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基于立德樹人視域設計課外主題閱讀活動,挖掘主題閱讀的價值,拓展教學途徑,優化教學策略。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紅色讀本、中外童話、神話故事等豐富多彩的課外讀物,彰顯課外閱讀的價值;要融合單元教學法,采用學科融合、項目學習、編演劇本的方法,拓展教學途徑,要開發校本課程,讓學生分享自然風光、比較人物形象、體會內心情感,進而優化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主題閱讀;立德樹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提出: “義務教育階段要激發學生讀書興趣,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積累閱讀整本書的經驗。”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基于立德樹人視域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外主題閱讀活動,讓學生不僅能積累閱讀經驗,更能端正思想,提升核心素養。
一、提供海量素材,彰顯課外主題閱讀的價值
1.紅色讀本,浸潤家國情懷
在課外主題閱讀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海量閱讀素材,且這些教材都要展現出一定的育人價值。教師可以提供紅色讀本、中外童話、神話故事等不同類型的閱讀素材,體現出不同的育人價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此類作品,促使他們升華家國情懷。
紅色讀本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展現領袖思想的作品。二是展現革命歷史,體現革命者人生經歷的書籍。三是和革命有關的小說類作品。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選擇合適的閱讀資料,安排學生解讀。例如,在教授了《小英雄雨來》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抗日戰爭中的小英雄”主題閱讀活動。此時可以給他們推薦介紹抗日戰爭的史書片段,也可以安排他們拓展閱讀《小英雄雨來》整本書,還可以給他們推送王二小等其他抗日英雄的故事。通過該主題閱讀,學生感受到了小英雄的愛國情懷,體會到他們舍生忘死的革命情結,讓學生體會到革命家的英雄事跡和英雄情懷,這有助于學生生發出愛國愛家的情感。
2.中外童話,熏陶積極人格
童話常常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講述故事。它們常常采用擬人的手法,賦予各種非人事物以人的精神品質和思想情感。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中外童話作為課外主題閱讀的資料,讓他們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主人公的積極人格,進而得到啟迪和感染。
中外童話包括安徒生、格林、葉圣陶等名家創作的童話故事集,也包括《寶葫蘆的秘密》等中長篇的童話。在教授《海的女兒》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我最愛的安徒生童話人物”主題閱讀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自主閱讀《丑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等經典作品,并說說自己最喜歡哪一位童話人物,該人物具有什么美德,自己從該人物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啟迪。這些人物形象都能激發學生的積極人格。在解讀中,學生從童話人物的身上感受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這有助于他們反思自我,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嘗試端正自己的言行,成長為品德高尚的人。
二、融合單元教學,拓展課外主題閱讀的途徑
1.學科融合,堅持崇尚真知
《標準》提到教師要“準確把握語文教學規律,提高課程實施能力。”單元教學設計綜合利用各種教學形式,拓展了教學途徑,能讓學生通過階段性學習獲得相對完整的知識。教師要融合單元教學的特點,拓展學科融合、項目學習、編演劇本等新穎的教學途徑。《標準》認為教師要“提高跨學科整合課程資源的意識和能力。”故此,教師要突破語文單學科教學的窠臼,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融合在一起,讓學生拓展吸收各學科的知識。
在閱讀了《昆蟲備忘錄》后,教師可以結合科學學科,設計“昆蟲的秘密”主題閱讀活動。此時可以推薦他們閱讀《昆蟲記》等科普讀物,并提出一些值得思辨的問題,引導學生結合生物學知識展開探究。例如,可以提出問題:“有人說,昆蟲都是六條腿的,蜈蚣、蜘蛛的腿超過六條,所以它們都不是昆蟲,這是真的嗎?”“有人說蝴蝶或蛾子的鱗片是有毒的,所以不能碰它們,一旦沾到身上就會中毒,這是真的嗎?”“有人說,螞蟻的視覺系統是二維的,只能看到平面,看不到立體,這是真的嗎?”學生可以在自主拓展閱讀的過程中挖掘知識點,嘗試回答這些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觀察和實驗活動,獲得更多和昆蟲有關的知識。這樣的活動能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科的濃厚興趣,同時也有助于他們逐步形成大膽探究新知的良好學習習慣。
2.項目學習,追求科技進步
在單元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突破只閱讀不探究的局限性,要設計一些科技探究類的項目活動,讓他們整合課外閱讀的資料,深入感受科技的進步,并思考自己該如何利用課外閱讀提升個人科學素養。
在學習了《宇宙生命之謎》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探索宇宙的奧秘”主題閱讀活動。該活動包含三個項目,能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項目一,先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和探索宇宙有關的科幻作品,如《三體》片段等,并思考一下科幻小說中寫到的科學技術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該項目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并讓他們了解科幻小說的特點。項目二,搜索新聞、科普類作品,了解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狀況。學生通過閱讀了解了“神舟五號”“天宮一號”等科研項目的研發情況,對我國的科技發展有了一定了解。項目三,引導學生對比分析,說說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的區別是什么,并嘗試分小組活動,整合收集到的新聞素材,試著介紹我國航天技術。在項目學習中,學生不僅要圍繞科技主題展開拓展閱讀,更要結合這些資料進行研究、分析,合作解決問題。這樣便拓展了學習途徑,讓他們能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遷移運用。
三、開發校本課程,優化課外主題閱讀的策略
1.分享自然風景,涵養高雅情趣
《標準》認為學校要“組建形式多樣的校本教研共同體,有計劃地開展主題式校本教研活動。”故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和當地的本土資源,開發主題閱讀校本課程,優化教學策略。在校本課程中要引導學生閱讀美文,感受家鄉的自然風光,并鼓勵他們在閱讀的基礎上自主創作。這有助于他們涵養高雅的情趣。
學習《鳥的天堂》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家鄉風景美”主題閱讀活動。該校本課程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圖文并茂,展現鄉土風光”。教師可以選擇本土知名景點,同時展示照片、繪畫作品和精美的散文,引導學生進入唯美的賞讀情境,體會家鄉之美。第二部分為“結合微博,分享鄉土風光”。學生要帶著相機探訪家鄉的美景,拍攝風光照片,并配上一段精美的文字,展現其美。第三部分為“交流討論,總結創作方法”。學生回到教室,對比閱讀名人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看看自己在文字駕馭方面存在什么問題,并試著借鑒同伴的創作經驗,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如有一名學生發現:“在《鳥的天堂》中用了動靜結合的方法,我覺得我們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例如可以配上同一個景點動靜兩種風格的照片,并試著描寫出它們的不同。”在風景類主題閱讀中,學生看到了家鄉河山之秀麗,也體會到了作者的美好情感。這使得他們受到感染,逐步形成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
2.流淌豐富情感,滋養生命態度
結合小學生情感豐富的特點,教師可以在校本課程中安排一些和情感體悟有關的主題閱讀活動。學生可以結合閱讀體會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然后圍繞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感悟。這有助于學生涵養正確的生命態度。
學習《慈母情深》后,教師可以設計校本課程“我和我的父母”。該課程分閱讀體驗、實踐體驗這兩個部分。在閱讀體驗中,教師要給學生推送各種和親情有關的文學作品,如孟郊的《慈母吟》、胡適的《我的母親》、冰心的《母愛》等,讓學生感受名家筆下的親情是什么樣子的,思考用哪些方法能更生動細膩地展現親情溫暖。在實踐體驗環節,教師安排學生參加親子活動,回憶家人對自己的關愛,并做一件回報家人的事情。例如可以選擇為奶奶讀報、幫媽媽做菜、給爸爸捶背等。在此基礎上,他們要將活動經過寫下來,并寫一下自己對親情的理解。如有一名學生寫了在清明節給外婆掃墓的故事,闡述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哀,認為活著每一天都要好好地對待家人,不要和他們吵架。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認識到活出最好的自己,關愛自己的家人,這樣才是對待生命的最好態度。在閱讀中,學生感受到了主人公內心的豐富性,同時也促使他們思考自己在相同的情境下會做什么。這有助于他們獲得啟迪,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綜上所述,教師要“突出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樹人作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清晰、明確地體現教學目標的育人立意。”在此基礎上設計課外主題閱讀,才能更好地彰顯教學價值,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中全面提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姜凌佳.小學高段“單元主題性閱讀課程”的開發與實施[J].教學與管理,2019(05).
[2]滕衍平.整本書閱讀要在“整”上下功夫[J].教學與管理,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