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蘭
【摘要】“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對于學生積累語言、形成語感、豐富言語經驗、把握表達規律、規范使用語言文字、增強文化自信、沉淀優秀文化基因有著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積極創設情境性、探究性的語文實踐活動,以“為了學習的評價”,來激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發現,形成相關的積累和梳理經驗。
【關鍵詞】情境激趣;自主發現;方法策略;激勵評價;積累梳理
“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作為唯一的一個基礎型學習任務群,它對于學生積累語言、形成語感、豐富言語經驗、把握表達規律、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等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在日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設豐富多樣的情境性活動,力避語言文字的積累與梳理的機械、枯燥和乏味;引導學生自主發現,靈動梳理,會學、善學、學會、慧學,不斷發展他們正確、規范使用文字進行交流、表達的能力。
一、情境激趣,輕松積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進行語文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思考、探究、發現、認識的全過程,體驗到學習的真正樂趣。“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所承載的語言文字積累目標和內容,需要教師因地制宜地創設相關的活動情境,方能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學習過程中有滋有味,趣味盎然。
基于情境學習視角,創設鮮活的生活化情境,可以讓詞語的積累變得有聲有色,有情有趣。比如在教學“花兒”類詞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入“我是春天的使者”角色,依次介紹“玫瑰、茉莉、牡丹、海棠”這四種花兒,并理解它們可以統稱為“花卉”,它們生長的地方就叫“花圃”,然后依次去指認四種花兒的“花蕾”“花苞”“花骨朵兒”,對著圖片說說它們的“花蕊”。而后,讓學生觀察這些字的構成特點,聯系一年級識認“花草蓮蘋”“樹林桃橋”時花草樹木與草字頭、木字旁有關的經驗,讓學生辨別、積累特殊的構字情形,并嘗試再列舉出不含草字頭的其它植物名。根據學生的表現,教師可以評出“最美使者”“最佳品鑒師”,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付出后的獲得感。
對于蔬菜名的積累,教師則可以創設“舌尖上的美食”主題情境,讓學生結合第二單元“連續、細致的觀察”語文要素,在課前搜集這些植物的生長周期和營養價值,并了解它們的烹飪方式,然后制作成小卡片,在課上進行展示交流。如此,將識字認字與勞動教育結合起來,學生不光對這一類蔬菜名稱有了很好的認知,還對它們的生長特點、美食制作有了大致的了解。最后,根據他們的表現,評選“小小植物家”“小小美食家”“優秀小廚師”,進一步激勵他們積累與梳理的熱情。
吸引積極參與,生發積極情感,豐富積極體驗,是教師情境創設的出發點。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語言的積累和梳理,可以很好地喚醒學生自主、智能學習的意識,激發他們主動沉浸其中的熱情,從而在享受到學習的快樂中幸福成長。
二、自主發現,靈動梳理
王寧教授認為:“實施學習任務群教學理念,其本質還是指向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考量學習任務群是否到位,首先就要看是不是以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有沒有有效創設適切學生當下學習的真實情境。”學生進行積累與梳理的過程,也是自主學習、發現規律、獲得經驗的過程。引領學生對相關的記憶碎片進行分類、關聯、整合,可以減輕語言文字機械累積的負荷,建立屬于自己的語言資料庫,隨時為運用做準備。
如每個班級內學生的姓名用字就是一個龐大的識字資源。教師可以圍繞“姓名里的愛和期待”主題,組織學生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梳理這些漢字,而后分別成立調查小隊,展開相關的任務探究。學生在一番思考、討論后,確定了“起名用字使用頻率”“容易讀錯和寫錯的字”“姓名里的祝福”“我給自己再取個名”等項目,并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由組隊協同合作,共同完成。
在集體交流、展示時,教師側重從“姓名用字的特點、文字背后的文化、創意起名”三個方面,進行系統的梳理,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析、歸類積累。在這個環節,學生發現金字旁、王字旁、三點水、草字頭、木字旁的字使用頻率非常高,男生用“晨、辰、宸”“成、誠、程、城、澄、晟、鋮”比較多,女生用“琦、琪、祺”“希、曦、熙、茜、晞”“涵、菡、晗、琀”等的比較多,而“子、澤、嘉、佳、智、睿、怡、俊、宇”則屬于高頻用字;在每個姓名的背后,都有著父母濃濃的情意,如“思晟”入名,就是期望孩子聰明自信、志向遠大、前程似錦,“雪慧”則是冰雪聰明、純潔無瑕之意,等等。
通過認識自己和同學的名字,學生既熟悉了同伴,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又認識到了許多課外的新字,體會到取名用字的特點。讓學生再嘗試將自己的愿望、理想融入到自己給自己新取的名字中,這樣的積累與運用實踐,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在真實的生活需要中學習漢字,運用漢字,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文化意蘊。
三、探究發現,形成策略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小學階段的識字量為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常用字要能夠正確書寫。引導學生進行漢字的探究與梳理,并形成一定的方法策略,如此“會學、善學、學會、慧學”,方能讓他們輕松理解,牢靠記憶,在積少成多、關聯整合中豐富自己的語言材料。
王寧先生在《漢字六論》一書中說:“漢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使用而延續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統。”因此,抓住漢字的構成部件,引導學生建立對該字形、音、義諸方面的理解和關聯,就是一種很好的梳理和積累策略。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積累與梳理的實踐過程中,要注意統整話題,避免繁雜的活動和分散的思考。
如在教學《守株待兔》中的“株”時,教師可以從“木”字入手,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用橫畫標注各部分名稱的造字智慧:在下面加“—”變成“本”,即“樹的根部”,如“根本”;在中間加“—”變成“朱”,即“樹干或者樹樁”,后來加上“木”變成“株”,以凸顯本義;在上面加“—”變成“末”,即“樹的枝梢”。這樣,學生在觀察、感悟中將“木、本、朱、末”進行關聯,感受到漢字的構字特點和獨特的文化因子。
在日常的漢字積累與梳理中,教師還可以從偏旁入手,引導學生去探究、發現漢字的表意特征和構字規律,如以“三點水旁”來梳理一系列與“水”相關的字,通過“月字旁”的字的梳理,發現與本義相關的“朗、期、朦、朧”等,與身體有關的“臉、膝、腹、膚、肝”等;通過“火”“灬”部首的相關漢字梳理,如“炒、燒、燉”與“煮、煎、熬”等,了解不同的烹飪方式;通過“草字頭”“木字旁”“禾木旁”“竹字頭”等偏旁的字串方式梳理,甚至將這四個偏旁放在一起,探究草木之名的構字特征……這樣,學生通過相同的偏旁去關聯一類字,并發現漢字的系統性和構成規律,形成識字、寫字的一般策略。
四、評價激勵,養成習慣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倡導“評價促進學習”的理念,注重提升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導學生合理運用評價結果改進學習。重視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過程性評價和整體性、結果性評價,在多元、互動的立體性評價中,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活力、動力以及意志力。
需要注意的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其評價能力尚處于感性、直覺階段,教師在進行指向“促進學習”的課堂即時性評價時,要把評價貫穿于教與學的全過程,要進行綜合考慮。評價的內容不能僅僅停留在看學生最終的結果上,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讓評價真正能夠發揮“激勵學生學習,改進教師教學”的功能。
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還要考慮到學生的情緒。一般來說,老師表揚性的評價,往往會讓學生心花怒放,笑逐顏開;而否定性、建議性的評價,則會讓學生感覺自信心受挫,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渴望被認同、被肯定,是人的天性。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時,要注意評價的語氣,評價的用語,并引導他們正確看待他人的評價,合理參考使用別人的評價,從而優化評價的過程,促進評價經驗的積累。
總之,“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這一基礎型學習任務群,承負著引領學生積累有生命張力的語言材料、有效學習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等重任。教師要基于真實的學習情境,以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來促進學生的語用、思維、審美、創造力和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