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

摘 要 跨學科教學是指突破單一學科,涉及兩個及兩個以上學科知識整合的教學方式。文言文學習是高中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跨學科學習融入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有利于促進高中文言文教學的革新與創造,從而開創靈活開放的文言文教學局面,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 跨學科學習 文言文教學 教學價值 教學要求 應用研究
一、高中語文文言文學習現狀
許多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缺乏興趣,認為文言文難度較高,枯燥難懂,學習起來較為吃力。這主要源于文言文與現代漢語在語法、詞匯和表達方式上存在較大的差異,以及文言文本身復雜的語法結構和龐大的詞匯量。學生容易在閱讀和理解上遇到較大的困難,產生一定的挫折感。在高考中,文言文占據了一定的分值,因此學生可能會將文言文的學習僅僅視為應付考試的手段,而缺乏深入學習文言文的動力。現代社會的文化環境和語言環境與古代有很大差異,部分學生可能對古代文化和歷史缺乏了解和興趣,導致文言文學習的內生動力明顯不足。此外,文言文的學習內容相對單一,缺乏趣味性和實用性,學生容易產生“文言文應試思維”。高中生的自主學習時間相對較短,學生可能無法充分掌握文言文的知識和技能,加之文言文的學習資源相對較少,學生在課后難以獲得足夠的練習和拓展。
受高考影響,部分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過于重視應試技巧,傾向于采用傳統的講解式教學方法,過度關注詞匯和語法的講解,忽視了對文言文的深入理解和文化內涵的挖掘。這種教學方法可能導致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難以真正理解其深層內涵。
二、跨學科學習在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的價值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在“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專題研討”這一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提示中提及,要與政治、歷史等學科的教師組成專題指導組,引導學生開展跨學科的研究,以深化學生對革命傳統的理解和認識。在文言文教學中,同樣可以組織跨學科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引入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如歷史、哲學等,與文言文教學相結合。通過教授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配合文言文的學習,讓學生更好地融入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通過探討哲學與文言文的關系,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言文所蘊含的哲理和思想。
目前,隨著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跨學科教學與現代教育思想的契合度越來越高。通過將跨學科知識融入文言文學習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文言文教學不僅涉及語文知識,還涉及歷史、哲學、政治等多個學科領域。
跨學科學習鼓勵學生運用不同學科的思維方式和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文言文教學中,學生可以用歷史、哲學等學科的視角來理解文本,培養批判性思維、邏輯推理和創新能力。跨學科學習可以增加文言文教學的趣味性和多樣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將文言文與其他學科領域相結合,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本背后的知識和意義,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跨學科學習為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平臺,語文教師可以與其他學科教師合作,共同設計跨學科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和知識的共享。文言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跨學科學習,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培養跨文化意識。
三、跨學科學習在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的要求
1.深入解讀課程標準
深入解讀課程標準,是實現文言文跨學科教學的基礎。課程標準是教育教學的基本準則和指導方針,對于文言文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課程標準明確了文言文教學的目標和要求,為教師提供了明確的教學方向。通過深入解讀課程標準,教師可以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2.精準把握教學內容
在實施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許多教師只對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有一定的認識,而對其他相關領域缺乏足夠的認識。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準確地掌握多個學科間的內容,這樣才能確保課堂教學的質量。若教師對跨學科知識沒有足夠的了解,在授課時對其他一些學科的知識模糊不清,則會對文言文跨學科教學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3.貫徹落實“大語文觀”
“大語文觀”是一種綜合性的語文教育理念,強調語文教育不僅是語言文字的教學,還應該包括文化、歷史、哲學、藝術等方面的教育。在“大語文觀”背景下,語文教學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學科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因此,教師要拋棄傳統文言文逐字逐句講解的教學方法,將新課標中提到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付諸實踐。
四、跨學科學習在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燭之武退秦師》是高中文言文中的一篇經典散文,這篇文言文的歷史背景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這也是國家之間的外交之戰,而文中的主人公燭之武憑一己之力,以卓越的口才與勸退技巧,最終使鄭國免于危難。此篇文言文涉及語文、政治、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因此,筆者以這篇文章為例,展開了跨學科學習在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1.多學科共同協作,確定教學設計
跨學科教學是當今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涉及多個學科,因此它要求多個學科的教師進行共同合作,從而實現多學科教學理念和教育方式的有機融合。為了完成《燭之武退秦師》這一課的跨學科教學,筆者邀請了歷史和政治兩門課程的備課組長,與筆者組成“三人小組”合作備課。為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筆者還邀請了三名學生參與備課。學生們提前梳理出針對這篇文言文存在的問題,而筆者作為語文教師,則負責將這篇文章的主要故事脈絡梳理出來,供歷史與政治教師參考。在此背景下,筆者與其他二位教師共同確立了學生的學習目標。因為該篇文章蘊含的跨學科知識量大,故筆者與其他兩位教師商議出本篇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即小組合作學習法與調查研究法。學習評價是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成果的檢驗,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本次學習內容的特殊性,學習評價也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即在跨學科學習中感受本篇文言文之美,并以小組為單位,撰寫賞析報告(見表1)。
2.任務驅動學習,明確學習內容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成為學習主體,需要給學生安排一些預置性任務。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準備好對應的材料。筆者以集體備課的內容和方向為基礎,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聯系,將班上的學生分為三個合作學習小組,即歷史學家組、政治學家組和文學家組,并為三個小組制定了對應的學習任務。歷史學家組需要對該篇文章的歷史背景作詳細的論述;政治學家組需要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對該篇文言文所蘊含的政治問題進行分析;文學家組需要對該篇文言文的寫作方式以及語言文字進行賞析。每組選出一位組長,帶領該組成員進行研究,并對研究的內容進行整理和歸納。根據備課時學生提出的問題,筆者發現,由于《燭之武退秦師》是文言文,部分學生無法讀懂文章大意。因此在分小組完成跨學科任務前,筆者提前疏通了文本,減少學生學習障礙。
在學生分組完成任務后,首先由該組代表向大家展示研究成果,組內成員可以在組長匯報完成以后進行補充說明。在展示過程中,歷史學家組給所有人展示了他們挑選出來的關于本課的優秀歷史影片,其中也包括一些精彩剪輯。在此基礎上,組長總結概括該課的歷史背景,講述了燭之武勸退話術的產生原因。政治學家組則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分析出這篇文章所含有的聯系觀:世界萬物是普遍聯系的,我們要學會用聯系的觀點看待問題。本篇文章中,鄭伯試圖用“國家命運與燭之武的個人命運直接聯系”的觀點說服燭之武,而燭之武則是用秦國與鄭國兩國之間的利益聯系來說服秦伯。在政治學家組闡述完畢以后,筆者根據集體備課的討論補充了兩點:一是本篇文章還涉及有關矛盾的觀點,本次歷史事件中一共有兩組矛盾,一組是秦、晉兩國之間存在的矛盾,而另外一組則是鄭國和秦、晉兩國存在的矛盾。這兩組矛盾中,鄭國與秦、晉之間的矛盾屬于主要矛盾,而次要矛盾則是秦、晉兩國之間的矛盾。燭之武從國家利益出發,將這次事件中的次要矛盾最終轉化成為主要矛盾,成功拯救國家于危難之中;二是本篇文章還能體現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利益的政治知識,兩國之間沖突或是合作,皆應以國家利益為主。在政治學家組分析完畢以后,文學家組從賞析這篇文章的語言文字出發,深入分析文本內容,引導學生了解燭之武勸退藝術之高超。文學家組還以演說的方式,向學生講解怎樣才能使辯論更具說服力。之后,為了讓不同學科知識能夠相互碰撞,推動不同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同時也為了拓寬學生的思維范圍,筆者讓各小組之間進行點評,既可以進行批駁,也可以進行補充詮釋等。在此過程中,雖然學生在應用有關學科知識進行批駁和評論方面略有不足,但這拓展了他們的思維空間,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提升了他們的能力。
3.注重課后作業,做好教學評價
在學生完成任務展示以后,筆者給他們布置了本篇文言文的課后作業——分小組從文學、歷史、政治角度賞析本篇文章之美,并形成報告。這是學生對知識的再回顧,也是鍛煉學生審美能力的體現。任何教學最終都離不開評價,跨學科學習作為教學方式之一,亦是如此。在學生分享完報告以后,筆者讓學生首先進行自我評價,其次小組成員內互評,再進行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評價,最終教師總結,完成對所有學生的評價。由于跨學科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首次嘗試,因此筆者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充分肯定了大家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努力與成果。
五、結語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生活,文言文學習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博古通今,以歷史為橋梁,與現實進行對話。高中文言文中蘊含的諸多跨學科知識,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學習。高中語文教師要準確把握課程標準,不斷創新教育理念,通過跨學科學習,激發學生思維與創造力,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
[作者通聯:江蘇省姜堰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