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成



摘?要:通過研究高考題,嘗試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結構,找到問題的隱含信息,構造與之關聯的函數、方程、不等式、數列、向量等,使其轉化到學生熟悉的情境中,從而化繁為易,靈活解題.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考試題;構造法;問題結構;轉化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4)13-0065-03
在高中數學學習中,構造法是學生研究問題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高考試題中也經常出現它的蹤影.構造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創新思維的過程,反映了學生數學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同時也顯露出自身的數學素養.然而,“構造法”難在如何“構造”,而且“構造”也沒有一般的途徑,因此學生解決問題甚感困難.
1 構造法的概念與解題價值
構造法是指根據問題的條件或結論所具有的特征和性質,通過構造合適的數學模型來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僅強調通過建立具體的數學模型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提高數學學習的效果,并把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過程,就是學生掌握數學本質的過程.
2 高考數學解題中的構造類型
2.1 構造數列
例1?(2018年江蘇卷第14題)已知集合A=x|x=2n-1,n∈N*,B=x|x=2n,n∈N*,
將A∪B的所有元素從小到大依次排列構成一個數列an,記Sn為數列an的前n項和,則使得Sn>12an+1成立的n的最小值.
分析?將A∪B的所有元素從小到大依次排列構成一個數列an,所以我們首先要找集合A,B的相似之處,構造一個數列an,再分析它和Sn>12an+1之間的關系,從而找出最小值.先來列舉B=2,4,8,16,32…,與A相比,元素間隔大,所以從Sn中加了幾個B中元素考慮.
1個:n=1+1=2,S2=3,12a3=36;
2個:n=2+2=4,S4=10,12a5=60;
3個:n=4+3=7,S7=30,12a8=108;
4個:n=8+4=12,S12=94,12a13=204;
5個:n=16+5=21,S21=318,12a22=396;
6個:n=32+6=38,S38=1 150,12a39=780.
發現21≤n≤38時Sn-12an+1發生變號,于是采用二分法查找:S30=687,12a31=612,所以所求n應在22~29之間;S25=462,12a26=492,所以所求n應在25~29之間;
S26=503,12a27=516,因為S27>
12a28,而S26<12a27,故答案為27.
2.2 構造函數
例2?已知函數f(x)=1x-x+alnx.
(1)討論f(x)的單調性;
(2)若f(x)存在兩個極值點x1,x2,證明:f(x1)-f(x2)x1-x2 解析?(1)由題意可知:函數f(x)=1x-x+alnx的定義域為(0,+∞). 對函數f(x)進行求導,得 f ′(x)=-x2+ax-1x. 令g(x)=-x2+ax-1, ①若a<0時,函數f(x)在(0,+∞)上單調遞減; ②若a>0時,Δ=a2-4≤0,即0 結合①②,得當a≤2時,函數f(x)在(0,+∞)上單調遞減. ③若Δ>0時,即a>2時, x=a±a2-42,故f(x)在(0,a-a2-42)和(a+a2-42,+∞)上單調遞減,在(a-a2-42,a+a2-42)上單調遞增. 綜上所述,當a≤2時,函數f(x)在(0,+∞)單調遞減,當a>2時,f(x)在(0,a-a2-42)和(a+a2-42,+∞)上單調遞減,在(a-a2-42,a+a2-42)上單調遞增. (2)若f(x)存在兩個極值點x1,x2,由(1)小題可知,當a>2時,x1=a-a2-42,x2=a+a2-42,此時x1 要證f(x1)-f(x2)x1-x2 f(x1)-f(x2)>(a-2)(x1-x2). 又f(x1)-f(x2)=x2-x1x2x1+(x2-x1)+alnx1x2, 由x1x2=1,得 f(x1)-f(x2)=2(x2-x1)+alnx1x2. 即證2(x2-x1)+alnx1x2>(a-2)(x1-x2). 即證alnx1x2>a(x1-x2). 令x1x2=t,則0 由x1x2=1知,x1=t,即證lnt>t-1t. 令g(t)=lnt-t+1t,則g′(t)=1t-12t-12t3≤1t-12×2×1t=0,故g(t)單調遞減. 因為g(1)=0,故g(t)>0,所以lnt>t-1t . 2.3 構造方程 例3?(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21題)已知點 A(2,1)在雙曲線C:x2a2-x2a2-1=1(a>1)上,直線l交C于P,Q兩點,直線AP, AQ的斜率之和為0. (1)求l的斜率; (2)若tan∠PAQ=22,求△PAQ的面積. 解析?(1)將點A的坐標代入雙曲線方程得a2=2,所以雙曲線C的方程為x22-y2=1.構造直線y=kx+m,聯立解得(2k2-1)x2+4kmx+2m2+2=0,由根與系數的關系與兩直線斜率之和為0,解得斜率k=-1. (2)設直線AP的傾斜角為θ(0<θ<π2),由題意可知∠PAQ=π-2θ. 因為tan∠PAQ=22,所以tanθ=2. 又因為y1-1x1-2=2,x212-y21=1,得到 x1=10-423. 所以AP=3x1-2=43(2-1)3. 同理,x2=10+423, AQ=3x2-2=43(2+1)3. 由tan∠PAQ=22,有sin∠PAQ=223. 故S△PAQ=12APAQsin∠PAQ=1629. 2.4 構造不等式 例4?已知函數f(x)=x-lnx.若f(x)在x=x1,x2(x1≠x2)處導數相等,證明:f(x1)+f(x2)>8-8ln2. 證明?函數f(x)的導函數為f ′(x)=12x-1x,因為函數f(x)在x=x1,x2(x1≠x2)處導數相等,則 12x1-1x1=12x2-1x2. 變形,得12x1-12x2=1x1-1x2=2(12x1-12x2)(1x1+1x2). 化簡,得1x1+1x2=12. 由基本不等式可知 12x1x2=x1+x2≥24x1x2. 因為x1≠x2,所以x1x2>256. 由題意得f(x1)+f(x2)=x1-lnx1+x2-lnx2=12x1x2-ln(x1x2). 設g(x)=12 x-lnx,則g(x)′=14x(x-4),當g′(x)=0,得x=16.當x>16時,g(x)單調遞增.故g(x1x2)>g(256)=8-8ln2. 即f(x1)+f(x2)>8-8ln2. 2.5 構造圖形 例5?已知正方體的棱長為1,每條棱所在的直線與平面α所成的角都相等,則α截此正方體所得截面面積的最大值為. 分析?當截面為正三角形時,如圖1,首先需要構造出一個棱長為1的正方體,確定截面在正方體什么位置時,每條棱所在的直線與平面α所成的角都相等.設當平面α與正方體相交于A,B,C時,當AC=BC=AB時,每條棱所在的直線與平面α所成的角都相等,面積為S△ABC=32. 當截面為六邊形對,如圖2,如果平面平移至圖2位置時,截面面積值最大,此時六邊形每個頂點都在正方體各個棱的中點處. 則六邊形邊長為(12)2+(12)2=22. 則六邊形CBDEFG的面積為 SBDEFGC=6×34×(22)2=334,最大值為334. 3 結束語 當數學問題出現時,一種解題思路是從已知條件出發,探求問題結論,但有時這種做法并不奏效.此時,就要打破常規,洞穿問題結構,構造數學對象.而這個數學對象與所給條件、結論之間存在某種“關系”,能使問題趨向簡單化.在構造數學對象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不僅得到了提升,并且對原有的知識進行了再創造.因此,在高考數學解題活動中,學生要具備扎實的數學基礎,活躍的數學思維,看穿問題本質,構造新的問題條件特征,從而尋求最佳的解題途徑,達到高校選拔人才的目的[1]. 參考文獻: [1] 傅海倫,賈冠軍.數學思想方法發展概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