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靖韜 李崇敏 石霞 屈騰
中圖分類號:G807.4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14.000
基金項目: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 2024 年度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行業+職業”雙向協同的教學模式構建研究》(2024SZX365)。
備注:null
作者簡介:譚靖韜(1977—),男,碩士研究生,中級-講師;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
普通作者:李崇敏(1985—),女,碩士研究生,副高級-副教授;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
石霞(1983—),女,碩士研究生,副高級-副教授;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
屈騰(1984—),男,碩士研究生,初級-助教;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
作者簡介:
譚靖韜( 1977—), 男, 碩士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李崇敏( 1985—), 女, 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石霞( 1983—), 女,碩士研究生, 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屈騰( 1984—), 男, 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2024年度陜西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
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行業+職業”雙向協同的教學模式構建研究
編號:2024SZX365
摘要: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隨著社會對復合型、技術型人才需求的不斷增長,高職院校教育模式的創新變得尤為重要。體育教育作為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新教學模式的緊迫性尤其突出。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現代職業教育的需求,無法滿足學生必要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發展需求。在“健康中國”戰略的推動下,體育教育不僅關注學生身體健康的提升,更應注重其與職業技能培養的緊密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創新體育教學模式的具體方法,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順應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總體趨勢,響應社會對高質量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
關鍵詞:產教融合;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教學模式構建路徑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Tan Jingtao?? Li Chongmin??? Shi Xia?? Qu Teng
Sha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300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composite and technical talents in society, innovation in the education model of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urgency of updating teaching mode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is no longer 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annot meet the necessary vocational skill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development needs of students. Under the promotion of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its close integration with vocational skill training,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specific methods for innovati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s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dapt to the overall trend of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and respond to the urgent need for high-quality talent cultivation in society.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Physical education; Path for constructing teaching modes
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宗旨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體育教育自然是育人工作中的關鍵環節。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才培養面臨著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堅實的專業知識,還要能夠將所學技能應用于實際工作中,滿足高質量復合型、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在“健康中國”戰略的推動下,我國高等教育中的體育教學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其教學內容也正在經歷相應的變革。然而,這些變革仍缺乏獨特性,難以與現代教育的培養目標完全對接。因此,高等職業教育需要深化學生素質教育,以適應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及其健康體能的需求,建立新型的產教融合體系,為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提供保障。
1 產教融合的時代背景解析
產教融合,本質上是以產業需求為核心,銜接學生培養工作,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實現教育資源與產業需求的深度融合,最終促進教學相長。在該模式下,職業教育學院既要展現人才培養、工業研究的基本功能,又需要為產業化經營實體提供服務。從實質上來看,這種轉變標志著職業教育學院在某種程度上也進行了“工業化”的改造,兼具教育、經營的特征,構筑了“復合型”辦學模式[1]。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產教融合教育模式上的探索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不同院校、不同專業乃至不同行業的產教融合方式及實踐方法之間也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但即便如此,倘若高職院校能夠做到堅定不移地推動產教融合發展,依照市場動態修正辦學方向,充分發揮研學優勢促進產業發展,那么職業院校在區域產業發展、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2]。
并且,相較于過去的“校企合作”,合作關系更加緊密,作用范圍更加廣泛的“產教融合”的優勢也更加巨大。產教融合能夠以工業化生產模式為根基,激發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學工結合”的教育模式提供必要的環境支撐[3]。
2 產教融合之于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積極影響
2.1培養體育精神
體育并不限于運動技能,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核心價值也不能止于向學生傳授基本的體育知識,或通過體育活動提升身體素養,更要體現出公平競爭、良性互動、團隊協作、勇于拼搏、自我挑戰等體育精神教育的基本功能,需要深化學生對體育精神的理解,并促進其身心健康的協調發展[4]。因而在產教融合的思路下推動體育教學改革,不僅保留了原有的理論學習、技能掌握學習內容,還得以發揮校外工作環境的真實性,在鍛煉自己專業技能的同時提升身體素質。更加重要的是,產教融合所提供的實習工作大部分都是多人合作項目,學生需要在運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憑借自己對團隊合作的深刻見解,發揚奮斗精神,才能夠真正創造出價值,這種“敢打敢拼”的奮斗精神,以及團結一致的合作理念與體育精神中的拼搏、友愛高度相似。為其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2.2強化實踐能力
在當前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呈現出更高層次的特征,具體而言,這種需求既包括對基礎體能和專業技能的要求,也強調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5]。在此環境下,運動意識與專業意識成為人才培養中的兩個關鍵心理素質,然而,這兩種素質往往是傳統考試體系難以涵蓋的。因此,體育教學理論、實踐部分的有效結合,需要通過不斷的革新來實現。產教融合戰略的實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習機遇,使他們得以通過親身的實踐活動,提升體育技能與職業能力。這種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于,要求學生具備堅實的基礎知識,還要求他們擁有出色的專業素養與良好的心理品格,僅有這樣,學生在未來的職場中才能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滿足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2.3提升身體素質
在職業教育領域,各項體育課程的設計以增進學生體質為核心目標,涵蓋了籃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多種運動形式。校方所安排的諸多體育活動均服務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旨在喚起他們對運動的熱情,進而激發對學習、工作生活的熱愛[6]。在產教融合的視角下,企業所引入的員工體育設施以及相關管理辦法也能夠為高職院校的體育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企業關于體育的管理辦法均是基于實際的工作強度所設定的,倘若學生能夠循著這套管理辦法“打好預防針”,就能夠針對日后的工作強度要求提前錘煉身體素質,未來才能夠更好地勝任工作。并且,無論在高職院校還是在企業,體育活動都是“培養終身參與體育”的體育習慣養成的延伸,二者的結合能夠更好地達成終身鍛煉意識的養成目標,為學生未來生活帶來持久的益處。
2.4發展職業能力
隨著產教融合時代的到來,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靈活性愈加明顯,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方向也更加明確,“如何培養復合型人才”已經成為當前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焦點議題[7]。將提升職業能力的相關內容融入高等職業學校的體育教學中,不僅能夠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提升,還能夠促進他們的專業素養、競爭意識和職業道德的發展,從而培育出具有健全的職業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優秀人才。因此,在高等職業學校的體育教學實踐中,應當強調產業需求與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以確保教育內容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需求。
3 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3.1職業特征不夠明顯
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為諸多產業輸送高質量人才的關鍵功能,在高等職業教育中,體育教學同樣應著重于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培育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然而,一些高等職業學校在課程設置、專業發展及學生實際情況考量上,未能實行差異化教學策略[8]。這導致教學模式相對單一且過時,不僅難以保證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亦難以凸顯學校自身特色。加之體育教師對當前產業發展趨勢、新變化及需求的掌握不足,對學生的實際需求、興趣和接受能力的了解亦顯淺薄,導致一定程度上職業學校的體育教學與市場實際需求及學生的真實需求不匹配。結果是,許多學生在校期間未能獲得足夠的職業技能,難以順利就業,最終引發“就業難”的問題。
3.2評價機制存在缺陷
一方面,我國高等職業學校普遍采用基于測驗評估的評價方法,且考核內容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對實踐能力的考察,導致許多學生在步入職場時缺乏必要的動手能力。部分體育教師出于對學生健康的考慮,有意降低考試難度,然而,這種降低標準的做法無法體現體育項目的實用性,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崗位對人才的要求遠不止此。另一方面,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評審團隊往往由不同學科的教師組成,對相同問題的評價標準和方向存在差異,既能夠為評價結果形成“無關鍵要”的參考,自然無法呈現出評價體系的多元主體價值。總體來看,我國高等職業學校體育教學的評估制度尚存在不足,其對實踐教學的指導作用仍需進一步深入完善。
3.3教學制度不夠完善
在產教融合進程中,“產”與“教”的結合必須具有明確的規章制度參照,然而現實狀況是,相當一部分職業學校在推行產教融合的發展模式時,體育教學工作未能獲得充分的時間支持和必要的資源保障,導致廣大教師、學生對產業融合的積極性不足。除此之外,在體育課程的產教融合實施中,部分職業學校也未能合理協調專職與兼職教師的工作劃分,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這種情況下,許多從企業走入校園的兼職教師選擇中途退出,對高職院校的教育事業失去信心,進而影響了產教融合的落實進度。
4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構建路徑
4.1貼近市場需求,強化職教屬性
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對體育課程的構想應超越傳統教學的邊界,旨在培養學生的基礎運動能力與體育精神,同時深化對市場規律及產業需求的理解。這一過程中,職業學校必須準確把握行業對人才的具體需求,對專業領域進行精細化劃分,以此為基礎優化課程內容。核心教學內容仍應聚焦于提升學生的體質與體能,但需根據學生未來職業路徑的特點及需求,設計具有針對性的體育課程,實現教學內容的差異化。這要求本專業教師積極深入產業實際,把握市場動態,并將這些信息與專業需求緊密結合,從而實現體育課程的精細化設計。例如,對于那些有特定體育技能需求的專業,教師團隊應進行行業實地調研,掌握行業特性及未來發展趨勢,精確調整基礎課程內容,確保學生技術與職業能力的實質性提高。而對于注重培養思維活動能力的專業,體育教育可通過引導學生學習頸椎鍛煉、瑜伽、太極等養生之道,確保課程設計與內容分配最大程度滿足職業發展的未來需求。
4.2活用新興媒體,提升教學效果
新媒體技術在高等教育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前景日益顯著,它在產教融合背景下與體育教學的深度結合,孕育了一種全新的、立體化的教學模式,使教師能夠緊跟時代的發展,掌握前沿知識理論。同時,新媒體的運用有助于教師豐富課程內容,使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更能夠吸引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此同時,幫助教師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是提升體育教學效果的關鍵手段,對此教師要時刻保持謙遜,在不斷學習新技能的過程中與時代同步,將這些新技能應用于常規的體育教學之中。為避免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采納現代信息技術與科學方法對于豐富教育內容、提高教育質量尤為重要。當前,結合線上與線下的教學模式不僅滿足了現代大學生的學習偏好,也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潮流。體育教師可以利用微信、抖音、快手和云課堂等線上平臺提供基礎體育知識和技能訓練,既滿足學生興趣,又便于學生隨時獲取和深化學習內容。通過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教師能夠更有效監測學生學習狀態,實現對體育課程的精確優化,從而極大提升教育的整體質量。
4.3立足多元維度,優化教學評價
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現行的考試與評估方法已不足以對學生進行全面、科學、客觀的評價,亦難以有效評估課堂教學。職業教育中應注重實施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價體系,關注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以評價促進學生發展。實現體育教學的科學、合理、全面評價體系,可以有效總結本校體育教學工作成效,確保教學工作始終跟得上學生的能力成長變動軌跡,確保評價體系始終對課程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不足。例如,將學生的日常出勤情況和學習態度視作評估體系中的關鍵因素,在此框架內,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協作表現、團隊精神的體現、學習方法的靈活適應及創新能力的展現均被納入評估范疇。針對學生個體的具體情況和接受度,體育教師應選擇恰當的評價策略,執行必要的綜合評估。采用學生間互評、師生共評及自評等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可以將評價過程轉化為鼓勵學生持續自我提升的重要動力,進而營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氛圍。
4.4利用線上資源,提升教師素養
資源構成了構建符合產教融合要求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根基,高等職業教育負有向師生提供專業技能發展所需環境及與之相匹配的教學資源的責任。面對硬件資源,這些院校應跳出傳統框架,促進各學科間的平衡發展,尤其是向體育學科傾斜更多資源。對于經費相對有限的院校,通過租賃場地和設備等方式提供師生支持亦是可行之策。在軟件資源層面,高職院校需要摒棄舊有思維模式,采納網絡資源,旨在為教師接觸最新的實踐教學理論和行業內資深專家提供平臺。建立與擁有成熟員工健身福利體系的企業的合作成為優選路徑,允許體育教師親赴相關機構進行考察與學習,從而促進其專業成長。除了實地機構外,網絡資源如云課堂、雨課堂等免費在線教學應用,通過其豐富的資源庫,為時間和空間限制提供解決方案,同樣為資源有限的高職院校帶來了寶貴的教育資源支持。
4.5拓展融合方式,建立規范制度
在產學研融合的宏觀環境下,“共贏”理念應成為高職院校與企業在“產學研”合作中追求的重要目標,采用發展與共贏的視角來看待學校與企業間的關系,構建完善的產學研一體化體系和規范至關重要。在選擇合作企業時,需結合學校自身的優勢及辦學特色,與地方特色行業進行對接,通過互補優勢,共同進行人才培養。為此,需制定更加完備的體育教學改革章程,在校企合作現有的協議的基礎之上,需要明確各參與方的權利及義務,促進教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依托政府保障,促進學校與企業開展互利合作,在多個層次上實施優惠政策,激發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的熱情,促使課程改革各環節和諧發展,從而提升教育質量。總體來看,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的結合,是當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必要條件。在產教融合的環境中,高職高專體育教育不僅應傳承體育知識、技能和精神,還應及時了解行業發展需求,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工作技能,使他們能夠早日融入社會,為社會發展貢獻更多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5 結語
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需依據其實際情況,深化教學改革。通過精準對接專業需求、細化課程體系、完善評估機制、增強師資隊伍,以及有效利用新媒介技術等策略,旨在培養學生樹立終生體育理念,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此舉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還致力于促進其全面進步,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貢獻更多實用性強、素質高的人才。改革方向響應了時代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符合國家教育發展的總體戰略,為培養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昕.健體育魂視域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24,40(02)頁碼:135-137
[2]陳曉虎.產教融合背景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2(51):196-198.
[3]李萌;周巖;吳艷萍;馬骎;.“大思政”視閾下構建高職體育教育教學多維評價體系的路徑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24,36(01)頁碼:81-85
[4]王艷.互聯網時代體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路徑——評《信息技術時代體育教學理論解讀與體系建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3(8):后插4.
[5]成福民, 王帥, 張克峰.基于生態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與生態環境的融合路徑分析[J].環境工程,2023,41(6):后插42.
[6]趙一峰.體育教學跨學科主題融合的內涵、難點與策略[J].體育教學,2023,43(5):13-14.
[7]楊敏.周波文.高職校園體育活動體系建構研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22(05)頁碼:74-77
[8]方媛, 徐浩青.產教融合視域下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對策及管理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3(30):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