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萍 王丹
摘要:
在“互聯網+”背景下,新時代的教育者要善于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革命傳統教育活起來,推動革命傳統教育作業同互聯網高度融合。本文以《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為例,探尋“互聯網+”背景下革命傳統教育作業設計的流程、作業設計類型、作業實施途徑等。通過精心設計高質量的作業滿足學生愛國愛黨的情感教育,更好地實現思政課知識性與價值性的統一。
關鍵詞:“互聯網+”? 革命傳統教育? 作業? 設計? 實施
實施革命傳統教育,不僅要在如何教上花功夫,還應在如何學上下功夫。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促進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助推器。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上各種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推動革命傳統教育學習與現代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本文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第9課《中國有了共產黨》第三課時《紅軍不怕遠征難》為例,探討作業設計的具體策略。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有著非常深厚的長征情結,曾多次追尋長征足跡,他曾指出,我們要銘記紅軍豐功偉績,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特以課例為載體,引導學生開展“傳承長征精神,走好新時代長征路”主題化學習活動。為提高革命傳統教育的效果,通過一系列的作業驅動學習活動,以作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作業本質上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革命傳統教育主題作業有鞏固強化知識、提高技能、培養愛國情感、促進兒童核心素養養成等作用。教師應整體設計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作業,通過各種類型的作業,讓學生了解長征的歷史,感受偉大的長征精神,在革命精神的熏陶中感知責任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一、作業設計流程與要求
(一)規劃作業體系
從總體上對本主題學習的作業進行科學規劃,從學情出發,立足核心素養的養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作業目標、內容、類型、評價等方面進行初步的設計。
(二)制定作業目標
作業目標緊緊與學習目標聯系,作業目標是建立在學習目標基礎上的,但同時又是學習目標的鞏固和延伸。目標體現學科的核心素養,助力學生思維發展,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形成。
(三)設計作業內容
依據作業目標整體設計作業內容。結構上既要有整體性又要有進階性,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內容上表述要清晰準確、科學嚴謹,題型、時間、難易程度都要兼顧。重視實踐類、跨學科類作業。
(四)完善作業設計
基于學生完成各類作業的情況進行分析,反思作業目標的設定以及作業內容的設計,適時對作業做出調整和優化。
二、作業設計
為提高革命傳統教育的效果,通過一系列的作業驅動學習活動,以作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整體設計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作業。
(一)精心設置課前作業
長征這段歷史對小學生而言遙遠又陌生,學生課前不做了解,課中將無法深入理解長征精神的內涵。為此,教師要設計預習類課前作業,為高效課堂鋪路。
1.搜集類作業:提升初步認知能力
學生借助互聯網搜集資料,了解長征的背景、時間、隊伍、途徑省份、行程等相關資料,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對資料進行再加工,為我所用,提升了對長征的初步感知、體會與理解。
2.云參觀式作業:增強初步體驗感
隨著3D動畫與特效、紅色VR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紅色景區通過“文化+科技”,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基因的內涵和價值,拓展了革命傳統文化的承載和傳承方式,讓紅色資源足不出戶也能可感可親。為了激發學生探究這段崢嶸歲月的興趣,教師課前推薦長征數字博物館,通過引導學生云參觀,增強對長征的初步體驗感。
(二)設計有效的課中作業
1.合作類作業:引導學生學會合作
課前在互聯網上搜集的資料,經過整理、加工后,在課中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繪制出長征路線圖,并在圖上標注出重要的戰役、事件和途徑的省份。借助暢言學習機提交路線圖,與準確完整的路線圖進行比對,小組成員間完善、優化路線圖。通過合作繪制路線圖厘清長征的行程,對長征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紅軍不怕遠征難”,紅軍長征時遇到了哪些困難?面對這些困難他們為什么又不怕呢?帶著這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從自然環境、物質條件、戰爭環境等等方面,分組合作探究長征路上的重重困難,在探究中培養合作意識,提升合作能力。
2.跨學科作業: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新課標提倡各門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所謂跨學科作業,是指以某一學科為中心,以某一主題或話題作為載體,將其他學科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科學、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通過不同的任務以及實踐活動構成一份完整的作業。一部長征史內涵極其豐富,涉及歷史、地理、人文、音樂、數學、信息技術等方方面面,通過設計跨學科作業將長征主題學習與不同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跨學科作業中綜合運用各科知識,培養綜合素養。
例如,引導學生體會長征路途遙遠時,教師設計“數”說長征的小任務(圖2),通過數據比對,讓學生對長征路途之遙遠有著具體而深刻的認識;又通過一首首長征組歌的欣賞,體會音樂帶給我們的那種震撼人心的力量,感受紅軍戰士在紅旗的指引下,一路高歌,不怕犧牲、浴血奮戰、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長征精神。多學科融合讓愛國情懷在學生心中激蕩。
(三)設計多樣的課后作業
1.體驗式作業:提升沉浸式學習能力
紅色資源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最優質的資源。利用革命紀念地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是利用紅色資源,發揚革命傳統的有效途徑。一次主題式學習,遠遠不足以讓學生了解長征的全貌。為重走長征路,學生可利用暑期或寒假走進江西、貴州、陜西等地,也可以借助手機或者平板進入全球首個以長征為主題的全域行浸式數字體驗館,通過圖片、文物,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下,感受長征紅色文化的熏陶。學生還能借助VR/AR設備體驗“槍林彈雨”的激戰經過。
2.游戲類作業:磨煉堅強的意志
為了體驗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艱苦和紅軍頑強的斗爭精神,在課后我們創設軍事模擬游戲,設計出游戲體驗類作業,從小小紅軍誓師會開啟長征體驗游戲(圖3):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翻越夾金山、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激戰臘子口、三軍大會師,將長征重要戰役和事件與游戲相結合,讓學生將角色融入創設的游戲情境中,培養學生勇敢堅毅的品格和團隊協作精神,在玩中體悟長征精神。
3.自主式作業:激發多元智能
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一位學習者的智力都各具特點,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方法。自主式作業以發現兒童不同智能類型為設計的依據和標準。設計過程中,教師從多方位、多角度觀察并分析學情,了解兒童的智力傾向,再設計尊重兒童差異性的作業。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為不同學生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充分尊重兒童的興趣愛好,發揮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如:
書畫類作業。
用書法或繪畫的形式緬懷革命先烈,感受革命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在橫平豎直中、紅色畫筆中,一顆顆紅色的種子在學生心間扎根發芽。
表達類作業。
兒童喜歡聽故事、講故事,長征精神就蘊含在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中。課后學生通過講述《半條被子》《半截皮帶》《飛奪瀘定橋》《彝海結盟》《斷腸明志陳樹湘》《金色的魚鉤》等經典的長征故事,體會舍生忘死、團結互助、英勇奮戰的長征精神。同時學校可以搭建平臺讓有表演天賦的學生組隊表演舞臺劇,在聲、光、電等多樣化的新媒體互動中,重現出崢嶸歲月。
制作類作業。
以“傳承長征精神”為主題,小組合作,用A4紙制作一張手抄報,設計關于革命英雄的明信片或制作相關文物。鼓勵學生探秘“長征火箭”家族,傳承紅色基因。
學校特色類。
此類作業的設計可與學生參與的學校特色傳統文化類課程結合。例如,學校有剪紙、刺繡、版畫、彩塑等非遺傳統文化課程,可設計與此相關的自主性作業。學生在非遺傳承人的引導下,親手體驗紅色非遺制作,在剪、捏、揉、刻中,一個個英雄人物形象、一顆顆紅五星、彩塑紅軍水壺等作品栩栩如生。通過動手動腦的形式,讓學生感知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作業實施
(一)作業布置
1.規范要求
對不同類型的作業,教師要提出相應的要求,并能給予指導。例如,查閱搜集資料類作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網絡上紛繁復雜的信息進行篩選、整理、分析、加工后再進行表達。對于個別完成周期較長的作業,如假期參觀長征博物館,要提前帶領學生了解長征歷史,對參觀時的目的、任務、方式以及參觀后的參觀微報告的撰寫等提出明確要求和指導。對于游戲類作業,要強調游戲中的規則和安全。對于合作完成長征路線圖的作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明確組長、組員的職責,在合作中展開自評和他評。
2.形式要求
不同類型的作業有不同的呈現方式,例如書畫、制作品、調查報告、音頻、視頻等,要明確呈現的形式。教師還要預估作業完成的時間,在不增加學生學業負擔的情況下安排作業,上交的時間也應統籌考慮,一般從幾天到幾周,周期性長的作業甚至可以推緩到幾個月后上交。
(二)作業評價
作業設計與作業評價密不可分,作業評價是對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以及結果的評價,是促進學生反思、反饋教學效果、調控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
1.評價主體多元化
要改變以往單向性的評價,關注多元化評價。多元化評價包括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社會評價。以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多元發展,使評價更豐富、有效。
2.評價方式多元化
評價方式多元化,關注學生的“五育”發展。除了書畫類作業展、手工制作展等實物類展,在“互聯網+”時代,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展播學生講述的長征故事和編排的舞臺劇。
3.評價層級多元化
根據作業內容分層評價,以鼓勵為主,促進每位學生發展。評價中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更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通過加蓋定制的長征印章,激勵學生完成挑戰任務,激發出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作業分析
作業分析應從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質量等方面進行,為優化作業提供依據。
1.分析完成情況
以上作業以作業包的形式發布給學生,有基礎類作業,也有拓展類作業;有獨立完成的作業,也有合作完成的作業;有必選作業,也有可選作業。從作業包中,學生根據必選、自選要求完成作業。教師從參與度、完成度、選擇率、收獲等方面,以數據統計形式分析出作業完成的總體情況,并關注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是否積極參與。
2.反思設計質量
教師要及時反思作業的設計質量。對于學生參與度不高的作業,應及時分析原因,優化作業。對合作探究類作業完成情況不佳的情況,教師要考慮探究的條件是否充足,合作的要求是否明確。對完成度不高的作業,應反思難度是否適合學生的現有水平。通過反思,提升設計作業的能力,優化作業設計,促進學生發展。
3.作業反饋和講評
在作業反饋和講評前,認真梳理出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講評效率。梳理出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采取不同的反饋策略,在講評中舉一反三,歸類形成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讓作業反饋促進學生再次發展。
四、具體實施意見
(一)依據學情切實減輕作業負擔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各地學校開始落實“雙減”政策,教師亦從學情出發,在減量的同時提高設計作業的質量。革命傳統教育要減少單純的知識考核類作業,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實踐性,切實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
(二)豐富作業類型助于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的興趣點和生長點不同,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能滿足不同智能傾向的學生的需求,有助于他們在作業中獲得價值感和成就感。例如,具有語言天賦的學生能在表達類的作業中獲得自信;善于交際的學生能在合作類作業中發揮領頭作用;熱愛思考、肯鉆研的學生可以在探究類作業中獲得成就感……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游戲類作業、體驗類作業、制作類作業更具有趣味性和豐富性,很受學生的喜愛。
(三)恰當利用網絡促進健康發展
互聯網已成為人們搜索信息、傳播信息、人際交往的基本手段。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些少年兒童沉迷網絡不能自拔,有時會趁上網查閱資料之機癡迷游戲。因此,教育者在布置相關網絡化作業時要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資源,規范上網行為,真正讓互聯網成為學生學習的有力工具。同時,家、校、社要合力幫助學生優化網絡學習資源,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真正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要以“雙減”精神為指引,合理利用互聯網,優化革命傳統教育主題作業設計,真正使作業和信息技術相融合,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達到提質增效的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馬燕婷,胡靚瑛.核心素養導向的作業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2]周金堂.革命傳統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責任編輯:趙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