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莉婷 韋文東
摘 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改變了教育教學模式,當前混合式教學已成為高等教育教學新常態,新教學模式的出現,隨之引發教育教學評價改革。本研究從精品課程建設視角,以交通運輸大類專業課程為研究對象,探索混合式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運用實踐,運用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和專家訪談法對項目進行深入研究,構建課程介紹、課程團隊、教學活動、教學質量、教學資源、教學應用等六維混合式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混合式教學評價指標對高職100門課程進行混合式教學評價,評價結果符合正態分布,說明評價指標科學有效,可應用于實踐教學和為其他院校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建設 混合式教學 評價指標體系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迎來了教育數字化時代,教育生態環境、教育觀念、教育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也隨之發生變化。近幾年,高職院校響應國家的號召,積極推行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探索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養質量。教學評價作為檢驗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理應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
1 前言
202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方案強調: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客觀性。從方案可知國家鼓勵使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開展教育教學評價,重視過程性評價,希望以評促發展,多維度和多方式對教育教學進行評價,保證教育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截止到2024年5月,依托智慧職教平臺(職教云),已開課的高職學校1276所,開課中職學校1597所,SPOC課程數899614門,學習人次達128669055人次。從這些數據可知,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顯然已成為職業院校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模式,深受師生喜愛。在信息化教學模式背景下職業院校大力開展課堂革命活動,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翻轉課堂,探索教育教學評價,助力職業教育發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出現,既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又拓寬了師生交流的渠道,以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調整教學策略,達到因材施教目的。學生可以利用教學平臺在課前預習新知,課后鞏固舊知,將知識內化,達到學習的目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給師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我們思考:如何科學有效檢驗混合式教學效果?它的評價標準是什么?
教學評價是教育數字時代課程建設的主要內容,國家大力支持精品課程的建設,其宗旨是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應用。教學評價是課程建設的一部分,課程建設的終極目標是打造精品課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教學評價與精品課程之間的關系彼此之間相互影響和相關制約,因此構建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有助于精品課程的建設,因此,研究從精品課程建設視角探索混合式教學評價體系建構并運用實踐,推動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為同類院校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2 混合式教學評價研究現狀分析
以“混合式教學評價”為關鍵詞在中國 知網進行檢索,共有9篇相關文獻,已有的研究文獻主要從學科課程視角、研究理論視角、混合式教學評價問題等三方面對混合式教學評價開展相關研究。何艷紅和王龍飛對當前信息技術并未真正融入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中這一現狀,評析了近幾年研究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文獻,他們認為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評價應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為目標,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提倡多元化評價。韓瑞娟等人基于具身認知理論,構建包括教師教學水平、學生學習效果、教學支持基礎和互動反饋四個維度的混合式教學評價指標,該指標關注教學過程與結果,注重學生主體性。楊興波認為混合式教學評價從評價角度看是取得顯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困惑,主要集中在如何形成科學性評價體系、如何實現合理的評價效果、如何塑造學生中心的評價格局等三方面。
國外對混合教學的研究較早,研究成果 也較豐富。OECD認為教學有效性應該包括 知識、技能、反思能力、品質、管理等內容。肯.貝恩認為最優秀的老師 對學生期待避免采用跟課程隨意相連的目標,而是喜歡那些貼近生活的思想和行為目標;最優秀的教師努力創造“自然的批評性學習 環境”;有巨大影響力的老師會對學生產生 強烈的信任;優秀教師對學生的評定是依據主要學校目標做出的,避免使用隨意的標準對學生做出評定。Means教授的研究團隊對12個混合式教學實例做了元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合作學習和教授指導比自定進度的自主學習更有效。美國教育部2009年在其發布的混合式教學的評估報告中歸納了16類43個變量,探索效果和變量之間的關系,說明國 外已探索構建混合式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為后續學者開展相關研究提供了借鑒。
梳理發現,國外對有效教學評價標準的? 研究一直貫穿于后期對有效教學的研究過程, 并且研究的主體多是具行政職能,并能對政 策產生導向性影響的團體和組織。從研究內 容看,國外對評價標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 效教學的價值導向和可操作指標方面。從研 究方法看,國外對有效教學評價標準的研究大多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通過課堂實例或者社會調查,分析、總結出評價有效教學的標準。與國外相比,國內對有效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成果較少,尤其是利用信息化手段獲取教學數據,并對混合式教學有效性評價研究較少。當前國家鼓勵各高校以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基礎,建設優質在線精品課程,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應用,目前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關較少。鑒于此,本研究從精品課程建設視角探索混合式教學評價體系構建和運用實踐,旨在推動教育教學評價改革。
3 研究設計
3.1 調查問卷實施和問卷結果分析
本研究調查問卷圍繞課程介紹、課程團隊、教學資源等內容設計調查問卷,問卷發放對象為高職學校交通運輸大類專業學生,發放調查問卷130份,收回125份,調查問卷回收率為96.15%。
3.1.1 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調查問卷進行了克隆巴赫(Cronbachs
Alpha)可靠性分析,學生Cronbachs Alpha系數=0.939>0.9,表明學生數據可靠性較好,數據結果可參考。學生問卷KMO值=0.887(表1),說明學生問卷結果具有較大參考價值。
3.1.2 調查問卷結果分析
(1)學生基本情況。學生調查問卷中,大一學生3人,占比2.4%;大二學生85人,占比68%;大三學生37人,占比29.6%。男生和女生占比分別為48%和52%。63.2%學生參加過混合式教學課程的學習,36.8%未參加混合教學課程的學習。
(2)學生調查問卷結果及分析。本次調查問卷共設計13道問卷,涉及年級、性別、學習經歷等內容。表2統計了混合式教學評價指標學生調查問卷結果。結果顯示:學生對混合式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包括課程介紹、課程團隊、線上教學活動、教學資源、教學質量、教學應用等內容持有“同意”意見,尤其是教學資源、教學質量、教學應用指標持“非常同意”意見占比達到40%以上,其他各指標持“非常同意”意見占比38%以上。綜合學生調查問卷結果可知:學生認為評價指標可以從教學資源、課程團隊等幾個維度設計。調查問卷經過效度和信度檢驗,效果和信度檢驗結果均達標,說明調查問卷結果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可根據調查問卷結果確定混合式教學評價指標。
3.2 專家訪談設計及結果
為保證混合式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通過設計訪談問題,走訪高職院校一線專家教師對他們進行訪談,訪談內容主要有5個問題:(1)基于職教云平臺(智慧職教),開展線上教學活動應該包括哪些活動;(2)開展線上線下教學活動(課前、課中和課后),教師和學生應該做哪些準備工作;(3)教師需要準備哪些類型教學資源上傳至學習平臺,各教學資源的占比是多少;(4)學生在線學習時長、出勤率、作業完成率是否屬于混合式教學課程評價的范疇;(5)混合式教學課程團隊負責人職稱是否一定是副教授以上,人數應該是多少。本研究梳理訪專家談材料,專家反饋意見如表3。
從表3訪談結果可知,專家對混合式教 學評價指標意見與學生調查問卷結果具有共 性,調查結果和訪談結果為構建混合式教學 評價指標體系框架指明方向和思路。
3.3 混合式教學評價體系構建及運用研究
3.3.1 混合式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研究
基于文獻研究、調查和訪談等結果分析,研究圍繞課程介紹、課程團隊、教學活動、教學質量、教學資源、教學應用等六維度構建混合式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框架,結合職教云平臺功能特點對評價指標體系再細化,形成混合式教學評價標準。使用評價標準隨機對高速鐵路客運服務專業開設的3門交通運輸大類專業課程進行混合式教學評價,評價結果如表4。
從表4中可知,課程1、課程2和課程3 評價結果區分度明顯,研究對課程所在學院、課程授課教師與授課班級學生了解其基本情況,實際情況與評價結果差別不大。為避免評價結果的偶然性,同時再一次檢驗評價標準的有效性和科學性,研究再次使用混合式教學評價標準隨機對其他交通運輸大類專業課程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如表5,評價結果具有區分度明顯,與實際情況基本一致,說明混合式教學評價標準 具有科學性和有效性。
3.3.2 混合式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實踐研究分析
為探究混合式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效 果,本研究運用評價標準對高職100門課程進行混合式教學評價,結果發現為:0-59分數段,課程有54門,其中交通運輸大類專業課程38門;60-69分數段,課程有25門,其中交通運輸大類專業課程15門;70-79分數段,課程有14門,其中交通運輸大類專業課程7門;80-89分數段,課程有6門,其中交通運輸大類專業課程0門;90-100分數段,課程有1門,交通運輸大類專業課程0門。研究對評價結果進行正態分布檢驗,檢測結果符合正態分布,由此可知,混合式教學評價標準檢驗有效,反映混合式教學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有效性和科學,指標體系可運用于實踐教學中。從精 品課程建設角度,交通運輸大類專業優質課程較少,反映交通運輸大類專業課程建設質量有待提高,需加大對課程建設力度,提高交通運輸大類專業課程質量和混合式教學實施效果,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4 結語
研究以交通運輸大類專業課程為研究對 象,從精品課程建設視角對混合式教學評價 體系的構建運用進行探索,運用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和專家訪談法對項目進行深入研 究。整個研究以“理論研究-探索研究-檢驗 研究-應用實踐研究”為研究主線,構建課程介紹、課程團隊、教學活動、教學質量、教學資源、教學應用等六維度的混合式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從運用實踐效果可以看出,評價指標結果符合正態分布,說明評價指標有效和科學,可以構建科學合理的混合式教學評價體系,并應用于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 學的課程教學評價。
基金項目:2023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下混合式教學的多元化課程評價研究與實踐》 (GXGZJG2023B206);2023年度柳州市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課題《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路徑研究》(LZJ2023C022);2022年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立項項目《基于職教云混合式教學有效性評價的研究》(2022-JGB02)。
參考文獻:
[1]李帆,邢星.推進高質量發展成為基礎教 育最緊迫最核心的任務——訪教育部基 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J].人民教育,2021(05):21-25.
[2]何艷紅,王龍飛.以學為中心的大學英語 混合式教學評價體系評析[J].校園英語, 2022(26):100-102.
[3]韓瑞娟,陳芮琦.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混 合式教學評價指標構建[J].兵團教育學院 學報,2023,33(05):58-63.
[4]楊興波.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評價模式:現狀、問題與思考[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 與研究,2022(06):54-57.
[5]邁克爾.B霍恩,希瑟.克萊頓.斯泰克.混合式學習:用顛覆式創新推動教育革命[M]. 聶風華,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6]Bernard R M,Borokhovski E,Schmid R F,et al. A meta analysis of blengded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use in higher education:From the general to the applied[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14,26(1):87-122.
[7]池銳宏.高等職業教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評價體系構建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 院學報,2023(12):75-79.