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彬
【摘 要】教學中教師應立足核心素養,積極探索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微課的運用,充分發揮媒介資源的可視化和直觀性的特點,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核心素養 道德與法治 微課 策略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善于挖掘和利用課內外的多樣資源,同時對于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還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優化。立足核心素養開發信息技術微課資源,就是要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融入微課資源中,充分發揮媒介資源的可視化和直觀性的特點,使學生更積極、主動且更有創造性地參與學習,達到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下面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微課的運用,筆者談談個人的實踐與思考。
一、以“微”激情,在創設真實情境中激發興趣
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有利于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微課作為教學輔助,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形,使抽象的教學變為具體,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好山好水好風光”一課時,教師可以“大中國”微視頻作為導入,學生被一望無際的草原、成群的牛羊、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白雪皚皚的崇山峻嶺的畫面深深吸引,他們一雙雙好奇的眼睛讓人看到了求知的渴望。在三年級上冊“傳統節日中的‘家”這一課教學中,筆者播放喜慶的《春節序曲》,并介紹貼對聯、貼窗花、掛燈籠、放鞭炮的習俗,營造出濃濃的節日氛圍。教師可請學生推薦年夜飯的特色菜肴,感受普通菜肴中蘊含的美好寓意,并讓學生模擬拜年情境,表達祝福,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深切感受到是節日讓“家”有更多的期待、更多的幸福。這樣以視頻、動畫的形式呈現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給學生帶來了視覺沖擊,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二、以“微”明理,在再現生活場景中體驗情感
道德與法治課程要立足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教學中,教師可巧妙借助多媒體,與生活實際相連接,構建真實的教學情境和生活場景,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反思自己成長中的錯誤,從而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如二年級下冊《小水滴的訴說》一課教學中,教師可在導入環節播放視頻“小水滴的訴說”,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課的主題,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到真實的情境中,為接下來的學習作好了鋪墊。而后,教師再次借助微視頻,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到地球上淡水資源的稀缺,適時引入繪本故事《爺爺家的洗臉水》,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體驗,一步步引導學生感悟到水的“重要——稀缺——珍貴”,引導學生感受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此時,教師播放校園里部分學生在水龍頭旁打水仗、玩水時水龍頭也不關的錄像,讓學生交流感受,討論節水小妙招、制訂家庭節水自評表,從而引導學生反思梳理自己平時在用水方面存在的問題,把節水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樣的設計引發了學生的觀察、思考,幫助學生深刻體會節約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使他們積極爭當“節水小衛士”。
三、以“微”育心,在深化教學內容中升華認知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許多留白的地方,需要教師活用教材,走進現實生活去挖掘與本學科教材內容相關的素材去填補教材中的空白。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微課對知識點進行擴展和延伸,使學生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應用所學的知識,加深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更進一步的認知。
以五年級下冊“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為例,教學重點是知道遵義會議,了解紅軍長征及其偉大意義,學習長征精神;難點是分析長征相關事件,激發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和對祖國的熱愛。教師可巧妙地利用微課,講述長征時間、背景、任務等,讓學生對長征有整體的認識。而后,通過長征前后紅軍人數的對比,并結合中國地形圖及工農紅軍長征路線圖,以及紅軍經過草地、雪地、大江大河等,多角度引導學生體會長征路上困難重重。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遵義會議的作用,強化其情感認同。最后,通過知識競賽,讓學生加深對長征重點知識的識記,達到教學目的。這樣,通過微課將學生帶入那段崢嶸歲月,化解了教材中的重難點,使學生受到革命傳統教育,實現情感的共鳴,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
四、以“微”潤德,在拓展學習空間中增強意識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微課,針對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內容,充分發揮各類課程協同互助效應,延伸德育時間與空間,使教學活動走向發展性的課程知識和更廣闊的課程生活,提升育人實效。
例如,教學五年級下冊“圓明園的訴說”一課時,教師可結合語文課《圓明園的毀滅》進行跨學科融合教學,利用微視頻對比圓明園的輝煌及毀滅,揭露英法聯軍的強盜行徑,使學生真切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歷史,激發其振興中華的情感。而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流失文物回家的資料,結合時政內容,圍繞“圓明園遺址重建與保留”展開激烈辯論。隨后,教師聯合學校少先隊大隊開展“圓明園講述人大賽”等活動,在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踐行愛國情懷,實現“知”的根本目標。這樣拓展學習空間,讓學生在交流互鑒、互助學習中再次提升認知,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五、以“微”見效,在優化學習方式中提升素養
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為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課程資源支持。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對話意識和建構意識,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在這一轉換過程中,微課成為教師輔助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更好地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體驗、感悟,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家鄉特色代代傳”,教師可以猜一猜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家鄉泉州,然后創設情境,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制作泉州特色旅游攻略卡。在此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在課前分小組活動探究,搜集關于家鄉的視頻、音頻、圖片、實物等素材做成微課,完成課前作業單。課中,學生按“泉州名勝、泉州建筑、泉州美食、泉州戲曲、泉州工藝、家鄉話”六個項目組,以微課形式上臺交流展示,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家鄉的美好,激發學生熱愛、傳承家鄉傳統文化的情感。以生活化的項目主題為導向,以團隊合作的形式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這樣的教學方式讓“教學相長”真實發生,讓每個參與者在教學中獲得體驗和成長!
總之,教師應立足兒童生活,適時、合理地運用微課,促使教學內容往縱深、課外延伸,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參與的熱情,更好地構建道德與法治課堂,實現激情、明理、導行的學科育人價值,又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真正落地。
(作者單位:福建省惠安縣八二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