推學生學習形態變革的過程中,應當根據學生的核心需求來為其開發更多樣化的體驗活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八桂教學通等平臺下載人教版數字教材以及其他閱讀材料直接投放到多媒體上,然后帶領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活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水平。
學生可以開展特定主題的主題式閱讀活動,也可以開展閱讀比賽活動,如針對閱讀速度、閱讀質量、閱讀信息收集整理的速度等內容進行班級比賽,學生可以單獨參與,也可以以小組的形式結伴參與。
此外,還可以開展閱讀心得交流活動,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暢所欲言,表達自己對課文內容以及課外素材的見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交流活動中向他人推薦相應的閱讀材料。如此一來,閱讀活動會更加豐富多彩,且學生參與度更高,師生之間的聯系也會更加密切。
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寫作活動。可以開展特定主題和特定命題的作文寫作活動,也可以開展童話創作話動、議論文寫作活動、說明文寫作活動、講故事活動。
教師提前在八桂教學通平臺的資源庫中下載精美作文范文以及作文寫作講解視頻,利用多媒體的搖放功能來進行展示,從而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同時教師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寫作方向、選擇寫作方法、進行謀篇布局,由被動式寫作變為主動式寫作。
如此一來,既優化了學生的寫作模式,又轉變了學生的學習形態。待寫作活動完成以后,教師可以進行優秀作品展示活動,讓學生走上講臺,運用多媒體來展現自己的作文,并且結合自己的作文內容來講解自己的寫作心得體會,并向全體學生推薦相應的寫作方法。
這樣既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又加強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參與一些社會上的主題征文比賽,尋找更多的寫作機會,主動學習,從而不斷地優化語文學習形態。
而在語文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同樣可以開展多樣化的學習體驗活動。例如,低年級學生的書寫習慣和識記習慣仍然在培養階段,對于一些陌生的字詞存在理解困難和書寫困難,甚至只會圈畫出字詞,然后進行描寫。
此時教師可以運用數字教材中的朗讀功能、畫筆功能和筆記功能,指導學生運用一勾二圈三批的方式來進行文本閱讀,并且收集陌生字詞。教師點擊相應的字詞便會出現正確發音,再讓學生跟讀,學生的體驗感也會更加強烈。
然后教師再針對部分字詞進行拼寫訓練。在計算機和多媒體的幫助下直接用鼠標來進行筆畫訓練,從而讓學生熟悉漢字結構以及書寫順序。教師還可以直接在顯示屏上進行書寫,并讓學生走上講臺來進行體驗。
總之,教師要在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幫助下帶領學生開展更加多樣化的閱讀滔動、寫作括動以及識字活動。讓八桂教學通等教學平臺得到更加高效的運用,助力小學生語文學習形態轉變。
(三)合理運用數字化學習資源與工具,開展教學評估與總結活動
在教學活動的最后階段往往是教學評價與總結環節。教師在這一階段需要帶領學生開展多樣化的評價活動和學生信息反饋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以此為基礎來優化后續的語文數字學習資源的使用策略。再對學生輔之以個性化的評價,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
教師最常采用的評價方式是課堂測驗。教師可以從八桂教學通軟件的題庫中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習題,將其組合成試卷,在課堂上進行呈現,讓學生通過這些自主習題訓練活動來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這有助于學生活躍思維,激發潛能。
教師要注意觀察,看學生的答題情況,判斷哪些學生的做題速度快,哪些學生的做題速度慢,哪些學生的正確率高等等。有的教學軟件還具有信息統計和分析功能,教師可以隨時獲取相關信息,對共性問題進行系統性講解,并根據學生個性化問題進行個性化指導,比如對學困生而言可以以調動其積極性為主,對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而言主要發現不足,查漏補缺,從而不斷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質量。
除了由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也可以對教師開展評價。為了加強教學評價與教學反饋的質量,教師還可以直接將調查問卷發放到班級群里,讓家長下裁下來,監督學生認真填寫。
讓學生對教師的數字資源的使用情況、備課情況、教學活動設計情況進行綜合評價,以便于教師優化后續的數字化學習資源使用策略,探討新的語文學習形態變革路徑。
三、總結與反思
總而言之,越來越多的小學語文教師開始關注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運用,并注重提高各種教學軟件平臺的使用效率,助力小學語文學習形態變革探索活動。本文分析了語文教學的現狀以及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運用情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變革探索的有效策略。
在語文學習形態變革探索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核心需求,引導學生探索新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方法,提高八桂教學通等教學平臺的使用效率。
并在此基礎上開發新教材、探索新教法、研究新模式,建設教學評一體化實踐機制,形成更為科學和高效的數字資源應用途徑和方法,讓數字化資源真正地賦能語文學科教學活動。
數字化學習資源作為新型的教育教學資源,融合了諸多學習形態,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搭建了更加開放和舒適的交流平臺、提供了個性化學習的工具,讓學生可以在更廣闊的時空內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開展個性化學習活動。
教師要合理利用八桂教學通等平臺,不能過分依賴或實行“拿來主義”,要基于學情和教情合理地選擇數字化教學資源,開展加工和創作,讓數字化學習資源更好地為小學語文教學服務,助力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責任編輯: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