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元五環”教學模式是指教師科學設計教學方案,讓學生經歷“讀懂、悟透、議深、用活”四個階段,并將語文課堂教學設定為五個環節,即規劃導學路線、自主閱讀學習、組織交流互動、推敲質疑問題、鞏固學習認知,以促進學生學科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四元五環”的教學模式,符合學生主體學習訴求,能夠為學生創造更多探索學習的機會,促進學生學習感悟的生成,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四元五環”;高效課堂;教學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清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立足‘四元五環教學實踐 構建高效課堂研究”(課題立項編號:FQ2022ZX0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游云娟(1979—),女,福建省福清市音西中心小學。
在小學語文學科中融入“四元五環”教學模式,其適合性是顯而易見的。所謂“四元”,是指“讀、悟、議、用”,而“五環”,是指導學引入、自學感悟、交流互動、質疑問難、應用拓展五個環節。“四元五環”教學模式,強調學生主動閱讀和互動交流。教師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四元五環”教學模式,能夠創造更多學習驅動力,成功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深度研學中形成學科核心素養。“四元五環”教學模式與新課標要求高度契合,與構建主義理念相融合。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堅持“四元五環”教學實踐,能讓教與學達成更多契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這對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能力有重要現實幫助[1]。
一、導學引入,創設“四元五環”教學情境
導學引入是“五環”中的第一環,與“四元”第一元—閱讀相對接,其實踐價值很高[2]。“四元五環”教學模式有環節設計要求,教師在具體導學引入時,要在前期做好學情調查和分析,根據學生學習實際設計導學方案,提出具體的學習要求。在導學環節,教師應借助多種展示手段創設學習情境,對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刺激,引發學生學習思考,調動學生學科思維,幫助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形成學科綜合能力。
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時,在初讀環節,教師設計自讀任務,提出具體的要求:閱讀文本內容,厘清基本情節,明確作者寫了什么人、什么事情,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你從閱讀中獲得哪些共鳴?學生根據教師設定的任務展開自讀,閱讀思維被順利激發,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形成閱讀感悟。在自主閱讀環節,教師深入課堂,觀察學生閱讀表現,針對學生閱讀過程中存在的疑惑進行解答,向學生傳授閱讀方法。在集體展示環節,教師鼓勵學生勇于表達,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悟,對文本內容進行全面梳理和歸納,同時積極評價其他同學的閱讀表現,闡釋自身個性理解。最后,教師對學生閱讀表現、展示互評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和評價,肯定學生的創意理解。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設定閱讀問題,布設閱讀學習任務,明確閱讀學習要求,為學生規劃清晰的學習路徑,讓學生有章可循,順利進入整體閱讀環節,在問題思考和討論中形成閱讀體悟。接著,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互評活動,為學生內化閱讀認知創造良好條件。
二、自學感悟,優化“四元五環”教學設計
教師適時設計閱讀問題,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主動展開自主學習感悟活動,這是“五環”中的第二環[3]。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有意識地強化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符合新課標的基本要求,與學科核心素養教育高度契合。部分學生沒有自主預習的習慣,對此,教師不妨布置自主學習任務,提出具體的學習要求,為學生自主學習規劃清晰路徑,進而為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學習創造條件。識字、閱讀、質疑、討論、歸結、辯論、讀寫等,都屬于語文學科自主學習內容。教師有意識地設計自主學習活動,對教學設計進行多重優化處理,無疑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感知體驗更加深刻。
教師在設計閱讀任務時,要對學生的閱讀感知情況進行調查,基于學生閱讀心理展開任務投放,這樣可以對學生形成多重觸動,順利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促使學生自然進入自主探索環節。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讓學生對故事主要內容有一定了解,再投放自主學習任務:1.諸葛亮和周瑜是合作關系,他們兩個人為什么要內斗呢?2.諸葛亮技高一籌,他為什么具有能掐會算的能力?3.你喜歡諸葛亮還是周瑜?說說自己的理由。4.你還知道諸葛亮哪些故事?說給大家聽聽。5.請圍繞“草船借箭”這件事創編一段課本劇,看誰設計的腳本更有可操作性。學生主動思考這些閱讀問題,展開任務探究,自發進入課本劇創編環節。教師觀察學生學習現狀,了解學生的閱讀思考情況,針對學生創編情況進行具體的指導,為學生自主閱讀和創編演繹提供支持。
教師針對具體學情展開教學設計,圍繞學生關注點進行任務規劃,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獨立閱讀思考、創編演繹活動,對學生個性觀點進行集中評價,給學生閱讀思考帶來更多觸動和啟示。教師借助問題設計投放創編演繹任務,這是“四元五環”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學生逐漸進入深度閱讀感知狀態,其閱讀體驗更為豐富。特別是課本劇創編演繹任務,能夠為學生的感官帶來觸動,促使學生主動進入課本劇創編演繹和互動交流之中。
三、交流互動,強化“四元五環”教學組織
交流互動,引導學生開展集體展評學習活動,這是“五環”中的第三環。教師針對學生學習情況展開教案設計,組織學生進行故事講述、展示誦讀、游戲競賽、課本劇演繹、集體辯論等展評學習活動,為學生創造更多的互動機會,讓學生在深度研討評價中完善學習認知[4]。同時,教師要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展開激勵性評價,促使學生快速進入展評活動,在創造性探索學習中完成學科認知的構建。
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景陽岡》時,教師先組織學生展開整體閱讀,讓學生重點關注武松打虎環節,然后再設計課本劇創編演繹任務:武松武功高強,膽識過人。請認真閱讀相關情節,自發成立閱讀合作小組,集體創編課本劇,并展開演繹活動,合理分配角色,現場演繹武松打虎場面。學生對課本劇創編演繹活動很感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大多數學生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快速組建合作小組,集體研究課本劇、創編腳本。在課本劇彩排環節,教師深入各個小組,對學生演繹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解答,給學生提供更多建議,引導學生順利進入演繹展示環節。在匯報演出環節,學生表演漸入佳境,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教師組織學生成立評委會,對每一個上臺匯報演出的小組進行評價打分。
教師抓住學生的興趣,設計演繹展示任務,并親自示范和指導,為學生順利進入演繹活動創造良好條件。演繹展示任務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促使學生自然進入演繹環節,展開積極的互動交流。
四、質疑問難,提升“四元五環”教學品質
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展開深度思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提問,還要教會學生主動思考和質疑,讓他們自主提出閱讀中的問題,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反思能力,這對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有重要的輔助作用。教師整合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集體研究典型問題,能讓學生獲得更為深刻的學習體驗。這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軍神》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整合學生提出的問題,如:本文的敘事順序是按照時間先后展開的嗎?“軍神”應該是在戰場上體現出來的,為什么沃克醫生稱劉伯承為“軍神”?沃克醫生當時是如何想的?劉伯承沒有直接承認自己是軍人,那么沃克醫生是怎樣猜到劉伯承是軍人的?劉伯承的“鎮定”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不用麻藥做手術意味著什么?劉伯承靠什么忍受劇痛的?課文是怎樣反映劉伯承的堅強意志的?教師精心挑選典型問題,組織學生展開集體研討,促使學生在探討中逐漸達成學習共識,對劉伯承形成全面的了解。教師及時引導學生進行集體討論,適時給予必要的提醒,鼓勵學生主動進行互動發言,肯定學生的思考和個性理解,課堂研學氣氛濃郁。
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質疑性閱讀,讓學生提出問題,為學生深入討論創造良好條件。教師精選閱讀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深度研學環節,在廣泛討論的基礎上達成學習共識。部分學生對文本有自己個性化的理解,教師要正面評價學生的個性觀點,給予學生更多積極的肯定,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閱讀是學生個性學習行為,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也是個性化的。因此,教師無須設定固定的問題標準和答案,而是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和展示,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鼓勵。
五、鞏固應用,促進“四元五環”教學內化
鞏固應用,延伸課堂訓練維度,這是“五環”中的第五環,也是促進學生學科認知內化的最后一個環節。對此,教師要精心選擇訓練任務,提出適合的訓練要求,組織學生進行延伸訓練和探索,以提升其學習品位[5]。課外信息搜集、讀寫結合、對比閱讀、文學鑒賞等,都屬于延伸訓練范疇,教師應深度研究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適合的訓練方案,提升訓練效果。
以“讀寫結合”這種訓練形式為例。教師要提出具體的讀寫要求,以順利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刷子李》是一篇敘事散文,圍繞典型人物刷子李展開具體描寫,寫出典型人物的個性特質,文章可讀性很強。在具體閱讀教學中,教師布置讀寫訓練任務:刷子李是普通百姓,但其高超的職業技能卻讓人佩服。作者對人物的描寫非常成功,請你學習這樣的寫法,選擇身邊典型人物,精心描繪,突出人物的個性,展示人物的高超技能和優秀品質,參與集體展評活動。在讀寫訓練任務的驅動下,學生研究課文寫法,并將這些描寫方法應用到身邊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跡寫作當中,突出人物的個性,展示時代風采。在展示環節,教師挑選學生習作中精彩的描寫片段,組織學生集體鑒賞和學習,提升讀寫訓練效果。
鞏固應用是“四元五環”教學模式的最后一個環節。教師布置讀寫訓練任務,為學生提供實踐應用的機會,讓學生積極地行動起來,在實踐中有所收獲。學生深入閱讀教材,對其基本寫法有了更多了解,并在此基礎上精心選擇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和生活片段,突出典型人物的精彩表現,展現人物的時代風采。在展評環節,教師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仿寫作文,分享仿寫體會,并選出一些優秀的仿寫習作,現場進行點評,給予學生更多肯定的評價。
結語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四元五環”教學模式,能夠為學生創造更多自主探索、互動體悟、展示匯報、質疑反思、鞏固應用的機會,也能夠提升學生閱讀、感悟、討論、應用的品質和效率,促進學生學科認知的順利內化。素養導向下,小學語文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創設真實情境,有意識地滲透“四元五環”的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展開創新探索,這不僅對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對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也有積極的輔助作用。
【參考文獻】
[1]吳秀娟,王成云.“四元五環”教學策略在實用性文本中的運用[J].云南教育(中學教師),2023(6):37-38.
[2]楊靜.新課標背景下語文學科實踐的教學論思考[J].教學與管理,2023(32):30-35.
[3]游孫瑛,吳秀娟.“四元五環”視域下的中學語文教學探究:以統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背影》為例[J].遼寧教育,2023(7):63-66.
[4]王蒼珍.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實踐性作業設計初探[J].教育藝術,2023(11):40-41.
[5]蔡耀炎.語文新課標“評價建議”的回溯與實施路徑[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3(11):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